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戰疫丨過度關注負面信息,對心理健康有影響嗎?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又變幻莫測,牽動所有人的心。病毒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也讓我們的情緒面臨巨大挑戰。目前,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為全民共同目標,抗擊"心理"疫情同樣不容忽視。

伴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大家天天刷手機關注負面信息,是否會影響心理健康?心理創傷可能產生替代創傷效應,究竟什麼是替代創傷?哪些人容易得替代創傷?怎麼樣預防替代創傷?得了替代創傷怎麼辦?

網家家推出大型疫情防控心理知識系列主題直播暨專家在線答疑指導活動"愛心戰疫",全力狙擊"新冠肺炎"!百名心理專家免費在線指導答疑,從心理學的視角為大家,科普新冠肺炎的心理學防疫知識,更有愛心特群24小時鼎力加持,靶向瞄準、精準阻擊新冠肺炎!本期邀請到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師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心理專家 — 郭平教授,郭教授將以心理替代創傷效應為切入點,教你如何進行自我調節,怎樣預防替代創傷。

愛心戰疫丨過度關注負面信息,對心理健康有影響嗎?

乾貨整理如下~~

郭老師有話說

現在,武漢的痛,湖北的痛,也是全國人民的痛,從早到晚,我們都在關注著疫情的變化,關注著那些被感染的人群和重症患者,關注著那些在一線奮戰的醫護人員,此刻我們內心是非常難受的,會產生同理心和同情心。然而,當我們懷著愛心去同情關心別人時,需要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在同情關注別人的時候,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就是:過度關注負面信息,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影響。

過度關注負面信息,會影響心理健康嗎?

在心理學臨床試驗中,我們發現了一些現象,比如那些喜歡看恐怖片的人,看多了恐怖片後,很容易對心理產生傷害,在記錄的案例裡至少有10個以上是由於看了恐怖片而產生的抑鬱心理障礙。從這些案例中,我們看到了一些負性的刺激對人的影響,無論是對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都應該引起民眾的廣泛關注。我們擁有愛心,需要關注別人,幫助別人,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好保護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為人類、為社會服務。

過度關注負面信息可能導致替代性創傷(VT)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簡稱VT,起源於心理學界,我們在培養心理諮詢師時的基本要求就是需要他們擁有良好的共情能力,能夠感受別人的感受。在心理學治療過程中,發現有部分心理諮詢師,當他們給患者進行治療以後,自己的心情心態也會受到影響。比如心理諮詢師在治療抑鬱症患者時,他很有可能產生跟患者類似的情緒反應,即治療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創傷。當然,不僅僅是心理諮詢師,一些普通民眾,儘管並沒有親身經歷災難和痛苦,但當我們去過度關注別人的痛苦,自己的心態也會受到影響。我們把這種現象在心理學界定義為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的主要症狀

症狀一:厭食,易疲勞,體能下降,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易驚醒),做噩夢。

症狀二:

易激惹或易發怒、容易受驚嚇,注意力不集中。

症狀三: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懼、絕望,並伴有創傷反應與 人際衝突

對於孩子而言,如果產生替代性心理創傷,會對學習產生一定影響,無法集中注意力於,所以說,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出現困難,問題往往是情緒導致的。尤其在疫情期間,孩子長時間呆在家裡,很多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變得不太愛學習了,於是對他們進行各種督促教育,但實際問題可能是孩子情緒受到了影響。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建議家長首先需要疏導孩子的情緒,然後再鼓勵他努力學習。

而對於成年人來說,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可以冷靜下來進行自我反思:是否是生活中存在了負面信息事件的影響,如果沒有,是否是看手機看多了,關注太多互聯網傳播的負性信息。這些負性信息會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需要我們每個人引起重視的。

哪些人容易得替代性創傷

1、多愁善感,心理比較脆弱的人

2、過去有類似創傷經驗的人。3、情感容易被捲入的人,他們同理心強,容易將自己帶入到別人的災難處境裡4、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青少年

怎麼預防替代性創傷

1、用慈愛的心態去關注負性事件,積極幫助、關愛他人,同時也能保護好自己的心理不收負性傷害。

2、養成負面事件正面思考的習慣,在這個負性事件中我們吸,取了什麼教訓,今後怎麼樣改進。

3、養成用心感受與用腦思考的習慣,達到感性與理性的平衡。

4、減少過度關注。

5、時刻謹記,別人的苦難不是自己的錯。

出現替代性創傷現象怎麼處理?

1、暫時切斷信息源,要減少接觸或獲取有關災害的信息。

2、能夠分散注意力去做一些其他事情,獲得自己的正向情緒反饋。比如:閱讀,有氧運動,下廚做飯,一家人打撲克、 和孩子玩遊戲,或者整理家務,甚至一家人一塊無聊也是非常有益的。

3、不要壓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把感受說出來,並告訴自己,面對這樣的災難每個人心裡都會難受。(情緒的接納與合理化)

4、左右腦平衡法則:找家人或者朋友,詳細敘述自己關注的災難事件的詳細細節,並描述自己對每個細節的感受,以及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受。

5、如果自己難以調整的話,需要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在此,希望大家能夠掌握這些方式,預防治理替代性創傷,同時也為我們社會、為他人提供更多的關愛。

直播結束後,

郭教授在網家家"愛心特群"

中耐心回答群友的困惑與疑慮,

為大家排憂解難,

對群友呼聲較高的問題進行答疑。

如果大家在疫情期間

有任何心理方面的諮詢和問題

可以隨時給我們留言

網友提問

1、老師,我是社區志願者,維護社區微信群,社區居民每天在微信群內各種轉發未經核實的疫情負面消息,我們該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勸阻呢?

專家解答

這段時間社區同志很辛苦,我們知道,不管是目前疫情的狀態下,還是平常狀態下,有些人總是喜歡在群裡發佈些小道消息。按照心理學來說,這種心理狀態是人的一種防禦反應。這些發佈信息的人,發的不僅僅是信息,更多的是一些情緒的釋放。希望社區工作者可以看到這個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一種情緒

,適當安撫這些人的情緒,希望他不要把讓自己難受憤怒的情緒影響到別人。對另外小部分人,用心理學的方法不一定有效,所以必須採用一些其它的制裁手段,讓他意識到自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以後才會對行為有所控制。我們可以運用相應的制度和政策對這類行為進行約束。

網友提問

2、老師,想請問下負面消息裡,比較讓我憤怒的是有很多人不戴口罩,不服從檢疫,還大吵大鬧。甚至有人故意在電梯裡,超市裡吐口水,我總是想不明白這些人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然後就會很憤怒,每次情緒都要調整半天,如何能讓自己心平氣和一點?

專家解答

面對這類行為人群,首先,我們應該覺察我們自己的情緒,把我們看到的不文明行為,想象成堵在喉嚨裡面或身體裡面的一團霧、一團雲或一團很重的水,然後用力的把它吐出來,吐出來以後情緒就會得到縮減,這是用心理學的意向的方法處理我們的情緒。

其次,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很噁心的行為的時,更加需要反思自我,展現出自我良好的行為品質。通過肯定自我行為,和他們劃清界限,紓解自己的情緒。

當然很多人都渴望去矯正、去更正別人的這種不良行為,但在目前的疫情下,你最好不要當面理論,不要和他有過多接觸,這是出於預防病毒傳染的考慮。而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你可以對他進行友善的告誡提醒。除此之外,在今後的心理教育和孩子的教育中,也需要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僅僅要講道理,還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培養同理心。

網友提問

3、老師好,我經常能從親戚朋友那裡聽說有些地方已經死了很多人,狀況非常慘烈,儘管不知道真假,但聽到後還是感到擔憂和恐慌,這種情況該怎麼去處理呢?

專家解答

首先,當你看到那些信息,如果你心裡面確實放不下,也難以搞清真相,那就乾脆把網上信息進行收集,從各種渠道進行整理,判斷是真是假,

這種叫做理性梳理法。當然,如果你個人非常擔憂以及恐慌,那就把房門關起來,一個人在房子裡面,大聲說出自己的感受,從而宣洩出內心的負面情緒。此外,儘量少去接觸這些小道消息,多看喜劇片,給心靈加點糖,增加一下正性的感受,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一些開心的事情上。

網友提問

4、老師您好,現在吃飯時誰打個噴嚏,或者咳嗽一下,不管他有沒有捂住口鼻,我都吃不下飯了。其實自己也覺得太過敏感,請問這時候怎麼疏導自己?

專家解答

這種情況確實有些敏感。首先希望你能夠去了解有關病毒傳播的一些知識,如果和你吃飯的人沒有接觸過患者,沒有去過疫區,那沒有病毒和病原體的攜帶,他是不可能進行傳播的。接下來就是要做好自我疏導工作,冷靜下來思考是否生活中有其他事情讓你產生焦慮情緒。因為人在持續的焦慮狀態下,就會產生這種敏感性。如果是焦慮狀態下的敏感,心理學上有一個方法叫正念訓練,就是要關注自己的感受,不要專注在自己的思考。當感覺自己很難受的情況下,要馬上轉移注意力,進行深呼吸,摸一摸自己的手指,或者耳垂、頭髮,這可以使你很快速的處理情緒。

網友提問

5、老師您好,我家小區有一棟樓最近被封鎖了,我現在很緊張,都不敢讓家人出去買菜,怕受感染,這已經對正常生活產生影響了,我該怎麼辦?

專家解答

這類情況,我們要解決的是心理問題,可能是因為你對於冠狀病毒不太瞭解。冠狀病毒,如果不經過近距離的接觸是很難被感染的。所以當感受到緊張,要做好自己的防禦措施,比如帶好口罩,勤洗手,不要跟那些人去面對面的說話,保持一定的距離,通過這些傳染病控制的方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既可以使心情得到緩解,還能使你真正遠離病毒感染的危險。

下期預告!

2月9日,我們將會邀請到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公職人員心理健康管理分會副主任、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社會心理服務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央財經大學企業與社會心理應用研究所所長、心理學博士趙然與大家分享如何在疫情下守護自己的心靈。敬請關注!

愛心戰疫丨過度關注負面信息,對心理健康有影響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