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史书名《春秋》,为什么不冠名冬夏?

冷墨含香145925724


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是由当时东周末期,鲁国史官吕氏记载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重要件事编纂、编写而是的“流水帐簿记”,当时吕氏编记没有命名书名。后来是由孔子具体编辑整理而成,将该编记命名《吕氏春秋》。先秦以后,为了方便历史年代的称呼和可考记载顺序,将“吕氏”二字去掉,直接用“春秋”代称先秦以前的历史朝代的名称。

春秋、战国实际上是两个历史朝代,而不是一个历史朝代。

春秋:实际上是指东周没落,诸侯争霸的前期,即东周时代的中后期。

战国:是指东周末期,秦统一中国的前期;同时也可包括刘邦与项羽争霸,刘邦西汉未建立之前的时期。

为什么把中国第一部史书称之为《春秋》?孔子当时命名为《吕氏春秋》的意思、意义和含义:是说明、是申明、表明、遵从、尊敬吕氏作为鲁国史官,费尽了心思、花费了长久一段历史时间、时期、年份、年月一场心血,一种尽心尽情尽意尽量、尽力尽职尽责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一种敬仰、敬慕、敬戴、敬佩、敬重,由衷感动的心情、震憾的心灵,将吕氏记载的历史,命名为《吕氏春秋》,以示后代炎黄子孙永恒纪念和留念,永远、永恒不能忘记吕氏记载历史的心血、功德和品质。

为什么中国第一部史书命名为《春秋》?它实际上是指鲁国史官吕氏记载历史的时间。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农业社会采用的是农历历法(立法,这个立法指的是科学方法,而不是指法律法规的政策、政治立法),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春秋》,实际上是指记载历史所发生的时间、时期、时代、年月的代名词,故称之为《春秋》。


袁聪


史书《春秋》,写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0年这一时期的史实。是鲁国的一个编年史。后人也根据这部书的名称把这一时期称为春秋时期。所谓的《春秋》,是鲁国人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来记录历史事件,是一个简写 。古人认为《春秋》之所以命名为春秋,是因为大的历史事件大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再一个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季节是春秋两季。还有一个春秋两季代表欣欣向荣和收获,是人类最有希望的两个季节。鄙人认为,《春秋》既然是个简写,更多的是拿一年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季节来代替。所以春天万物之始,秋天希望收获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季节。其它夏天为秋天过渡积蓄,冬天为春天等待准备。所以《春秋》为春秋,不为冬夏。


陈笑旎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原因一、显示重视

中国古代先有春秋之分,后有冬夏之说。在农耕时代,先民极其重视春、秋两季的祭祀,其实就是重视春耕秋收,祭祀神灵保佑风调雨顺,能有个好收成,有了好收成,才能吃饱肚子,生活才有希望。

另外,夏长冬藏却让人记忆不是那么深刻,惟有春秋难忘。春耕,付出辛勤的汗水,种下了希望;秋收,收获的是丰收的喜悦。因此,人们更多地记住了春秋,而忽略了冬夏。

古人把史书定名为《春秋》也体现对国史的重视程度,把写史和春秋两季祭祀列为了同等重视的大事。

原因二、为了省事

鲁国史官要把每天每月所发生的事儿,都要逐一记录下来。在那个没有纸张的年代,需要用笔墨记录在竹简之上,也是件极为艰巨的工作。为了省时省力,史官们学会了偷懒,就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来记事。不仅史官如此,那此文人著书立说也是惜墨如金,能三言两语,绝不多写一个字。因记录的是长达242年的国史,史官们为了方便记忆,图省事儿,遂将书命名为《春秋》。

原因三、暗藏隐语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词语会发生诸多的变化。“春秋”慢慢衍生出更多的语言含义,表示一年或四季,也成为了一个时代“春秋战国”的统称是,也还产生了“春秋笔法”之说。

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等内容。在朝为官,却净记录些为官者们失礼非礼的事儿,当然也会怕当权者给穿小鞋,所以就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来记事,但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所以就用“春秋”来一语双关,用词遣句“字字针砭”,让人以为是写的春秋大事儿,实际却隐含着更深一层的含义。

微言大义写春秋,

多少往事烟雨中。

追本溯源有何意,

以史为鉴写春秋。


看辽宁


有春种秋收、秋实。


用户8918979744997


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是由鲁国史官编写的一部史书。《春秋》这一书名,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史官们按这一年四季简括这部编年史书,冠名《春秋》。

《春秋》(网络图片)

那为什么不冠名冬夏呢?

从《春秋》具体内容看。《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鲁国史官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了。

从《春秋》叙述历史事实便捷讲。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这样编写起来不复杂,按照时间顺序,会很方便地记载了下来。

从自然规律的时间概念来认识。一年中包括春夏秋冬,春是万物伊始,秋是硕果累累,而夏是万物成长期,冬是万物孕育期。孕育与成长说明不了春的生与秋的果,但是,春能包含着万物的成长,秋能展示出万物孕育生长后的果实。因此,春秋能蕴含着夏冬寓意,而夏冬却容纳不了春秋。很明显,春秋的概念完全可以代表这一年的时间概念,代表着世间万物伊始而终。而夏冬要逊色的多了,它只能被春秋所包容。这也是鲁国史官为什么冠名《春秋》原因之一。

总之,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为什么不冠名冬夏是有科学道理的,无论从自然界的时间规律,还是从写作编辑的需要,以及读者易学易懂,选择冠名《春秋》再合适不过了。


言者青青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历史久远,对于当时著书之人的命名的初衷和原因已无法考证。所以,如果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试着把自己代入当时的时代,置身于当时的情境当中尽量做出一种猜测。

从当时的春秋写作特点来看,它写的每一年发生的事情都是从春到夏到秋再到冬,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来写的。而当时古人测算四季的时间用的是圭表,圭表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圭。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一般是冬至与夏至是一组,春风与秋风为一组。

再者,从季节的特征来看,春天代着生机与希望,为一年之始。而秋季代表着肃杀,衰老,预示着老化与消亡。

因此,综合以上两点,春秋二字代表了一年中最具特征的两个季节,能更好地代表一年的生长与衰败。当我们一说起春秋的时侯,脑海中马上就能闪现出相应的场景,能很直观地感悟到生老病死的循环往复,感慨到时间的流逝。所以春秋就做为时光的代词而延用至今。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显见解,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红尘路过客


史书《春秋》之名,缘起于该书是鲁国史官将当时各诸侯国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记录下来的,即编年体史书。一般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记录,简称为春秋。

同时,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物资缺乏,人们有“避暑窝冬”之说,一些重要外交大事基本发生在春秋两季。加上春秋两季,需要春播秋收,正是农忙季节,不宜发动战争。通俗的用一句话来说,人们喜欢春秋两季甚于其他,春秋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就用“春秋”命名自然而然了。


千里草654


个人理解,因为春秋两季在古代中国人的意识里,是最重要的两个季节。

春季,是一年的开始,俗语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为了表示对春季的重视,把一年之初的时间上升到王权的高度,只有圣王才能确立真正的时间,只有圣王才能颁布“正朔”,才能给予春天:春天来了,春天开始了。《月令》中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望着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中国人对春天的观察有着千万年的历史,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立春之日迎春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春,无论在时间还是地里的空间上都代表着开始。

而秋呢,即收获,在时空的意义上也是一个分界点。所谓“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大的时间尺度里,此时的时空卦象是上乾天、下坎水。天欲上,水欲下。天欲西行,水要东流。乾德为健,坎德为险,行险而健,必然冲突。立秋前后,人们既要晴天,也要雨水,而二者争夺,皆有客观之情、公道之义。人们工卦象中看到社会属性,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古典中国人因此把此时空名为争讼的讼卦,以考察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纷争。这个时候,庄稼熟了,纠纷随之而起。在曾经农耕文明和乡土社会里,此时啃定会发生冲突与争斗。你偷割我的麦子,我不让你在我家地头前经过等等。因为北方的农作物一年只熟一次,秋后收完谷物才算有了经济收入,此前的债务可以还清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秋后算账的缘故。这也是为什么有秋后问斩一说。古代中国人被判了刑,一般都要等到秋后才执行。这里不仅有人道,还有考虑示警的作用。因为秋后忙完紧跟着冬天,都是人们最清闲的时候,方便地方官员动员民众观看。还有一个天道的顺和,因为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冬天百物萧条,亦适合执刑。《周礼》是中国最早关于制度安排和设计的著作,书中把掌管刑法的官员称作“秋官”。秋季,是一个收获和总结的季节。综上所述,秋天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是和春天一样重要。

所谓中国古人把“历史”称作“春秋”,因为庄家春种秋收,春生相当于历史之因,秋熟相当于历史之果,春来秋去的循环就是时间,而时间的循环就是历史。


百果味优选


生、长、收、藏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应到四季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生长收藏也代表着事物演变的步骤,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相对的静态期和动态期。

静态期

静态期表示可见、可知、固定、稳定的局面和状态。万物生长成型之后,是我们可见和可知的;万物归藏之后,则代表其进入了一个固定和稳定的状态,是不会轻易再改变的。因此,用夏长和冬藏来代表事物的静态期。

动态期

动态期表示未见、未知、易变化、困惑的局面和状态。在春天万物复苏,还处在萌芽状态,我们不知道事物最后会发展为什么样的形态,这是未知。到了秋天万物成熟,是收获的时期,但这份收获的用途却又是千变万化的,基于这些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处在困惑之中。

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诸侯群起纷争,有七雄五霸割地为据,各自为政,天下短时期内无法实现大一统。所以,一切都是未知和不确定的,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到国与国之间的生死存亡,都有可能在某个未知的时期发生颠覆。

因此,用春秋这样蕴含莫测变化的哲学道理的词汇来描述这个时代更加的准确。而不是用冬夏。


张柢昀


我来解释原因吧,包你满意。

书名《春秋》,源于公平,暗示作者编写的史书不加入作者任何主观观点,因此所著之书具有公信力。公正的记录历史是后人对待一本史书是否有参考价值最看重的基本素质之一。

反之如果作品加入作者主观意见,褒贬之词,甚至臆测成份,便有失公平,其公信力便大打折扣,绝不能被后世称为史学经典。

下面讲作者取春秋二字为书名的内涵。

取名春秋是作者采用了二十四节气的春分与秋分两个节气第一字合成书名。

因二分对于太阳与大地来说具有特定意义,此二日在大地上所测日影长度恰为一年长短之中,因此只有此二日太阳照耀大地对万物最为公平,故取其公平之意。

历史的兴衰已为过往云烟,后人要用公平的眼光看待那些功过是非,并如实记载,有如春分秋分二日,太阳照耀大地最为公平,白天与黑夜也等分,黑与白,功与过,都应该记载其中,不能只记明主功臣,不记昏君奸佞。

若取冬夏二字命名岂不黑白不等,寒暖不均,偏颇之极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