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乡村有没有修族谱,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自己姓氏的族谱?

光头新农人


我们映雪堂孙氏家谱每十年修谱一次。修谱就是让后代了解家族历史,了解姓氏起源,了解族群的杰出人物,传承家族风范,更好地为国效为,创造出更輝煌的奇迹。

有人不重视祭祖,更不关心修谱。还有人错误认为祭祖修谱与己无关。这些人实质是麻木不仁,精神世界空虚,没有发展眼光。导致这些人后代颓废,无好前程。古人云:要得旺,祭祖上!

建湖冈东孙氏映雪堂是从孙书始祖(乐安堂)传承下来,只到孙康映雪成儒才立分支曰映雪堂,乐安世泽,映雪家声。是家祠对联。洪武年间从苏州迁徙上冈北杨巷,天威公为盐城的始祖(天威公兄弟五人均迁盐城,在盐有各分支)

我族祭祖有規范仪式,关键是族长训话倡导家风很特别。

祭祖修谱还将继续下去!


开文捷言


诚邀回答,我们北方也没有修家谱。上次修家谱也就是2000年的事情。快20年前了,北方人现在宗祠都大部分荒芜了,也没有人去打理。

我们那里的规矩,一个家族里面的,必须是年纪大的人来主持修家谱的事情,也就是族长。以前多子多孙的50年代,60年代。一个家族都有一房,二房,三房的,兄弟姐妹比较多。所以修族谱就派一个代表,然后去宗族祠堂,把自己家的长子的姓名录入家谱。

要准备一整只猪,还有各类得祭品,焚香叩拜。由于年代久远,我记得第一次去祖庙的时候,也是在很远的地方。然后大该有一千人左右。按照辈份一次排开。坐席也有规矩。按照我的姓氏,朱来说,我们的姓氏辈份这样排 :

文成保士尚,业俊佐朝光,传道师先杰,存仁保后良,值基征得重,永祚启贤昌,定有宗风震,万古继贞长。

一代人需要取一个大号,也就是辈份号。我爷爷是佐字辈的,我爸是朝字辈的,我是光字辈的。按照以前的习惯,结婚了需要把自己的名字改过来,所以我应该叫朱光X,但是现在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了。

修族谱的时候,发现,原来隔壁的村子里面,和我们是一个祖先,甚至是也不知道什么地方的人,也和我们一个祖先。我们这一支朱氏,是从安徽省那边迁徙过来的,堂号我给忘记了。在老家我们家的辈份比较高,懂规矩的小孩子都给我叫爷爷,或者叔叔。

这些年,祖庙大多废弃,加上人们忙。每年清明祭祀祖先,扫墓。基本就没有什么族谱的概念了。反而广东,福建,南方人比较重视了,


子非魚


我们村都姓马,并无杂姓。我大侄子喊他小老表都是马什么,也是闹出了一波笑话。对姓氏族谱的了解,还是源于我的叔叔马培刚,他整理了我们村的村史,文笔厚重,逻辑清晰。我这里借花献佛,希望更多的马氏宗亲们共同探讨一二。

《项城马氏家族考——马培刚》

马氏家族,在项城乃是名门大族,初步估计目前已超过三万人,排在张、王、李、赵、刘、田后面,名列第七。六百年来,人丁兴旺,富甲一方,良才辈出。明清时期,项城考中进士者共计43人,其中马氏独占两席。正如辈分所云:可谓“德振书香,式祖培良”。

马鸣銮,清康熙十五年(1676),第3甲42名进士。

马斯和,万历甲午庚戌进士(1599),河南,河北两省第一名及第,任山西省汶水县知县,刑部掌印郎中、明礼部侍郎。

马文铨,万历甲午乙榜进士第一名,任山西河津知县。

马秀芝,清光绪准进士,举人大挑入围,任广西武宣知县。

举人不计其数,秀才更是遍地开花。仅博主本村马楼就出举人一名,马三进,教谕。拔贡数名,马庚寅、马庚午、马献寿、马献诏、马玉鸣、马千里;监生:马庚申,马兆赢;廪生十人以上。如武廪生马国仁、文廪生马鏕......等等。

其中马献廷被封为例赠修职郎; 民国时期,丁集出了个抗日名将马式彬师长,永丰乡马楼村也出了个马氏三杰(亲哥三,两烈士),分别是鲁西招兵处上校团长马式彪、国名革命军三十军少校营长马人俊,上尉连长马人杰。后二人均牺牲于抗日战场。


马氏一族,原籍南京金陵府句容县。始祖讳义方自元朝迁居项城,结庐建墓,碧霞西东,官会店右,有田可耕。已六百九十余年。明宣德立为项城虹河南岸,今大吉寺之西坟墓犹有存焉。二世祖、容泽公、生男三丁、次公名璵、卓荦性生、政治有声、诖误迁滇省。老萱在堂、念子伤情、季子名璘、母命南行、一去不返、流寓昆明、马璵於洪武十年,以贤良除授卢州府和州通判,洪武十七年为尅减事问发云南大里卫中后所,天顺八年调发腾冲卫守御千户所军。

嘉靖二十八年十一月内,兵部尚书王勘合为获功事将斌升授冠带总旗食粮管军中间,不致隐漏今蒙取供所供是實。祖珣公,独居项城、世有簪纓,生齿渐盛、书香振起,后人继起,振振绳绳、金华佐理之也。分袂云南诗;一去云南万里迷,此行何日是归期。巍山接汉人踪少,渊水连天涯信息。稚子牵裳情难舍,老萱忍泪怕分离。愿天赐我宁家早,拜献雪羊答上帝。国有史、县有志、山有脉、木有本、水有源、族亦有谱、人为万物之灵岂,无追本思源之心耶,族之有谱,不惟用以联亲疏考世系俾,后世之子孙,知其族之渊源抑且使先祖之德范懿行。

吾马氏历经四次续谱,首次续谱于明朝宣德元年。

1426年创修者吾八世祖马斯臧,字善夫、号南圜、增广生员应封文林郎。生五子,长子文炳,字瞻南岁贡,任陕西省山阳县儒学教前汝宁学训导。次子文焕字望南岁贡。三子文煐字指南庠生、四子文煌字肖南、太学增寿官。五子文烇字振南、号羲符、万历甲午举人,任山西省河津县知县,创修者马斯和、字动之、号继竹、万历甲午庚戌进士,任刑部掌印郎中、前山西省汶水县知县。明礼部侍郎,生平有许多著述、流传于世《来虹楼诗集》和清净一得语两部项城县志《丽藻志》、《瑞莲赋》康熙二十九年项城县志有载。

二次续谱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倡修者、万松、书凝。

三次续谱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

倡修者、从宽、书成、蕙芝、心乐、马秀芝谱名香蔚、字瑞宇、号春圃、同治癸酉拔贡,庚辰大挑一等花 翎任广西省武宣县知县。

四次续谱于1988年。

倡修者、香宇、良知、万起、培廉、培忠、祖芝、因吾马氏人口倍多,宗支繁衍、门庭光大、居异遣散 、长达云南、潢川、商城、山西、太康、登封等多个省市。为我 马氏代代相承,发扬光大所以今修谱。字派从道光二十七年(今1847年)以十五世始,(15世)德振书香,式祖培良,克敦孝友,永庆家祥,修御崇善,保太安康,鸿光吉照,景运从尚。

因潢川商城属吾族人,因官员功名甚多,字派从十五世始另条例。士步方正、人心恭城、克敦孝友、永继家声、修御崇善、保太安康、鸿光吉照、景运从尚。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同族同根、血浓于水、寻根谒祖、高潮迭起、姓氏文化、重视家谱、尚忘祖先、瞻之在上、下蕙子孙、矢志不忘、后世子孙、百业兴旺、经济振兴、品德弘扬。为继承先人意志 ,访查先祖后世人。为家谱行走四方,传流后世万万春。


各种资料表明,马楼村的历史不会超过325年,大概在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前后(公元1693年左右),也就是说马楼始祖马世忠(项城马氏十二世),在公元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后迁入马楼的;目前,我们村最长的辈份为“式”字辈,为5人,最冕的辈应该排到“庆”字辈了;确实现在很少有人关注和了解这些了,但是这些流传有序的传统,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完善的。

如果你是马氏宗亲欢迎沟通交流,寻根问祖,文化传承!


归乡日记


本人是江苏省盐城地区人氏,本人姓王,三槐堂子孙,祖宗是周朝的文王姬昌之十五子,当时已立为接班的王子,一次与大臣谈话,谈到立国之道,安民之策,大臣听后,唯耳之特,而非寡闻而易,后又谈到谷,洛二河洪水泛滥,威胁王宫和百姓,王子出了好办法,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当时委派灵王负责此任,怀恨在心,上奏姬昌,出馋言,革去王子王位,为黎民,后来后人为了纪念王子全部改姓为王姓,家庙在山西太i原西南处,由于时代的变迁,迁至山东琅琊地区生活,繁衍,壮大,随着移民南下,至江西某地生活,繁衍,在元未明初朱元章与张士气成一仗打败了张士成。当时苏卅府管辖江西苏南一带,又迁至苏北范公堤以东烧盐为生,盐城地区当时为中转站,后来取名盐城,苏北的王姓大多数都是从苏州阊门迁证过来的,由于姓王人多,现全国达一亿左右,是大姓之首,此信息较略,

本人花了20多年辛苦授集信息,有关王姓之料,才完成一部王姓分枝族谱,为了后人记得根何在,王姓的来源,三槐堂的来源。此信息一切从简,不详。


王则纯


自己有幸五年前就开始筹划续修家谱,直到今年基本完成。从最初想做这件事,到搜集整理老谱,再到走访登记新谱,到最后成谱,其难度之大、工作量之巨,实在超出自己当初的预计。但这项工作意义很大,先祖为人处事的家训,对于今天所谓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摘录两段序言,共同交流:

    “续修家谱,纪念先祖于前,不忘养育之恩;学习先祖于后,继承优良家风。无论身处何地、何时,静心阅读,应常思先祖的嘉言懿行:从养育之恩中,感受一份亲情;从谆谆教导中,体会一种责任;从艰苦奋斗中,接受一份传承;从为人处事中,展现一种风格;从勤奋好学中,获得一份力量;从乐善好施中,培养一种美德;从功成名就中,找到一份自信;从社会担当中,追寻一种理想。”

    “拜读四修家谱,方知各代先祖之嘉言懿行,有勤俭持家者,有矢志不渝者,有为政以德者,有助人为乐者,皆为我辈及新生代努力学习的榜样。虽当今社会亦不乏道德模范,但唯有至亲之言,其循循善诱,其谆谆教导,最为刻骨铭心。

    古时,唯有追求功名,以荣耀祖先。而今中华盛世,多元发展,我辈李氏后人当以“工农学商兵行行出状元,仁义礼智信处处显美德”为志,艰苦奋斗,与人为善,团结互助,永继书香。如此,亦遂众先祖之心愿。”



石子与大缸


上世纪九十年代修了一下,去年修了一下,纯粹就是为了赚钱。古时有六十年一修谱的惯例,也符合实际需要,再长就生殁葬就易混乱了。现在各姓都修通天谱,希冀于一统世系,但基本上无成。想想也对,姓姓追溯炎黄,本身就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结果劳民伤财者众,还将家族历史的本来面目改得全非,得不尝失。表面上皆大欢喜,实则自欺其人,虽然有些人的世系存真,但大部分人的都是攀附名门,错追乱系,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唐以前谱属官编续,不允许私造,是件很严肃的事情,高门大族很重视自己血脉传统,并以为傲,政治上也形成门阀制度来加以保证。有时皇帝对之也无可奈何,皇亲国戚都不给面子。士族起源于三晋贵族,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世为豪族,皇帝也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坐稳江山。现在各姓用的的都是那些士族的世系,有些还随历史的动乱残缺不全,想想就好笑,现在人真的是在造谱。本人老谱为民国八年九修谱,至少自唐至今先人生殁葬记载清楚,保存有留侯良公勒命圣旨这很难得,北宋端阳殿大学士状元泾野吕蒙正撰原序,说明宋时已放开谱系的修撰。能确切追唐的已属凤毛麟角了,更何况追至炎黄。追至张良的都出错厄,到春秋侯公更让人更不踏实,虽传说族源可取信,世系不一定就确切,一毫勿或是原则,但近现代胡编乱造者众,深研细究少,到头来自欺其人而己。兹述修谱之弊病,为的是孝子贤孙能正确看待自己和家族的历史,不人云亦云,自欺其人。秉持一个正确的史观,就显得很重要了。


老张3151


宜宾钟氏家族

祖德流芳 钟氏族谱

焚香叩手 佑启后人

树发千枝皆共本 水流万派总同源

序曰:

钟氏原籍于湖广省京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时至大清皇康熙三年,有马氏太婆入川来也,落居叙州府城大南门外,生二子:曰富、曰贵。祖婆身带先谱,为以后裔脉缔家声耳。不料南门失火,谱遭其焚。

钟富寿终,墓在翠屏山。其子应朝,后迁郡至义兴,立业览嘴垇上老房子,分房发派十代。口传心授,宗支不紊。有六世之族长钟世贤,虑其后焉,贤愚不一,传授多乖,久远未免忘本,虑渎伦之忧也,因以富为始祖,递代相传,类成一谱,以遗之后裔焉。虽未尽善尽美,却云有典有册至今。

清道光二十八年,有世贤之次子永隆读谱后,增添十字,纵不能耿前人之光,庶几为后孙而有之也。时以宣讽生世倧乐于抄送矣。

公元庚申岁,儒民子本思吾宗谱曰几矣,犹恐乱后哉,至谱末亦云二十字。虽无先祖之宏意,草式于此启下,供仕人而修也、宣矣。

增记:庚申年孟春月,子本于义兴场寨上偶识钟志和,他曰:“钟贵之后裔,为十代孙,冠英堂方坡上,吾住居是也。”

始祖钟富,生二男:应朝、应舟。

……

二十字辈份表

应享玉文正

世永定家廷

天子万年久

宗支百代荣……

2016年修谱增加二十字诗:

山青远杰茂

智仁四海兴

康昌传蜀泽

祥光瑞贵生……


钟蝰


查,彝族,小姓人家。祖籍江西,后居四川,又入云南。详考只能回朔三百多年。


Xcdr


族谱,有的



笑笑176050616


有的 许昌邹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