螻蛄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螻蛄對蔬菜種植的危害,該如何防治?

農夫七哥


學名Gryllotalpa africana( 非洲螻蛄),學名Gryllotalpa unispina(華北螻蛄)

【症狀】 我國菜田中主要有兩種:華北螻蛄和非洲螻蛄。螻蛄食性極雜,可為害

多種蔬菜,成蟲、若蟲在土壤中咬食播下的種子和剛出土的幼芽,或咬斷幼苗,受害的植株

根部呈亂麻狀。螻蛄活動時會將土層鑽成許多隆起的隧道,使根系與土壤分離,至使根系失

水乾枯而死。在溫室、大棚內因氣溫較高,螻蛄活動早,對苗床的為害更重。

形態特徵 非洲螻蛄成蟲體長30~35毫米,灰褐色,身體瘦小,腹部末端近紡錘形,

後足脛節背面內側有3~4個距;華北螻蛄成蟲體長36~55毫米,身體肥大,黃褐色,腹部

末端近圓筒形,後足脛節背面內側有l個距或消失。非洲螻蛄若蟲共6齡,2~3齡後與成蟲

的形態、體色相似;華北螻蛄若蟲共13齡,5~6齡後與成蟲的形態、體色相似。

發生規律 華北螻蛄約 3年 1代,卵期 17天左右,若蟲期730天左右,成蟲期近

1年。以成蟲、若蟲在67釐米以下的無凍土層中越冬,每窩1只。越冬成蟲在翌年3~4月

開始活動。5月上旬至6月中旬,當平均氣溫和20釐米土溫為15~20℃時進入為害盛期,

並開始交配產卵。產卵期約1個月, 平均每頭雌蟲產卵288~368粒。卵產在10~25釐米深

預先築好的卵室內,其場所多在輕鹽鹼地或渠邊、路旁、田埂附近。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

氣炎熱,則潛入土中越夏,9~10月份再次上升至地表,形成第二次為害高峰。 非洲螻蛄

在大部分地區1年1代,東北與西北兩年1代。其活動為害規律與華北螻蛄相似,但交配、

產卵及若蟲孵化期均提早20天,平均每頭雌蟲產卵60~100粒,產卵場所多在潮溼的地方。

兩種螻蛄均晝伏夜出,夜間21:00~23:00時最活躍,雨後活動更甚。具趨光性和喜溼性,

對香甜物質如炒香的豆餅、麥麩以及馬糞等農家肥有強烈趨性。

  【病因】螻蛄

【防治方法】①農業措施 有條件的地區實行水旱輪作,以及精耕細作、深耕多耙、不施未經腐

熟的農家肥等,造成不利於地下害蟲的生存條件,減輕螻蛄為害。

②馬糞和燈光誘殺 可在田間挖30釐米見方、深約20釐米的坑,內堆溼潤馬糞,

表面蓋草,每天清晨捕殺螻蛄。

③毒餌誘殺 將豆餅或麥麩5千克炒香,或秕穀5千克煮熟晾至半乾,再用90%晶

體敵百蟲150克加水將毒餌拌潮,每畝用毒餌l. 5~2. 5千克,撒在地裡或苗床上,誘殺螻

蛄。

④藥劑防治 每667平方米用50%辛硫磷1. 0~1.5千克,摻幹細土15~30千克充

分拌勻,撒於菜田中或開溝施入土壤中。或用25%亞胺硫磷乳油250倍液灌根


棒棒娃


螻蛄有非洲螻蛄、華北螻蛄,屬於直翅目螻蛄科,拉拉蛄、小螻蛄、地拉蛄、土狗子都是其別名,屬於地下害蟲。螻蛄在全國各地的菜園、田塊都能生存繁殖;農業種植上螻蛄主要是危害剛播下的各類蔬菜、農作物的種子或者幼苗。




螻蛄的體形形態特徵

①非洲螻蛄成蟲:非洲螻蛄成蟲的體長大概在35毫米左右,體色呈灰褐色。腹部處的顏色較背部處的顏色淺,全身都佈滿細毛,頭圓錐形,觸角絲狀。前胸背板呈現卵圓形,中間處具有比較明顯的暗紅色長心臟形的凹陷斑點。前翅較短,僅達腹部的中部,呈灰褐色;後翅為扇形,較前翅長,超過了腹部的末端處。腹部末端處生長有尾須1對,前足是螻蛄的開掘足(掘土打洞),而其後足脛節的背面內側上生長有4個距。


②華北螻蛄成蟲:華北螻蛄成蟲的體型會較非洲螻蛄的體型大,體長大概有50毫米左右,體色呈黃褐色,後足脛節的背面內側上僅生1個距,其前胸背板上的心形凹陷不太明顯。

③卵:螻蛄卵為橢圓形,長度大概在2.0~2.4毫米左右,卵剛產出時呈光澤黃白色,在2~4小時左右會轉變為黃褐色,當卵呈現為暗褐色表示其已進入孵化階段。

④若蟲:螻蛄末齡若蟲的體長大概在25毫米左右;剛孵化出來的若蟲行動遲緩,體長大概在4毫米左右,呈乳白色,複眼呈紅色,剛孵化出來若蟲經6~8小時,身體會轉變成淺色,至二三齡後體色會加深至接近於成蟲。



螻蛄發生與危害蔬菜症狀

非洲螻蛄在黃河流域以南地區每年可發生1代,在北方地區每2年發生1代,華北螻蛄生活史較長,大概需要3年時間才能發生1代。兩種螻蛄都是以成蟲或者若蟲潛伏在地下深層越冬。在來年的3月中下旬,氣溫回暖後便開始活動,活動的螻蛄會在地表頂出虛土堆,非洲螻蛄僅在洞孔頂起一小堆的新鮮虛土,而華北螻蛄能頂起8~10釐米長的新鮮虛土蟲道。每年的5月上旬至6月中旬是螻蛄的最活躍時期,是年內第一個危害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因天氣炎熱,潛入地下活動;9月上旬至9月下旬,隨氣溫下降,螻蛄再回地面活動,危害秋季的蔬菜作物,形成年內第二個危害高峰期;10月中旬以後,陸續入土越冬。


每年的5~6月、9~10月是螻蛄的發生盛期,螻蛄成蟲、若蟲會潛伏在土壤中咬食剛播下的蔬菜種子和幼芽,或將幼苗咬斷,導致幼苗枯死。被螻蛄咬食的蔬菜根部呈現亂麻狀。另外螻蛄在活動時,會在土壤中拱竄出許多的隧道,導致蔬菜植株的根部與土壤分離,從而發生失水乾枯現象,最後造成菜地發生缺苗斷坑的現象。在溫室、溫床、苗圃裡,由於這些地塊的土質比較疏鬆,而且有機質多,其保溫時間又長,最適宜螻蛄的寄主,也利於螻蛄提早出土活動,加之這些田塊種植的蔬菜幼苗集中,發生螻蛄早害後,受害會較重。



螻蛄的生活習性

螻蛄晝伏夜出,成蟲對黑光燈和鹵素燈有較強的趨光性,對香甜物質如半煮熟的穀子、炒香的豆餅、麥以及馬糞等有機肥也有強烈的趨性。夜間9~11時螻蛄會由地下層爬到地面活動,這個時間段也是螻蛄的活躍盛期,尤其是溼度大、天氣又悶熱的夜晚,螻蛄會在夜間時9~11時這個時間段大量出土。螻蛄成蟲的壽命可長達數月,甚至1年。非洲螻蛄喜在潮溼的地方產卵,每頭雌蟲可產卵30~50粒,產卵前先在5~10釐米深處作一鴨梨形卵室,由於初孵的若蟲怕光、怕風、怕水,雌蟲在完成產卵後用雜草等將室口封好,以保護小幼蟲,再另作隱蔽室;華北螻蛄喜在鹽鹼地內靠近田埂、畦堰或鬆軟油漬狀土壤裡產卵,每頭雌蟲可產卵120~160粒,最多時可達500粒,產卵前先作形態複雜“多重Y”形蟲道窩,深度可達20~30多釐米,成蟲隱蔽室在土室的最下方。

非洲螻蛄5月開始產卵,盛期為6~7月,9月為產卵末期,卵在6月下旬開始孵化,7~8月是卵孵盛期;華北螻蛄8~9月是產卵盛期,經過2年的生長髮育至第三年8月羽化為成蟲。



螻蛄的生態環境

適宜螻蛄生長髮育的溫度範圍10~28℃;最適環境為土溫15~25℃,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土質疏鬆、潮溼、有機質含量高的砂壤土;土質黏重、板結的發生數量少。


蔬菜種植過程中如何防治螻蛄

①燈光誘殺:

螻蛄成蟲盛發期,利用其趨光特性,在菜地設置殺蟲燈誘殺成蟲。

②毒餌誘殺:螻蛄成蟲、若蟲盛發期,選用90%晶體敵百蟲150克30倍液,用炒香的豆餅,或者麥麩,或者棉籽餅5千克邊噴邊拌製成毒餌,將毒餌散放在發生螻蛄的溫室苗床或隧道處周圍進行誘殺,在無風悶熱的傍晚施用效果更好。

③人工滅蟲:早春根據螻蛄在地表造成虛土堆和蟲道的特點,查找並挖除在蟲道內的越冬蟲源和滅掉蟲卵,以減少田間的蟲口基數。



關於螻蛄的生活習性是怎麼的,蔬菜種植遇螻蛄為害該如何防治的問題就解答到這,感謝大家的閱讀!!!

南粵新農人每天分享各類農業種植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我們一起探討農業種植經驗,喜歡本條內容的朋友記得點贊鼓勵下,謝謝大家。


南粵新農人


你好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螻蛄俗名 蝲蝲蛄,形態特徵華北螻蛄:成蟲體長36~50毫米,黃褐色(雌大雄小),腹部色較淺,全身被褐色細毛,頭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暗紅斑點,前翅長14~16毫米,覆蓋腹部不到一半;後翅長30~35毫米,附於前翅之下。前足為開掘足,後足脛節背面內側有0~2個刺,多為1個。

螻蛄:幾乎為害所有作物、蔬菜等,在我國為害最重的是華北螻蛄和東方螻蛄,是咬食作物地下根莖部及種子的多食性地下害蟲。螻蛄經常將植株咬成亂麻狀,或在地表活動,鑽成隧道,使種子、幼苗根系與土壤脫離不能萌發、生長,進而枯死,從而造成缺苗斷壟或植株萎蔫停止發育。

螻蛄:約3年1代,以成蟲、若蟲在土內越冬,入土可達70毫米左右。第2年春天開始活動,在地表形成長約10毫米鬆土隧道,為調查蟲口的有利時機,4月份是為害高峰期,9月下旬為第2次為害高峰。秋末以若蟲越冬。若蟲3齡分散為害,如此循環,第3年8月份羽化為成蟲,進入越冬期。其食性很雜,為害盛期在春秋兩季。

螻蛄:多數1~2年1代,以成、若蟲在土下30~70毫米越冬。3月份越冬蟲開始活動為害,在地面上形成一堆鬆土堆,即其隧道,4月份是為害高峰,地面可出現縱橫隧道。其若蟲孵化3天即開始分散為害,秋季形成第2個為害高峰,成為對秋播作物的暴食期。可在秋末冬初部分羽化為成蟲,而後成、若蟲同時入土越冬。

兩種螻蛄均有趨光性、喜溼性,並對新鮮馬糞及香甜物質有強趨性。卵產於卵室中,卵室深約5~25毫米不等。

防治措施

在免耕等保護性耕作下,由於耕層很少翻動,而為其生存提供了有利環境,這樣就增加了其防治難度,因此,應以藥劑毒殺為主要防治措施,有條件時也可及時灌水進行防治,以減輕為害。

藥劑拌種:可用50%辛硫磷,或40%樂果乳油,或50%地亞農乳油等,按種子量的0.1%~0.2%藥劑和10%~20%的水對勻,均勻地噴拌在種子上,並悶種4~12小時再播種。


農村人老張


螻蛄俗名 蝲蝲蛄,形態特徵華北螻蛄:成蟲體長36~50毫米,黃褐色(雌大雄小),腹部色較淺,全身被褐色細毛,頭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暗紅斑點,前翅長14~16毫米,覆蓋腹部不到一半;後翅長30~35毫米,附於前翅之下。前足為開掘足,後足脛節背面內側有0~2個刺,多為1個。

螻蛄:幾乎為害所有作物、蔬菜等,在我國為害最重的是華北螻蛄和東方螻蛄,是咬食作物地下根莖部及種子的多食性地下害蟲。螻蛄經常將植株咬成亂麻狀,或在地表活動,鑽成隧道,使種子、幼苗根系與土壤脫離不能萌發、生長,進而枯死,從而造成缺苗斷壟或植株萎蔫停止發育。

螻蛄:約3年1代,以成蟲、若蟲在土內越冬,入土可達70毫米左右。第2年春天開始活動,在地表形成長約10毫米鬆土隧道,為調查蟲口的有利時機,4月份是為害高峰期,9月下旬為第2次為害高峰。秋末以若蟲越冬。若蟲3齡分散為害,如此循環,第3年8月份羽化為成蟲,進入越冬期。其食性很雜,為害盛期在春秋兩季。

螻蛄:多數1~2年1代,以成、若蟲在土下30~70毫米越冬。3月份越冬蟲開始活動為害,在地面上形成一堆鬆土堆,即其隧道,4月份是為害高峰,地面可出現縱橫隧道。其若蟲孵化3天即開始分散為害,秋季形成第2個為害高峰,成為對秋播作物的暴食期。可在秋末冬初部分羽化為成蟲,而後成、若蟲同時入土越冬。

兩種螻蛄均有趨光性、喜溼性,並對新鮮馬糞及香甜物質有強趨性。卵產於卵室中,卵室深約5~25毫米不等。

防治措施

在免耕等保護性耕作下,由於耕層很少翻動,而為其生存提供了有利環境,這樣就增加了其防治難度,因此,應以藥劑毒殺為主要防治措施,有條件時也可及時灌水進行防治,以減輕為害。

藥劑拌種:可用50%辛硫磷,或40%樂果乳油,或50%地亞農乳油等,按種子量的0.1%~0.2%藥劑和10%~20%的水對勻,均勻地噴拌在種子上,並悶種4~12小時再播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