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吃货小小站


第一个就是为了自保

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攻克天京以后,湘军的势力是当时最大的地方武装,战斗力也是最强的。湘军的建制与八旗兵不同,曾国藩将湘军分为塔、罗、王、李等十个营。这些营的士兵都是在乡村上招募的,曾国藩吸取八旗与绿营的教训,认为官僚子弟战斗力弱,只顾享乐,于是在乡村里招募士兵。这些士兵身体强健,吃苦耐劳,且还能用四书五经,伦理道德 来束缚他们。这十个营都是直接听命于曾国藩。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不被朝廷所担忧都难。当时的清廷已经风雨飘摇,此时曾国藩若是依仗湘军直捣黄龙,清廷毫无还手之力,这正是朝廷忌惮的原因。曾国藩也深知这一点,于是立马上书奏请解散湘军,以求自保。

(湘军与太平天国激战图)

第二个原因就是此时湘军存在已经没有了合理性。

湘军建立的原因,是清政府无力镇压太平天国,八旗兵与绿营都太过于腐败,与太平天国相遇,一击即溃。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多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想要利用各地地主的地方武装来对抗太平天国,曾国藩也就是趁着这个机会组建了湘军。当然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了以后。这支地方武装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此时的朝廷上,已经出现了弹劾曾国藩的奏折,如果不加快解散湘军的进程,待到造反的帽子扣到曾国藩的头上。可就再也说不清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曾国荃。

作为曾国藩的亲兄弟,其性格与曾国藩大不相同,曾国荃性情急躁,脾气火爆,而曾国藩为人沉稳,深谙中庸之道。在攻克南京后,湘军在南京城里大肆屠杀无辜百姓,曾氏兄弟任由湘军烧杀抢掠。长江上,都是湘军运送湘军掠夺来的财物的船帆。这也是朝廷官员上书弹劾曾国藩的一个原因。况且当时的慈溪已经命令湖广总督官文寻找曾国荃的罪证,当时的湘军也有一部分是哥老会出身。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朝廷想要以此来治曾国藩的罪的话,必会追究这些人的责任,如果曾国荃一时冲动,带领部下起兵造反,这也是曾国藩不愿意看到的。

解散湘军这也表明了曾国藩的政治智慧。纵观曾国藩的一生,都是为清廷勤勤恳恳,忠心耿耿,湘军的解散反而让慈禧更加信任曾国藩,也为以后的重用汉人奠定基础。


小生谈历史


曾国藩可不想裁撤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湘军,事实上,此时的湘军,应该是中国最具实力的一支队伍。

湘军攻克天京,作为满清实际上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在欣喜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忧虑。

曾国藩功勋卓著,但功勋卓著和功高盖主只有一线之间,慈禧太后非常害怕按下葫芦起了瓢,太平天国是汉人队伍,湘军也是汉人队伍。

而这支队伍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朝廷的八旗和绿营。

所以,慈禧太后要削弱曾国藩的实力,但又不能明着来,于是一场不见刀兵的较量开始了。

舆论压力

功成名就后的曾国藩,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朝臣们的众矢之的,弹劾曾国藩和湘军的奏折像雪片一样到了慈禧太后的面前,但慈禧太后非常聪明,全都留中不发,却又让曾国藩知晓。

曾国藩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些奏折无一例外都是在讲湘军在攻克天京后在城中进行的烧杀抢掠,虽然并不都是真的,却也不都是假的。

曾国藩迫于压力,第一次向朝廷提出裁撤湘军的请求,但慈禧太后依旧没有任何表态,曾国藩表了态,没有任何实际行动,湘军此时正在与捻军作战,恐怕也是慈禧太后不敢过激行动的原因。

僧格林沁的压力

其实当时的中国,除了湘军,还有一支蒙古骑兵的实力不俗,满蒙通婚多年,基本上是亲如一家,僧格林沁作为这支部队的统帅,看不惯汉人队伍湘军继续做大,所以看出慈禧太后有意裁撤湘军,便成了最为积极的马前卒。

僧格林沁的奏折比那些朝臣的要更加具体的多,曾国藩本人谨言慎行,没有什么把柄的,但不代表你周围的人都是,所以僧格林沁把矛头指向了曾国藩的弟弟:九帅曾国荃。

曾国荃确实不干净

作为攻破天京城时的最前线指挥官,曾国荃可没有哥哥那样的品行,他做过私发军饷,纵兵抢掠的事情,据说还私藏了太平天国王爷们的家产不报,这些事情都出现在了僧格林沁的奏折上,任何一个罪名做实了,曾国荃都是要掉脑袋的。

曾国藩为了保护弟弟,只好认栽,让弟弟下野回家,曾国荃无奈,只好照办。

慈禧太后初战告捷,乘胜追击

僧格林沁带着部队向苏皖地区进发,名为围剿捻军,实际上谁的看得出来,这是绕到了湘军的后方进行监督。

而舆论战依旧没有停止,而且愈演愈烈,这回是曾国藩多年的政敌官文,作为满人,十分看不惯曾国藩在朝中的地位超过所有人,于是他进一步上奏说:湘军中存在“哥老会”,这个组织有谋反之嫌,而九帅曾国荃和哥老会的人走的很近。

在舆论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曾国藩终于认输了,开始自剪羽翼,湘军的裁军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大量的优秀将领和士兵卸甲归田。

但是慈禧太后没有料到的是,这些优秀的湘军将领在脱离湘军后,有相当一部分加入了李鸿章的淮军,而淮军便是北洋军的前身,正是这些人,最终撬动了满清的根基,将其推入灭亡之路。

慈禧太后看似赢了一时,却阻止不了满清覆灭的脚步。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1864年6月,湘军攻破天京城,太平天国灭亡,一个月后,也就是1864年7月,曾国藩下令,将12万湘军全行解散,仅有湘军水师少部分,经朝廷商议后,改为长江经制水师,巡防长江,解散之迅速果断,不脱离带水,究其原因是两点,一是制度所在,必须解散,二是湘军势大必遭朝廷猜忌。

湘军的两位灵魂人物,左为胡林翼,右为曾国藩。

先说满清的兵制,分为世兵制和募兵制,世兵制指兵民合一,八旗就是典型世兵制,国家中央军,绿营开始是募兵制,后来定额兵籍,绿营也成为世兵制,八旗和绿营均为满清经制之师,也就是正规军队。有时候国家遇到重大战事了,官兵不足时,需要从各地临时招募乡兵协助作战,这就是募兵制。

安庆军械所是洋务运动最早的企业,由曾国藩创设生产枪炮、子弹的军工坊,1862年安庆军械所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勇营即是募兵制的一种,勇营军制为将必亲选,兵必自募,但有一条铁律“旋募旋散,初非经制之师”,意思是,勇营不是国家正规部队,只是临时需要了,就地招募,完事后就地解散,好,问题来了,曾国藩的湘军,后来的淮军、防军、练军等都属于勇营军制,在平定太平军后,按惯例,湘军必须就地解散,前面讲了,为了巡防长江,仅有少量湘军水师编为经制之师,也就是正规部队。

靖港,湘军水师遗址。

所以,在当时,摆在曾国藩面前的是这条雷打不动的铁律,没有朝廷发话,必须立即解散,另外湘军已经完全取代了八旗和绿营的战略地位,成为清廷最精锐的一支战斗力,但这支最强部队不是朝廷建立的,而是汉人曾国藩编练的,尽管清廷数旨建议保留湘军,但做法是全部打乱剥离,其目的很明显了。

坐落于保定的淮军公所遗址,当年淮军办公驻地。

曾国藩如果遵朝廷想法,虽可保留湘军,但会被打乱分拆,面目全非,可能仍有人认为这是一支随时能聚拢的曾家军,时间久了必遭清廷畏忌,为了避权势,立撤湘军,自解兵权,这是种未雨绸缪的做法。与湘军不同的是,淮军和各地防军没有裁撤,主要原因是战乱又开始,捻军、中法战争等,淮军和各地防军成了当时主要国防力量。


图文绘历史


曾国藩解散湘军背后有着不得已的苦衷。

1864年7月,已经湘军会师天京,宣告着太平天国灭亡。此时,已经是四省巡抚兼湘军的主帅的曾国藩治下有多少兵马呢?12万。

这个数据看似不是很大,毕竟当时满清各地的兵力远远多于此。如果仅仅从数量上而言,区区湘军这点人马,完全构不成太大的威胁,那么湘军完全可以被曾国藩保留下来,但是这可能吗?

现实是绝无可能。所以,曾国藩经过一番考虑,就立即下令就地解散湘军,原因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向慈禧表示忠心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是极大的打击了满清势力,是满清寿命将尽的催命符。太平天国主体上的失败,其实并不表明战事的完全结束。这个情况曾国藩知道,慈禧同样知道。曾国藩完全可以打着反贼未绝的理由,继续维持湘军的存在。但是他没有,而是在此时积极解除军备。这其实是为了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的最好举动。而一旦叛军余孽完全剿灭,那时候再依照命令解除军备,绝对不如现在更加有力。

二、军饷的负担太重

要知道湘军成立以来,军饷差不多都是自筹的。而曾国藩练兵要求极高,军备也都大为精良,经过长时间的消耗,虽然能在战争中获得一定的补充,朝廷能拨付一些,但是杯水车薪。长时间的拉锯战已经耗尽了曾国藩的精力,而天平天国的失败,是卸下这个重担的最佳时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曾国藩没有野心

湘军虽然仅有12万人,但是这12万人的实力是从刀山火海中拼杀出来,战斗力非一般的部队所能媲美,完全有着以一敌十的能力。如果保留这股力量,那么位高权重的曾国藩即使无法推翻满清朝廷,但是拥兵自重成为一方藩王却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要知道相对于腐朽没落的晚清朝廷,列强更加愿意支持曾国藩。但是,曾国藩克己奉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野心。

四、湘军自身问题

作为战胜太平天国的主力军,此时的湘军勇冠各军,但同样陷入了骄兵之列。曾国藩治军严格,但是随着湘军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治理难度也是越来越难。出现了抢劫民众,屠杀百姓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虽然曾国藩也有被称为曾剃头的光荣称号,但那主要是对待敌人,而不是平民百姓。所以,他对湘军军纪废驰的问题深感失望,解散也就可以理解了。


Crazy历史


曾国藩解散湘军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愚蠢之举。

湘勇湘军,本来就只是清廷授意下的临时组建,以汉制汉的一支地主武装。具有很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覆灭,在清廷发动的强大舆论压力攻势下,曾国藩明白,如果不解散,要么落得一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要么成为另一只起义武装。前者不想,后者不敢。

那么,有没有第三种第四种可能,不解散湘军,而成为一种军阀式的存在?或者其他方式的存在?答案是,历史是人创造的,完全可能。

但曾国藩竟放弃了。

因此,这一方面反映了曾国藩无意成为清廷的眼中钉,更无意大位,甚至无意成为一个清廷不容小觑的大军阀式的地方势力。另一方面,非常明确的是,曾国藩的懦弱、胆怯和无能尽显无遗。坐拥强大军政实力,堪称半壁江山,至少具备让对手胆寒的谈判实力。彼时,满汉矛盾由来已久,本就应该趁机取得某种意义上的平衡或均势。而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地主武装集团,却放弃了机会,自甘沦落,解除武装。真的让人耻笑千古。

中国历史上还有第二个这样的胆小鬼么。

但如今偏偏有许多人却大谈是曾国藩的什么大智慧,仿佛怎么做都有道理。

其实不过是一个千古懦夫。

.


太阳诗学


无论如何,曾国藩都是个汉人,所以满清对曾国藩,对湘军的态度表面上比较暧昧,但是明眼人都明白,清廷的态度内含多种因素,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湘军都属于被利用范畴,而且是不大放心的那种利用,所以猜忌贯穿始终,这种猜忌并不需要什么实锤,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就够了,这就是清廷当时的心态。

无论曾国藩的人品和忠诚度如何,也无论湘军在最终胜利后是否对清廷有所威胁,满清政府对其防范和戒备之心昭然若揭,这也同样贯穿始终,这在当时的时局下,不用看形势,满朝文武猜都能猜出来,曾国藩和其湘军面对的将会是什么。

既然有猜忌,还有防范,那自然要有相应的手段来制约,而反过来说最初的目的,尤其是在湘军获得最终胜利后,肯定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所谓的“外部”矛盾,立刻转为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曾国藩当然没有造反的意思,所以解散湘军则成了必然的唯一选项。

这心操的累不累?干嘛不自己招兵买马

问题是,满清的兵马少么,并不少,只是战斗力堪忧,不足以为国分忧,这一点其实脱离不开一个规律,绝大多数政权在统治晚期兵马都不堪重用,地方豪强则既能打,又抗揍。

不止满清,在各政权晚期,情况出奇的相似,比如报喜不报忧,比如欺上瞒下,比如克扣兵饷,比如偷吃空额,比如贪污兵备和武器维护费用,甚至士兵穿的象乞丐一样,兵器火枪不但陈旧还都烂了槽,实在太像太像太多太多,我也就不一一详述了,都是一个样,这种规律同样如同魔咒一般,牢牢套在同是封建政权的满清政府头上。

无需讳言,满清八旗尤其在入关前后的那个时候战力确实彪悍,这种战力的由来,与生存环境有关,与生存方式有关,与攸关性命的利益有关,比如不止明朝吃人肉,后金也吃,抢不回来战利品意味着什么,全部饿死。

小冰期属于全世界,又不是大明的“专利”,关内歉收,关外也是大批牛羊冻死,虽然抢了金银无数,但是在缺吃少喝的情况下,根本没有用,通膨之下,普通马匹的价格飙升到200两银子,而且能卖还就不错了,马肉能吃,银子能啃么,非常简单朴素的道理。生存压力都是这样,大明的士兵可以临阵脱逃保命,大清的士兵行么?如果抢不到东西就不需要活着回去了,他不能不拼命,他不能空着手回去,承受的压力不同。

但是没办法,满清出了个皇太极,而大明积弱不堪,就如同人一样,生老病死的最后环节,谁也避不开的,好似一切早就成为定局不可改变。这是顺带提一句满清战力的由来。

八旗军最初是满清的最核心最彪悍战力,入关后的清廷对八旗的待遇是很上心的,这是他们核心利益,虽然几个皇帝都提倡骑射,就像皇太极读到他偶像的遭遇后所担忧的一样,一是待遇太好战力和蜜汁一同融化,二是缺少了锻炼战士的环境,比如康熙帝他的骑射倒是没放下,可以左右开弓,可以随意演练围猎,增强了体质,锻炼了阵法和兵士,但是······他是皇帝,他和他身边的士兵可以这么锻炼,全国的八旗兵都能这么训练么,没有那个条件,什么部队都会养懒呆废。

后期慢慢的绿营兵也被顶上了一线,这是出于三点,一是康熙帝觉得国家出那么多钱养兵,但是打仗你们很少上前,这可不行。二是珍惜自己的部族兵力,死道友不死贫道。三是八旗战力已经不能和入关前相比,需要必要的辅助。

日久年深,绿营兵也不堪重用了,怎么办呢,那就“勇”和“丁”呗,按现在的说法差不多就是雇佣兵吧,“勇”没有正式军籍,一般由地方政府招募,而“丁”更低一级,都是乡绅富户豢养,国家也都不承认,只给点钱而已,八旗、绿营还在嗷嗷待哺,养他们就够费劲了,转化为正式军籍对满清来说负担太重。

提起负担,满清的年财政收入太少,这点不容易解决,要多了造反,要少了缺钱,没有全合适的,大明辞退了个公务员叫李闯,闯了大祸,而满清裁员把“勇”裁成了土匪,他们的一技之长就是敢打敢拼,当兵习惯了,再让他们回去种地,他们心有不甘,所以戏剧性的场面发生了,政府“勇”打起了复员“勇”,您瞅,这钱左右是省不下来。

对抽再热闹也是属于小打小闹,到了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起义之初就有一万人,仅仅两年打下了金陵南京,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太平军和八旗对练,八旗不敌,和绿营也练过了,绿营惜败,反倒是“勇”和“丁”好歹都能保住家乡,没办法,还是利益问题,大明关宁军的心情,你懂的,辽人守辽土,退后一步是家乡,向前一步是封地,怎么选都得玩命。

湘军成立的契机和过程

看着世道不大太平,咸丰帝也坐不住了,家养的士兵能不能用他当然知道,为今之计看来只能改用野生的了,他向丁忧的曾国藩发出了指令,协办团练,初期只是针对土匪,曾国藩觉得就现在这个烂摊子就是孙武再世也是没戏,积弊太多无法有效整改,而且阻力巨大,要想3S首先面对的就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官员,也都是人老成精的东西,真下手,谁整谁还真不好说,事实证明,被整的是曾国藩^_^。

曾国藩想起了三级跳,团练中选“丁”,跳级为“勇”,进而取代兵,理想很美妙,朝廷也急着用人,你想咋办就咋办吧,但钱我可是没有,既财迷转向,还要忠心耿耿,这是不可能达成的,别管如何募集兵饷,士兵拿老曾的钱当然和钱主比较亲,清廷又担心汉人不可靠,还不给钱让本地将领本地兵,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为了筹饷,曾国藩也是脑洞大开无所不用其极,积极接受捐款,你不捐?不捐打到这儿我跑了,你跑了,你家产也能长腿跑了?明目张胆的卖学历,卖委任状,也就是卖官鬻爵,摊派富户而且读书人还不能算抢,内贸加税,外贸截流,10多年的筹款额总在3000万两左右,甚至更多。湘军的正式成员,工资是绿营的两倍,而且是工资最高的马军的两倍,这也没能难住曾国藩,至少初期,钱的问题勉强顶过去了。总之,湘军是渐渐地组建起来了,而且人才辈出。

人才辈出是辈出,但相当一部分都是熟人,比如老乡、亲戚、学生,反正有些关系又有些本事的全在受邀之列。3年时间,湘军已经有了接近两万人的规模,还有几百门洋炮,可以说这是一支上下同心的纪律部队,当然,纪律是相对的。从武昌打到南京,原有创收方式,再加上一些不上缴的灰色收入,又经过10年,部队规模扩大到12万人,讨贼主力,舍我其谁。

咱们可没那么大篇幅讲透湘军,再交代一下后续的资金问题,相对战争,最令曾国藩发愁的还是兵饷钱粮的来源问题,怎么办呢?效仿古人,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奉朝廷之名,你要留下买路钱,不得不说这在当时民怨极大,问题是,老曾有的选么?兵变的后果更为恐怖。

为什么解散湘军

其实在文初我就说过,解散湘军是必然的,否则不造反的话,必遭忌惮性命不保,而且曾国藩确实也是个忠君爱国的主儿,所以也就不领这埋汰从善如流了。

湘军从诞生就有取代八旗绿营的实力,但也只是实力而已,它并不具备长期存在的条件,事实上,从有了编制起就遭到清廷的猜忌和地方官吏的防范,当然也有眼热的成分在里面,最初曾国藩的决定是明智的,长沙插手绿营就遭到了官僚们的全力“反击”、排挤甚至发生了流血事件,凶手呢,被巡抚亲手放了,这就老尴尬了,明明就是下马威,嗔怪曾国藩手伸的过长,这是地方政府和绿营势力的状态。

亲自下令协办团练的咸丰帝对曾国藩的态度如何呢?“兼统水陆军,心忧之······特招布克慎、台涌会其师”,瞅这名字,大概知道皇帝啥态度了吧。

在事件处理上,皇帝是拖鞋、胡萝卜一起扔,其实一边喊加油就可以了,起什么劲呢,一会儿要治以重罪,一会儿要即行革职,一会儿要戴罪自效,一会儿就勤勉可嘉,这种跳跃型抽搐性思维让老曾傻傻的跟不上节奏。

湘军地位尴尬,那曾国藩本人呢,不过算是个不官不绅的团练大臣,关于这点曾国藩没少向朝廷抱怨,但是朝廷选择性失明,根本不理。

就不官不绅的问题,朝廷是怎么解决的呢,拿下武昌,赏!湖北巡抚,然而七天后原物归还,因为皇帝后悔了,当时内廷同样有势力角逐,对曾国藩的赏赐某些人是看不过眼的,皇帝也不能全都由着自己性子来,所以后悔未必出于他自己的本意,当时的朝堂,明里暗里把曾国藩照死捅的人,大有人在。

人性中的自私和嫉妒造成曾国藩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如果曾国藩不解散湘军肯定要面对上至朝堂下至地方四面八方的压力。

军事上的要挟,就在曾国藩拿下南京以后,仅仅因为一千人规模的太平军逃遁突围,朝廷问责曾国荃,慈禧眼也蓝了,母龙一般的习性彰显无余,财宝呢,钱呢?这时候大局已定,顾忌的自然也少了,慈禧当然也能看清,曾国藩不可能造反,所以才追问太平军的财物去向。

与慈禧态度相呼应的,官文自长江上游守武昌,富明阿和冯子材守扬州、镇江,而长江下游就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您说曾国藩怎么办呢,别说没心造反,即便有心,面对这合围之势,面对上下同心的排挤和嫉妒,也是力所不逮吧。

用曾国藩干掉太平军,而淮军适时崛起,然后淮军也可以对付湘军,虽然稍显无耻,但以权谋论,以效果论,还是极具效果的。虽然湘军还保持着形式上的部分存在,但毫无疑问,它已经由军事集团转化为政治角逐的工具,凡是和曾国藩有嫌隙的,都是清廷大力提拔赏赐的对象,凡是忠于曾国藩的,或者说和曾国藩关系不错的,那倒霉就是必须的,曾国荃就更别提了。

湘军为清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稳定江山的同时还为满清趟出一条可行之路,稳定了朝廷,稳定了局势,稳定了地方,让大清有了几年奋发的动力,但发条就那几圈,转过以后还是会失去动力,而所谓的同治中兴,虽属粉饰,但也不算全无政绩。

曾国藩最后想到的首先是遣散费,虽然士兵们在南京也抢了不少,但是对这些穷怕了的士兵,曾国藩还是觉得有些愧疚的,将士用命,遣散的时候不能亏了袍泽。

既没兵,还要遣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清廷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基础是不允许曾国藩的“私军”存在的,而这些私军回到家乡后,相当一部分都投靠了举国闻名的哥老会,一个传奇性社会组织。这就为满清最终灭亡深深的埋下一支暗钉,哥老会在川军和湘军中影响巨大,对清朝末年的革命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辛亥革命的爆发。

.


古今通史


首先要说的是曾国藩解散湘军是被迫,也是无奈,更是必须。为自己继,为子孙继必须如此。以曾国藩这样有丰富政治阅历和历史经验丰富的人来说,裁撤湘军是必然的选择。


满清对于湘军是十分警惕的,自湘军成立以后就抱着怀疑的态度。而从湘军自身来说,攻克南京,已经使得湘军最后一丝力气已经用尽,劫掠了无数财富的湘军已经是“脑满肠肥“。斗志丧失殆尽。曾国藩要想依靠这些人陈桥兵变才是坏了脑袋。作为熟读经史的一代宗师这点常识还是有的。

待曾国藩得到慈禧要裁撤湘军的时候,对于如何裁撤还是很费了一番脑筋,据说有次曾国藩去南京寺庙上香,问询老方丈:“家中有有狗十只看家护院。但搅闹四邻不安,何解?方丈道:“宰三留七,既可看家护院,也可堵住四邻之嘴。曾国藩思之甚好。曾国藩裁撤湘军是势在必行,只是裁多裁少的问题。曾国藩嫡系的湘军其实只有十二三万人,其余的并不归其直接指挥,其他如鲍超,李续宾,杨载福等人谈不上亲信。就是下属而已。再在裁撤的问题上,曾国藩的和慈禧的意思是一样的。



而且湘军已有欠饷,如果不劫掠恐怕很难维系。如果不尽早裁撤就会有出现哗变的可能性。能够坚持到攻克金陵已经是万幸。属于强弩之末。克服金陵之后,湘军已是暮气沉沉。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动裁撤湘军可以免除慈禧的疑虑。此时曾国藩53岁,垂怜听政的慈禧刚刚30岁。 30岁的女人,鲜少有人会忌惮,此时的曾国藩和慈禧彼此没有见过面。都在试探。此前慈禧诛杀肃顺八大臣的的手段让曾国藩对慈禧有些忌惮。



而外部的客观条件也不许曾国藩学赵匡胤了,毕竟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满清已经融入到国际社会,一旦造反势必引发国际干预。对于这一点曾国藩还是很冷静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已经不允许曾国藩造反了。裁撤湘军是曾国藩唯一的出路。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曾国藩在攻下天京,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急流勇退,裁撤自己赖以起家的湘军,自剪羽翼。此举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我认为曾国藩解散湘军的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除满清朝廷对自己的猜忌和防范。

曾国藩以书生起兵,招募乡勇,遂建湘军,竟然胜过国家正规军。最终,竟然消灭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

满清朝廷毕竟是异族统治者,对汉人执掌兵权,是深以为戒的。尤其是曾国藩所建的湘军,完全是靠师生情谊、乡亲关系聚拢而成的;湘军不是国家的军队,等同于曾国藩的私人军队。

因此,满清朝廷特别担心的就是:去了一个洪秀全,又来了一个曾国藩。

而曾国藩解散湘军,自剪羽翼的行动,打消了清廷的顾虑,使清廷对曾国藩彻底放心了。

二.消除湘军部分将领打算拥戴自己起兵称帝的想法。

曾国藩攻下天京之后,湘军上下都认为满清朝廷一定会履行咸丰皇帝“克金陵者封王”的诺言。结果清廷仅仅封了曾国藩一个侯爵。

紧接着,清廷开始清查湘军的军费开支,要求湘军将领公开军费账目。试想湘军将领个个挥金如土,谁能把账目摆平啊。因此,以曾国荃、鲍超为首,湘军将领们秘密要求拥戴曾国藩起兵称帝。

曾国藩不是不想,他一夜未眠,仔细权衡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曾国藩给拥戴他的湘军将领们写下了一副对联:

倚天照海花无数,

流水高山心自知。

将领们明白了曾国藩的意思,起兵反清的思潮就此打住了。

三.曾国藩骨子里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不愿作犯上作乱的事情。

曾国藩兴建湘军,目的是为了保卫家乡,维护传统名教,保护中国的文化思想不致于断绝在太平天国的手中。另外,曾国藩自幼所受的教育是忠君爱国、仇视乱臣贼子的传统儒家思想,因此,曾国藩骨子里是不愿起兵称帝,在史书中留下乱臣贼子的骂名的。

四.多年征战,师老兵疲;再加上攻取天京之后,湘军上下都因为烧杀抢掠,发了大财。

战争过后,曾国藩认为,不如让他们带着抢掠来的财物,回家去享受生活。免得继续呆在军中,寻衅滋事,肇生祸端。

综上所述,曾国藩痛下决心,解散了湘军,交出兵权,让各方面的人物都对自己不再关注,也让战后余生的湘军将士们回家好好过日子。


品茗读史


曾国藩解散湘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历史上的将领们,在把军队招募起来,为朝廷建立了大功劳后,很少有像曾国藩那样,主动把军队解散了的。

(曾国藩)

这些将领们不愿意解散军队,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想手握兵权,继续有所作为。毕竟皇权并不真是什么“上天给予”的,而是枪杆子里打出来的。别人能当皇帝,只要自己的实力足够,也可以当皇帝。二是自己也想当一个的忠臣,忠于皇帝,不让皇帝烦心。但是自古以来,皇帝都喜欢搞过河拆桥的事。他们因为忌惮功臣,所以总要找个理由,把功臣给干掉。功臣要想保住小命,手中必须要有兵有权。

但无论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将领抱着兵权死死不放,最终的结果便是,战争又将再一次打起来,直到一方彻底消灭另一方,兵权完全掌握在胜利者手里为止。或者从此引发天下大乱,同时开始又一轮更加残酷的厮杀。

但是曾国藩在攻下天京以后,他却主动解散湘军,至少把大部分人遣散回乡。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丢掉兵权呢?就算他没有想拥兵自大的想法,难道他不害怕被过河拆桥吗?

当然了,我们知道,曾国藩解散了队伍,主动丢掉兵权,但是他并没有被过河拆桥,反而过得有滋有味,并未受任何打击。

曾国藩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像古代将领那样,死死抱住兵权不放,为什么他竟然能获得善终呢?

(慈禧)

我认为,曾国藩能实现这样的奇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慈禧想用汉人大臣取代满人大臣。

慈禧是通过政变上台的。同时她是在以奕䜣为代表的皇室成员的支持下上台的。虽然她把顾命八大臣给打下去了。但是她又将面临着皇室成员的威胁。

古代上位的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一般的做法是,重用自己的娘家人。包括东汉那些掌权的太后们,甚至也包括武则天。他们利用娘家人,来打压皇室和朝中大臣。但是慈禧想依靠这个是办不到的,因为她娘家人并没有什么厉害的,没有可以在朝中掌权的人物,所以这条路就断了。

但是慈禧太后又不能不培置自己的势力,这时候,她看到了汉人大臣在抗击太平军中,所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想把这些汉人大臣们提拔起来,用他们对抗满人大臣。并与皇室成员奕䜣等人抗衡。

正因为如此,所以曾国藩等湘军将领,就没有受到打击。

其二,曾国藩解散的只是兵勇,将领们全都留下来了。

曾国藩当时把湘军中的兵勇给解散了,而将领们都留了下来,并被朝廷任命到各地去当官。这些人包括了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刘坤一等等重要大臣。他们后来都担任那各省的总督、巡抚,以及朝中重臣。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人至少有二十多个。

可以说,这是曾国藩非常厉害的一个杀招。毕竟士兵们要想召集起来,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而一个重要的将领要培养起来,却非常不容易。曾国藩留下了将领,其实也就留下了湘军最重要的力量。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朝廷想要打击湘军将领,其实是有所忌惮的。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会担心这些湘军将领们联合起来,给自己制造麻烦。

(李鸿章)

其三,湘军看起来解散了,其实转换成了其他形式的军种。

曾国藩确实解散了湘军,但是汉人军种并没有消失,又出现了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等。这些军队其实是湘军的一个变种。也就是说,看起来湘军解散了很多,力量减少了很多。但军队却以另外的形式存活了下来。这样一来,既不让朝廷忌惮,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实力。

其四,朝廷需要利用曾国藩及其他湘军将领们。

因为当时的清朝,不仅仅地方上起义不断,暴乱不断,外国列强也不断入侵。清朝当时的八旗军,包括绿营军,都早已失去了战斗力。要剿灭这些不断风起云涌的起义军,打击外国列强,还只能靠汉人军队。

所以,如果慈禧在这个时候过河拆桥,肯定就寒了所有汉军将领的心,汉军将领们将不再为朝廷服务。那样的话,真就天下大乱了,清政府也可能提早就完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曾国藩在攻破南京城后一个月,就着手裁撤曾经为剿灭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湘军,此举也使得曾国藩在之后的仕途上平步青云,成为了汉人中最翘楚的一位。

其实在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已经成为了满清政府里战斗力最厉害的一支劲旅,也是因为湘军的存在,才让横行半个中国的太平军灰飞烟灭。在战后,也有人劝曾国藩称帝,因为此时的满清政府根本拿不出有力的部队对付湘军,可曾国藩还是选择了裁军。

为什么曾国藩选择裁军呢?即便不称帝,曾国藩也可以凭十几万的湘军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曾国藩是传统的知识分子,骨子里忠君爱国的思想深入骨髓,不会为了一丝名利使自己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我们可以通过《曾国藩家书》一窥曾国藩的思想。

第二,曾国藩知道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也知道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曾国藩机智过人,与其等朝廷命令自己裁军,还不如抢先一步自己裁军,这样就可以让朝廷放心自己,满意自己。

第三,战后的湘军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文明之师”了,说白了纪律与土匪无异。曾国藩看到攻进南京城里的湘军,露出土匪一样的面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样的湘军还是自己当初建立的那支军队吗?这样军纪败坏的军队,时间长了指定会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来,到时候,作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自然难辞其咎。

第四,经过太平军十几年的骚乱,南中国其实已经一片狼烟,繁华之地顿时成为了人间地狱,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停滞,商业萧条,曾国藩手下的十几万湘军的吃喝怎么解决呢?之前是为了剿灭太平军,如今太平军已经平定,裁军自然是箭在弦上了。

第五,曾国藩虽然将十几万的湘军裁到几万,可是,曾国藩裁的全是兵丁,将能打仗的将领全部留了下来。这样即便日后在打仗,曾国藩手下的这些将领也可以迅速组织起一支部队。

曾国藩的裁军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得满清政府对曾国藩是一百个信任和重用,也使得从曾国藩开始,汉人的政治地位开始逐渐与满族人平起平坐,甚至超过了满人。

对此,你觉得曾国藩裁军是正确的选择吗?欢迎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