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坚决对抗英国人,琦善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l刘祖德


琦善是鸦片战争期间,主和派代表人物,他在天津也禁过烟土,他本身了解鸦片走私对大清朝国力的危害,在任两广总督时,考察过英国舰队的军力,了解英军的船坚炮利,但也仅限于此,他并没有因此整顿加强广东的边海防务。

他曾经因为私下和义律签订《穿鼻草约》割让香港岛和赔款600万元,被朝廷革职,后又复职。琦善在外交上的眼光要高于林则徐,他很清楚当下外交解决争端的必要性,而林则徐则有故意贬低英军实力,骗得朝廷支持他对英作战之嫌。

虽然琦善眼光独到,但是他又没有什么实质的建议和作为,既没有像“中兴四臣”那样搞洋务运动,也没有像龚自珍那样搞思想启蒙运动,整体上说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官僚,是历史的潮流把他推到了这个重要位置,自身并不出色。


有事直说


林则徐可以说是近代史上对抗侵略者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则表现出了林则徐面对国事衰微,百姓积贫积弱所做出的一种决心。这是非常需要勇气的。正像他说的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顾个人荣辱,林则徐不可能不知道英国的强大,作为睁眼看世界的最早一批人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好朋友。如果失败,很可能被政敌攻击,被朝廷当做替罪羊。事实上果然是这样。清政府衰败无能,琦善是满族大臣,对林则徐早有不满。借此机会攻击构陷是顺理成章的。鸦片战争失败后琦善就作为代表敲定了与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琦善作为政治打击对手以及守旧自保决定了他会与林则徐相反乃至水火不容。



白浪叠雪


林则徐是无知无畏,贸然开战。林之前我们还是坚持中国天朝大国,世界中心,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几个大洲和国家。义律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克制,但是林因为无知犯了轻视无知的毛病,当时还以为洋人腿不能弯曲,准备了好多竹竿,所以大败。然后还欺骗朝廷,误导了对洋人实力的认可。

败后林才开始醒悟,这时林从澳门请来翻译,译出很多外文资料,才知道美洲,土耳其,等世界的情况。林被贬新疆路上,把这些资料给了好友魏源,才让魏源写出来《海国图志》,只可惜当时大多数人的认知坚决不接受,还是认为自己天朝上国,最后《海国图志》成了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启蒙读物。

林后朝廷派的长沙将军,更是牛鬼蛇神,相信什么污物可以治洋人,广州城到处撒的粪便,真是污秽不堪。依然大败。

琦善去时已经是败而再败,这种情况下琦善接受的信息比较多,已经能够判断出洋人的实力和目的,所以才能客观务实的去解决问题。

真实的历史总是这样滑稽!


被耽误的厨子


林则徐禁烟的功绩,彪炳史册,在广州主持禁烟大局,和对英交涉期间,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主持编辑了有关西方政治经济的相关资料,搜集了情报,开始主动了解被封建士大夫视为化外蛮夷的西方国家。

在那个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封闭时代,完全称得上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为国家民族做出的贡献,也完全称得上民族英雄四个大字!

但林则徐很不走运,遇上的领导,是清宣宗道光皇帝这个庸碌无为,懦弱无能,目光短浅的愚顽之人。

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清军大败亏输,连遭败绩,损兵折将,更是让英军兵锋直逼大沽口,满朝震动!

当时负责天津防务的,正是直隶总督琦善。

琦善当年,被林则徐上奏章弹劾过,还因此丢了官职。早就对林则徐怀恨在心,抓住机会,立刻向道光帝建议,和英国人和谈。

惊慌失措之下,道光帝立刻命令琦善,负责和英军的接触。

丢了面子的道光,又心疼消耗巨大的军费,心里早就对“惹出事来的”林则徐很是不满。琦善也体察上意,借着和英国人接触的机会,把责任全部推给了林则徐。

道光帝立刻对林则徐进行了惩处,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与英国人谈判。

可以说,琦善之所以主和派,很大层度上就是因为林则徐是主持禁烟的,英国人发动战争,北上天津大沽口,威胁京畿,是林则徐禁烟引起的。

作为老练的官僚,他知道,这是打击政敌的大好机会!

更何况,道光帝也已经对林则徐心生不满。

他这样做,就是为了打击政敌!


小麦爱历史


目睹英军就知打不赢的琦善与书生论兵的林则徐

琦善在大沽口接收投书眼看到了英军的实力。原先脑海中朦胧浑沌的“泰西”,已经物化为具体实在的“火焰船”等诸般利器。因而知道无法打赢。而与洋人接触多得多的林则徐,还在相信英军“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甚至“一仆不能复起”,因此五陆战能力。而其设计的种种战法,可谓是书生议兵的典型,全凭着感性认识的推论,在头脑或纸面上演绎,并未虑及在交战中实际操作的可能性。设计得越周密,距实战越远。这是书生议兵最容易犯的错误。

在态度上,琦善与林则徐也有极大区别。

忠心做事的琦善与先考虑名声的林则徐

人与人的想法就是不一样,琦善想的是如何哄弄走这些咱打不过的瘟神,完成皇帝交待给的任务;关天培等想的是如何增兵,好打过英夷;林则徐想的是,战死乃分内之事,关键是战败的原因,死前也得说清楚。别替人背黑锅,即使当时的统治者不理解,后世好歹能扬名立腕儿。

再次心态之下,那些遭时评唾骂的实事,自然也只有琦善这样的大臣来干了。

但行文至此,不能不说明得失,琦善的种种被优点,也一句就是那个时代封建专制制度下一个臣子的“优点”,他逃不脱自身的局限--也就是他终究只是个封闭落后帝国的官僚。

琦善终究只是传统封闭的中国一个无知傲慢的官僚

在留今的大量奏折中,琦善用以描绘英国最典型的词汇是“夷性犬羊”,这也是当时官员的常用套语。“而今之在粤者,名为兵目,尤为野蛮之人,礼义不知,廉耻不顾,皆得在场惟(为)所欲言,纷纷藉藉,无非扛帮,肆其鬼域技俩。既不能以理谕,亦难以情遣。”这些用语,显露了琦善只不过是一个墨守“天朝”观念,对世界大势浑浑噩噩的官员。

无法弥补的知识背景:旧官僚对当时世界一无所知

琦善主要在北方任官,与西方没有直接打过交道。他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更不知“暎咭唎”位于四大部洲的哪个角落。在天津,他初见英国军舰,大为震慑,但并未改变英国属“化外蛮夷”的基本观念。只不过是一个墨守“天朝”观念,对世界大势浑浑噩噩的官员。时代的背景,规定了琦善的思想,而琦善的思想,又制约着他对英绝无卑媚仍不失傲慢的举止。他以堂堂天朝的“大臣爵阁部堂”自居,又怎么会将泱泱大清卖给连地处何方都弄不清楚的“化外蛮夷”?

一系列的局限和限制导致了琦善居然试图用可笑的手段对付英国人。

旧官僚外交的弄巧成拙:用官场狡狯手段糊弄洋人

按照琦善搪塞英国人的说法,9月13日他给懿律的两道照会,前一道是朝廷的正式答复;后一道是据道光帝“相度机宜”的谕旨,以直隶总督的身份进行劝告的“说帖”。此时道光帝尚未同意赔偿烟价,琦善虽有此心,但也不敢承担义务,故“隐约其词”。他毕竟没有近代外交知识,分不清对外国说来,朝廷或直隶总督都代表政府,都应承担责任;个人的“说帖”不应由官方名义出现。退一步说,即便是“说帖”,琦善这种“隐约其词”的方法,又哪里像是办理近代外交的模样?

旧官僚的务实没有远见:战后并未受到触动主动反思

从1843年复出到1854年病故,我们从琦善这11年的经历中,看不出任何由于这场战争而发生的旨趣变化。除了在驻藏大臣任上因英国窥测有过一次小小的交手外,他的主要气力仍放在传统事务上,最关心如何再邀圣恩。我们不知他内心中是否反省,但他未为中国的变革作任何有益的事却是真实。从琦善战后的表现,我们又可以认定,他在战时的避战策略,只是一种苟安,并无长久的打算和通盘的思考。而在19世纪险象环生的世道中,如此苟安只会将中国一次次带入噩难,是不值得欣赏的。

当认清了琦善此人在鸦片战争中体现出的优势和缺点后,我们就可以理解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行为,一击反思为何他在后世成了彻底的反派角色。

琦善背上骂名根源:天朝思维坚持旧路被打败也不服输

蒋廷黻曾设想,假日林则徐不被罢免,则必然也会战败,但林败则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是中国的维新或可提早二十年。不过,果如他所言,不罢林则徐,林则徐战则必败。但是国人会不会因此而服输,则大可怀疑。因为天朝之所以为天朝,就在于它永不服输的那种执拗与蒙昧。天朝什么时候服过输?可以说,天朝直到灭亡的那一刻,都对西方不服输,西方夹着尾巴打天朝,天朝翘着尾巴挨人打。天朝头跌地上了尾巴依然翘在天上。这就是天朝风度!直到灭亡大清朝仍沉浸在“万国来朝”的天朝幻境中。

从这个角度上说,琦善成为“卖国贼”也就成为了必然。

琦善不但是道光皇帝的替罪羊更是整个旧道统的替罪羊

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最终结论是,鸦片战争反而是证明了中国的圣贤经典、天朝制度的正确性,坏就坏在一部分“奸臣”并没有照此办理。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那些没有办法找到中国失败真正原因的史料作者和著作家们,正是让“奸臣们”承担了本应由中国旧体制承担的责任,从而就像保全皇帝的名誉那样,保全了中国的性理名教、文物制度的地位。琦善不仅做了道光帝的替罪羊,而且还做了中国旧有道统的替罪羊。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琦善被宣传成“卖国贼”也就顺理成章了。


大唐柳侯


1.历史教科书的红黑榜上,在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排在红榜第一的自然是民族英雄、禁烟斗士林则徐,而他的对面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民族败类、卖国贼、奸臣琦善。

天朝与英国第一次交战以失败而告终。举国上下基本都把失败的原因归为琦善代替林则徐——林则徐是坚定的主战派、琦善是懦弱的主和派,如果不是琦善取代了林则徐的指挥官位置,天朝士兵一定不会节节败退,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这样斩钉截铁的结论,随着一代又一代教科书的绵延而流传至今。

然而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林则徐根本无力阻止天朝的溃败。而琦善与林则徐不一样,他是坚决主和的。

历史学家蒋廷黻更认为:琦善堪称近代以来的第一位外交家。

2

鸦片战争源于天朝的禁烟政策。当时禁烟有两派:一派是弛禁派,主张从实情出发,收取高额关税再自己种植鸦片,以结束白银外流的贸易逆差局面;一排是严禁派,主张杀无赦斩立决,鸦片一律销毁、吸食者一律咔嚓。

天朝总指挥道光皇帝被严禁派的一句话深深打动:“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句话正是出自林则徐的笔下。所以深以为然的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鸦片走私猖獗的广东禁烟。

林则徐以能吏闻名,他到广州之后,以断绝外商食物饮水供给、威胁人身安全的方式,迫使鸦片商交出了所有鸦片,然后来了一次漂亮的虎门销烟。但问题在于英国政府对此表示了强烈抗议,他们认为对英国臣民的此种行为与向英国宣战无异,于是派遣了一支舰队,北上前往天津,想要找道光理论。

此时主管北京天津地区事务的直隶总督,正是琦善。他是满族正黄旗人,世袭一等侯爵,家世显赫,他自己能力也很强,是以一路青云直上,深受道光赏识。他在京畿地区禁烟,也是成绩斐然。他最初对于“夷人”的态度简单而坚决:来了就打,打得让他们连妈妈都不认得。

但载炮28门的英国军舰窝拉疑号轻而易举地就驶入了白河口,这让从普通一兵到琦善深感震动。他们原来以为英国军舰吃水深、无法进入中国内河,只能在海上耀武扬威。但目睹军舰在大沽口自由来去之后,他们知道:这表明英国军舰有足够的能力沿白河而上,直接炮击天津城——而问题在于天朝对此并无对策。

在白河口停留谈判期间,琦善受邀登上了一艘主力炮舰。就是这次礼节性的邀请,改变了琦善对于战争的态度。

在给皇帝的一份长篇奏折里,琦善详细汇报了他所判断的英国战力。他说英国的军舰都非常坚固,没有七八千斤重的大炮,根本打不穿。而他们的炮都是铜炮,炮弹可以达到28斤,这都是我方没有的利器。唯一能给他们造成威胁的只有大炮,可目前最管用的大炮,居然还是明朝时在山海关设立的那几尊炮。

参观完英国军舰后,琦善成为第一个对敌我实力和战争前景有清醒认识的天朝大吏,他的态度也由起初的主战变为主和。他那时就已知道:一旦开战,天朝必败无疑。

而林则徐对英国军舰的对策是:派遣水鬼凿船和用木制小船近战火攻。如果说琦善对形势不过是一知半解,林则徐基本就是无知无解。

3

道光之前跟林则徐有过交待:鸦片不管怎么禁都没问题,千万不要给我搞事,国家没钱,不想打仗也打不起仗。如今英国舰队都开到天津来告御状了要求赔偿,道光一怒把林则徐革了职,改派琦善去广州跟英国谈判代表义律协商解决问题。

义律要求赔偿2000万元,琦善讨价还价降到600万元;义律还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废除外商做生意必须通过中国商人的行商制度、以及割让香港等要求。这些要求琦善听在耳里心惊肉跳,但他不敢答应,更无权答应——最终决定权在道光帝。义律说,不答应就只有刀兵相见了。

道光听了琦善的汇报之后龙颜大怒,觉得这帮蛮横无礼的夷人简直太过分,不知天高地厚,还真当天朝这只老虎是病猫了。此时朝中主战派也一片鼓噪,说早就该给这帮夷人一点颜色瞧瞧了。从皇帝到大臣,一大群对世界形势、敌我实力一无所知的人都在高呼:要打、要痛打、要打得他们跪地求饶。

但只有极少数如琦善这样的人心里清楚:打不过。就在道光下旨给琦善不准再协商予以夷人迎头痛击的第二天,虎门炮台被英军攻陷。清军伤亡七百余人,英军受伤38人而无阵亡。

这是出乎包括林则徐在内的许多人的意料的。一直以来,天朝上下都坚定地认为英国人“不善陆战”,因为他们的膝盖不能弯曲,连下跪都不会。林则徐对高高在上的皇帝表示:英国人一打就倒,倒下就爬不起来,一个普通的百姓都可以从容地割掉倒在地上的英国士兵的首级。林则徐对接地气的普通百姓发布告:专打英国人的膝盖,那是他们的七寸。

但打败了总是要有人背锅的,国内舆论倾向于认为:虎门炮台之所以失陷,不是因为技不如人,而是因为有内奸破坏。内奸是谁呢?就是琦善这卖国贼。

4

琦善曾经指责林则徐:他在处置禁烟事务上的冒进和鲁莽,是造成英国人劳师远征的主要原因。现在战事不利,林则徐开始反戈一击了。

林则徐给朝中身居要位而且立场相似的高官写了不少的信,反击琦善对他的指控,同时声明恰恰相反:英国人一开始不敢进犯广州,是怕了他林则徐的凿船水手和火攻船。现在琦善倒行逆施,“懈军气,颓志气,壮贼胆,蔑国威。”总而言之,琦善是个吃里扒外的绥靖分子。

朝中大员纷纷为这样的言论点赞。以他们的认知能力,是不会相信严阵以待的我天朝士兵、竟会打不过人少力薄的区区英国远征军的。他们觉得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把英国人揍得哭爹叫娘才是。现在竟然打败了?一定是有内鬼破坏。林则徐觉得自己没有责任、天朝没有责任,责任在琦善。

琦善暂时没有精力理会这些,他那时要竭力把开战的英国人重新拉到谈判桌上来,争取息事宁人。此时义律提出了一份和约,要求割占香港、赔款600万元、平等的外交往来等。而琦善也收到了道光对于这份和约条件的答复:给我打,不准再谈,“朕志已定,绝无游移。”

不谈,打不过;要谈,那就是抗旨。琦善夹在受气的风箱中两头为难,最终他竟然作出了一个不顾身家和政治前途的选择:违旨前往虎门与义律再次谈判。最终双方促成了一个初步条约,即《穿鼻条约》,主要内容包括:香港割让英国但中国有税收管理权;赔偿600万元;两国今后以平等地位交往;开放广州贸易等。

这已经是琦善在当时的情况下,能为中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看看之后《南京条约》变本加厉的内容,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但英国外相巴麦尊不满意,认为得不偿失;而道光帝更不满意,认为丧权辱国。两国不约而同,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

于是道光把琦善撤职严办,抄家拿问;而英国则将战争威慑升级为了更上一层楼的局部战争。战争的结果,就是中国一败涂地,不得已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承受了比《穿鼻条约》更惨重的割地赔款的损失。

琦善被关进天牢的时候,可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朝廷认为他与英国人串通出卖国家,吃里扒外浑水摸鱼;英国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骗子,谈判桌上说话不算数;士大夫如左宗棠更是痛心疾首:如果不是琦善而是林则徐,哪会有失败嘛。

这样的结论一直流传到了教科书中。但教科书上没写的是:琦善在战后不久就被道光帝赦免,而且接着还做了两任封疆大吏。道光吃过亏之后才明白:琦善一力主和、努力谈判的选择才是最务实和正确的。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中国付出的代价是《南京条约》,而琦善付出的代价是背着秦侩式的骂名一个多世纪。

5

中英鸦片战争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战争,是一个工业社会国家对一个农业社会国家的必然胜利。一贯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天朝既看不到武器装备和军事战术上的差距,更看不到制度上的优劣。

所以,其实不管是琦善还是林则徐,只要开战,天朝都是必败无疑的。和“卖国贼”琦善相比,或许只是林则徐的运气更好:他提前被罢免了。

历史学家蒋廷黻曾感慨:林若不被罢免,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名声大坏。但林则徐败了中国会加速求和,求和则损失可减少,而中国认清形势追求维新的速度会加快。之所以鸦片战争之后仍然一如从前,就是时人认为不是打不过,而是能打的林则徐没有机会。

结果就是,虽然这场战争战败了,但并没有打醒朝野上下。舆论普遍认为:战败是因为派上了秦桧式的琦善,而没有重用岳飞式的林则徐。一次战败不能让中国吸取教训,于是二十年之后又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参考:蒋廷黻《琦善与鸦片战争》;蓝诗玲《鸦片战争》;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瞿巍《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wangzhiminpan


这个问题要问琦善,谁也不知道琦善心里怎想。大约这个人就爱与他人相左吧,他不想和林则徐保持一致,就象阁下提的这个问题一样,没意义,就想出出风头而已。


用户1657701743989267


个人认为:大清从开始的闭关锁国慢慢引发的鸦片战争,最后签下丧权辱国的各种条约,琦善认为大清还能拿什么来对抗英国人!!!


lj4965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左手右腿之分,皆人体之一部分。国家大战略,具体讲战术。朝堂之上,文武两班,两国交战,无所不用其极。各种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途。武求战,文论和。周瑜主战,张昭论和,。战略战术,文武配合。


用户7518564910296朱


林的功绩在于禁烟,林之罪在于混淆圣听,林把持海关多年,与洋人打交道,竟然没摸清英国的底子,盲目向英挑衅,并且上书皇帝,刻意贬低英国战力,造成清国备战不足,真正开战后,清朝仓促迎战,添油战术,大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