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氣溶膠”膠著公眾情緒

朋友圈被“氣溶膠”刷屏了,這是繼直接傳播、接觸傳播之後的第三種傳播路徑。最先提到的是在上海疫情防控發佈會上有專家指出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氣溶膠”就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並之而來的是各種“神乎其神”猜測與傳言。

莫讓“氣溶膠”膠著公眾情緒

諸如,“空氣藏毒能飄到幾公里外”、“開窗通風也能引毒入室”等令人驚悚的腦補。不得不說,往往越是新的、少提的名詞,越能引發各種出離的猜想。相對飛沫傳染、呼吸感染,“氣溶膠”的確很少被廣泛提及,不免生出些顫慄來。尤其在緊繃神經的防疫狀態下,由此“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思緒,也順其自然在少數人心頭成了芥蒂。

不過好在廣大媒體及時跟進科普,隨著“氣溶膠”作為第三種傳播路徑傳播開來,不少官方媒體、新媒介也很好向公眾回答了什麼是“氣溶膠”、以及如何預防,並推而廣之,很好的、精準的慰藉了公眾焦慮的心態。在此,有必要說道的是,專家在發言和提醒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慎之又慎,並且預判到信息公佈產生的後果,提出與之匹配的“藥方”。即,不能光診脈、不問症,如此信息公佈是不是欠妥當呢?也是另一種失責呢?

此外,有不少人提到,2月4日,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顯示,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染途徑尚待明確。針對這點,有不少專家也明確表示有待論證。所以說,“氣溶膠”傳播儘管可能有預見性與科學依據,但未經官方論證。至少,專家群體還沒有形成“統一認定”,然給群眾造成的焦慮感與恐怕度卻是真切的。

說來說去,當前防疫進入了爬坡過坎期,對病毒源頭、傳播、預防、治療等越發清晰,期待防疫勝利的急切更為凸顯,此時此刻仍舊特別需要保持鎮定與冷靜,任何差池一點的苗頭都有可能攻破群眾的防疫心理。從這點出發,不光是群眾須自覺提高意識,所有科研專家、官方媒體都要謹慎、縝密發言。

最起碼,要讓諸如“氣溶膠”類似信息更加全面論證與完善,涵蓋名詞解析、防控舉措等“全思考”,切勿拋出一根“橄欖枝”,另一頭也拋給群眾去“自我補充”。這樣導致的結果,極有可能會產生各種傳言、“腦補”,甚至是謠言。因此,“好事要做到底”,提前“吹哨”,也要講透徹、說明白、談全面。

汲取雙黃連事件的教訓,專家一句話之所以能夠引發哄搶,不外乎群眾對科研專家充滿極大的信任與依附。這就是說,崇尚權威、尊重科學的社會認同,同樣需要以心換心待之。這也是為何有官方媒體喊出“要識別幹部,也要識別專家”。

另外,還要從另一個不好的角度去提防,即會不會有人打著“氣溶膠”的幌子,為鑽營利益、謀求錢財,搞出什麼預防“氣溶膠傳播”的神器和“特效藥”來,以此矇騙群眾、發“國難財”。這樣的設想也並非憑空想象,從以往謠言傳播的特點來看,是值得官方相關部門去防控的,以免掀起新一輪圍繞“氣溶膠”而來的詐騙謠言。謠言止於智者,更止於事實,把科學的、全面的、真實的“氣溶膠”曝光在每個人眼前,才能消弭社會的膠著心理、消除人們心頭的恐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