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都有情绪在里面,如何理解书法中的情绪?

水墨江南2020


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尤其是行草书,是最易表达情感的书体。

可以说,人性化正是书法能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

书法因为书写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实用性是其产生的内在动力。

但是,在草书产生后,其人性化的职能得以发挥,书法就开始脱离实用而向艺术化方向飞奔。

汉代赵壹在那本著名的《非草书》中,一方面描写了当时人们对草书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草书的担心,认为它脱离实用,终将行不久远。

可是,将近两千年过去了,草书不仅并未如赵壹所说的那样消亡,反而得到更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能承载和传递丰富的情感。

回到问题。不仅是《祭侄文稿》和《寒食帖》,《兰亭序》《韭花帖》《土母帖》等等,哪一件不是带着情绪、饱含情感?只不过每件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不同而已。

《祭侄文稿》表达了颜真卿对国愁家恨的悲愤之情,《寒食帖》表达了苏轼惆怅孤独而又压抑的情感,而《兰亭序》则是表达王羲之舒畅欢快的情感。

没有情感的书写不是书法,没有情感的文字不是文学。没有情感,才是真正的“行不久远”。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颜真卿的这篇《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为了纪念侄子在安史之乱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满怀悲愤的情况下为祭奠自己的侄子而写。颜真卿在书写此文时,满怀悲愤,真情流露情况下,颜真卿的注意力根本就没放在笔墨上,整个书写过程没有刻意安排,也不在意任何的笔法。整篇文稿看起来浑然天成,气势连贯,酣畅淋漓。,将自己对侄子的所有情感都注入了自己的笔墨中。行文的过程,也是自己感情宣泄的过程,笔墨的浓淡变化,行文的节奏快慢和颜真卿的心理起伏融为一体。正所谓“悲情所至笔凝结,无心作书化血泪。”,这篇充分融入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稿,使无数观者为之动容,这也是此篇文稿得到无数人追捧的原因。

苏东坡,《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书写背景是,被贬黄州,呆了三年,受到打击,此时到了寒食节,外面下雨,天气有点凉,人生此时跌入谷底,内心苦闷下写的,是人心情的泄露感情的途径,是表达孤独苦闷的一种手段,好的书法作品一定是有感而发。而从书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轼当时内心的复杂与矛盾,整个篇幅,字体粗细相间,浑然天成,苍劲挺拔,气势恢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无味杂陈,一件伟大的作品背后,总有背后的故事作为支撑,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达到艺术的顶峰!


斌少追梦


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709年——784年)的《祭侄文稿》和北代大文豪苏轼(1037年——1101年)的《寒食帖》都是非常著名的书法瑰宝,分别有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三行书的美誉,历来是书法爱好者临习和研究的典范,在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两幅书帖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在书写中,不在意笔墨线条是否好看,不在意结字是否美观,也不在意章法布局是否妥当,完全凭借即时的情绪起伏去写,以饱满、强烈的情绪取胜,把“我手写我心”的艺术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书家能游刃有余地依靠平时积累的书法修养,来展现特定时刻下的个人心境,无限放大了书法的艺术趣味。

情绪是通过个人的主观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如同河流一样起伏不定,喜怒哀乐都是情绪的外在表现,当情绪跟艺术联姻,并被艺术家融入到作品里,会产生起伏跌宕的节奏和韵律,进而产生炽热而强烈的感染力,观者欣赏此类作品,非常容易产生感动和共鸣,从中看到身同感受的共性情感。

优秀艺术作品,都是情绪化或者情感化的产物,是艺术家的生命意识在作品里的尽情释放,《祭侄文稿》和《寒食帖》恰恰是情绪化书写的代表作。

《祭侄文稿》全名叫《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一篇悼文,字体用行书书写,写于758年,共有234字。

“安史之乱”中,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为国捐躯,为了悼念侄子,并记录侄子在讨伐叛军中的功绩,颜真卿悲愤交加,情不自禁,提笔写下了这篇声情并茂的短文。由此,这篇短文具备了艺术和史料的双重价值。

可以看出,在写字时,颜真卿心无旁骛,完全由情感意识支配着笔去书写,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对笔墨、结字、章法等外在形式完全处于一种遗忘状态,即使笔头上的墨用完了,他也忘记蘸墨,任其写下去,却歪打正着,形成了许多滞涩、迟缓的枯笔,正好跟起初的字迹形成了浓淡、轻重、缓急的对比关系,让线条的节奏感跟当时的情绪起伏合二为一,自然而然构成了节奏和韵律的变化。

从不断变化的书法线条中,观者完全能看到颜真卿此刻悲愤、沉重、痛苦的心情,同时也看到了颜真卿的赤子之心,怎么能无动于衷,不受感动呢?

《寒食帖》大约写于1083年,共129字,距离苏轼被贬黄州已有3年有余。在3年前的1080年,苏轼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被降职后贬到远离京城的偏僻之地湖北黄州,在这里,苏轼人生地不熟,再加上生活穷困潦倒,心情非常苦闷,在这年的寒食节,苏轼触景生情,写了两首五言长律,来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从《寒食帖》的书法线条里能看出,苏轼在用笔的气势上随心所欲,前半部分字体的线条以瘦劲自然为主,行笔比较缓慢平和,宛如平静的河面,给人风平浪静的感觉,能看到他此刻的心境是豁达乐观的。而后半部分字体笔画肥厚壮硕,行笔张扬,气势奔放洒脱,流露出很强的节奏感,能看到他的情绪越来越激动,给人感觉他在奋笔疾书,在一吐为快。

在一静一动,一张一弛中,苏轼不但把自己的情绪完美地凝注在线条中,而且展现了自己复杂矛盾的心境,真正做到了手、书、心三者合一的大境。

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49岁,苏轼写《寒食帖》时46岁,两人之所以能人书合一,写出这两幅没有瑕疵的经典之作,一是两人到了这个年龄,经过几十年磨练,书法功力非常高,完全有能力把控好书写时的状态,把最佳状态展现出来。二是情到深处难自制,这两幅书法是他们个性情感的集中爆发,两人在创作书法前都经历了情感的煎熬,情感如火山一样一直在内部积聚,积聚到一定时刻,他们正好用书法艺术给释放出来了,书法线条里全是他们的血泪和呐喊,因此,这两幅作品很感人。


鸿鹄迎罡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都是在极大情绪中产生的,而且极大悲极大哀情况之下,不是我们个人感受的情绪而已。】

有些想要从书法中感受到一些什么,这是真的。但是如果知道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的当时背景,提问者可能就不会这样问了。

有些话要思考再说,有些事情是不能想当然的。这两个帖,我们当代人基本上不太可能体会得到。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文稿内容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颜真卿的弟弟)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对颜真卿来说写《祭侄文稿》,大是大非的事情,悲愤交加。不应该用情绪这个词,而且我们现在活着的人,很难深刻理解他当时的感受。

再说说苏轼,苏轼中华文化史上可以说是综合实力第一文人。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

如果了解苏轼这一生,起起伏伏,《寒食帖》到底心有多寒,我们当代人是不可能感受到的。

最近有个词又火了“共情”,要是现在某个人能够和《祭侄文稿》或《寒食帖》“共情”那是不可能的。

【一人有感】

学学书法,写写字,有的时候容易想多了。

文人有“雅趣”很正常,想要共情很正常。但是有些事情还需要先了解一下。书法有很多方面可以研究,附庸风雅也要保持敬畏之心。




清风轩书法篆刻


我是一人。有些事情不是那么容易体会的,并不容易。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都是在极大情绪中产生的,而且极大悲极大哀情况之下,不是我们个人感受的情绪而已。

有些想要从书法中感受到一些什么,这是真的。但是如果知道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的当时背景,提问者可能就不会这样问了。

有些话要思考再说,有些事情是不能想当然的。这两个帖,我们当代人基本上不太可能体会得到。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文稿内容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颜真卿的弟弟)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对颜真卿来说写《祭侄文稿》,大是大非的事情,悲愤交加。不应该用情绪这个词,而且我们现在活着的人,很难深刻理解他当时的感受。

再说说苏轼,苏轼中华文化史上可以说是综合实力第一文人。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

如果了解苏轼这一生,起起伏伏,《寒食帖》到底心有多寒,我们当代人是不可能感受到的。

最近有个词又火了“共情”,要是现在某个人能够和《祭侄文稿》或《寒食帖》“共情”那是不可能的。

一人有感

学学书法,写写字,有的时候容易想多了。

文人有“雅趣”很正常,想要共情很正常。但是有些事情还需要先了解一下。书法有很多方面可以研究,附庸风雅也要保持敬畏之心。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2月19日沪。


一人笔记


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和苏轼的《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分别看下三幅的创作背景就能感知书法创作的情绪作用。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兰亭雅集时王羲之喝醉酒时所写,酒醒后王羲之反复抄写多次均达不到醉时的境界,醉酒时的情绪是微妙的,可以是李白的豪放,也可以是傅抱石的愤愤不平。而王羲之的兰亭,更多的是追求宁静的崇尚古之贤者的情绪。在酒精的作用下思绪亢奋,疾笔挥洒,一蹴而就。

而颜真卿的 祭侄文稿,于今年在日本展出后算是引起了不少国人的关注,而从日本展览结束后三年内不会再展,将休息三年,也是国人的一大遗憾之一。《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看着亲人的人头,在其极度悲痛的情绪下,一般人可能连拿笔的力气都没有。这种情绪化做与贼人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跃然纸上。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所以情绪能够催化书法的创作灵感和意境。


阳明子


其实在古代书法中不只是《祭侄文稿》和《寒食帖》中有情绪存在,《兰亭序》还有很大部分书法作品中都有情绪在里面,宋代的米芾、黄庭坚,还有王铎等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很重的情绪在里面,所以很多人说这些作品都不能临写,咱们找不到他们的那种情绪,也就无法写出他们的神来。

至于情绪怎么理解,那我个人觉得是这样的。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所在,发泄的方式不同而已,有人哭闹,有人静默,那么古代书法家乃是文人,文人好面子,不能哭闹,静默无法释怀,那就用书法来抒发来发泄。

以上是个人观点,大家共同探讨[祈祷]

下面来几幅书法看看





拾艺轩


想要理解情绪,其实并非容易的事,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积累来自于对书法技艺、学识的不断了解学习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很多人如果对书法了解时间太短,一开始欣赏书法,都处于门外汉这样的角度去欣赏,那也只能停留在作品形式表面,对线条、空间等方面的理解都有些困难,更别说从作品中理解和提取作者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这样的行书作品,分别被评为天下第二和第三行书,评价之高除了作品本身的技术质量非常高,最重要就是作品本身的情感流露和情绪变化的展现,这也足以说明书法艺术是具有抒情性。而其中这种抒情性是用线条来表现的,我们知道,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语汇是线条,那么线条本身是具有表情功能的,除此之外,形式表现也是具有表情功能,这是因为它可以倾注作者个人的意趣和情绪。



但是为什么用了线条书法的抒情性就更强呢?因为书法线条是具有时间跨度元素,时间是容纳情感的最好渠道。

所以我们再来分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想要理解他们的情绪就可以先从线条着手,但前提条件是你得熟悉他们的创作背景,了解他们的一些创作历程,这样能帮助作品所透露的情感和情绪的理解。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通篇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虽枯笔众多,用笔也情如潮涌,苍劲流畅,其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笔端之间,字里行间。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有感而发所作,以此抒发心中的惆怅孤独,通篇起伏跌宕,笔法多取侧势,肥硕扁平的线条,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虽然书法看似只有几根简单的线条,简单的结构,但它毕竟是一门抽象艺术,它所蕴含的主体情感与情绪变化是十分丰富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作品中的情绪、情感的阐释和分析是多元的、复杂的过程。


清妙集


这两幅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二和第三行书,包括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内,都是作者随意而为,有感而发的作品,没有刻意去创作,无心栽柳柳成荫。与当今刻意创作的丑书不同,有道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书生打天下


无情之书乃印刷体,公文,抄书。日记,家书,情书,都会自带情感,只不过有情之后是否符合美学原则,恰到好处,该丑的丑,该美的美,该静的静,改动的动。这需要平时有目的的整理总结,通过研究了解古人是如何体现这些情感的。

只要不刻板的抄袭,拼剪,就好。

平时要解决同一个字,怎样把不同的表情写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