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战疫丨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对心理健康有影响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又变幻莫测,牵动所有人的心。病毒不仅影响我们的身体,也让我们的情绪面临巨大挑战。目前,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为全民共同目标,抗击"心理"疫情同样不容忽视。

伴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大家天天刷手机关注负面信息,是否会影响心理健康?心理创伤可能产生替代创伤效应,究竟什么是替代创伤?哪些人容易得替代创伤?怎么样预防替代创伤?得了替代创伤怎么办?

网家家推出大型疫情防控心理知识系列主题直播暨专家在线答疑指导活动"爱心战疫",全力狙击"新冠肺炎"!百名心理专家免费在线指导答疑,从心理学的视角为大家,科普新冠肺炎的心理学防疫知识,更有爱心特群24小时鼎力加持,靶向瞄准、精准阻击新冠肺炎!本期邀请到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心理专家 — 郭平教授,郭教授将以心理替代创伤效应为切入点,教你如何进行自我调节,怎样预防替代创伤。

爱心战疫丨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对心理健康有影响吗?

干货整理如下~~

郭老师有话说

现在,武汉的痛,湖北的痛,也是全国人民的痛,从早到晚,我们都在关注着疫情的变化,关注着那些被感染的人群和重症患者,关注着那些在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此刻我们内心是非常难受的,会产生同理心和同情心。然而,当我们怀着爱心去同情关心别人时,需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在同情关注别人的时候,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就是: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过度关注负面信息,会影响心理健康吗?

在心理学临床试验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现象,比如那些喜欢看恐怖片的人,看多了恐怖片后,很容易对心理产生伤害,在记录的案例里至少有10个以上是由于看了恐怖片而产生的抑郁心理障碍。从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负性的刺激对人的影响,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应该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我们拥有爱心,需要关注别人,帮助别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好保护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人类、为社会服务。

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可能导致替代性创伤(VT)

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简称VT,起源于心理学界,我们在培养心理咨询师时的基本要求就是需要他们拥有良好的共情能力,能够感受别人的感受。在心理学治疗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心理咨询师,当他们给患者进行治疗以后,自己的心情心态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心理咨询师在治疗抑郁症患者时,他很有可能产生跟患者类似的情绪反应,即治疗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创伤。当然,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师,一些普通民众,尽管并没有亲身经历灾难和痛苦,但当我们去过度关注别人的痛苦,自己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我们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界定义为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的主要症状

症状一:厌食,易疲劳,体能下降,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做噩梦。

症状二:

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

症状三: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惧、绝望,并伴有创伤反应与 人际冲突

对于孩子而言,如果产生替代性心理创伤,会对学习产生一定影响,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所以说,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出现困难,问题往往是情绪导致的。尤其在疫情期间,孩子长时间呆在家里,很多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太爱学习了,于是对他们进行各种督促教育,但实际问题可能是孩子情绪受到了影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家长首先需要疏导孩子的情绪,然后再鼓励他努力学习。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以冷静下来进行自我反思:是否是生活中存在了负面信息事件的影响,如果没有,是否是看手机看多了,关注太多互联网传播的负性信息。这些负性信息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需要我们每个人引起重视的。

哪些人容易得替代性创伤

1、多愁善感,心理比较脆弱的人

2、过去有类似创伤经验的人。3、情感容易被卷入的人,他们同理心强,容易将自己带入到别人的灾难处境里4、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青少年

怎么预防替代性创伤

1、用慈爱的心态去关注负性事件,积极帮助、关爱他人,同时也能保护好自己的心理不收负性伤害。

2、养成负面事件正面思考的习惯,在这个负性事件中我们吸,取了什么教训,今后怎么样改进。

3、养成用心感受与用脑思考的习惯,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4、减少过度关注。

5、时刻谨记,别人的苦难不是自己的错。

出现替代性创伤现象怎么处理?

1、暂时切断信息源,要减少接触或获取有关灾害的信息。

2、能够分散注意力去做一些其他事情,获得自己的正向情绪反馈。比如:阅读,有氧运动,下厨做饭,一家人打扑克、 和孩子玩游戏,或者整理家务,甚至一家人一块无聊也是非常有益的。

3、不要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把感受说出来,并告诉自己,面对这样的灾难每个人心里都会难受。(情绪的接纳与合理化)

4、左右脑平衡法则:找家人或者朋友,详细叙述自己关注的灾难事件的详细细节,并描述自己对每个细节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

5、如果自己难以调整的话,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在此,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方式,预防治理替代性创伤,同时也为我们社会、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关爱。

直播结束后,

郭教授在网家家"爱心特群"

中耐心回答群友的困惑与疑虑,

为大家排忧解难,

对群友呼声较高的问题进行答疑。

如果大家在疫情期间

有任何心理方面的咨询和问题

可以随时给我们留言

网友提问

1、老师,我是社区志愿者,维护社区微信群,社区居民每天在微信群内各种转发未经核实的疫情负面消息,我们该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劝阻呢?

专家解答

这段时间社区同志很辛苦,我们知道,不管是目前疫情的状态下,还是平常状态下,有些人总是喜欢在群里发布些小道消息。按照心理学来说,这种心理状态是人的一种防御反应。这些发布信息的人,发的不仅仅是信息,更多的是一些情绪的释放。希望社区工作者可以看到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一种情绪

,适当安抚这些人的情绪,希望他不要把让自己难受愤怒的情绪影响到别人。对另外小部分人,用心理学的方法不一定有效,所以必须采用一些其它的制裁手段,让他意识到自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以后才会对行为有所控制。我们可以运用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对这类行为进行约束。

网友提问

2、老师,想请问下负面消息里,比较让我愤怒的是有很多人不戴口罩,不服从检疫,还大吵大闹。甚至有人故意在电梯里,超市里吐口水,我总是想不明白这些人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就会很愤怒,每次情绪都要调整半天,如何能让自己心平气和一点?

专家解答

面对这类行为人群,首先,我们应该觉察我们自己的情绪,把我们看到的不文明行为,想象成堵在喉咙里面或身体里面的一团雾、一团云或一团很重的水,然后用力的把它吐出来,吐出来以后情绪就会得到缩减,这是用心理学的意向的方法处理我们的情绪。

其次,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很恶心的行为的时,更加需要反思自我,展现出自我良好的行为品质。通过肯定自我行为,和他们划清界限,纾解自己的情绪。

当然很多人都渴望去矫正、去更正别人的这种不良行为,但在目前的疫情下,你最好不要当面理论,不要和他有过多接触,这是出于预防病毒传染的考虑。而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你可以对他进行友善的告诫提醒。除此之外,在今后的心理教育和孩子的教育中,也需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仅要讲道理,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培养同理心。

网友提问

3、老师好,我经常能从亲戚朋友那里听说有些地方已经死了很多人,状况非常惨烈,尽管不知道真假,但听到后还是感到担忧和恐慌,这种情况该怎么去处理呢?

专家解答

首先,当你看到那些信息,如果你心里面确实放不下,也难以搞清真相,那就干脆把网上信息进行收集,从各种渠道进行整理,判断是真是假,

这种叫做理性梳理法。当然,如果你个人非常担忧以及恐慌,那就把房门关起来,一个人在房子里面,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宣泄出内心的负面情绪。此外,尽量少去接触这些小道消息,多看喜剧片,给心灵加点糖,增加一下正性的感受,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一些开心的事情上。

网友提问

4、老师您好,现在吃饭时谁打个喷嚏,或者咳嗽一下,不管他有没有捂住口鼻,我都吃不下饭了。其实自己也觉得太过敏感,请问这时候怎么疏导自己?

专家解答

这种情况确实有些敏感。首先希望你能够去了解有关病毒传播的一些知识,如果和你吃饭的人没有接触过患者,没有去过疫区,那没有病毒和病原体的携带,他是不可能进行传播的。接下来就是要做好自我疏导工作,冷静下来思考是否生活中有其他事情让你产生焦虑情绪。因为人在持续的焦虑状态下,就会产生这种敏感性。如果是焦虑状态下的敏感,心理学上有一个方法叫正念训练,就是要关注自己的感受,不要专注在自己的思考。当感觉自己很难受的情况下,要马上转移注意力,进行深呼吸,摸一摸自己的手指,或者耳垂、头发,这可以使你很快速的处理情绪。

网友提问

5、老师您好,我家小区有一栋楼最近被封锁了,我现在很紧张,都不敢让家人出去买菜,怕受感染,这已经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了,我该怎么办?

专家解答

这类情况,我们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可能是因为你对于冠状病毒不太了解。冠状病毒,如果不经过近距离的接触是很难被感染的。所以当感受到紧张,要做好自己的防御措施,比如带好口罩,勤洗手,不要跟那些人去面对面的说话,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这些传染病控制的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既可以使心情得到缓解,还能使你真正远离病毒感染的危险。

下期预告!

2月9日,我们将会邀请到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公职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分会副主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央财经大学企业与社会心理应用研究所所长、心理学博士赵然与大家分享如何在疫情下守护自己的心灵。敬请关注!

爱心战疫丨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对心理健康有影响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