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追求实现政治理想,为何当年又要离开长安?

菩提非树LW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里,李白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诗仙,是侠客,仗义疏财,游遍名山大川,喜欢结交朋友,也爱喝酒,颇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

但是他的志向可不是做个诗人,他真正的理想是做帝王师,济苍生,安社稷,成为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这样的人物。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41岁,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称赞,唐玄宗看到李白的诗赋后非常欣赏,下诏书请李白入京。

李白此时住在南陵的一个山村里,接到消息之后非常高兴,以为可以大显身手了,临行的时候写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此时的李白可谓是踌躇满志,可是现实很快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进京后,李白并没有得到重用,只是被唐玄宗安排了一个翰林院供奉的职位,就是在皇帝身边写诗作赋。

这种安排对于一般人可能会很满足了,但是对于李白这种狂放不羁、志向远大的人来说,却是难以忍受的。

那么,李白离开长安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有3方面原因:

1, 被人排挤

官场是个勾心斗角的地方,李白却是个缺乏城府的人,还很叛逆,杜甫有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据说他曾经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上皇帝的欣赏,种种做法自然会令其他人不满和嫉妒,遭人排挤也是难免的。

2, 唐玄宗看出李白缺乏政治才能

李白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却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缺乏政治斗争的能力,不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局势。他后来因为参与永王之乱而被贬夜郎,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唐玄宗最初可能是想要重用他,后来可能是看出这一点了,所以只欣赏他的文学才能,没有对他委以重任。

3, 李白的性格和抱负

李白既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同时也具有傲岸不羁的性格,他蔑视权贵,视富贵如浮云,这些综合因素让他不甘心做一个“文学弄臣”的角色。再加上官场黑暗,玄宗已经到了老年,纵情声色,身边还有不少奸臣,李白在这种环境里自然待不下去。

正是由于以上3方面的原因,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零八个月就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


叔本华哲学智慧


李白离世,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了,可是,李白始终是人们绕不开的话题,如题所说,李白一生追求实现政治理想,为何当年又要离开长安?

话说天宝元年(742),在号称皇宫“座上宾”的吴筠和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下,朝廷接连下诏召请李白入京。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走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唐京城长安。此刻,李白一副得志的模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摘仙人”,唐玄宗“降辇步迎”,并且“御可调羹以饭之”,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他踌躇满志地期待着唐玄宗与他共商国家大计。

唐玄宗大概考察过李白没有政治才能。在一次非正式宴会上,唐玄宗问李白:“朕与天后任人如何?”意思说,我与则天皇后相比,用人怎么样?李白说:“天后选用人,就像小孩子买瓜,不泽香味,只是捡个儿大的、长得肥的挑;而陛下选用人,如同淘沙取金,剖石采玉,选择的都是精华。”这样的回答,一听就是拍马屁,拍得太直接,以而显得笨拙。唐玄宗笑着说:“李学士把我说得太好了。”他最终把李自安排在文化部门,供奉翰林。

应该说,唐玄宗对李白的安排是合适的,但李白的内心却感到越来越失落,他感到怀才不遇。他千辛万苦来到长安,是想干一番伟业的,而不是在宫里写诗。

作为李白来说,他是带着盛唐社会熏陶出来的理想主义去敲仕途大门的,但身临其境后,他看到那些权贵并不是自己想像中的人格高洁,长安也并非天堂,与自己想像中是两个世界。唐玄宗似乎永远不会给他共商国事的机会,而面对当朝权臣的诬陷、排挤,他也毫无还手之力。

事实上,李白一直活在一种误区里,自我认识严重偏差,他一直把自己的诗才当成了政才。更要命的是,李白的一切欲望和喜怒哀乐都写在险上,他的性格、气质、个性与政治格格不入,但他却认识不到这些。他想喝酒就喝,想使性子就使,竟然敢让朝廷红人高力士给他“脱靴”,最终发展到“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地步。唐玄宗只好将他“赐金放还”,让他还是尽情去写诗好了。

公元744年的一个春天,李白带着极度的惆怅与悲愤,离开了这个曾让他魂牵梦绕的帝都。从此,李白再也没有踏回这块土地。


千形万象


说起李白,我们脑海中马上浮现“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杜”,和他的那些千古名篇《静夜思》《蜀道难》《明堂赋》《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等。

一说到李白和长安,脑海中马上又是“供奉翰林”“贵妃磨墨”“力士脱靴”“赐金放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那么李白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在当年的长安,真的是让权贵忌恨,惹得皇帝疏远,最后落得赐金放还吗?下面且容我试着为大家一一解读心中的疑团。

【政治理想】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

赵蕤是当时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他作为李白的老师,把自己的著作《长短经》倾囊相授。那时李白才十五岁。

赵蕤这部集诸子百家学说于一体,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等各种领域,形成涵盖文韬武略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李白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早年追慕的历史偶像众多,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云:

“青莲少好学仙,然又慕功名,所企羡者,鲁仲连、侯嬴、郦食其、张良、韩信、东方朔等。”

但是,相同的出身让李白对张良认同感强烈。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是位没落的贵族,他的家族五世相韩,后韩为秦所灭,国破族散,流落江湖。李白也是贵族之后,李冰阳《草堂集序》称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蝉联王圭组,世为显著。”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称:

“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易名。”

李白本人诗中自豪地宣称:

“我固侯门士,谬登圣主筵。”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晚年,不恋权位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

因为推崇张良,李白有“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还是推崇张良,李白又喜欢隐居山林,“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一方面要大展宏图,做君主的辅弼大臣,一方面准备功成名就后,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这就形成了李白理想中出世与入世的完美统一。

【从政经历】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在做了唐玄宗李隆基的翰林待诏后,怀着一腔热血,准备在政治上大展拳脚,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

天宝元年,唐玄宗召李白进宫。皇帝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朝中大臣不胜艳羡。李白前途一片光明。后来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

那么李白,有没有政治才干?

朝见当天,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

还有就是赐金放还后,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通过对政事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在当时诗人中他最早揭示安史之乱将要发生。

毫无疑问,诗人是有政治才干的。

为什么玄宗有才不用,要赐金放还呢?因为李白犯了皇帝的大忌。

【皇家忌讳】

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

“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到了当代,有《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韩维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

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也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

唐玄宗英明神武,看着眼前的李白,他本能的想到自己的曾祖父在玄武门杀李白曾祖的故事,还有自己的爷爷的兄长李承乾和李泰为争皇位,打得头破血流的记忆,李隆基那根敏感的神经,瞬间被绷紧:此人有出众的才华,不可不用,此人又是罪人遗孽,不可重用。

历史在这里下意识地一哆嗦,在长安,李白的仕途已经走到顶了。两年后,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


流云飞1981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见的文学天才。他的才华和他那些惊世骇俗的诗歌我就不多嘴了。就说说李白的政治抱负,眼光,才能。

李白一生基本上是道家思想。我们用庄子的话来形容他:大而无当。他的理想抱负就是当大官,最好是宰相,他以为自己天门一长啸,就会万里清风来。他有一种错觉,就是把自己的文学才华当做了治国安邦的政治才华。他以为只要给我一个梯子,我伸手就能够着天。所以当朝廷的诏书下来时,他忘记自己已经是人到中年,大声唱出最二的自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唐玄宗亲自为他调羹,他的自信更是膨胀到了极点,以为自己马上就能从布衣一跃而为卿相,但是梦想是天上彩虹,梦醒却是一地鸡毛。唐玄宗只给他了一个翰林学士(供奉,待诏),说白了就是一个文工团作词作曲的工作。无品虚职。这让他非常失望。后来的事我就不说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赐金还山。说句实话,唐玄宗晚年虽然昏庸,但是还是能分辨谁有治国才能谁是政治草包。他欣赏李白的诗歌,但是他也清楚的明白李白在政治上就像庄子文中写的那棵大树,看上去枝繁叶茂,但是却不能做栋梁之才。

李白的政治眼光也是很差的,晚年投奔永王李璘,好多人都劝阻他,包括他的夫人。他不听,结果是身陷囹圄,差点丢了命。

李白的政治悲剧告诉我们,认清自己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扬长避短,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用户秀才行万里


先来看《新唐书·李白传》中的记载:

……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植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意思是:“……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他的文章(《蜀道难》),感叹说:“李白,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并且常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并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玄宗爱他的才华,好几次召见并设宴招待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还替李白脱鞋,把这深深地当作耻辱,于是他就挑剔他诗中的行病,并加以附会,用以把杨贵妃激怒。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是一直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群,放荡不羁……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把金锦赏赐于他,让他回去……”

先看文中提到的高力士是何许人也?高力士是唐玄宗最信任的“老奴”,唐玄宗曾言“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意思是说只要高力士在宫中值班,我就可以睡个安稳觉,可见高力士是唐玄宗身边举足轻重的人物。李白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但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太没有眼力见了,竟然得罪了唐玄宗身边这样一位红人,可想而知,他在朝中不知得罪了多少大臣权贵!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蔑视权贵,傲岸不群是李白至死不渝的性格。他这样的性格真的不适合走仕途。宠臣的谗谤,奸佞的排挤接踵而来!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写过一首诗《古风·其三十七》:"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明珠、孤芳是诗人自比,把高力士、杨贵妃之流比作群沙、众草,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

受到大臣权贵的排挤,是李白离开长安的一个原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唐玄宗对他的态度。

从《新唐书·李白传》"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帝爱其才,数宴见。"可以看出,唐玄宗一开始对他还是不错的,仰慕他的才华,让他做翰林供奉待诏。"翰林供奉是什么职务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中有这样一句诗:"布衣侍丹墀,密勿草丝纶。"意思是,以布衣身份待诏于丹墀内厅之侧,担任起草诏书的机要之职。简单的说,李白没有正式的官职,还是平头老百姓一个,先做着一些起草诏书的工作,等待封官。

唐玄宗看中的是他的文学天才,只是想让李白做一个御用诗人,在宴请、郊游的时候陪伴自己,写一些诗文以供娱乐。李白有很高的政治理想追求,他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对御用诗人的身份,日渐厌倦,开始纵酒以自昏,玄宗呼之不朝,再加上奸臣的谗谤,唐玄宗开始疏远他。

李白呈上辞职信,唐玄宗很爽快的批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清朝王琦怀疑李白"曾醉中泄露禁中事机,明皇因是疏之。"意思足李白曾经因为喝醉酒泄露了宫中机密,唐明皇玄宗因此疏远了他。李白为了宣泄心中的痛苦和矛盾,终曰借酒浇愁,并写了很多诗文,大发牢骚,有时把宫中机密透露出来,这是唐玄宗不能容忍的,他认为李白已经误了他的事!所以李白被"赐金放还"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


李白曾经两次到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730),到长安千方百计拜谒了一些王公大臣,希望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结果没人赏识他,住了一年,实在呆不下去了,只好离开。

第二次是天宝元年(742),唐玄宗看了他的诗文,很欣赏他的才华,召他进宫。这是李白一生中最好的一次政治机会。然而仅仅过了两年,李白就被“赐金放还”,再一次在极度失望中离开长安。

题主所指的应该是第二次。这一次受挫的主要原因还是李白自己定位不准,一心想做大官,又没表现出足够的政治才能。在没被重用的情况下恣意纵酒,尽情表现自己的痛苦和不满,无论是心态还是狂放不羁的性格都与宫廷和官场格格不入,导致在朝廷很难立足,再次铩羽而归。

01

李白这个人,写诗毫无疑问是不世出的天才,但在政治上很天真,可以说根本不是那块料。这一点,我们从他在“安史之乱”中入李璘幕府这件事上很清楚地看出来。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跑到庐山隐居起来。至德二年(757),永王李璘路过九江,派亲信韦子春上山邀请李白加入自己的幕府。李白很高兴地答应了,他在《赠韦秘书子春》一诗中说:“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在他看来,他这一次出山,是要去做平定天下的大事的。但事实证明,他想得太浪漫、太天真了。他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李璘这个人一无所知,在错误的时间,跟了错误的人,稀里糊涂就做了叛党。

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玄宗在逃往成都的路上,采用宰相房琯的建议,实行诸王分镇,就是让各个皇子各自负责一块区域,招兵买马,发展力量。当时李璘执掌两湖、云贵、两广、江西等地的军政大权,势力非常大。

而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以后,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李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把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这样,就跟李璘发生了矛盾。李亨要李璘交出兵权,到成都去陪伴玄宗。

而李璘也是有野心的人,他正想着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可能还有称霸一方的想法,于是拒不服从诏令,同时积极部署,准备占领广陵。

这样一来性质就变了,成了谋反。而李璘本人又是一个庸碌无能的人,手下的将领都看出来他成不了事,还没开战就一哄而散,各自逃走了。只有李白还在傻傻地写诗歌颂李璘,把他比作灭吴的功臣西晋大将王濬,甚至秦皇汉武,幻想着“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完全就是糊涂虫一个,没有一点政治眼光和头脑。

02

但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却很大,对自己的定位很高。他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管仲和晏婴是春秋时期最杰出的两个宰相,李白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就是像他们一样辅佐天子,使天下一统,四海升平。甚至还要像姜太公那样,成为帝王的老师。

唐玄宗之所以召他进宫,应该是听说他的名气,也看了他的一些诗文。玄宗是一个很看重诗才的皇帝,在这方面的眼光非常独到,著名宰相李泌就是因为七岁时的一首《咏方圆动静》诗而被玄宗看中,后来重点培养,并委以重任的。

李白的诗想象新奇、才华横溢,在当地独步天下,文章也写得很好,但他从来没在自己的诗文中表现过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才能。因此唐玄宗虽然给了他很高的礼遇,但并没有给他安排具体的职务,而是让他在翰林院做诗文供奉,类似于现在的作协。

据李阳冰的《草堂集序》记载,李白在翰林院,玄宗经常“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也就是经常向他咨询一些重大的朝政问题,让他起草一些重要的公文。但是我们从李白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抱负虽然很远大,但从来也没看见他对政治有什么独到、高明的见解,可见他对政治其实没什么研究,根本说不出什么象样的观点来。也许是因为这样,玄宗一直也没给他什么机会在政治上一展身手。

对于李白来说,翰林供奉根本不是他所想要的角色,跟他“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的想法相差太远。而且,在长安宫,没有人认为他有“经济之才”,都觉得他喜欢吹大牛,不自量力,“闻余大言皆冷笑”,把他看成一个笑话。

李白的失意就此产生。

李白的性格孤傲、倔强,他决不肯调整自己的目标、打磨自己的棱角,来适应别人安排给他的角色。于是,借酒浇愁、借酒渲泄就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杜甫写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正是他这种生活状态的写照。《旧唐书文苑列传》写他“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甚至有时皇上召他,他都喝得烂醉,需要派人到酒馆里去找他。

这样的表现,当然会引起朝廷上下各种非议,他显然已不适合继续留在宫中。

这一点,无论是玄宗,还是李白本人,应该都意识到了。最后的离开,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玄宗给了他一个体面的台阶,“赐金放还”,给了他一笔钱,客客气气地把他打发走了。

李白第二次长安之行的失意,其实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有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值与唐玄宗对他的定位的落差造成的,也是必然的。对李白来说,这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却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造就了“诗仙”李白,也为后世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故事。


读史杂识


前言

“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带着他“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政治抱负“杖剑”而出蜀地。

二入长安,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他接到唐玄宗的一纸诏书,时隔18年之久,才终于等来了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此时的李白40有余,迎来人生最为辉煌的一刻。他“仰天大笑出门去”,然而他没有想到,入朝不出三年,便不得不悻然离长安而去。

这是为何?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略做探讨。

1、“开元盛世”已过,朝政日渐腐败,李白心灰意冷

唐玄宗在位44年,前29年,在其励精图治下,唐朝进入有史以来最强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这时的唐朝富庶有余,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片祥和之状。杜甫有诗云: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而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一规律用在唐玄宗身上甚为贴合。后期的玄宗被早先的盛世冲昏了头脑,被眼前的清平所蒙蔽,变得荒淫骄纵,整天沉溺于歌舞酒色,导致朝政荒废,内部混乱,一时以宰相李林甫为首的小人当道,贤才受屈。

正在这个时候,李白奉诏来了,尽管被认命翰林供奉,职位卑微(后面详述),但却依然写出大量诗词来为玄宗歌功颂德,以表达感恩之情,在其位谋其职,异常卖力,也十分得意。

而紧接着发生一件事,却彻底激怒了李白。唐玄宗有一个特别嗜好——斗鸡,当时有小孩善于斗鸡而得到唐玄宗“金帛之赐”,民间又有歌谣唱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李白目睹了这一现象,他痛恨不已,赋诗道: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他没有想到,曾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如今社会风气竟如此败坏。眼见朝廷内部腐败日趋明显,李白痛心之余却又无能为力,于是,有了初步离开的念头。

2、李白虽供奉翰林,但官职卑微,亦不见升迁重用

李白于天宝初(公元742年)入长安,任翰林供奉。

据学者考证,翰林供奉为差遣之职而无官品,是没有薪水的,异于翰林学士。

见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

“唐翰林院,本内供奉艺能技术杂居之所,以词臣侍书诏其间,乃艺能之一尔。开元以前,犹未有学士之称,或曰翰林待诏,或曰翰林供奉,如李太白犹称供奉。”

可以看出,李白当时所在职位,不过为皇帝打杂,比如听候皇帝下诏,为其起草文书,在皇帝宴游之余作些诗文助兴等等。

当然,李白起初为能伴唐玄宗左右而引以为豪,比如他说“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而入长安第二年,为了赢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正当他们赏牡丹之时,李白即兴写出著名的《清平调三首》,其中有诗云: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浑然不知,他的远大政治抱负竟是在日复一日助力皇帝的享乐中化为了泡影,他所得意的政治前途的曙光也在这样的场合里渐渐暗淡了下去。

他开始怀疑,皇帝能任用他,不过是借他的那些诗文来供自己享乐罢了。长安三载,未能重用,他所能施展的不过是酒后之余借雅兴吟诗作赋消愁解闷。

于是,李白进一步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3、李白不受拘束,恃才傲物,受人之谗,逐渐被玄宗疏远

“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

又有杜甫诗云: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可见,李白不仅是个酒鬼,不仅是贺知章口中的“谪仙人”,而且恃才傲物、无拘无束。

相传李白在宫中让皇帝亲信官宦高力士帮他脱靴子,还让杨贵妃帮他磨墨,虽是传闻,却能反应出李白傲慢以及目中无人的性格特点。

也正因如此,他受到“同列之谗”。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

“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张垍等人“谗惑英主心”,李白“恩疏佞臣计”,逐渐被唐玄宗疏远。 李白是性情中人,“乐则饮酒助兴,哀则饮酒消愁”,这样的性情却不适合为官辅政。

而他自己这时也已有出走的打算。在送别贺知章是他说: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综述

综上三点,李白离开长安,离开他梦寐以求的地方,仿佛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尽管他离开之后,又常有思返之志。但此时此刻,他已难以施展远大抱负了。

于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之春,李白向朝廷递上了离职单,唐玄宗也无心挽留,在忧虑和失望中,44岁的他离开了长安。


苔花文轩


大家新年好,小阿蛮来回答。


这个问题分几个部分来说。


第一,李白怎么进的长安和他为什么会离开长安?


李白进长安的是在公元742年,这一年李白多少岁呢?李白已经42岁了。由于玉真公主还有贺知章的交口称赞,另外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歌之后非常钦慕,李白就进了朝廷。进朝廷之后,唐玄宗虽然很赏识他,但是并没有给他一个实权的官职给他做,而只是让他供奉翰林。

什么是供奉翰林?说白了就是一个御用文人,就是给皇上写写诗,陪他娱乐的角色,在皇帝有宴请的时候,李白就跟着,然后来写诗。这不是李白的政治理想。那李白的政治理想是什么?下面第二点怎么会想起来讨论?



好,那李白为什么会离开长安?


首先从李白这这一方面来说,李白进了朝廷,当了供奉翰林,做的事情只是一个御用文人,陪玩的,陪吃的,陪喝的,写写诗,只是这样的一个官职。这样对李白来说是一种侮辱,他不乐意干,所以他就走了。


另一方面从唐玄宗来看,唐玄宗对李白的评价其实是很低的。在唐玄宗看来,第一,当时政治非常清明,非常强盛,他不需要李白有多大的能力,唐玄宗本人他都不想管,他都交给李林甫去管理了。再说李白他就不是能够当宰相的人,没有这种能力。唐玄宗评价李白:非廊庙器也。


再有一点,李白当了供奉翰林之后,咱们都知道了,他对杨贵妃,高力士,李林甫都没放在眼里。这样就把当朝有权势的人都给得罪光了。得罪光之后,这样一个摊子给唐玄宗,他怎么处理呢?是不是?所以唐玄宗不管是认为李白有没有治国的才能,肯定是不能把李白留在朝廷了。


也就是说李白离开长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他自身的。另一方面和当时的朝廷局面是有关系的。



第二点,咱们就来看一看李白他有什么样的政治理想。


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他就是想当管仲,想当晏子那样的人,能够辅佐皇帝,能够来治理国家的宰相级别的人。


我们只要读一读李白的诗就能知道。李白这个人是非常复杂的。他除了想做宰相,还想当剑客,还想当道士,还想当神仙。总之李白就是一个特别浪漫,特别爱幻想的一个人,可以这么说吧,只要觉得他认为是什么好的,他就想要什么,这么一个人。


也就是说,李白所谓远大的政治抱负,其实只是他的浪漫情怀而已,在他读了书之后的自视甚高,是虚幻的,非现实的。


另一方面,李白的性格决定了他在政治上肯定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的。



前面怎么已经介绍过了,他在供奉翰林的时候,发现皇帝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御用文人而已,没有让他来治理国家。所以他就觉得很不甘心,所以他就很放纵,天子呼来不上船,像这样锋芒外露的性格,是不可能在政治上有作为的。


而且之后,李白离开长安之后,也是一肚子的怨气。一直抱怨。像这样情绪化,不懂得收敛自己情绪的人,怎么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甚至包括到最后他参加永王李麟的幕府,也是对政治形势的判断是有错误的。有幻想的。


咱们可以对比一下李白的那些偶像,管仲,张良,诸葛亮这些人,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目标跟性格?


历史上这些伟大的人,他们都是喜怒不形于色,都是能够很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能够处理君臣关系的。在面对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的时候,能够保持很冷静,很清醒的判断。这是能力之外的东西,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情商。



李白的情商是很低的。


这个不需要掩饰什么。李白很有才华,没错,但是他的情商是低的,什么是情商呢?简单说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够处理好?而不是很尖锐的,很情绪化的,很容易激动发怒这样的人。


这是我个人观点,欢迎讨论交流。



小阿蛮


开场白

李白说:“吾平生喜好诗与酒,崇尚浪漫,追求自由的生活,何谈政治理想。再说误入长安并非所愿,是非之地还是不宜久留。”

话说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友人吴筠相聚并一同入京到了长安,也正好去拜见了好友贺知章,二人吟诗作赋好不痛快。贺见李白的诗非同一般,于是没隔多久就在唐玄宗面前提起李白。唐玄宗很快下令征召李白进宫,入职为官。李白当时就蒙圈,心想为啥官?我都没有心理准备,但毕竟是圣旨,抗旨是死罪,于是入宫在金銮殿见到了唐玄宗。唐玄宗让李白待诏翰林,虽然只是个候补位置,但却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随从一般,随叫随到。

上述是唐玄宗与李白的相识经过,下文才是重点。

李白进宫吃香喝辣为什么要离开长安?

说法很多,有好事者传说李白与杨贵妃有暧昧,被唐玄宗得知;也有人说李白惹了自认为一向高贵的太监——高力士,只因替李白脱鞋而当作耻辱,故在杨贵妃面前挑拨离间,阻碍李白升职;还有人说李白爱喝酒,常常喝醉胡言乱语,唐玄宗怕李白泄密,于是被迫离开长安。

众说纷纭啊!

李白说:“吾冤啊!杨贵人是唐玄宗专宠,吾不敢有非分之想,况且她23,吾42,年龄不合适。吾是生性爱喝酒,醉了吟诗作赋,但从不胡言乱语。倒是那厮高力士太监,给俺脱只鞋怎么啦!怎么啦!你就活该当太监!”

原来李白是被迫离开长安,但他没想到会败在一只鞋上。

李白曾陪唐玄宗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认为你李白只是一诗人而已,也配我给你脱鞋,就这样故意挑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本来李白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要赐李白一官半职,这下好了,杨贵妃再三阻挠,李白自己难被唐玄宗亲近所容忍,于是恳求还山,唐玄宗也没多留,赐金放还,辞退了李白。


诗蓦诗书画


李白是个非常有才气而又傲气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拼尽全力终于获得皇帝的赏识,得以入宫供奉翰林,一时间圣人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可以说是获得了无上的荣宠,照理说他也该满足了。


但是只要弄清楚李白在翰林院具体做了什么,你就会理解他为什么要离开长安了。待诏翰林,李白最主要的任务便是在唐玄宗有需要的时候为他写诗文,供以娱乐。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心怀天下、满腹抱负的人,只能去写文章供人取乐,这样的心理落差是非常大的,他心里难免产生怀才不遇、有志难舒的愤懑之感。


《松窗录》中写了李白待诏的一件故事。讲的是有一年宫中牡丹花开,唐玄宗带着贵妃往沉香亭畔赏花。玄宗找了包括李龟年在内的梨园子弟作曲唱歌,他说:“观赏名花,面对爱妃,怎么能用旧曲旧词唱呢?”于是命人宣召李白进宫写词。李白挥笔写成了《清平调》三章,“云想衣裳花想容”,词是好词,但是也就仅限于此。


类似的故事不在少数,试想一下,待诏的李白日夜渴望皇帝召见,委以家国大任,但每次的紧急传唤,都只是为了写诗这样的事,他作何感想。


面对盛世大唐,李白想做的不只是留下一首好诗,他更渴望的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可惜玄宗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那他只能是愤而离开长安,游历四方,到山水之中排遣自己的苦闷。


安史之乱后,永王借机起兵,年近六十的李白壮心不死,热血投营,仍是渴望建功立业,只可惜他再一次认错了主。

不管怎样,都可以看到,李白不是真的想要离开长安,只是长安不需要自己,这才黯然离开,他的热血报国之心从未变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