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我們自己跟小朋友說普通話,跟大人說方言,方言該如何傳承?

小江南布衣


如果方言的產生、演變以及消亡都是社會發展的自然結果,那麼談保護方言,是否確實是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的? 如果真的需要保護,如何保護、保護到什麼程度(既達到了保護的目的,又不造成很多溝通困難的情況)才是第二個問題。 在需要保護的假設前提下,我認為,學習方言和學習任何一門語言一樣,需要的是語境。為了傳承一種語言,作為孩子語言啟蒙者的父母和早教、幼教人員,就要為孩子創造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們在形成語言系統的同時,能在生活中真的聽到、說到、用起這門方言來。同時,在社會生活當中,也要有其他人能具有同樣的交流能力和意願,才能真的談得上保護。


jgfgjn


我家丫頭上幼兒園之前,一口標準的方言!進幼兒園後老師說,你家娃必須學會普通話,然後我們就教她普通話,一直到現在二年級,學校環境都是普通話,我家娃居然不會說方言了!其實我們一直生活在老家的,有方言的環境的,雙方老人親戚朋友在一起都是講方言,碰到本地人也講方言,我女兒估計長時間待學校後,回家普通話轉方言轉不過來,總是跟我們說普通話,我們大人想跟她說方言,但是老是被女兒帶歪,說著說著,也說成了普通話!導致現在我女兒對家鄉話是會聽聽不會說


fifi


有句話叫“入鄉隨俗”,不管在身在何處,回家一定要說方言,做人不能忘祖。

農村人很注重這一條,曾經本家有個弟弟在南方打工,過年回家開始“撇”普通話,被他爸爸一頓打,馬上說話改過來了。有的人在外面時間長了,難免回家一時改不過來說普通話,但是過不了幾天話就改過來了。農村人還是很樸實的,你“撇”普通話,讓人感覺不就是出來幾天嗎,連家鄉話都不會說了,才穿了幾天開襠褲,就不認人了?

有時候我們出門在外,就能根據說話辨別是不是我們地方的人,方言是永遠無法改變的,方言永遠是我們的根。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無論你身在何處,還是多少年沒有回家了,一定不要忘記自己的方言。




沃田朝陽


換個角度思考吧,如果你去了外省某個地方,發現那裡的人說的話我一句也聽不懂,你會怎麼想?是不是覺得暈了,全用普通話不好嗎?學這麼多這些語言卻搞得溝通不良。如果聽到他們還在討論要花多少錢,多少人,多少時間來讓孩子學習只有他們自己人聽得懂的這種話,你會不會再暈,錢是這麼用的嗎?孩子的寶貴時間是這樣浪費的嗎?

你會這樣想嗎?我相信大部分人會的。語言是用於記錄和交流的,普通話已經足夠了,方言如果有條件,順其自然地學習是可以的,但真的沒什麼必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資源去學習了。沒有太大實際意義的語言和文字,就把傳承它們的責任交給專業人士和博物館吧。


海石花1819


首先非常欣慰網友對於自己母語方言的關注和對方言發展的關心。本人是一名方言和傳統漢字的愛好者,對於方言也有著濃烈的情感。大人之間說方言,大人和小孩說普通話,看似一個奇怪的現象,但從長遠看,這太正常不過了。對於一個趨向完全普通話的發展方向,這個現象只是一種過度階段。

從廣義的母語含義來講,方言肯定是大家各自的第一母語,當然普通話國語也是(更相對於外國話而言)。我上學那會還能聽到老師在課堂上用方言授課,而用方言講課的現象也相對比較普遍,現在已經全面普通話教學了。大概分界的時間點在二○一○年前後,有一處我印象特別深刻,記著校門樓下的牆上寫著一行標語:“說普通話,做文明人”。其實上學那時,平時上課回答問題也是經常換頻道,老師用方言的,回答問題也用方言,用普通話的都用普通話。而在課下,同學們相互之間肯定是方言。不過我記得有極個別人除外,會堅持說普通話。非同一個方言區的人不說方言可以理解,極個別不說方言的人中,女生會多一些。我猜可能原因是因為說方言太粗獷,太硬包。不太能顯的女生柔華的一面。

主要還是當下的語言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①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等校園教育,以及外邊的培訓機構,整個教學語言環境已經都是普通話了。②現在不管是看電視,看網絡視頻,聽廣播……所能接觸到的語言,可以肯定絕大多數還是普通話。③隨著城市化發展速度的加快,人口流動也更加頻繁,外地人也隨之大量來到本地,五湖四海的人都匯聚到一處,雞同鴨講顯然不是太合適,就像我現在的地方,外來人口也算比較多的,有湖北人,東北人,河南人,四川人。剛好鄰居的房客就是河南來的,村裡的小朋友和他們家的小朋友在一齊玩耍,說的就是普通話,當然小朋友還比較特殊,河南話還是比較好理解的,所以我和他們都說各自方言,而且我堅持說方言(當然是在本方言區,如果換到其他方言區,儘量入鄉隨俗,不行再普通話),不受大的影響。有時覚得各說各的方言,能聽懂彼此的意思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我又發現就算是同方言的小朋友也不是說方言,而是講普通話。這樣又從另一方面給方言的發展帶來不利因素。因為一個語言的存在發展完全依靠它的載體,即人要說要用。環境不存言將何從?

語言的發展變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歷史的前進肯定會將方言帶向另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從上古語到古語,到中古語。方言一直都再變化。先秦時期已經有了雅言,即所謂的現代普通話。會雅言的也不是絕大多數人,更多的就要數文人墨客了。“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說明商周還是兩套方言。隨著分封的方國發展到了中央集權下的社會,語言也會隨之趨向一種公約數。再到南北朝時期,有了切韻,關於音韻方面的書箱問世,讓我們知道統一的韻律,甚至官話可能怎麼說的問題。隨著先秦、隋唐,再到後來的明清現代發展,真實很多大城市的方言就已經有了質變。雖然還是方言,但明顯失去了一些聲韻特徵。這就是官話強勢的表現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方言的最終命運是是值得令人擔憂的,這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不受你我限制的。就是說,是抵擋不住歷史車輪的碾壓。但是作為和你一樣,對方言有著強烈保護意識和想法的我們,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①根據場合不同,和小朋友說普通話,也要說方言。從小培養兩套話,不僅是多一門技能,更是要讓他(她)要知道,要記住自己的根,自己的母語和家鄉。

②可以營造說方言的氛圍,儘量發揮說方言的優勢,可以教外地人感興趣的方言知識。

③如果有愛好,有精力,可以收集各地方言信息(語音,文字)

④說方言還是要從增進感情方面入手,和家人說普通話還是會顯得有距離感。

⑤堅持自己說方言的態度和立場在既定條件下不能改變。不能同一方言區的人,對方一說普通話,你就順著也開始普通話,你可以堅持說方言,把對方帶進方言環境中,從被動變主動。

⑥儘可能說地道的方言,不要嫌太土或礙於面子,變成醋溜普通話,這種情況堅決取締。😀

最後,用方言結束本題回答: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

走一步退一步等於莫走,天在上地在下伲娃嫑牛。




漢字CT室


沒什麼大不了的。住在什麼地方?準備學什麼地方的方言?做檢查了。對孩子來說,那個地方就是他的故鄉。自然就會沒有問題了。對方言能不能傳承?方言的傳承。不會在意這些,由於的原來的地方的人身上去傳承。方言的傳承是有可能住在本地的人去傳承。叫我們家族很典型的。回到家之後。基本上都是天南海北的人。回到家只能使用普通話。各有各的所在地的方言。如果都說自己老家的方言。無法溝通的。所以說家裡的老人也得跟人說普通話了。要不真的是沒辦法溝通。而且我們老家的方言是個小方言。只有那麼幾個村在說這種方言。離了那麼幾個村,別的地方就不存在了。那這種事情怎麼傳承呢?全部傳承也沒關係了。就是說留在村裡頭那些人他們還是繼續使用這裡頭的方言。我們這些人就沒關係了,也沒有辦法。因為後面的後代已經沒有了那樣了,使用環境了。


一個愛國的人


(建議國家建立各地方言學習網,更好傳承保護方言。非官話(南方方言區)和江淮官話區。公交車地鐵輕軌採用普通話---地方方言---英語報站。)不會不管是方言還是語言,你為什麼會說?是因為有人跟你說方言,有語言環境,有灌耳音。自然而然就會了。普通話應該普及,但方言必須保護自己是我們文化的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啊!可不能失傳。在家和見到老鄉要說方言。去外地說普通話。非官話方言和北方晉語還有江淮官話可是擁有古漢語的特點,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景身臨其境10085663


我有兩孫一男一女,一家四口深圳就業就學、老籍湖北,說普通話為主,他們的父母一地市兩縣區域,兩方地方話有很大不同,但他倆姊妹都可聽可說兩地方話,且普通話也較標準!關鍵是接觸量及本人是否用心,根本不算啥!


浪舟582


其實小孩子在幼兒園那段時間比較喜歡講普通話,等上了小學他又迴歸以前,我們平時都要跟他們講方言,現在我們這裡的老師們都很利害怕小孩聽不懂用三種語言教學有普通話、白話、客家話輪流上陣,所以方言不會丟失。傳承:由你大人所傳小孩就會承下來。


甜甜195109954


其實可以在家裡跟小孩講方言,在外面再講普通話。不過我跟孩子是方言普通話都講,她都聽得懂 只是不怎麼會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