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5本書,幫你在疫情與謠言中保持清醒

最近這段日子,與疫情一同爆發的,還有網絡上不斷更新的新聞。疫情新進展、求助信息、口罩價格……

每天醒來,都有無數新的信息等待我們接收,還要隨時來幾次“反轉”“闢謠”“反闢謠”。

從雙黃連的一夜搶空,再到貓狗被遺棄只因一條假消息……還有很多謠言,冠以專家之名,讓很多人信以為真。比如,前幾天還有文章稱,鍾南山說讀書可以救命。(鍾南山:我真沒說過這句話)

不過,讀書雖然不能直接幫你對抗病毒,但可以幫你在海量信息前,調節好自己的心情,從更廣闊的角度去思考、分辨自己看到的事。所以,我們準備了一份充滿能量的思考書單,希望能幫助你在這段特殊的時期,免於過度焦慮和迷茫。


讀這5本書,幫你在疫情與謠言中保持清醒

《如何看待全球化》

豆瓣評分:7.7

[澳大利亞] 彼得·辛格 / 2017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前不久,WHO把中國列為“疫區國”的消息,讓不少人開始擔憂各行各業的經濟發展。首先,並不存在“疫區國”這一說法,準確的表述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

但事實上,疫情的爆發的確會對中國的旅遊業、出口業等造成影響。但究竟如何看待外國的舉措,與其聽信微博上誇大其詞的段子,不如從全球視角,思考這次疫情的影響。

在《如何看待全球化》一書中,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的作者彼得 · 辛格,就從一個變化著的世界出發,探討了全球氣候變化、國際貿易進程、國際法與人道主義干涉、對外援助與慈善等幾個全球化的核心議題。

在書中,作者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議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任何國家能夠獨立決定其未來的可能程度已經減小

。因此,我們需要強化全球決策的機制……”在他看來,任何一個國家遭遇的氣候問題、貿易問題或突發事件,都不僅限於國門國界之內。


讀這5本書,幫你在疫情與謠言中保持清醒

《後真相時代》

豆瓣評分:7.6

[英] 麥克唐納 / 2019 / 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最近,可能是我們閱讀“假消息”最多的時候了。

比如剛過去的雙黃連搶購,報道中的上海藥物所公告,確實不是虛假消息,但仔細閱讀的人就會發現,公告中的信息並非雙黃連可以“治療”新冠肺炎,其臨床試驗也有待驗證。

這或許就是一種“後真相”——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情感煽動主導輿論。

在《後真相時代》一書中,作家赫克託 · 麥克唐納,在真相遭到詆譭時挺身而出為它辯護:“我相信,我們重視真相,願意為之抗爭。”他探索了政客、營銷人員、新聞工作者、甚至政府官員等用真相誤導我們的途徑。

同時,他提出了“競爭性真相”(competing truth)一詞——人們可以通過不同方式描述一個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

閱讀書中那些駭人聽聞的實例,你會跟著作者逐漸認清那些誤導者的慣用伎倆,也能知道我們可以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競爭性真相來證明觀點、凝聚人心。


讀這5本書,幫你在疫情與謠言中保持清醒

《專家之死》

豆瓣評分:7.6

[美] 湯姆·尼科爾斯 / 2019 / 中信出版社

為什麼最近各種信息都會變成出自鍾南山之口?為什麼變成“權威媒體”報道,就能得到更多的傳播?

在人們心中,這樣的信息是值得信任的、更接近真實。但這種情況反過來也說明,大眾需求下,專家觀點、專業知識的缺乏。

隨著信息技術和教育的發展,人們現在面對著越來越大量的信息,這使得人們在自戀的和誤導性的知識平等主義立場上對任何事件信口開河。

今天,所有的人都通過微博、朋友圈來了解事情進展,每個普通人都認為自己擁有和醫生、外交官一樣的知識。所有的聲音,即使是最荒謬的,也要求被平等地考慮,而對立的態度則被認為是精英主義。

《專家之死》的作者指出,反對專家運動的發生有很多原因,包括網絡的開放性,高等教育中的“顧客至上”思維,以及新聞產業的娛樂化。詭異的是,信息的民主傳播,反而開始產生一批一知半解的、憤怒的公民。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我們更應該接受來自專業人士的建議。

讀這5本書,幫你在疫情與謠言中保持清醒

《謠言》

豆瓣評分:7.7

[法] 讓-諾埃爾·卡普費雷 / 2008 / 上海人民出版社

疫情的防範知識傳播了這麼多天,你的身邊,是否仍舊有人相信抽菸可以殺毒、燻艾可以預防感染,或者貓狗會傳播病毒的謠言?

當然,我們不能對要求所有人必須準確無誤地識破謠言,畢竟,每個人都會犯錯,都會被誤導。

但我們可以更加了解“謠言”——這種世界上最古老的傳媒。

《謠言》這本書是傳播學領域的一本著作,在對公共輿論的探討上有重要的地位。作者蒐集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法國流行的種種謠言,闡述了他們的起源和流傳路徑、人們為什麼會相信它們、人們是如何利用謠言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作者看來,人們只有掌握了謠言的規律,才能找出控制它或者反擊它的辦法。人們傳播謠言的原因有幾種:謠言本身是一個“新聞”,為了求知、取樂、自我解放、說服他人,或者僅僅為了聊天而已。作者也提出了消滅謠言的三個方法,信任官方媒介、消除一切未知的空白點、避免群眾太空閒。

謠言的定義只是“一種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傳播學與文化的角度看,謠言本身並不帶有貶義。當然在抗擊疫情這個特別時期,面對謠言,我們都需要毫不留情。


讀這5本書,幫你在疫情與謠言中保持清醒

《烏合之眾》

豆瓣評分:8.2

(法)勒龐 / 2011 / 中央編譯出版社

疫情當前,或許僅僅因為朋友圈很多人的轉發,你就也加入行列中?當點開微博裡某一條新聞的評論區,被贊同了最多次的評論可能原本並非你的觀點,你是否稍微一停頓,也不禁點了一個贊?

當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抹去,群體的行為、聲音代替了他的個人思考,成了主流的呼喊。這正是《烏合之眾》作者古斯塔夫・勒龐在書中所表達的觀點之一。

當排斥武漢人的聲音在互聯網上風起雲湧的時候,有多少人是藉由“群體聲音”的掩護,才敢肆意表達了自己的歧視與惡意?群體會讓每個人在其中的錯誤縮小,同時讓每個人的惡意被無限放大。

這本書正是研究集體心態與集體行為,以及這些群體行為對社會產生的各種影響。在各種事情都容易產生“群情激奮”的當下,我們更需要一份冷靜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