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曲《青花瓷》教你学读现代诗

会阅读 | 用一曲《青花瓷》教你学读现代诗

诗家自有诗家语,岂能等闲阅读之?今天我就以《青花瓷》为例教你学读现代诗。


2019年12月进行的山东省2020夏季高考模拟考试中,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的考查选择了一首现代诗——九叶派诗人辛笛《刈禾女之歌》。原诗如下: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道题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考生大呼,一头雾水,看不懂啥意思。为啥看不懂?这和平时的训练有关,因为平时训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无非就是散文或者小说,突然冒出来一个现代诗歌,学生蒙了,就连很多老师也蒙了。怎么读现代诗歌,尤其是一些比较朦胧的诗歌,这成了很多考生关注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明白,诗家自有诗家语,仅仅用平时的阅读散文或者小说的方式来阅读诗歌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很大的跳跃性。那么如何阅读现代诗歌呢?该怎样破解一首诗歌呢?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周杰伦的《青花瓷》,觉得这首歌旋律很美,尤其是歌词很美,清新脱俗,可你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对,他就是周杰伦曾经的“御用作词人”——方文山 。


方文山,台湾著名的作词人,多次获得金牌作曲家的称号,被誉为”当代词圣”,他写出了很多精彩的作品,如《东风破》《烟花易冷》《菊花台》等,他的《青花瓷》当属他的巅峰之作。


会阅读 | 用一曲《青花瓷》教你学读现代诗


今天我们就以方文山的《青花瓷》为例来进行解读,剖析一下这首词的写作技巧,从而举一反三。这首词,本质上就是一首诗,的确令人费解,然而你大可不必担心,这好比让你解剖一头牛,如果你不懂牛的“组织结构”,你拿着再锋利的刀子,你也会感觉无从下手,但是当你洞悉了其中的秘密,你再去解剖的话,就会游刃有余了,你也会练就庖丁解牛的绝技。《青花瓷》部分歌词如下: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


你不妨先读一遍歌词,有没有深一脚、浅一脚,如坠云里雾里的感觉?那就让我带你拨开迷雾见月明!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很大的跳跃性,从而造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这样就和读者平时的阅读审美经验拉开了距离,距离就是美,这也是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提出的“美在新奇”的美学观点的体现。那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省略


这是诗歌非常常用的一种技巧,诗歌的语言往往删除一些介词、比喻词等,有时带有形容词修饰的名词,也会把名词删掉,只保留形容词。如《菊花台》中“飘落了灿烂”其实就是“飘落了灿烂的花”,只不过是把名词“花”删掉了仅仅保留形容词“灿烂”而已。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完整的表达应该是“在素胚上用笔勾勒出青花,笔锋由浓转淡”,歌词就把“在、上、用笔、由”等删掉了。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句完整的表达就是“在瓶身上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当然这句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两句是由花及人:青花——牡丹——姑娘。


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省略会使诗歌更加简洁明快,在古诗词中,也是数见不鲜。如:“野旷天低(于)树”“疑是银河落(于)九天”“棠梨叶落(似)胭脂色”等。


二、倒装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心事我了然”是“我了然心事”的倒装,其实古诗词中的倒装比比皆是,倒装主要是为了突出情感、平仄、错位之美等,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装。


会阅读 | 用一曲《青花瓷》教你学读现代诗


三、结合上下文,理解“关键点”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我在)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理解这一句特别重要的一个字是“此“,“此”在这里指什么?这就需要结合上文“青花——牡丹——姑娘”,在檀香冉冉的屋里,我思绪万千,对姑娘的思念于是开始蔓延,所以在此时我就搁下了笔。同样,在《刈禾女之歌》中,有这样一句:“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也”字从何而来?这就需要结合上文的那句“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这两句的结构就出来了:我的眼……,我的心也……


四、语言的陌生化处理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青花瓷上)釉色渲染(的)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这一句颇为费解,其实这只是一种语言的陌生化处理,就是换种说法而已。“私藏”就是被藏起来了,不明显,其中的韵味需要慢慢品。“私藏”和下文的“嫣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的笑美得一目了然,下一句中的“而” 字是一种转折关系,也作了暗示,这句中的比喻是显而易见的。换种说法,造成语言的陌生感,这在古诗中也很常见,如“功名欺老病”:字面看就是功名欺负我又老又病,试想一下,功名欺负我又老又病,就是功名和我不友好,我又老又病又没有功名,“功名欺老病”也就是说“老病无功名”的另一种说法。古诗中常见的“对写”手法何尝不是换了一种说法?诗人在表达自己思念远方的亲人或者朋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落笔而是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此刻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等。


会阅读 | 用一曲《青花瓷》教你学读现代诗


五、化抽象为具体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你的美一缕飘散,美是一个抽象的词语,怎么会是一缕呢?只听说过一缕头发、一缕阳光、一缕青烟……,那么这个“美”的“一缕”就是把美这一抽象的概念给具体化了。当然,在理解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把这一句当成省略句来对待,还原出来就是“你的美(像)一缕(云烟一样)飘散”。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在古诗词中也是屡见不鲜。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


六、用典、类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天青色等烟雨”这一句是化用了宋徽宗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词句,属于用典。“天青过雨”是青花瓷中的极品,这种釉色必须在雨天才能显现出来,可能是湿度的问题,这是科学上的事情,我们在文学上就不做探究了。由此可见,烟雨对于天青色来说非常重要,这句和下一句“而我在等你 ”形成了类比,点名了“你”对“我”也是非常的重要,然而天气变幻莫测,什么时候下雨不得而知,“你”什么时候出现在“我” 眼前也不得而知,这和《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类似。


会阅读 | 用一曲《青花瓷》教你学读现代诗


七、以景衬情、借代、移用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特别有画面感,这是以景衬情,给思绪抹上了淡淡的伤感。但是读到这里,你有没有想:怎么突然冒烟了?其实,炊烟袅袅升起的地方就是人家,就是“你”的所在,这里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也就是说我和你相隔万水千山。“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汉隶的飘逸恰如你的飘逸,为什么在飘逸前加了一个“前朝”呢?我们只能推测,可能是曾经的某个时间“我”和“你”邂逅过,若无邂逅,哪有后来的相思?伏笔是小说写作中的一个术语,这里用于“我”和“你”的相遇,属于移用。


八、换种说法、炼字、倒装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怎么突然跑出来个月色?结合上文就能洞晓其中的原因了,上文说“天青色等烟雨”,那么等到了没有?“打捞起”这三个字给了我们答案,从哪里打捞?从水里。可见,“月色被打捞起”就是“烟雨过后,雨过天青,月亮升起”的另一种说法。晕开了结局,这个“晕”字妙极,给人视觉上的慢慢推动感,就像一滴墨水滴到水里,慢慢向四周扩散的感觉。古人写诗极重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和“弄”。我曾经写过一首现代诗,写到早上我给女儿扎辫子,我给她扎的辫子,人家幼儿园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对我女儿说:“是你爸爸给你扎的吧!”于是,我在诗歌中,就把“扎“改成了”“绑”,“绑了三个小辫”就把我那拙手笨脚的形象刻画出来了。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天青色等来了烟雨,那么“我”等来了伊人吗?“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是一个标准的倒装,正常语序是“你眼带笑意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是的,看到了,这或许是“我”思念成痴产生的幻觉,“我”在粼粼波光中仿佛看见了伊人的笑容,但是伊人却“自顾自美丽”,让我平添些许惆怅和忧伤。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如此令人费解的《青花瓷》都被破解,那么你在破解其他诗歌的时候,灵活运用我传授给你的“金刚钻”,等待你的肯定是潮平岸阔、宇宙澄明。


会阅读 | 用一曲《青花瓷》教你学读现代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