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5本书,帮你在疫情与谣言中保持清醒

最近这段日子,与疫情一同爆发的,还有网络上不断更新的新闻。疫情新进展、求助信息、口罩价格……

每天醒来,都有无数新的信息等待我们接收,还要随时来几次“反转”“辟谣”“反辟谣”。

从双黄连的一夜抢空,再到猫狗被遗弃只因一条假消息……还有很多谣言,冠以专家之名,让很多人信以为真。比如,前几天还有文章称,钟南山说读书可以救命。(钟南山:我真没说过这句话)

不过,读书虽然不能直接帮你对抗病毒,但可以帮你在海量信息前,调节好自己的心情,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分辨自己看到的事。所以,我们准备了一份充满能量的思考书单,希望能帮助你在这段特殊的时期,免于过度焦虑和迷茫。


读这5本书,帮你在疫情与谣言中保持清醒

《如何看待全球化》

豆瓣评分:7.7

[澳大利亚] 彼得·辛格 / 2017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前不久,WHO把中国列为“疫区国”的消息,让不少人开始担忧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首先,并不存在“疫区国”这一说法,准确的表述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但事实上,疫情的爆发的确会对中国的旅游业、出口业等造成影响。但究竟如何看待外国的举措,与其听信微博上夸大其词的段子,不如从全球视角,思考这次疫情的影响。

在《如何看待全球化》一书中,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的作者彼得 · 辛格,就从一个变化着的世界出发,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贸易进程、国际法与人道主义干涉、对外援助与慈善等几个全球化的核心议题。

在书中,作者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任何国家能够独立决定其未来的可能程度已经减小

。因此,我们需要强化全球决策的机制……”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国家遭遇的气候问题、贸易问题或突发事件,都不仅限于国门国界之内。


读这5本书,帮你在疫情与谣言中保持清醒

《后真相时代》

豆瓣评分:7.6

[英] 麦克唐纳 / 2019 /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最近,可能是我们阅读“假消息”最多的时候了。

比如刚过去的双黄连抢购,报道中的上海药物所公告,确实不是虚假消息,但仔细阅读的人就会发现,公告中的信息并非双黄连可以“治疗”新冠肺炎,其临床试验也有待验证。

这或许就是一种“后真相”——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情感煽动主导舆论。

在《后真相时代》一书中,作家赫克托 · 麦克唐纳,在真相遭到诋毁时挺身而出为它辩护:“我相信,我们重视真相,愿意为之抗争。”他探索了政客、营销人员、新闻工作者、甚至政府官员等用真相误导我们的途径。

同时,他提出了“竞争性真相”(competing truth)一词——人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描述一个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

阅读书中那些骇人听闻的实例,你会跟着作者逐渐认清那些误导者的惯用伎俩,也能知道我们可以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


读这5本书,帮你在疫情与谣言中保持清醒

《专家之死》

豆瓣评分:7.6

[美] 汤姆·尼科尔斯 / 2019 / 中信出版社

为什么最近各种信息都会变成出自钟南山之口?为什么变成“权威媒体”报道,就能得到更多的传播?

在人们心中,这样的信息是值得信任的、更接近真实。但这种情况反过来也说明,大众需求下,专家观点、专业知识的缺乏。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人们现在面对着越来越大量的信息,这使得人们在自恋的和误导性的知识平等主义立场上对任何事件信口开河。

今天,所有的人都通过微博、朋友圈来了解事情进展,每个普通人都认为自己拥有和医生、外交官一样的知识。所有的声音,即使是最荒谬的,也要求被平等地考虑,而对立的态度则被认为是精英主义。

《专家之死》的作者指出,反对专家运动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包括网络的开放性,高等教育中的“顾客至上”思维,以及新闻产业的娱乐化。诡异的是,信息的民主传播,反而开始产生一批一知半解的、愤怒的公民。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接受来自专业人士的建议。

读这5本书,帮你在疫情与谣言中保持清醒

《谣言》

豆瓣评分:7.7

[法]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 2008 / 上海人民出版社

疫情的防范知识传播了这么多天,你的身边,是否仍旧有人相信抽烟可以杀毒、熏艾可以预防感染,或者猫狗会传播病毒的谣言?

当然,我们不能对要求所有人必须准确无误地识破谣言,毕竟,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被误导。

但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谣言”——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

《谣言》这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一本著作,在对公共舆论的探讨上有重要的地位。作者搜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法国流行的种种谣言,阐述了他们的起源和流传路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们、人们是如何利用谣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作者看来,人们只有掌握了谣言的规律,才能找出控制它或者反击它的办法。人们传播谣言的原因有几种:谣言本身是一个“新闻”,为了求知、取乐、自我解放、说服他人,或者仅仅为了聊天而已。作者也提出了消灭谣言的三个方法,信任官方媒介、消除一切未知的空白点、避免群众太空闲。

谣言的定义只是“一种未经证实的消息”,从传播学与文化的角度看,谣言本身并不带有贬义。当然在抗击疫情这个特别时期,面对谣言,我们都需要毫不留情。


读这5本书,帮你在疫情与谣言中保持清醒

《乌合之众》

豆瓣评分:8.2

(法)勒庞 / 2011 / 中央编译出版社

疫情当前,或许仅仅因为朋友圈很多人的转发,你就也加入行列中?当点开微博里某一条新闻的评论区,被赞同了最多次的评论可能原本并非你的观点,你是否稍微一停顿,也不禁点了一个赞?

当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抹去,群体的行为、声音代替了他的个人思考,成了主流的呼喊。这正是《乌合之众》作者古斯塔夫・勒庞在书中所表达的观点之一。

当排斥武汉人的声音在互联网上风起云涌的时候,有多少人是借由“群体声音”的掩护,才敢肆意表达了自己的歧视与恶意?群体会让每个人在其中的错误缩小,同时让每个人的恶意被无限放大。

这本书正是研究集体心态与集体行为,以及这些群体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在各种事情都容易产生“群情激奋”的当下,我们更需要一份冷静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