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继位铺路?

无根树花正孤


朱元璋对朱棣还是相当了解的,而且朱棣和朱元璋了解的一样,根本没有谋逆之心的,所以朱元璋根本没有必要也不会杀掉朱棣。很多人都拿靖难之役来说事,但是朱棣纯属是被朱允炆给逼反的,若是没有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朱棣是断不可能反的。况且朱棣根本不具备谋反的势力,若是真的谋反也很难成功。



朱棣的实力根本不足以谋反

很多人都拿打败朱允炆来说事,但历史上朱棣的军队加上宁王的军队也不足以和朱允炆的中央军所抗衡。靖难之役若不是朱允炆下令不允许杀皇叔;若不是朱允炆罢免耿炳文;若不是错用李景隆;若不是朱允炆削藩政策失误;若不是朱允炆削蕃太过着急等一些列原因,朱棣根本不可能谋反成功的。

所以说即便是朱棣成功了,在历史上他的势力也是远远不能和朱允炆匹敌的,只是朱允炆太年轻,犯的错误太多了,不然朱棣谋反必定会死无葬身之地。身为朱元璋肯定是按照现实情况来看的,现实情况就是朱允炆的实力远胜诸藩王。


朱棣也是无心谋反的

朱棣本来是想好好当他的王爷的,虽然心中不服这个侄儿,但是也没有到要撕破脸的程度。况且朱允炆已经顺利登基,即便是朱棣有心谋反他也不敢,不要说他实力有限,就是各路勤王之师朱棣也难应付。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而且没有谋反条件的情况下朱棣是不可能生出来谋反之心的。

恰恰是朱允炆又急又刻薄的削蕃政策让各个藩王们胆战心惊,不反也是个死,反了照样是个死,与其无论怎么做都没有好下场还不如放手一搏呢,万一成功了呢?所以朱棣本无反心,纯属被朱允炆刻薄的削蕃政策给逼的。


亲情要比其他感情靠谱

朱元璋用谁都是用,相比较外人来说肯定是更加信任自己人的,特别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必定要比外人靠谱的多。再加上朱棣很能干,所以朱元璋死前曾经令朱棣带领弟弟们尽心辅佐朱允炆,朱棣对父亲的命令肯定是不敢违背的。

可惜就是朱允炆刻薄而又幼稚的削藩政策把自己的皇位给葬送了,所以靖难之役完全是朱允炆自作自受的惩罚,一点也怪不得别人。若是没有削藩政策朱棣会是个好叔叔,同时也会是个好藩王的。

既然朱棣无心也无实力谋反,那么朱元璋肯定是不会杀朱棣的,相反会重用他来辅佐朱允炆!朱棣的篡位纯属意外,都是朱允炆的错误决策导致的,怨不得别人。


唐朝的长老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即位铺路?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其一,朱标在时朱棣没有表露野心

朱标作为嫡长子,继承皇位理所当然,而且朱标能力也不弱,治国理政都很不错。

所以,朱标在时朱棣并没有表露野心。

直到后来朱标先朱元璋去世,太子之位空缺,朱棣才有了当储君的可能,于是野心渐露。

朱元璋为了防止藩王出乱,还在《皇明祖训》中专门对藩王进行约束,希望祖祖孙孙都能自我约束。

但他却忽略了一点,人的贪欲是无限的,只要有点可能,谁都想当皇帝。



其二,朱元璋的亲亲政策

朱元璋由农民出身,小时候颠沛流离、忍饥挨饿的日子让他记忆犹深,他希望自己的子孙都能衣食无忧。

所以朱元璋众建藩王,并给他们很大的权利和福利待遇,让整个大明王朝豢养朱家子孙。

朱元璋的意念里,大明王朝就是他朱家自己人的王朝,他认为只有外人威胁江山朝廷,对自己的子孙却很是信任,这从朱元璋不顾西汉七王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教训仍然分封藩王可以看出,朱元璋是自私的,对自己的子孙也是放心的。

所以,即使后来朱棣表露了野心,朱元璋只是对其进行了斥责和约束,而不是狠下决心防患于未然。

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仅仅四年,朱棣就推翻了朱允炆。


老朱为了皇孙能顺利登上皇位,大肆诛杀功臣,却没想到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儿子颠倒了朝廷,简直就是对他的讽刺。


津城沐雨


朱棣有被逼反的部分因素存在,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谋嫡”的主观意愿的。洪武9年,17岁的朱棣就已经就藩北平了。

在藩王中,朱棣的能力是相当突出的,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也是朱元璋造就的。


因为洪武后期的北伐,大明北境的安危,加强对大明北方军队的影响。这些朱元璋即便是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也不放心,这些事情都要交给自己的儿子们来实现。所以为什么要让朱棣娶徐达的女儿,而不是让朱标娶徐达女儿。因为每个儿子身上担负的任务是不一样的。

所以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要求也很高。就藩之前,先上政治课。出去就藩,实际上相当于重新打江山。要谦恭慎行,不能骄躁,饮食穿着要节约,要懂民生艰苦。你们的任务就是去跟掌握军权的大明良将们去学习打仗,建立功勋,逐步替代这些人,成为大明皇室真正的守护神。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朱元璋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有没有考虑到藩王膨胀呢?实际上是考虑到的。

首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断绝了各路藩王“谋嫡”的想法。大明朝是唯一一个明确了皇帝必须嫡长子继承的朝代;

其次,依据古制,藩王虽然因为守边,有一定的兵权。但是论实力,无论如何都无法和中央抗衡的。也就是说按照朱元璋设计的这一套,诸侯发展得可以和中央抗衡,至少夜是几百年后的事情;


再次,藩王之间“搞平衡”,然后不断去敲打,防止某方坐大。而朱标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和事佬。恶人朱元璋自己去做,把好人留给朱标。但是后来朱标、朱樉、朱棡等人的接连死去,实际上打破了这方面的平衡。使得朱棣凸显了出来。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几个藩王中被打压最厉害的恰恰不是朱棣。

所以应该说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应该时根本没有意识朱棣会和朱允炆之间出现如此结局的。

另外朱元璋一辈子杀过很多人,有与自己为敌的、有自己过命的伙伴、也有无辜的人,但是唯独没有杀过姓朱的。


唯一与朱元璋有间接关系的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

朱元璋也是用鞭子一顿抽,然后圈禁起来,最终郁郁而终。这让朱元璋也非常愧疚,最终作为补偿,在洪武3年(1370年)朱元璋将朱文正8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也是朱元璋侄孙辈唯一的藩王。

鲁荒王朱檀干的那些荒诞事,令人发指。竟然捕小孩炼仙丹。朱元璋也不过只是杀了他的老婆汤氏,而对朱檀用了髡刑而已,并没有杀他。颇有点“本来朱檀是该死的,但是因为是朱元璋的儿子,所以以发代首”的意思。


明朝的皇帝当中,明确有证据杀过姓朱的,只有朱瞻基杀了朱高煦,还有就是崇祯自杀。没有证据朱棣杀了建文。


炒米视角


知子莫若父,对于自己的孩子,作为父亲的朱元璋多多少少还是会了解的,虽然在洪武十三年,二十岁的朱棣就离开父亲就藩北平。但朱棣的青少年时期还是在父亲的身边长大的。

对于这个出色的孩子,朱元璋一方面是高兴,另一方面也有些担忧,朱棣会不会给未来的帝国继承者制造麻烦?杀掉这个儿子会不会解决未来的问题呢?朱元璋是不会这么做的。

一、自信

朱元璋和另一个草根皇帝刘邦很像,他相信血缘的力量,刘邦对于自己的子孙十分慷慨,让自己的帝国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朱元璋同样如此,但历史的教训是历历在目的,为了保障自己的血脉,他非常重视皇子们的教育。

明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明史》

朱元璋认为通过德行教育,会让自己的孩子们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条,而且自己的这些孩子中有不少手握重兵,但和朝廷的兵力比起来还是相差不少,也就是朱元璋除了道德教化,还在制度上限制了藩王的实力,对此他很自信。

二、不舍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的暴利杀戮源于自己的长子朱标去世,其实除了朱标早逝,自己的二子朱樉、三子朱棡都死在了自己之前,这对当时已经老态龙钟的洪武皇帝来说,是很大的打击。这时朱棣已经是朱元璋名义上最年长的孩子了,重视血缘的老朱是不会对自己的长子动手的。

三、无奈

朱棣很能干,这是朱元璋看在眼里的。更为重要的是,朱元璋将开国元勋杀戮殆尽,剩下的人都是些守成的将领。他既然想定所有声望隆著之开国元勋必须除尽,则不得不以建藩巩固基业,寄希望于诸子同心协力,拱卫帝室;他以为,骨肉之亲将自然达成一种对共同利益的认识,结成紧密集团,而排斥一切试图对此利益加以觊觎的异姓势力或集团。信任朱棣们,朱元璋别无选择。

其实现在事后诸葛来看,大家都在说朱允炆削藩过于着急,其实朱棣的造反成功真的是个偶然事件。整个靖难之役四年,朱棣胜多负少,且士兵皆精锐,但实际上其手中所控制的地区很少,都集中在北平附近,且后勤供给时常困扰着朱棣,如果不是一条南京空虚的情报,朱棣都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即使南京城内空虚,但要想攻入城高水深的首都,谈何容易啊,况且背后救兵就在路上,可谁又能想到出了内鬼呢?这真是个小概率事件。

所以说用一个小概率事件来推导朱元璋应该杀了朱棣是不科学的,《明通鉴》说:“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出色的皇子并不止朱棣一个,只不过朱棣是那个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罢了。


黑水布衣


主要是燕王朱棣是个伪装的高手,朱元璋在世时,他特别的低调,很少与其他王子联系。

明太祖60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皇叔,眼看皇位继承权落到侄儿手里,心里不服气。


朱允炆有个伴读的老师叫黄子澄,看到他整天苦眉愁脸的,心事重重。便问原因,朱允炆说:*现在几个叔叔手里都有兵权,将来如何管理*?

黄子澄便讲了一个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来安慰他。朱允炆是心里敞亮点了。

1398年,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就是明惠帝,历史上也称建文帝(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大街小巷谣传,说藩王们串通一起,要造反。朱允炆听到民间的探子的汇报,是非常的害怕,就找来黄子澄商量办法。

黄子澄把朱允炆的另一个宠信的大臣齐泰找来商量。齐泰认为各个藩王之中,燕王是最有实力的,是兵多将广,首先把燕王的权力削掉。黄子澄不同意这个意见,他认为燕王早有准备,先拿他开刀,容易发生兵变。于是建文帝决定先从其它几个藩王下手。

燕王早就做准备了,暗中招兵买马,好随时起兵。为了疑惑建文帝,他又开始演戏了,整天胡说八道,疯疯癫癫的。黄子澄等建文帝身边的人都不相信,他们就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属都抓起来,又暗中派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去抓燕王,还诱惑燕王府的一部分官员做内应。但是张信是燕王的人,把这个消息通知了燕王。

燕王是聪明过人,知道建文帝是法定的皇帝,公开反叛,名声不好。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叛。历史上称*靖难之变*(靖难就是平定内乱的意思)。

这场内乱,打了近4年时间。到了1402年,燕王的军队在淮北遇到朝廷派出南军的低挡,战斗非常的激烈。有些将领建议燕王撤兵,燕王坚持必须打到最后。后来,燕王派出小股的精兵把南军运粮的通道给截断了,南军一下就大乱了。燕王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应天城下。

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燕王领军进城,只见皇宫火光冲天。燕王派兵把大火扑灭时,已经烧死不少人。他询问建文帝的下落,有人报告说。建立帝下令放火烧宫,建立帝和皇后都跳进大火里自焚了。

随后,燕王朱棣即位,这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隐者康司马


明太祖朱元璋对最高权力的掌控能力在历代皇帝中绝对是首屈一指,他是中国历史上杀害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也是唯一敢完全废除丞相职务与宰相制度的皇帝,朱元璋具备一眼看透人心的能力。而且朱元璋心狠手辣下手果断,总是能把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

所谓知子莫若父,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四儿子朱棣的野心,朱棣的性格能力最像朱元璋,可以说是朱元璋最优秀的儿子,朱元璋再心狠手辣,他怎么可能自毁长城,舍得杀死自己最优秀的亲生儿子朱棣?

明朝开国皇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对朱元璋来说,选择皇位接班人就成了一道难题,如果要选“长君”,那么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都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生的嫡子,怎么说也轮不到老四燕王朱棣,按照这种立长的继承制度来看,如果朱元璋强行立性格能力最像自己的老四朱棣为储君,那么将来朱棣面临的同样可能是一场皇位的争夺战,也许西汉的“七国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会在明朝重演,得不偿失,因此朱元璋干脆跳过儿子辈,直接选择嫡长子朱标的儿子即孙子辈为自己皇位的接班人。



而且朱标死的时候,朱元璋已经65岁了。朱元璋为了能让皇太子朱标顺利继位,整整培养了朱标25年,为他扶植了一个庞大的太子党。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利益集团。

如果因为皇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就要彻底推翻掉先前他为朱标扶植的太子党,重新再构建一个新的太子党,这个工作量,明显不是已经65岁高龄,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的朱元璋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朱元璋只能在朱标的儿子中选择,让自己的嫡孙接朱标的班,继承皇太子朱标原有的太子党。这是比较稳定的方案。

不过皇太子朱标有几个儿子,并不是只有朱允炆一个儿子。朱元璋在四个太孙当中选择了朱允炆,也有他的考虑。

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按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本来可以作为皇太孙的他于1382年五月初一死去,只活了八岁,比朱标还早死了十年。

朱标去世的时候,老四朱允熞只有7岁,老五朱允熙只有1岁,年纪太小,因此朱元璋只能在15岁的老二朱允炆与14岁的老三朱允熥之间选择皇太孙。

本来老三朱允熥是朱标正妻太子妃常妃生的嫡次子,但朱允熥的运气不太好,他刚刚出生母亲常妃就去世了,年仅23岁,应该是难产而死。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死后,老二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成为继太子妃,因此朱允炆也变成了嫡子,与朱允熥平起平坐。

老二朱允炆更会做人,因此祖父朱元璋更喜欢朱允炆。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朱允炆14岁时,父亲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朱元璋朱标父子因此都喜欢孝顺懂事的朱允炆。

正因为朱允炆因为孝顺父亲朱标得到祖父朱元璋的欢心,公元1392年,在朱标病死以后,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心疼地安慰他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当然朱元璋立朱允炆也不仅是因为他聪明孝顺,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女,另一位明朝开国名将蓝玉是常妃的亲舅舅。

朱元璋担心传位给朱允熥,将来候常、蓝两个开国名将兼外戚集团会尾大不掉,重蹈历代的外戚权臣干政甚至王莽曹丕杨坚等外戚篡位的覆辙,威胁明朝的天下。

另外,朱允熥的外祖母即开国名将蓝玉的姐姐蓝夫人据说因为妒悍,她砍下朱元璋送给常遇春的美女双手而被朱元璋杀害,开国名将常遇春也因妻子被朱元璋残杀而郁郁而终。朱元璋因此与蓝玉、常家、朱允熥都结下了冤仇。

因此,朱元璋就没有选择根正苗红的原嫡孙朱允熥作为皇太孙。

相比于老三朱允熥老二朱允炆不存在这个问题。朱允炆的生母吕妃并不是明朝开国名将的家族出身,不太可能威胁明朝的统治。 于是,朱允炆就被朱元璋选中,变成了大明的继承人。

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以后,朱元璋制造了“蓝玉大案”,杀害了蓝玉和常升(常遇春儿子),继而又杀掉了很多与蓝玉关系密切的明朝开国功臣。

蓝玉等开国名将都属于明朝开国皇太子朱标的太子党。但由于蓝玉等太子党又都跟朱允熥的外戚,为了给了皇太孙朱允炆铲除障碍,朱元璋只能狠心把这些开国名将全杀了。

朱元璋大兴冤狱,给蓝玉等开国名将编造了“谋反”的罪名。但众所周知,蓝玉等开国名将死的非常冤,他们只是因为妨碍了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才被朱元璋罗织罪名杀害。

正因为朱元璋为了让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大肆屠杀蓝玉为首的太子党及开国名将,客观上让老四燕王朱棣渔翁得利,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清除了很多障碍。 至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夺朱允炆的皇位,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应该是有所预料的。

但肥水不流外人田,朱元璋明知道朱棣有可能会篡夺孙子朱允炆的皇位,他也不可能对亲生儿子朱棣痛下杀手。

无论朱元璋多么喜欢孙子朱允炆,但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还是亲生儿子朱棣比孙子朱允炆更近,因此朱元璋即使预料到朱棣有可能篡夺朱允炆的皇位,也不可能打压甚至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朱棣。

在朱元璋看来,无论是孙子朱允炆的皇位长治久安,还是儿子朱棣篡夺朱允炆的皇位另起炉灶,都是他朱元璋的后代做皇帝,都是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都稳赚不赔。

何况朱元璋把朱棣等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王,就是为了防御外敌稳定地方,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大明王朝长治久安,而不是为了巩固孙子朱允炆的皇位。

综上所述,明太祖朱元璋并不特别在意有没有靖难之役的发生,无论有没有靖难之役,都是朱元璋的后代在做江山,都是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至于孙子朱允炆能不能守住皇位,儿子朱棣会不会篡夺皇位,朱元璋并不是特别介意。

朱元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只是为了确保大明江山不会落到蓝玉等外姓人的手中,至于孙子朱允炆儿子朱棣,对朱元璋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他都不会刻意打压,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因此可以说朱元璋是靖难之役的始作俑者。


事实证明,朱元璋没有杀害最像自己的亲生儿子朱棣为孙子朱允炆继位铺路是正确的,朱棣治国安邦的才能远远强于朱允炆,朱棣虽然发动了靖难之役,但并没有使明朝的国力受到削弱,反而开创了文治武功“远迈汉唐”的永乐盛世,使明朝的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厚德载物49847


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的野心,这恐怕只有朱元璋本人知晓吧?

但既然要解决提问,我们不妨从朱元璋知道的前提和朱元璋不知道的前提下,分析一下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杀掉朱棣为朱允炆继位铺路呢?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

朱元璋知道朱棣有野心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杀掉朱棣呢?

  1. 虎毒不食子。更何况太子朱标已死,朱元璋正是悲痛欲绝之际,又怎么会向自己的儿子开刀呢?
  2. 朱元璋默许了朱棣的野心。太子朱标实属窝囊,若不是因为自古都是“立长不立幼”,朱元璋恐怕早已立了其他人为太子。
  3. 朱元璋征伐四方,最终赢得天下,他认为做帝王就应该能守住天下。皇孙朱允炆既然要称帝,就应该有能力守住自己的帝位,而不是靠他为铲除隐患。今日可以除去朱棣,可其他皇叔呢,难不成要朱元璋杀光自己的儿子。
  4. 朱棣确实有能力。朱棣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能力在朱元璋众多儿子能力之上。朱元璋又怎么忍心毁掉老朱家的希望呢?

朱元璋并不知道朱棣的野心,而朱棣也是被建文帝逼迫。

朱棣镇守北方边境,抵御蒙古军入侵,劳苦功高。

而朱允炆不过是顺位继承父亲的帝位,诸王有怨言也不无道理。

朱允炆担心帝位不稳,也在情急之下,但朱允炆不懂轻重缓急,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地削藩。

他先后对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下手,甚至导致湘王自杀。

朱允炆又将朱棣的三个儿子当作人质押扣在南京,虽然在后来,朱允炆放回了叔叔的几个儿子,但不义之举昭然若揭。

此番行径,逼得朱棣不得不反。朱棣夺走侄子帝位不对,可朱允炆逼迫众叔叔难道就对了吗?

【帝位更迭本就是帝王家事,叔侄相残,谁又能说得清谁是谁非,且让诸事消散在历史长河吧。】


暖暖的三眼君


自己的亲儿子怎么能说杀就杀?朱元璋再怎么心狠,那朱棣也是他儿子。

客观原因,朱棣不能杀

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为了给孙子朱允文铺路,将功臣宿将杀了个精光,边关重地,为防御外侮,他只能依靠自己分封的藩王,也就是他的儿子们替他守国门。北地外敌虎视眈眈,在燕王朱棣就藩的燕京:

他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并曾生擒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朱棣是北方抗敌的重要力量,杀了他,亲者痛仇者快,北地无人驻守,对外敌失去威慑力,鞑虏岂不是长驱直入?

所以从政治上考虑,朱棣杀不得。

主观情感上,杀朱棣,舍不得

朱元璋晚年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高皇后马氏,也就是孝慈高皇后生的5个孩子当中,太子朱标、次子朱樉(秦王)、三子朱棢(晋王)先后去世,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和五子周王朱橚(有人说燕王朱棣生母存疑,周王与其一母同胞,生母也存疑),再杀他们,嫡子都要死光了,其余的儿子们实力又没有那么强,留下他,正常情况下,他还可以辅佐嫡孙朱允文坐稳这个皇位。

哪承想,朱允文对藩王势大很是忌讳,自己无战功在身,又年纪轻轻,根基不稳,将燕王为首的各路藩王视为大敌,朱元璋在,尚且能制衡局面,朱元璋一驾崩,他担心局面失控,于是开始着手削藩的事,又因为朱元璋杀光了功臣宿将,手底下无能臣可用,对削藩操之过急,杀了自己的叔伯,给燕王朱棣造成了强烈的危机感,如此一来,燕王造反,发起“靖难之役”,一路畅通无阻,攻下了应天府,夺了皇位。

朱元璋杀功臣,本意是怕这些功臣不听从朱允文派遣,可曾想过如此一来,他孙子朱允文无人可用,朝廷青黄不接?

朱允文削藩,本意是加强中央集权,可曾想过杀了藩王,自身根基尚浅,手下无能臣干将,外地侵入谁来替他守国门?又曾想过物极必反?

朱棣称帝,决定削藩,效果截然相反

朱棣因为建文帝朱允文削藩的举措起兵造反,但他自己称帝后,也认为藩王势力过大会危及中央政权,也决定削藩。可他的情况与建文帝不同,朱棣重兵在手,实力雄厚,他将众藩王的封地有的迁到南方,有的藩王贬为庶人,逐渐解除藩王兵权,循序渐进,加强了中央集权。

又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弟河、库页岛等地,并使其直接归属于明中央政府。

削藩效果显著。

又营建了北京城和建造紫禁城,重修万里长城,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历史众说纷纭,谁又能透过时间的长河,看透这些纷纷扰扰呢?


史一下没事儿


大家好,我是九州君。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第一问,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

实际上,生在帝王家,哪个皇子没有窥视皇权的野心呢?历史上的八王争储、九子夺嫡等类似的案例可不少。这一点,以朱元璋晚年的疑心病,估计对所有藩王都是有所顾忌的,而朱棣在文韬武略方面都是几个皇子里面最强的一个,朱元璋不见得会认为朱棣一定会造反,但一定会有所担心,于是他为了避免“玄武门之变”的再次上演,于是纷纷让其他皇子去各地就藩。这样一来,一是远离朝廷,不会兵起宫廷;二来一王造反,其他藩王就会同仇敌忾来一起勤王。

这样虽然大大加大了朱棣夺位的难度,但是并未杜绝这种可能,他可能忘记了汉朝的七国之乱、东晋的八王之乱了。

第二问,为什么不杀掉朱棣为朱允炆继位铺路呢?

笔者以为,朱元璋未杀朱棣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 首先,朱元璋在世之时,朱棣并未显露反心,也没有任何动作。

朱元璋在世之时,诛杀了很多武将权臣,虽然有很多冤假错案,然而明朝却没有因为这些而陷入衰败和混乱,可以说明一点,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他的个人威望和控制力是超乎寻常的。在这样强势的皇帝面前,诸皇子基本都是服服帖帖的,即便是朱棣,也没有任何动作显露其有反心,至少在可见的史料中未有记载。朱元璋即便有所担心,那也只是停留在担心和怀疑层面,根本不作数。

  • 其次,如前文所述,朱元璋虽然是皇帝,但面对皇子,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是父亲。

有道是“虎毒不食子”,朱棣文韬武略,朱元璋不见得心里不爱。更何况朱棣虽然相对不安分,但毕竟没有忤逆他,也没有做出什么图谋篡逆之事,身为父亲,怎么可能无端去痛下杀手呢。

  • 再次,造成朱棣借机造反的导火索是因为朱允炆的削藩。

而回顾明朝“靖难之役”前的这段历史,我们知道朱棣之所以造反,其最为重要的导火索就是朱允炆错估形势,在一个不合适的时间内进行强行削藩,可谓一意孤行,必食其果。人在利益受损之时的普遍反映是选择反抗,这是人性所决定的,更何况是本来对储君之选心里颇有微词的朱棣呢。

小结

综上所述,明太祖朱元璋对于朱棣最多只是怀疑和担心,而非明知其必有反心,因此也不可能无故杀子了。之所以造成“靖难之役”的发生,不过是朱允炆自己的愚蠢和操之过急导致的,不能全怪朱棣的野心使然。



九州历史杂谈


大家好,我是读史如品茶,欢迎大家听我回答《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继位铺路?》

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是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在识人品性这一方面也很厉害。所以,自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肯定已经看出四子朱棣觊觎皇位的野心,但为什么朱元璋不杀掉朱棣为朱允炆继位铺路?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虎毒不食子

俗话说得好,虎毒不食子,连凶狠的老虎都不会吞吃自己的孩子,更何况人呢!从朱元璋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朱元璋特别重视骨肉血亲。他的亲侄子朱文正,因为父亲朱兴隆(朱元璋的大哥)去世早,朱元璋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来养,但在洪都保卫战之后,因为朱元璋没有封赏自己,朱文正居然跟朱元璋的老对手张士诚勾结,企图叛变。朱元璋平生最恨被人反叛,朱元璋知道亲侄子居然要反叛自己,自然伤心不已,但也仅仅是将朱文正囚禁起来,并没有杀害朱文正。连自己的侄子都舍不得杀,更不要说是自己的嫡亲儿子了!

二、骨肉重臣,防守边疆

朱元璋从社会的最底层走到大明开国之君,非常不容易,使得朱元璋养成了多疑的性格,朱元璋晚年大肆杀戮功臣名宿,就是他多疑的性格造成的。所以,朱元璋对外人的信任都是短暂的,不会长久。但对于自己的儿子就不一样了,把兵全交给他们去替自己守卫边疆,朱元璋至少心里踏实不少。

三、为确保朱允炆顺利执政,朱元璋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为确保朱允炆顺利执政,朱元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杀尽了那些将来可能会威胁到王朝统治功勋元老。但他得为自己的王朝留下一批能征善战的将军,确保自己百年后,大明江山安然无恙,其他人他不能信任,只能信任自己的儿子们。哪怕儿子们威胁到皇孙朱允炆皇位的,那也是锅里斗。将来朱允炆若真的没有能力管理自己的那些叔叔们,被篡夺皇位,那也没有办法,这些将来的事也不是朱元璋能考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