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高不等於有文化,言行中的哪些方面可以體現其有文化內涵?

林浩然1469


所謂有文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呲牙]學歷高低是衡量人們文化水平的尺度,不同時代的尺度各有差異。有文化與人的行為有很大的關係,具體表現得較注重禮儀。


三雕兄


大家好,我是雋永柴扉,一位熱愛文學尤其是世界名著的文化領域創作者。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 學歷高不等於有文化,這話我贊同。

學歷跟文化某種意義上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關係。也就是說學歷高的人有些人很有文化,也有很多高學歷的人沒文化,甚至素質低下;而一些非常有文化的人他可能學歷並不是很高。這跟一個人的際遇、修養和後天成長有很大關係。

學歷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程度,並不能跟文化完全劃等號。

對於一些有學歷而沒文化的人,記得以前流行這麼一種說法,說這些人是:“有學歷沒學問,有文憑沒水平,有知識沒文化!”

說的有一定的道理。

二、 言行中哪些方面可以體現文化內涵?

言談舉止確實能看出一個人的內涵,我認為一個人的文化內涵體現在這些方面:

1 有文化的人,首先得有一定的素養,也要有一定的能力。

說話辦事有一定的水平。為人誠信、謙遜,說話在情在理,拿捏好分寸,考慮別人感受,同時又觀點分明,感情到位。

具備三心:有孝心 有愛心 有責任心 的君子操守。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邊引用孔子說過的話“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所以德才兼備一般人很難做得到,有文化的人至少要做到君子的操守,德勝於才,素質要過硬。

2 有一定的專業知識

畢竟我們是現代人,這個時代的知識和學科太豐富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語言學、哲學、經濟學、生產製造、貿易經濟……

一個有文化的人,言談中能說到一些專業性的東西。也就是有真才實學,而不是一個只會誇誇其談之輩。

3 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

學如湖海文始壯,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國是一個文化古國,有文化內涵的人至少應該積累和儲備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

在同他交談中能感受到他在國學、歷史、人文等領域的知識儲備和積累。

而且對這些知識能夠融會貫通,活學活用,具備自己的觀點。

以上各人觀點,希望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討,共同學習進步!

謝謝您的閱讀,祝大家健康快樂!


雋永柴扉


學歷高不等於有文化,對呀!我贊同這個觀點,真正有文化內涵的人,我的心目中,真正有文化底蘊的人,應該是通曉祖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還懂人情世故!

即善良但也不是無底線的善,是真善而不是偽善,是真君子而不是小人。站有站像,坐有坐像,睡有睡像,人多的時候,從不搶著說,一說就說到重點,人多的時候,從不開懷大笑,一般只是微微一笑但傾城,笑不露齒,對比他弱的,不小瞧,對比他強的也不盲目崇拜,相信真理,堅持真理,活到老學到老的人,就是有文化內涵的人。





初夏思夏愛華夏


🍏言行中人們的涵養,籠統表現在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生存思想與方法的各方面,具體表現是對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認知和理解。

🍎咱們先了解一下"文化"這個詞,它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 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文化的核心創造是人、根本起源是大自然。“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後又西漢劉向將“文”與“化”二字聯為一詞。

🍎文化是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狀態,有時把讀書、出口成章等人稱為文化人,其實這是較片面的,這些人應稱“知識分子”。因為現實中我們經常可以遇到一些人,雖然職業看起來與文化有莫大的關係,但這些人的思想和行為卻顯得與文化毫無關係。


東門雷晰22


大家好,我是零點拾韻,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文化內涵,著名作家梁曉聲用四句話很好地進行了闡述: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零點拾韻斗膽在前輩基礎上加上一句:站位高遠的格局。

  • 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古人讀書,主要目的是修身,修身方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多年前國家已提倡素質教育,但“唯分數論英雄”的現象也未有明顯改觀,傳統文化的缺失已不容忽視。現代人的浮躁隨處可見,脾氣總比邏輯快,涵養總比脾氣少。話不投機就粗口以待、心情不爽就拳頭伺候。2018年由“路怒症”引發的崑山反殺案便是鮮明的例子。

  • 無需提醒的自覺

一個有文化內涵的人,一定是自覺的人。銀行辦理業務時能夠自覺排隊、看見公交車上有老弱病殘能夠自覺讓座、產生的垃圾能夠自覺扔進垃圾桶、開車在斑馬線處能夠自覺禮讓行人、上班自能夠自覺遵守勞動紀律……自覺是無需提醒的,是潛移默化的,是習慣使然。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覺也體現了換位思考。一個人如果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那大部分的禮貌其實都是無需提醒的自覺。然而,很多人就是缺乏這份設身處地,因為他們習慣忽略別人的感受,習慣無視旁人的情緒。


  •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人人渴望自由,許巍的《我像風一樣自由》、鳳凰傳奇的《自由飛翔》、汪峰的《像夢一樣自由》等等歌曲無不表達了對自由的嚮往。然而,自由必須有它特定的前提,否則那是放任、放縱甚至放蕩。公司規定九點上班,有些員工習慣性遲到1個小時;疫情期間禁止聚眾機會,有些人無視規矩、到處閒逛;大眾場合,小情侶若無旁人大修恩愛、親密接觸……人,具有社會屬性,所有人都不能離開社會作為單純的個體而存在,任何言行的自由必須要以約束為前提。

  •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善良通俗地說就是發自內心的讓別人過得好,是不讓人為難的心態,是懲強扶弱的勇氣,是救危濟困的舉動。善良是人性中最柔軟卻是最有力量的情懷。善良是災難面前的逆行,善良是對真實疫情的通報,善良是拾荒老人遞出的捐款,善良是不計違約金運至武漢的口罩……反觀雲南大理強行徵收運往重慶、湖北的緊急醫療物資的無恥舉動,著實讓人不屑。

  • 站位高遠的格局

什麼是格局,簡單說就是站多高、看多遠。站位高遠的格局,有膽識也有智慧、有眼光也有見識、有責任心也有使命感。從古至今,體現格局的例子數不勝數。司馬遷受宮刑,發奮完成《史記》;韓信受胯下之辱終成一代名將;毛主席四渡赤水,車隊粉碎反動派殲滅紅軍的狂妄計劃;董明珠中年喪夫後“不在接收老天不公的安排”,最終成就了格力的強大……


總而言之,文化不等同於學歷,學歷必須通過權威部門大紅印章來證明,而文化則是學習、思考、經歷的逐步積累,最終形成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和站位高遠的格局。


零點拾韻


很多人總把學歷丶知識丶文化混為一談,翻來覆去扯,也扯不出個所以然。

學歷僅表示你求學經歷,可能掌握某方面專業性知識。文化是指“生活習慣丶習俗丶方法”的總稱。學歷丶知識丶文化它不是一回事。但它們之間又有內在聯繫性。

求學經歷,表明你知識的學習和結累過程,並不表明你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某類知識而能“經世至用”,引領文化新潮流。否則又怎麼可能有“趙括丶馬駿”之流呢。知識可以轉化丶引領新文化。比如,當年的“德先生和賽先生”不是已經轉化丶改變為現代中國人的很多習慣了麼?

文化,就是一定區域丶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發展方式。但文化不會對知識結構有啥改變,具有傳承性丶穩固性和保守性。而知識是不斷增加丶糾錯丶創新和更新的。如果把知識比作流動的水,總是要流向大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而文化就是盤石丶暗焦和堤岸。文化對知識具有阻礙性,而知識總是推動文化變革和創新。比如,封建文化衝破“奴隸”貴族文化變革,創生出”懦家文化”;資本主義文化又突破神權文化丶封建文化向資本主義文化進化;社會主義新文化又突破資本主義桎梏,這樣推動社會向更高層次文明進化。

所以,學歷只代表求學經歷;文化是習慣和方式,知識不等於文化,但知識可轉化為文化,推動文化變革和發展。


資料完善度低


感謝提問。看到各方回答中的一些爭議,答主就先去找了一下“文化”最初的定義。

中國最早將“文”與“化”合用見於《周易》: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通過天象運轉規律而確定時序變化,通過觀察人類的活動規律來教育感化天下人。

可以看到,在最初用到“文化”二字的時候,並無學歷高下的區別。在這裡,“文化”二字只關乎人的行為,而更深一步,人的行為又是通過各種觀念來指導的。

因此說,學歷高不等於有文化,這是一定的。文化通過更高的精神層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觀”)施以言行。所以,言行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人的內在。

中國古代的文化教育中,言行舉止合禮數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這方面,宋代朱熹的《小學》以及後來清代李毓秀根據《論語》而作的《弟子規》都有對言行上的明確指導。

此處,我暫以《弟子規》總敘部分為例來說說合禮的“言行”。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整個《弟子規》以總敘為綱次第展開。孝悌是立人之本,謹信則是個人層面的修養,愛眾、親仁則是社會層面,在這之前都完備的基礎上,就可以開始學習知識了。

在“孝悌”的部分,除了我們現在熟知的對父母兄弟的順應,也同樣有“親有過 諫始更 怡吾色 柔吾聲”的建議,所以“孝悌”的言行主要表現在態度上。態度應當柔和而堅定。

在“謹信”的部分,所說的言行要求就更詳細了,如“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等。這一部分看起來都是硬性的要求,若在這些指標外再加一個追問“為什麼要這樣做?”便很容易看出,這樣做的目的同樣是為了“克己復禮”。

“愛眾”、“親仁”的部分是親親、仁民、愛物的層面。一個人在“孝悌謹信”的層面做到一分,便能真正在“愛眾、親仁”的層面鋪展一分。

到這裡,許多人都認為《弟子規》是封建餘孽,答主並不打算在這裡去展開論證它的合理性,只是要說明一點。

從古代到現代,在生活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弟子規》對行為的一些硬性規定很多是基於過去的生活內容的,而我們如何找到適應當下生活的規則才是更重要的事。但這不代表過去的文化應該完全拋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形式,但文化的核心是不變的。觀《弟子規》在約束行為的背後,是有著統一的精神,即是“愛”。那麼,在愛的前提下,如“禮”開展當下的生活,言行自然合理合當,自然是文化人。


月山手卷


學歷高不等於有文化。

反之,學歷低也可以有文化。甚至目不識丁,也可以叫“文化人”。

我們看一下古代聖賢孔夫子是如何定義“有文化”的?

孔子主張:先做人,後做事,再學文

下面一段摘自孔子《論語》的“學而”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翻譯過來是:

“孔子說:“弟子在家裡是個孝子,在外尊敬師長,兄友弟恭,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做人做事謹慎,而又言而有信,對他人友愛,而又親近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做到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然後根據你的志向所在再去 “學文”(這裡的文,應該指文學、知識、科學、藝術等)”。


孔子對弟子的主張向來是先學做人,後學做事,最後才是學習文學知識的。

可見在孔子眼裡,學歷高完全不等同於有文化。所謂“有文化”,是要從人生的經驗中去體會,並不是讀死書。假使一個人文章寫得好,只能說他文學好;這個人知識淵博,只能說他“見聞廣博”,不一定能說他“有文化”。而一個人即使沒有讀過書,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對了,就是“有文化”的人。

子夏定義“有文化”

接下來這一段更是道出了子夏(孔子弟子)對於“有文化”的定義。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翻譯過來是:

“子夏說:“遇到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習;對自己的父母,儘自己所能地去孝敬;對答應給人辦的事,儘自己身心和能力去做;跟朋友交往要有誠心,做到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就算是沒有做過學問,我也一定說他是很有文化的人。”


子夏(孔子弟子)直接定義了什麼是“有文化”的人:能夠把以上提到的事情做齊了,儘管這個人沒有讀過一天書,我也一定說這個人“真有文化”。讀書也是為了做人做事,而不應該“讀死書”。


所以一個人的言行,按照孔夫子對於“文化人”的標準去檢驗一下,看他對父母如何,對朋友如何,對社會如何,就可以判斷出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水平了。


一葉淨心


高學歷不等於有文化,更不等於高文化;高學歷等於“高知識”,高文化等“高水平”。

高學歷不等於有文化,言行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體現各種文化內涵,不是侷限於某幾種和某些方面的文化內涵,他(她)是一個人全方位、多功能具體綜合素質的再現與載體。

主要集中體現在:

一、與人交流、交往的禮儀、禮節上。中國是世界歷史上舉世聞名的禮儀、禮節的國度。中國有句俗語名言:禮多人不怪,話多得(討)人嫌(厭)萬事禮當先。人存社會上要謀生存、求發展,絕對免不了跟別人打交道,要打交道,首先肯定少不了最基本上的言談舉止行為的禮儀和禮節,再高的學歷知識,如果不懂人間情禮,就等於沒有文化。根據我親身的所見所聞,許多高學歷的博士生、碩士生、大學生更不用說,回老家農村、同時也包括回城鎮家鄉不懂禮儀、禮節,不懂規矩,一些老農、老人當面或背後直接說、“罵”無知,白讀了一場世書…………

二、很多人,在日常現實社會生活、工作、勞動和學習中,不懂得人際關係、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為人之道………

經常動不動與領導、員工、同事、親戚朋友把關係搞僵了、事情搞黃了、搞亂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三、言談舉止粗俗、粗魯、粗暴難聽,不溫文爾雅、儒雅,不溫馨、不溫柔…………

四、不注意、不注重小節、細節,沒有節制度;沒有素養、修養、涵養、教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五、“紙上談兵”頭頭是道,實際行動“樣樣不行”。”前怕難,後怕虎,養豬怕豺狼”。遇到艱難困苦,“哭爹喊娘,呼兒救母”,“生活不能自理,言行不能自控”…………

六、不內強素質,外塑形象。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尊敬、不遵從別人的意見和意願,我行我素、欲所欲為…………

七、自己狹隘、傲慢與偏見、“無知與無能”,不能受壓與抗壓……………

八、”不會說話、不學說話、不懂得怎樣說話,不好好說話”…………

九、自己所學的知識,不能活學活用,死板硬套,不能發揮自己特長和專長,不能體現其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袁聰


首先說下樓主所問的問題,學歷高不等於有文化。看了各位答者的言論都是如出一轍。我說下我的觀點,高學歷就等於有文化,尤其是他所在的專業領域,這點毋庸置疑,但是有文化不一定就是高學歷。兩個概念,理性去看待不能酸。

至於言行舉止的體現那完全屬於性格和品德問題。性格上有些人屬於內向話不多人很悶,這也是大多數人對高學歷人的刻板形象。尤其體現在聊天的過程中,會覺得有隔閡,這是因為興趣點的不同,你試著問問他專業領域的事,那結果就會大不相同。還有一種人確實是人品問題了,一副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樣子,要在人群顯的格格不入感覺才能彰顯出他的價值。這是做人的問題,跟有文化是沒有關係的。

還有文化內涵的體現。這裡我再說下有文化不一定就是高學歷,希望大家理解。我國當代大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就是很好的例子。我覺得想要在言行舉止中體現文化內涵,還是要多讀書,讀好書,生活態度積極向上,做的樂觀的人這樣氣質就會由內而外表現出來。說話也是門藝術,話不在於量而在於質。用最簡潔的話語準確表達出所包含的道理。關於說話我覺得郭德綱先生就是很好的代表。文化內涵還有一點是生活經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了一定年齡,經歷的很多事情,明白了很多道理。

最後總結一下,高學歷等於有文化,有文化不等於高學歷,想有文化內涵還得多讀書。但是一切的前提是有好品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