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讀是天亮,反讀是天黑,蘇軾《題金山寺》賞析


正讀是天亮,反讀是天黑,蘇軾《題金山寺》賞析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要說古時候文人智慧結晶的帶邊往往是那些浩瀚的典籍,以及諸多名著。但是要說古代文人的浪漫,那麼流傳千古一首又一首的古詩詞就是代表,這也讓如今有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流傳下來,而作為這些作詩的文人,更是因為其才華被無數後人推崇。

作為唐宋八大家人之一的蘇軾雖然以詞出名,但是這並不代表他不會作詩,只不過在他的觀點中一直都想要改變文人們對於"詩尊詞卑"的看法,因此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詞的創作上,但是在歷史中他依舊留下了不少驚豔的詩。

但是要說蘇軾最精髓的一首詩,就不得不提《題金山寺》了,這首詩也被後世的許多人認為是他創作的詩詞中最奇妙的一首詩,只因這首詩無論是正著看還是倒著看,都有著各自的含義,正著看的意境是破曉江面的天亮,反著看的意境卻是月色游水的黑夜。

正讀是天亮,反讀是天黑,蘇軾《題金山寺》賞析



作品原文

題金山寺

版本一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輕鴻數點千峰碧,水接雲邊四望遙。

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版本二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巷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山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輕鷗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

晴日晚霞紅靄靄,曉天江樹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巷,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正讀是天亮,反讀是天黑,蘇軾《題金山寺》賞析


這首詩的創作時機是蘇軾去到金山寺的個人感悟,當時的蘇軾在飲酒一番後看著那霧氣濛濛的山水之色,經過幾番推敲遍寫下了這首回味無窮的一首詩,世人只知他的才情在詞上,卻不知他的這一首詩同樣有著不小的韻味,他也通過這一首詩給後來描繪出了他當時的所見所聞。

正讀是天亮,反讀是天黑,蘇軾《題金山寺》賞析


在後面更有文人對於蘇軾的這一首詩定義為:迴文詩,在他們的解釋中表示這種題材的詩,回覆看之,皆歌而成文也。如果按照正看的意境去理解的話,那麼可以幻想出如此畫面,在月色朦朧之時,江邊的潮水不停拍打,當這些浪花拍打到岸邊時,就如同雪崩一般傾倒,

在遙遠的江中有一個小船,而船上的人正在休閒的垂釣水中彎月,僅僅小品一番就能嚐出蘇軾在這首詩中的愜意韻味。

但是如果從最後一句最後一字開始,一字不漏的倒著閱看,卻又可以浮現出如此畫面,相比於前面詩詞正看時的破曉江面,反著看卻給讀者帶來了月色游水的畫面:作者坐在江邊,看著那水面上空飛鳥飛過,江邊的群山圍繞著江水,為這江水描繪出無邊的翠色綠景,放眼望去,江水如同無邊無際一般,恰逢日晴,天上的餘暉以及雲彩把江面映得火紅,隨著太陽西去,江邊的林蔭也被陽光照射著,看起來生機盎然。

每次捧讀這一首詩以後總能品味出蘇軾在這個詩中蘊含的才氣,也正是這一個措詞、格式都頂尖的寫景詩在他的筆下無論正看反看都沒有任何的瑕疵,更巧妙的是,這首詩正著看和反著看的意境以及時間都有所不同。

這可能也是古代詩詞賦予文人們最大的浪漫,把他們的一生才氣通過一首又一首的千古絕唱留給後人,每當拿起這些古詩詞細品的時候,總能感悟到當時作者的所見所聞,而品讀結束以後,仔細回味卻發現腦海中的構想畫面如何都不能抹去。

文體介紹

迴文詩,也寫作“愛情詩”“迴環詩”。它是漢語特有的一種使用詞序迴環往復的修辭方法,文體上稱之為“迴文體”。唐代上官儀說,“詩有八對”,其七曰“迴文對”,“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這種措詞方法。充分展示並利用了漢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和以語序為重要語法手段這兩大特點,讀來回環往復,綿延無盡,給人以蕩氣迴腸,意興盎然的美感。迴文的形式在晉代以後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種文體中被採用。人們用這種手法造句、寫詩、填詞、度曲,便分別稱為迴文詩,迴文詞和迴文曲。雖然不乏遊戲之作,卻也頗見遣詞造句的功力。

迴文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較為獨特的體裁。迴文詩據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釋義是:“迴文詩,回覆讀之,皆歌而成文也。”

迴文詩在創作手法上,突出地繼承了詩反覆詠歎的藝術特色,來達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產生強烈的迴環疊詠的藝術效果。有人曾把迴文詩當成一種文字遊戲,實際上,這是對迴文詩的誤解。劉坡公《學詩百法》言:“迴文詩反覆成章,鉤心鬥角,不得以小道而輕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