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有很多汉语里没有的词汇,为什么呢?

炎黄子孙华夏族不是我


岭南人文历史为您作答。


作为一个老家湖南的读书人,小时候学古文时,明明普通话里有的词语,古文里却有一个不同的字与其对应,百思不得其解。毕业后,来到广州工作,粤语听多了,发现小时候百思不得其解的词语,如果参照粤语,一解释就通了。

比如南宗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这首诗里,“渠”字老师解释为“人工开凿的沟渠”,我对此总有怀疑,诗句前两句说的明白,诗人在面对“半亩方塘”写诗呢,哪里来的“沟渠”,难道古代的池塘也可以叫“渠”?于是总是感觉哪里不对劲。


后来在广州工作时,经常听到粤语里有“佢”,意思是“他、她、它”,指第三人称,发音与“渠”相似。如果这里“渠”解释为“它”,指代“半亩方塘”,则翻译起来就很通顺了。带着一丝期待,立马翻看古汉语词典,惊喜的发现“渠”的另一个解释,即渠是通假字,通“佢”,与粤语中的“佢”不谋而合!


接着查古籍,发现用于指代第三人称的“渠”在古代诗词中并不少见。

宋杨诚斋《读元白长庆二集诗》:“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渠会永无缘”。渠字都是也是“他”的意思。

后来陆续发现,用现代普通话含义理解困难的词语,用粤语一解释就通顺了,随手举几个例子:


1、“吃、喝”——“食、饮”

例:子曰:食色性也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2、“今天”——“今朝”

李白:今朝有酒今朝醉。


3、“给”——“畀”

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4、“多少”——“几多”

南唐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说”——“话”

苏轼: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6、“年轻人”——“后生仔”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7、“空闲”——“得闲”

《晏子春秋·杂下二八》:“异日朝,得闲而入邑,致车一乘而后止。”


事实上,有人为了证明粤语里保留了古汉语的元素,举出古代诗词发音的列子,说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很多唐诗是不押韵的,读起来很别扭,但如果用粤语来读,则会朗朗上口。这种说法遭到不少人的质疑,他们认为这纯粹是广东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汉人正统的身份,故意穿凿附会。我曾经也将信将疑。


不过,后来发现此言的确非虚。在与粤语有了更多的接触之后,仅从词义方面分析,就发现了更多粤语与古汉语相通的证据,粤语中诸多元素包括发音正来源于古汉语。


无数史料记载,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移民避难之所,千百万移民将中原文化带入广东,文化融合大势所趋,那么,粤语人群是正宗的大汉民族的后代,粤语里有大量古汉语元素,这又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我是岭南人文历史,热爱中国历史,专注于岭南历史文化的学习,欢迎关注我,一起走进岭南的大千世界!


岭南人文历史


如果此處漢語指普通話的話,問題應該反過來!

我舉幾個例,注:“()”內為普通話翻譯。

①行路(走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李白《行路難》

②食飯(吃飯)

子曰:色食性也。

③朝早(早上)

子曰:朝聞道,夕可死。

④飲水(喝水)

《礼记·檀弓下》:“啜菽飲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⑤酒樽(酒瓶)

李白:莫使金樽空對月。

⑥走(跑),走佬(跑路)

《韩非子·五蠹》夸父与日逐走。

⑦幾時(什麼時候)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⑧幾多(多少)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

⑨今朝(今天早上)

李白:今朝有酒今朝醉。

⑩望(看)

李白:舉頭望明月。

睇(看)

既含睇兮又宜笑。――《楚辞·山鬼》

渠(第三人稱,他)

《孔雀東南飛》“渠會永無緣”。

著衫(穿衣服)

《木蘭詩》:著我舊衣裳。

蒞(來)

《老子》吾子将蒞之。

落(下)

李白:疑是銀河落九天。

杜牧:借問聲(請問一下)

借問酒家何處有?

得閑(有空)

黃庭堅:都城誰是得閑人?

韩愈 :“得闲无所作,贵欲辞视听。”

話(說)

蘇軾:千裏孤墳,無處話悽涼。

後生仔(年輕人)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打边炉/打甂炉(吃火鍋)

《广东通志》:“冬至围炉而吃曰打边炉”。

倾偈/謦欬(聊天)

《庄子.徐无鬼》“昆弟亲戚之謦欬。”

划画(画画)

指手划脚VS指手画脚,谁更合适更生动呢?

該問題,的的確確是問反了!粵語所含的歷史文化底蘊,真的不是普通話可以相比的。


用户7093949527


鄙人乃粗人,非專家學者。不懂得長篇大論道理,但可舉一二詞,以觀古漢語傳承語言漢語白話(粵語),望可幫爾輩了解一二。如有不合,敬請糾正,不勝感激。

为方便大家了解,特用简体输入。

①饮酒(喝酒)

  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天下吏人,诰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陶渊明《饮酒》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饮酒酣。”

②食饭(吃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③几时(什么时候)

杜甫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例句:几时得闲一齐饮茶?(什么时候有空一起喝茶?)

④得闲(有空)

《晏子春秋·杂下二八》:“异日朝,得闲而入邑,致车一乘而后止。”

《楚辞‧山鬼》:“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黄帝内经‧本病论》:“天岁早晚,余以知之,愿闻地数,可得闲乎?”

《西游记》:说你与他做了徒弟,今日怎么得闲到此?

《红楼梦》:要是有人有事就罢,得闲呢就回,看怎么说。

《儒林外史》:蘧公孙一连陪伴了十多日,并不得闲。

刘克庄:“准敕放还山,祈闲果得闲。”

韩愈 :“得闲无所作,贵欲辞视听。”

苏轼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⑤莅(来),常误写为“嚟”

《诗·小雅·采芑》:“方叔莅止,其车三千”

《庄子·在宥》:“古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

荀子·非相》:“矜庄以莅之”

⑥企(站)

《汉书•高帝纪上》:“吏卒皆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

⑦畀(给)

《尔雅•释诂》:“畀,赐也。”

《传》:畀,予也。

刘望之《鹊桥仙》:“只应将巧畀人间……”。

《诗经·鄘风》:“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⑧睇(看)

《楚辞•九歌•山鬼》:“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⑨落(下)

《琵琶行》: “大珠小珠落玉盘。”

李白:”疑是银河落九天。”

⑩卒之(终于)

《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南粵後生


照题目的语义,粤语不是汉语喽?广东人不会同意的,理论上也完全不是如此。

粤语是汉语。粤语里有的词,就是汉语里有的词。

事实上,各地方言都有一部分当地独有的词汇,这是普遍现象。这些词语,有的可以用常用汉字写出,也有“写不出”的,其实其中有不少也有对应汉字的,不过因为极少机会上书面,所以被“遗忘”了。而广东人有自己的对待方式,就是自己造字,以示区别。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香港报纸上的社会新闻等等当中常有不少外地人看不懂的字。它本是给懂粤语的人看的,外地人不懂不伤大雅。硬着头皮看一段时间,也可以基本看懂的。

也可以提一提,各地方言里确实存在一些本不是汉语的词。例如哈尔滨人说“列巴”、东北人说“撒拉子”、许多地方说“咖啡”,北京人说“腻歪”.....但这些词早已融入当地汉语,没觉得那不是本地话。应该说,这些词至少已经是当地话词语——当然是汉语啦,要较真的话,加一句:“语源.....”。

添一段余兴:其实要非常严格地“揪”出外来成分,是相当难的,会弄得本地人也觉得受不了。比如说,宁波一带说“宕头”,就是“这里”,土得不能再土的土话了。而语言学家考证,这个词语属于“偒傣话”遗存。偒傣是哪里?它包括若干个民族,他们的后裔现在散处云南和云南以南,也早已分别融入当地民族了。他们的老祖宗在西施那时候在越地和我们的汉族祖先做过邻居,我们的老祖宗厉害大大滴,后来把他们赶到天涯海角去了。我们现代的浙江人在网上看见这个说法,勃然大怒:这个话是正宗的宁波话,岂能是比南蛮还要南的蛮的蛮话!


ZBLiu


广府人说的白话绝对是百越语言,白话明显带有大量百越词汇和百越古音,而且广府人在香港被英国统治时期带有大量的外国词汇词音。

外国词汇词音:

Salad沙律/沙拉;

Toast多士/吐司;

Jelly啫喱;

Strawberry士多啤梨/草莓;

roller踩碌拿/溜旱冰;

Bus巴士;

Taxi的士/计程车;

hamshop咸湿/形容人好色。Hamshop也指代倡寮;

boss波士/老板;

mother妈咪/妈打/妈妈的意思;

tips贴士/提示;

store士多/商铺;

spanner士巴拿/扳手;

film菲林/相机胶片;

soft梳乎/意为舒畅的意思;

sofa梳化/沙发;

modern摩登/时髦;

Ball波/球

还有好多词语词汇,不一一列举。

百越词语词音:

例如,广东话表示“倒塌”的“冧”(lɐm),这个“冧”,在北壮语里面说倒塌,也是(lɐm),以及在毛南族的语言里面,表示倒塌,也是(lɐm),发音、意思完全一样,甚至在泰语里面,说“倒塌”,也是说的(lom)。换句话说,房子倒塌了,广东人说lem,去了广西,对北部壮族人说lem,对毛南族说lem,甚至对泰国人说lom,他们都是听得懂的。

例如,广东话表示“痒”的“痕”(hɐn),在连山壮族的语言里面,发音是(hom),而在广西武鸣壮语中,则为(hum)或 (hɐn)。

再如,广东话说“这里”,发音“呢度”,其中这个“呢”(ni),也是古越语的残留,这个(ni),在壮侗语族、苗瑶语族里面,发音、意思、用法,都是一样的,都是用(ni)来表示“这”。


北海扶桑


提这个问题的朋友,建议去进修一下中国历史,尤其是秦汉时期的历史。

汉语是大汉刘邦建立汉朝的语言,是以秦朝为基础的语言,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语言,派40万秦兵镇守南越(就是现在的两广),统一了语言,讲的是秦国语言,就是今天的粤语。

文言文是文,需要写才用。白话就是言,说出口的话,平时交流的话,当时没有创造很多字,所以很多话没有用字来记录,只有官方布告或来往文书才用的。

今天的粤语是古代汉语,是与现代通用的普通话汉语是两个概念。普通话的发源地在哪里?大家也可以去了解探讨。历史也是有的,。南宋时期的金国在哪里?辽国在哪里?元朝统一中国,使用什么语言?到清朝统一中国,用的就是现在的普通话。

所以粤语是古汉语言,普通话是现代汉语。

看到了很多朋友一起研究语言,我只是一个业余爱好。用粤语(广州话)背读唐诗宋词,是比用现在的普通话背读好听,押韵。如果读《诗经》那就更好听。

我现在还可以用粤语背读并且默写《琵琶行》。欢迎更多的朋友参与讨论。


戴至真


粤语本质上是汉语的一个方言。从这个角度上讲,粤语不存在独立性,粤语里边的词汇就应当是汉语当中的词汇。所以这个提问是不准确的。

准确的说法应当是,粤语当中有很多普通话当中没有的词汇。这是符合事实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语言发展环境的差异。

首先,古汉语当中的一些词汇没有在普通话当中保存下来,但是在粤语当中保存下来。这种情况在其他方言当中也存在。如粤语当中骂人的话扑街,其实就是暴尸街头的意思。在普通话当中,已经没有这样的表述。

其次,广东当地的一些特色习惯衍生出了本地特色词汇,这个不是特殊现象,北方方言当中也存在这种地域性词汇。比较典型的是被讹传成买单的埋单。这是根据广东当地的饮食风俗而形成的一种词汇。后来在传播过程当中,北方人误认为埋为买,所以就改成了买单,这个词汇现在已经成为全国通用词汇。

再次,广东历史上对外开放较早,因此在方言当中形成了数量较多的外来语借词。在香港的粤语当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词因为是采用粤语音译,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仅限少部分地区流传,所以和其他地方的汉语方言形成了比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根据英语的音译把球称为波,香港和广东人往往把赌球称为赌波。但也有少数词汇传播到全国。比较典型的是巴士,现在已经成为全国通用词汇。

最后,还有一些粤语当中常用的一些拟声词以及来源不明的特殊词汇。这种情况其实在其他方言当中也存在。这些拟声词除了表示情感之外,没有特殊含义。而至于某些来源不明的特殊词汇,现在其实并没有规范的写法,一般采用约束成定的方法利用同音字进行记录。至于具体的来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些认为是上古汉语的遗存,也有些学者认为是古代百越族语言的留存。

总的来说,粤语确实具有一些特色,但和其他方言相比,也没有显著的差异性,本质上依然是汉语方言。两者没有并列地位。而随着交流的频繁,各种方言相互之间会逐步靠拢。普通话虽然在整个过程当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很多词汇方面,也会受到方言的影响。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凭借着香港和广东在经济和流行文化上的优势,大批粤语词汇成为全国通用词汇。但从本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就日益减少。粤语虽然是方言当中最为强势的一支,但是在和普通话的竞争当中还是最终处于下风。


用户4325101516


这是我两年前写给朋友的,我想从另一个侧面说说方言与现代普通话的差异性。至于词语的问题,原因是有很多面造成的,比如,人口的几次大规模迁徙(我国最少有四次人口大规模的从北方迁徙到南方),导致部分“官话”南移并保留至今,另比如,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外来词语的融入,如、吉普、洋芋和模特等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些词汇就留到方言中但并没有被吸收到现代普通话中(西安回坊话里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波斯语、古蒙古语和古阿拉伯语等等)。还有许多原因导致词语只有在方言中才有的现象,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说了!

朋友们几天前,一位广东的朋友说“粤语读古诗有时特别押韵”。我当时有事错过了话题,今天闲来无事就和大家聊聊此话题!

首先,古汉语的发音与我们现代普通话发音差距很大!汉语发音有“上古音”、“中古音”、“土语方言”以及“近代读音”等等,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是已清末北方话为基础发音的一种语言。举例说明一下,比如“白”字,现代读音是“bai”(二声),但在京剧和相声(贯口)中读“bo”(二声),在唐代读“ba”(短而急促),意思都是一样但读音不同。另外!由于中国古代的几次大的人口迁移(比如安史之乱导致),人们主要的迁徙地大多数是南方地区,所以大量的“官话”和“雅音”流传于南方方言中,而北方不在使用,导致很多南方方言中遗留大量的古汉语发音,例如粤语,客家话和闽南语等等,都有大量汉字发音与古话语发音相似!

其次,除了语音外还有音调!现代普通话分四个音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古汉语也分四个音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大家发现没有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对了!普通话中把“入声”平分给其他三音调中去了,称作“入声三派”。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所谓的“入声”就是发音短而急促的音调。而在粤语、客家话和闽南语中都把“入声”保留了下来,甚至在日语和韩语中也有“入声”音调!在古诗词中恰好有入声字为韵部的“入声韵”,这样当用入声音调读入声韵部诗词时就会感觉特别的押韵!

最后,其实诗词不是乱写的,诗词一般有三要素,“押韵、平仄音律、对仗”。但人们一般只知道押韵,其他两要素知道的不多,押韵和对仗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主要来看看平仄音律,所有的古诗词都是按照固定的平仄音律写的!这样会有上下起伏和朗朗上口的感觉。举例说明下:我们来看看五言绝句的平仄要求

※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代表可仄可平)

大家看到起伏了吗?这样写出的诗才会朗朗上口呀!

所以说只要按照诗词的要求写的作品,你不管用什么方言去读都会有朗朗上口的感觉!

诗词不是用方言写的!也不是专为那个地区写的!它是按照自己特有的规定和规则写的!

以上纯属浅谈连皮毛都不是,每一种方言都是非常伟大的民族财产,每一种方言都博大精深,不是用草草几笔就可以说清楚的,学生我学疏才浅只是写了些许小小感受罢了!望大家海涵!


博雅君子


粤语是百越民族汉化的语言,是广东地区的汉语方言。全国各地都有方言,都带着地方色彩,比如云南,贵州,四川,这些地区属于川语方言,接近于北方的北方各地方言。晋,冀,鲁,豫,地区属于中原方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云南,贵州,四川,这些地区的语言可以互相交流,证明这些地区长期以来文化的同一性,地区统治的完整性,文字,文化,教育的统一性。而使这一地区差别不大。

晋,冀,鲁,豫,苏北,皖北,语言也互相可以交流,证明了这一地区自古以来的长期文化交流,政治统治的完整性。教育的同一性,民俗的统一性。这是任何统治者在短期的历史时期不能改变的。秦始皇不能改变,忽必烈也无法改变,皇太极也无法改变。因为要改变一个地区的语言要割绝前一代人对后一代人的传承,必须把儿童岀生下来就送入新的环境中,接受别一种文化的教育这样才行。

比如把一个婴儿送到美国去,彻底的割断与中国的关系,这个人长大之后只会讲美国话,而不会讲中国话。

历朝历代的中国教育家,中国统治者都不可能改变中国的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和地方语言。

中国实行国语,从民国开始到今天,国语只是在学校和官方,城市里流行,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是讲地方话为主。

广东地区是一个小语种区,粤语只能代表广东人的语言,而不能代表上海话,武汉语,成都话,长沙话,杭州话,南昌话。因为粤语只有广东人才听得懂,上海人听不懂,武汉人也听不懂,杭州人也听不懂,长沙人也听不懂,南昌人也听不懂。

如果把粤语定为正宗的古代汉语,那么这是十分幼稚可笑的,这是对整个中国各地汉民族的轻视和侮辱,也是对中华文化和各地文化的侮辱。

中华文化五彩斑斓,广东只能代表广东人的地方文化,一个省的语言文化,而不能代表中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多样多彩的地方文化,广东的历史有许多南粤文化的历史,是百越文化汉化的一个支派,怎么能和五干年中华文化混为一谈呢?更不能代表整个的中华文化!


云天广阔


科普!!!【汉儿学得越人语 却向城头骂汉人】!

入声,不应该是声调,应该是发音方法。这个弊病与古中国人对发音方法、音素语素、音韵系统等错误理论有关。

有入声,《并不能》代表语言就是古老的。入声,其实《中国南方及中南半岛》许多民族所用的单音节语言的《共同特点》而已。

北方话与闽粤一带的语言,音韵系统完全不同,说明它们之间,至少分离上万年了。

如果《北方方言是汉语》的话。客家话、赣语离汉语最近的南方方言。比粤语、闽语更接近(官话)汉语。

A.《吴越语》从发音学上、听觉上探讨,就是《音节以元音收尾较多》,例如《江jiang,发成go》,鼻音ng不存在或消失了,这个特点就像藏缅语族中的各个语言(以彝族语作为代表语言),《鼻音收尾少或听不出鼻音》,日语、琉球语也有这个特点。从西南的彝族语→长江下游的吴越语→日语、琉球语。靠《长江》作为纽带,并直接影响日本南部。现在虽然分化成差别巨大语言,但可能就是跟这个史前迁移有关。因而,才会带有相同规律。《这里讲的是史前,进入文明时代有记载之后,吴越语被《华语》同化,进入现代汉语系。

B.《闽越语》。这种语言的特点鼻音(也许叫鼻化韵)浓重,特别是闽东地区。闽语,从语音上讲,是离北方官话(普通话)最远的一种语言。在史前,分布在从越南、海南、老广东、福建等广大地区,(包括部分粤语区地块和客家话区地块)。不过,随着北人南进又形成粤语,并延着珠江东进把闽语截成两段:《一段是海南.雷州半岛。另一段是福建.潮汕》。普通话是后鼻音的,《闽语》很多却变成鼻韵,例如,《姓》《郑》《鼎》。

C.华语(北方大方言)、湘语、赣语、客家语、粤语。它们特点是,《汉字是前鼻音》,这几种语音就会一致地发《前鼻音》。如果《汉字是后鼻音》,这几种语音就会一致地发《后鼻音》。这个规律是吴语和闽语所不具备的。形成的原因,像根楔子箭头沿中国中部南迁,《京广线》。

以上只针对史前人类迁移时,语言会相随并演化的规律讨论。后来怎么演变成汉方言,那是有文字时代的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