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农村大集市的消费品?

王洪鑫


农村集市上的商品质量虽然不好,但是是农民需要的,农民大哥收入不高买东西的时候自然就不会买那些高大上死贵的物品,农村人讲究实在东西能用就行衣服能穿就好。


有梦想的三农人


大家好,我是农村何姐.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小就对农村大集不陌生,小的时候最盼望赶集了,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现在那么方便,到处是超市啊,菜店什么的,以前只有到集的时候各种东西才齐全,想买的东西就会全一点,人们都集中在这个时候买所需的东西,现在的集虽然人也不少,但是没有以前热闹,现在的人生活节奏都很快,没有大把的时间去集市上慢慢挑选,超市都很方便了,所以现在的集估计以后就慢慢消失了…


农村何姐


第一,交通越来越发达。

现在村村通公路,进城比较方便使得进入更高级的商业中心可能性增大,也就是进城消费成为可能,这就给集市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比如,以前我妈和邻居阿姨就在场上的小杂货铺买日用消费品,或是逢场天在小摊贩那里买,现在常常选择坐半个多小时车去市里大超市。据她们说,在大超市买东西不仅质量有保证,而且还可以买到便宜的促销品。相比之下,集市上的杂货铺都是一些不知名的杂牌子,而且经常过期了都还没卖出。这就使得集市杂货铺经营困难,到最后甚至不得不关闭。

第二,大规模年轻劳动力外流出使得生产以及消费不足。

如今,很多家庭都有外出务工人员,有的还是一家几个外出,家里就剩下老小,这对集市经济带来极大影响。

从生产者方面来说,老小生产力不足,致使我们镇大面积土地沦为荒地,家里面都是种植少许作物,有的干脆什么都不种。那么自然就没有剩余产品到集市上卖。以前场上常常有农户自家种的蔬菜瓜果拿来卖,现在菜市、果市只是零星的一些商贩卖,农户买。

另外,在年轻子女在外面挣了钱寄回家,可以贴补家用,农户不再必须靠卖农产品来买日用消费品等。记得以前家里面养了好多母鸡,生的蛋奶奶都拿去卖了买油盐酱醋等生活品,现在母鸡生的蛋都是自家吃。

从消费者方面谈。以前,年轻人赶场交朋会友是极为重要的娱乐活动。现在老人不像年轻人那么有活力,不会经常到集市上逛逛。而且老年群体大多本着“勤俭节约”的生活原则,就算到了集市,消费愿望一般也低。

第三,农村中的消费者消费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集市经济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农村收入水平提高,农户们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的档次要求也提高了,对低档物品的消费逐渐减少。

集市往往又是抵挡物品居多,质量低,也几乎没有什么品牌,这在十几年前来说是适应市场。而现在外出工作的年轻人,在外面见了市面,也挣了钱,对生活自然讲究了。 过年时,外出打工年轻人挣了钱老家,集市本应消费旺盛才是,但是据商贩们说消费率并不会提高很多。原来见过“市面”的年轻人买衣服鞋子,或是给家里添置家电、家具等往往愿意到市里面去。就像前面提到的,市里面品牌多,质量有保证,这样就流失了大量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消费者。





三农专栏


这个问题很接地气,我也经常赶大集。我是农家阿杜,很高兴能回答你的提问。在我看来,农村大集市上的消费品,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

一、农村大集是指中国乡村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进行集中的初级商品交易。这种交易的参加者主要是以农村集市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乡村居民为主,他们之间的买卖活动是生产者向消费者的直接出售,是最简单的商品流通。当然还包括一些外地小商贩以及流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农村大集上的消费品,随着乡村居民收入的提高,群众消费能力的提升而变得品类繁多,琳琅满目。蔬菜水果、家禽水产、家居用品、服饰鞋帽、各式美食、特色商品、儿童玩具、生产工具等等不计其数。

三、农村大集虽然有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营业时间,但是赶集人员流动性特别大,再加上乡村群众的文化水平有限,防范意识不强,紧惕性不高,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趁之机,在大集上兜售假冒伪劣商品,农民朋友稍不注意就会上当受骗,蒙受损失。这就需要当地的管理部门加强监管,群众提高警惕不贪小便宜。当然,大集上大多数消费品还是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

综上所述,乡村大集市上的消费品要一分为二来看,群众在赶大集买消费品时,要擦亮眼睛,尽量到有营业执照的或者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商家那里去购买,遇到从没见过、不熟悉或者陌生的商贩要多留心眼。

以上就是我对农村大集上的消费品的看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是阿杜,一个专注三农的新时代青年,喜欢的加我一起探讨学习。








农家阿杜


大家好,我是王小乖。我也是农村的,四川一个比较偏远的小村,以前采集物资只能去赶集市,生活的必需品必须去集市上采购,现在稍微方便些了,因为有了电商。但是还是离不开集市,因为方便快捷。虽然农村自己种植蔬菜粮食,但是只能种植当季的,也有很多农民工返乡必须靠集市采集。集市上也有很多弊端,比如价格较贵,品类较少等。

先从消费者角度说

1.价格

可能大多数人会认为农村物价比较低,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便宜的一般都是当地农产品,其他地方的产品都是很贵的,比较偏远,运输成本高,导致成本高,卖价自然也高。

2.品类

第二就是产品种类少,不像城里面那么方便,什么都能买到,很多东西买不到,因为不好存储。或者是价格可能更高,农村人消费能力不足,在农村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舍不得购买比较贵的东西。

从生意人角度来说

1.上班时间

农村集市不像城市里,从早上到晚上都有卖,除了超市和一些固定卖水果的门面,到了中午都收摊了,因为都是些流动摊位,大家很早,凌晨几点就要赶往集市占位置。

2.价格问题

农村人都喜欢讲价,如果喊价太高,一般没人愿意买,因为在农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小孩,老人的消费水平都是很低的。对于生意人来说就会少赚很多。


芴忆儿


一、消费崇尚节俭 购物偏好低价

农民的消费具有很显著的低价偏好性。一般消费者的需求规律是: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价格越低,需求是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农民消费更是遵循这个规律。并且在其消费能力内,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都非常高。尤其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更是如此。所以他们购买东西时,"分角必争",力争节省更多的辛苦钱,最大程度地获取消费者剩余。同样的商品或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价格稍有差别,农民便会相互转告,纷纷去购买低价商品。哪怕一台彩电便宜十元钱,一支蜡烛减价二分钱,都会对一些农民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让农民不惜花费整场甚至整天的时间远距离求购。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农民的低价偏好或就低效应。

为什么农民的消费会有这样的特点呢?这是因为,中国农民具有勤俭持家的传统。这实际上是我国农民长期生活在贫穷的生活环境中磨练而成的一种"节俭美德"。虽然,今天,农民的生活已有很大改善,但农民挣钱不易还仍是现实。即使是手中宽余的农民,花钱时也总是习惯性地想买个低价,买便宜点的东西。这几乎已成为大部分农民的一种本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节俭还会作为一种美德在农村保留下去,因此,农民的低价偏好也就会相当长时间地保留下去,至少在当前是如此。

针对农民消费的这一特点,有意开拓农村市场的各厂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成本,降低价格,保持一个较好的价格优势来吸引农民的购买力,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其实,那些在农村市场上沾尽风光的企业,都是在价格上打了许多折扣的。这叫"薄利多销"。理论上讲,只有富有弹性的商品才适宜于使用薄利多销的价格策略,而实际上农民的大多数消费品在某些价格区域内,是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的。在农村使用低价策略,实践上可行的,理论上是靠的。

二、货币收入不高 消费讲究实用

农民人均货币收入很少,持久性货币收入更少。这对农民的消费有重要的影响。1998年统计资料显示,农民人均收入中至少有1/3是实物折价,货币收入大都来自副业收入或外出打工收入。农村中有固定货币收入者也仅限于农村教师、乡村干部和一些小企业主、个体户。这就导致大多数农民的谨慎性货币需求特别强烈,大都以零存整用,集中钱财办大事的心理去支配自己的纯收入。对货币性支付特别强调"好钢用刀刃上"。非到非买不可的时候不买,不是非买不可的商品不买。实用型必需品消费占较大比例,奢侈品的消费支出较少,货比三家的购物心态典型,冲动型消费少。因此,开拓农村市场,首先要着眼于满足农民最迫切的生产、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这是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的一个重大差异。

在城市市场上,消费以城市人为主,而城市人的收入相对稳定,基本生活也已较早的稳定地得到了满足,所以,非必需品的消费在城市人的消费中占了较大的比例。而非必需品的消费带有冲动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一些并不实用的商品只要能在某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如包装、设计创意、商品名称、广告等对消费者的影响都比较大。但这些对农民的影响相对来说就小多了。农民买东西,最讲究的还是实用。物有其用是农民购物的最基本标准。

农村定点定期的集市也是农村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和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我国农村每若干个村庄有一个固定的传统集市,定期举行集会,届时附近几十个村庄的农民会成群结队地涌向集市,买其所买,卖其所卖,非常繁华热闹,辅射范围很广。这种传统集市经过现代市场经济的洗礼,已成为农村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市上不仅各种商品应有尽有,而且市场气氛非常热烈,即使在整个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也仍然表现出城市市场少有的喧闹和繁华。这种定期定点的集市多有多年的历史,信息传播和商品流转的路径稳定清晰,为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方便。据1997年统计资料表明,全国乡村共64753个集市,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集市,农村市场的开拓将会非常成功。



虽然咱们这里有句老话叫“集上无好货”但是集上都卖一些农村常用的东西!特别有些农村上了年纪的人,买东西的时候不怎么在意它的质量,关键是看它的价格!

但是话也说回来了,现在很多城里人也喜欢到农村大集来买东西了,现在大集上也有很多城里买不到的东西,比如蔬菜和水果,都是咱老百姓自己家种的,有些吃不完,或者不舍得吃的,就会来大集上卖!

还有就是家里养的家禽,自己吃又不舍得,也会拿到大集上出售!所以只要碰巧或者识货,大集上也会买到城里买不到的东西的!








东营聚鑫生态


一、消费崇尚节俭 购物偏好低价

农民的消费具有很显著的低价偏好性。一般消费者的需求规律是: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价格越低,需求是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农民消费更是遵循这个规律。并且在其消费能力内,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都非常高。尤其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更是如此。所以他们购买东西时,"分角必争",力争节省更多的辛苦钱,最大程度地获取消费者剩余。同样的商品或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价格稍有差别,农民便会相互转告,纷纷去购买低价商品。哪怕一台彩电便宜十元钱,一支蜡烛减价二分钱,都会对一些农民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让农民不惜花费整场甚至整天的时间远距离求购。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农民的低价偏好或就低效应。

为什么农民的消费会有这样的特点呢?这是因为,中国农民具有勤俭持家的传统。这实际上是我国农民长期生活在贫穷的生活环境中磨练而成的一种"节俭美德"。虽然,今天,农民的生活已有很大改善,但农民挣钱不易还仍是现实。即使是手中宽余的农民,花钱时也总是习惯性地想买个低价,买便宜点的东西。这几乎已成为大部分农民的一种本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节俭还会作为一种美德在农村保留下去,因此,农民的低价偏好也就会相当长时间地保留下去,至少在当前是如此。

针对农民消费的这一特点,有意开拓农村市场的各厂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成本,降低价格,保持一个较好的价格优势来吸引农民的购买力,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其实,那些在农村市场上沾尽风光的企业,都是在价格上打了许多折扣的。这叫"薄利多销"。理论上讲,只有富有弹性的商品才适宜于使用薄利多销的价格策略,而实际上农民的大多数消费品在某些价格区域内,是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的。在农村使用低价策略,实践上可行的,理论上是靠的。

二、货币收入不高 消费讲究实用

农民人均货币收入很少,持久性货币收入更少。这对农民的消费有重要的影响。1998年统计资料显示,农民人均收入中至少有1/3是实物折价,货币收入大都来自副业收入或外出打工收入。农村中有固定货币收入者也仅限于农村教师、乡村干部和一些小企业主、个体户。这就导致大多数农民的谨慎性货币需求特别强烈,大都以零存整用,集中钱财办大事的心理去支配自己的纯收入。对货币性支付特别强调"好钢用刀刃上"。非到非买不可的时候不买,不是非买不可的商品不买。实用型必需品消费占较大比例,奢侈品的消费支出较少,货比三家的购物心态典型,冲动型消费少。因此,开拓农村市场,首先要着眼于满足农民最迫切的生产、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这是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的一个重大差异。

在城市市场上,消费以城市人为主,而城市人的收入相对稳定,基本生活也已较早的稳定地得到了满足,所以,非必需品的消费在城市人的消费中占了较大的比例。而非必需品的消费带有冲动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一些并不实用的商品只要能在某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如包装、设计创意、商品名称、广告等对消费者的影响都比较大。但这些对农民的影响相对来说就小多了。农民买东西,最讲究的还是实用。物有其用是农民购物的最基本标准。

农村定点定期的集市也是农村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和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我国农村每若干个村庄有一个固定的传统集市,定期举行集会,届时附近几十个村庄的农民会成群结队地涌向集市,买其所买,卖其所卖,非常繁华热闹,辅射范围很广。这种传统集市经过现代市场经济的洗礼,已成为农村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市上不仅各种商品应有尽有,而且市场气氛非常热烈,即使在整个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也仍然表现出城市市场少有的喧闹和繁华。这种定期定点的集市多有多年的历史,信息传播和商品流转的路径稳定清晰,为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方便。据1997年统计资料表明,全国乡村共64753个集市,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集市,农村市场的开拓将会非常成功。


乡下仔啊辉


虽然现在我们买东西都是比较方便的,尤其是近几年网购,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了,但是赶大集市,已经在农村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已经成为农村特有的一种文化了,在老百姓心目中 已经根深蒂固了,况且赶集费用低,相对人流也比较密集,而且农村赶集,都是销售一些比较便宜的物品,更加贴近农村生活的消费品,大到牛马猪羊,小到油盐酱醋,只有你想不到的 没有你买不到的。

农村赶集基本在家,没有什么手头放不下的要紧事,都会成群结伙,姐妹成伴,一群群,闹哄哄的出去赶集的。

无论是大集市的销售力,购买力,都是比较不错的。

我相信无论社会经济发展到达怎么样的一个程度,农村赶集肯定还是有它的一席之地,因为它是几百年,几十年,老百姓自发传承下来的,有它存在的价值,有它发展的历史,是老百姓认可的的一种消费途径。




指间一壶酒


农村集市一般是在固定地点进行的,这种贸易的参与者主要是农村集市所在地及其附近的村民,手工业劳动者和其他临近乡村居民。他们之间的买卖一般是直接交易,是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一种简单的交易流通。这种集市贸易在以前得社会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集市中的固定商品有所改变,再一个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集市经济是否还能继续满足消费需求,这也是一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