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建城堡?

見過吧


區別在於歷史長久。西方的歷史非常短暫,城堡的建立是典型的家族部落的封建城邦形態。而中國早已過了部落的社會形態,在虞朝就已經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西方的城堡就相當於我們的村寨人口規模,因此我們的城牆圍起來的是一座龐大的動則幾十萬上百萬人口的城市。這就是歷史文化的區別。


飛逝時光352


古代西方人與古代中國人一個區別就在於,中國人喜歡建城牆,比較典型是萬里長城。西方人喜歡建城堡,這些城堡處在深山密林之中,比較典型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的新天鵝城堡。造成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建城堡的原因在於這些:

一 歷史文化決定

中國人自己建城牆,來源於中國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社會,權力是集權的性質。修建城牆,主要是保衛領土,也是為了防禦外敵的入侵,防止小偷入侵或者保護家人。如古代安徽徽商的房屋都是很高,主要都還是因為男子在外經商,女子留在家,怕有強盜的入侵。另外,高高的城牆也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歐洲城堡除了在軍事上防禦的用途之外,還有控制地方與政治上擴張領土等用途需要,這也是歐洲中世紀政治體制的產物。在公元1066-1400年,歐洲的政治體制如同我國西周時候的分封制,也就是典型的家族部落的封建城堡形態。當時,歐洲貴族們為了爭奪糧食、土地、牲畜、人口不斷爆發各種戰爭,然後興建許多城堡。戰爭的密集造成歐洲貴族修建城堡越來越多,越來越龐大。通過城堡,使貴族能夠有效守衛自己的領土。歐洲貴族們的戰爭都是在自己城堡裡進行的,由於城堡具有地勢易守難攻的特點。貴族們可以在城堡中利用很少的人抵抗外面強大自己幾十倍的敵人。所以,城堡在歐洲貴族預防敵人入侵這一方面,發揮很大的優勢!

二 戰爭需要決定

中國由於是統一的國家,人口眾多,打仗都是規模很大,非常強烈。西方中世紀的國家,都是城邦制的小國家,資源少,人口少,打仗規模也是非常少。修建一個城堡就能把少數人與資源都裝進去了。中國人打仗就是大規模兵團作戰的性質,小城堡很難裝下眾多人口與資源,修建城牆,抵禦遊牧民族入侵與保護人民。如萬里長城和西安城牆,能裝下幾萬或者換幾十萬平民。所以,西方的城堡,如同我國的村寨人口規模。我國的城牆,圍起來就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口的城市,這就是中西方歷史文化上的區別。

三 建設主體不同

西方城堡都是貴族自己修建的。中世紀西方國家,土地都是屬於貴族的,百姓就依附貴族生活。貴族可以有充分時間,用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修建屬於自己的城堡,藉此在戰爭中保護自己的家族。所以,城堡裡應有盡有,房屋洗手間廚房倉庫都齊全。打仗的時候,就是貴族待在城堡裡面,一個人吃喝拉撒,不管外面百姓的死活。

中國古代是禁止百姓自己修築城堡。由於古代中國都是大一統國家,一切權力歸於皇帝。如果百姓修建城堡,就是造反的象徵。百姓要修建,就是建私家園林。城牆的作用,就是保境安民,所以就只能修建連綿數十里、數千裡的城牆,把成千上萬的百姓保護起來。自然功能也沒有城堡這麼多,只發揮防禦的作用。


七彩飛揚


▲西方城堡

西方人建設城堡是因為城堡可以保護領主的安全,形成一個外可防禦內可享樂議事的小天地,相當於武裝了自己的領地。

▲中國被城牆保護的城市

但城堡的面積較小,存糧也十分少,雖然說可以防禦,但只限於防禦偷襲所造成的暫時軍隊短缺,一但被困住,那麼極其危險。

▲圍的起?

中國人口眾多,外國是下級不服從上上級,而中國是普天之下盡歸王屬,所以城牆將城市圍起來,保護的人也多,可以說相當於城堡的放大版。

▲一望無際

一但中國的城池被圍困住,可以說只要國不被滅就還可復生,要知道中國城池的存糧十分豐富,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就可以支持幾年之久。


南政昔風


簡而言之,歐洲人打仗一般幾百人就可以,修建一個城堡抗外來侵略夠用了,而我們中國人打仗一般都是數十萬乃至幾十萬,這種大規模的人海作戰,非要有個大的作戰場。

歐洲的古代有很多的城堡,實行的是分封制,每個貴族都有自己的城堡,所以他們的戰爭都是在城堡中進行!城堡的地勢易守難攻,城堡中可以用很少的人,抵抗外面幾十倍的敵人!在預防敵人進攻這方面,有很大的優勢!

'但是在我們中國,卻很少見城堡,我們中國古代戰爭規模一般都非常大,一般的戰爭都是10來萬人,如果我們中國建立向外國人那樣的城堡,那樣小小的城堡,被十幾萬大軍包圍以後,不動一兵一卒,天天不讓你出來,就能把你困在城堡中,活活將你餓死!而且古代軍人擅長投石機,城堡的牆壁,遇到投石機,分分鐘都被打爛!

歐洲的人口比較少,所以打仗的人只有幾百或者幾千,在中國古代,雙方出征的人數可達幾十萬,這樣大規模的戰爭,在城堡中是施展不開的。

在我們中國沒有必要修城堡,中國面積比較大,我們在抵抗外來侵略者的時候,只有建城池。


王松林


為什麼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建城堡?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國情不同。

先看中國。

城牆,是城的邊界和屏障。城,或叫“城邑”、“城池”,是中國歷史和文明的重要內容。

在中國,早在史前的新石器時代,一些部落為保護自己的居住地,已開始在聚落周圍設置屏障。

但最開始,城的邊界不是牆,而是溝。

仰韶時期的半坡遺址,距今6000-6700年,發現了居住區周圍,挖有防禦性壕溝。同屬仰韶文化的姜寨遺址,亦發現聚落外部挖有壕溝。

距今4300年的陶寺遺址,已經發現有了城牆建築。與之同期或稍晚的的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發現了兩座100米x100米的方形城牆及環繞的城邑。

甲骨文中,釋讀了“郭”字。其含義,就是“城之邊界”,即“城郭”。後來,“郭”字的含義轉為“姓”;而城郭的含義,新造了“墉”字。最早的“城”字,也是甲骨文,發現於周原甲骨。

就是說,“城郭”、“城牆”的名稱,在殷商,已經有了。“廓”,是從“郭”發展而來的,又是以後的事情。

考古證實,商代,曾存在不少規模較大的“城邑”。當然,周圍有一圈作為屏障的城牆

比如,河南偃師商城遺址、鄭州商城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都是如此。其城牆,都是夯土所建。

但到目前,安陽殷墟只發現有壕溝而未發現城牆。究其原因,一是,遺址範圍太大,到現在,只發掘了很小一部分,或許還沒發現;二是,殷墟是“大邑商”——都城,四方拱衛,或許商王覺得不必建牆也未可知。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事頻仍,於是,掀開了中國早期大規模建城和修建“城牆”的序幕。

一方面,春秋時期,曲阜魯城、洛陽東周王城、秦雍城等的城牆厚度,達到了10米左右。

戰國時期,齊臨淄、燕下都、楚紀南城的城牆,加厚到了20米左右。而且,夯層密實,並建有瓦質排水道。

另一方面,為防範西北遊牧民族的入侵,一些諸侯國,開始修建長城。長城也是“城牆”,不過屏障的,是“國家”這個大“城”。

漢代,城牆的設計建設水平大幅提高。邊城的城門之外,開始建曲尺形護門牆;城角,設計為45°斜出墩臺。

魏晉南北朝,內戰不斷,原來用於邊城的城牆設計,逐漸向內地城邑的城牆擴散。東晉的統萬城、北魏的洛陽金墉城,城牆均建有突出城外的墩臺——“馬面”。徐州城和鄴城等,已在夯土城牆外包砌磚壁。

唐代“城牆”的設計,已經“標準化”和制度化。建城牆,一般要建有“羊馬牆”、“轉關橋”、“弩臺”等城防設施。邊城,一般要建“甕城”。

宋代,外擾不斷。所以,對城牆城防建設愈加重視。唐代用於邊城的甕城等設計,應用到了都城。南宋中期,創造出“萬人敵”,就是“箭樓”的前身。南宋末年,火藥已用於戰事。為加強防禦,城牆大多以磚石包砌,城門亦改為磚石券洞。

明初的時候,曾大力建造地方城邑。城牆大部分用磚石包砌。沿用數千年的夯土城牆,至此時基本為磚城代替。甕城外,均建“箭樓”和“閘樓”。明中期,開始大修長城和設防衛所,現在所建的長城大都是明長城。

就“城牆”形態來說,戰國時期的“周王城圖”影響影響至深。

絕大部分“城牆”,呈方形或長方形。

比如,秦咸陽城、漢長安城、三國時期的建康城、北魏的洛陽城、唐長安城、遼上京城、金中都、元大都、明清時期的北京城等皆如此。

不過,也有一些特色變化。例如,在方形基礎上建抹角、圓角,也有圓形及其他不規則形態。亦有一城分為多城建設,如洛陽舊城、西安舊城、蘭州舊城等。另有些,建有“關城”,即在“城牆“的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外另建小城,如明清時期的西安城。

關於“城牆”的“結構”。牆體古代稱墉,下寬上窄。城門樓,原用木質骨架支撐平頂或梯形頂的城門通道,頂上建木構城樓,各代城樓一至三層不同,南宋後期城門改用磚砌券洞。

“甕城”,是圍在城門外的小城,或圓或方,方的亦稱“方城”。甕城門側開,便於從大城、甕城上兩個方向抵禦攻打甕城門之敵。明代為甕城門增設閘門,稱為“閘樓”。

“馬面”,是向外突出的附城墩臺,約60步建一座。 相鄰兩馬面間可組織交叉射擊網,對付接近或攀登城牆的敵人。

“敵樓、戰棚、團樓“,是防守用的木構掩體。馬面上的稱“敵樓”;城牆上的稱“戰棚”;城角弧形墩臺上的稱“團樓”,構造其實相同。用材原為密排木柱,明代,改敵樓為磚砌結構。

“城牆”外,一般挖城壕,即護城河。一般闊2丈,深1丈,距城30步左右。壕上有橋。一端有軸可吊起的,稱“釣橋”;中間有軸,撤去橫銷可翻轉的,稱“轉關橋”。在橋頭,或建半圓形城堡,稱“月城”。

“羊馬牆”,是城外沿城壕內岸所建小隔城,上築女牆。羊馬牆內屯兵,可與大城上的遠射配合阻止敵人越壕攻城。

這就是中國“城牆”的大致情況。城邑之牆為城牆,邊境之牆為邊牆——也是國家的大城之牆。作用都是防禦。

中國之所以“城牆”普遍,重要原因,是城邑絕大多數處於平原,不於平原也在地勢較為平緩之處。因為,自春秋戰國以來,即便是在分裂時期,每一國的體量和人口都相當可觀。《說文》解“城”字曰:“城,以盛民也”。每座城邑,都有大量居民,這是歐洲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了的。要把這些民眾像碗一樣“盛在”城中,只能靠造城牆了。

再看西方。

所謂西方“城堡”,其實就是歐洲的“城堡”。

這種“城堡”,也經歷了不同時期的變化。

“城堡”,有一個專用英語名稱,叫“castle”。其主要的含義,指中世紀歐洲要塞,一般是國王或貴族領主領土內的住所。

這種城堡誕生的並不早,9世紀起在歐洲西部迅速興起。

法國10世紀城堡多建在山丘上,有壕溝環繞,山頂建一座領主居住的塔樓。後來,又在山腳構築一道或多道內有一些空地的外牆或城郭——其實也有“城牆”。

11世紀中期,此種被稱為“山丘城郭”的私人城堡在歐洲西部盛行。

如前所說,歐洲城堡也有城牆,城牆的厚薄,視所在地點天然地形的防禦性能而異。牆外也有一道或數道壕溝,城門外的壕溝上架吊橋。城門外,同樣常有一外堡作為外圍工事。城門門道,有可升降的閘門和槍眼。閘門一般由鐵板包鑲橡木製成。槍眼有兩種,一種是門道頂上的開口,敵人通過門道時,可從此向敵人進攻;另一種開在城門和城牆的胸牆上的梁託之間,從此可向下面的敵人射擊或擲物。

山腳下的城郭之外,一般有堅固的木柵,後改為石砌的圍牆。

以1020年前後法國洛什城堡和1130年前後英格蘭羅切斯特城堡為代表,後來的城堡,常常在構築炮樓的同時,又建造起更為堅固的長方形塔樓。

城堡塔樓,是城堡的核心。一旦外圍陷落,守軍就退至塔樓。

塔樓中,差不多都有一口水井,還有私人住室、辦公室及服務用房,並備有供長期固守的設施。通過塔樓,可以指揮外面作戰,一般還有撤離的通道。

第三次十字軍遠征(1189-1192)以後新建的城堡,基本都選在陡峭的山頂上,背靠懸崖,前面設兩三道防衛工事。生活區設施都建在內城院內。塔樓不再用作住所,而只是最後一道防線。此時的城堡,樓體較小,但更堅固。

15至16世紀,火器迅速普及。1494年,裝配槍炮的法軍,以驚人速度連續攻陷眾多意大利城堡。

中世紀城堡時代至此結束。

從此,也開始了歐洲現代軍事築城技術的階段。

遍佈歐洲的新型堡壘的設計形式,是整個堡壘建築在一座堅固的建築物中,四周矮牆都有大炮防衛,槍炮架在陣地工事和凸角堡上。

需要特別說的,是西班牙“要塞”。這是14-15世紀西班牙人建造的一種城堡。

摩爾人曾長期佔領西班牙,西班牙人為了復國,勵精圖治,所以,他們建的,既是要塞又是宏偉大廈。

要塞一般呈長方形,有易於防守的城牆與雄偉的角樓。要塞內有空曠的庭院,庭院四周建有小教堂、客廳、醫院、花園等。現存要塞遺址主要在塞哥維亞(14世紀);托萊多(14世紀,16世紀重修)等地,最著名的在塞維利亞市(其城建於1364年)。

隨著14世紀世俗勢力的興起和封建莊園制度的衰落,產生了貴族階層的競敞而仍設防的私人住宅。

這是歐洲城堡的又一新階段,叫“城堡式府邸”。

這種城堡,一般建於俯瞰溪谷的小山丘上,牆厚窗小,女兒牆常有防禦用的雉堞。

建築形式多仿效中世紀的城堡。如皮埃爾豐府邸(1390- 1400),高踞於石崖之上,院落周圍有8座巨大的塔樓和帶雉堞的高牆,院牆厚達7米,只有通過吊橋方能進入。

15世紀,封建制度愈加衰落,鄉間的豪華府邸更適應貴族的需要,但還保留著中世紀城堡的某些特徵。例如尚博爾府邸還帶有防禦性的特點,建有長方形的圍牆主體建築被圍在內,牆外有壕溝。內部城堡主樓,帶有中世紀英國城堡的特色。四角,是圓錐頂的角塔。建築採用壁柱,古典式的女兒牆和帶老虎窗的陡坡屋頂。

17 世紀時,府邸建築已不再需要設防。代之而興的,是鄉間別墅和莊園。

歐洲的城堡就是這樣,原為國王和貴族的官邸加要塞;後來要塞的色彩更濃一些;再然後,就又向住宅轉變了。

城堡一般很小,因為國家太小,而且經常是一家一戶的。城堡基本建在山上。不是沒有城牆,只是太短而且不顯眼而已。


一老沈一


城牆作為城市的基礎防禦設施,不論是哪裡的文明都會出現城牆,歐洲人也修城牆!

提及西方國家的城堡,大家都會聯想到聳立於深山密林中的尖頂古堡,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城堡。(雪中的新天鵝堡)

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歐洲人就是喜歡建城堡,而中國古人則熱衷於修建城牆。但其實歐洲也有大型城牆,而且堅固程度絕對不遜於中國的城牆。

首先城牆和城堡就是兩個完全不同概念,歐洲的大部分城堡就是一種別墅,像是新天鵝堡就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一處王室宮殿,跟城牆壓根扯不上關係。至於歐洲古代的城市,肯定是要修城牆的,否則不早就被人抹平八百回了!

歐洲的大城市之前都是有城牆的,例如羅馬城、巴黎城、維也納城、華沙城,這些歐洲的大城市都曾建有高大的城牆,只不過這些城市的城牆後來都被拆了。如今歐洲最知名的城牆則是位於歐亞大陸交界處的君士坦丁堡城牆。

(君士坦丁堡城牆)

君士坦丁堡城牆位於今天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人的稱呼,歐洲人則叫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城牆始建於公元前7世紀,到東羅馬帝國遷都與此後,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開始大力擴建該城牆。後經過數百年的修建,君士坦丁堡城牆的長度達到5.5公里,分內外兩層城牆,外層城牆約5-6高,內層城牆則高達12米。除此以外,外牆外側還挖有護城河。

(君士坦丁堡坐落於一個半島之上,北臨臨金角灣,東臨博斯普魯斯海峽,南臨馬爾馬拉海,三面環海,因此只要在西面修築一道城牆就夠了)

(君士坦丁堡城牆)

平心而論,君士坦丁堡城牆的建造難道絲毫不亞於同時期的中國城牆,因為直到明朝之前,中國的大部分城牆還主要都是土夯牆,沒有青磚包裹,只有首都或者極少數戰略要地的城牆才覆蓋有牆磚,例如元大都在很長時間就是一道土夯的城牆,因此在遇到雨天時需要給城牆披蓋草蓆,防止雨水泡壞了城牆。

到明朝初年時,作為首都的南京在修建城牆時都覆蓋了青磚,但北京城牆只有外側有青磚,內側沒有,即便是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也是如此,直到明英宗時期,明政府才將北京城牆的內城鋪上了青磚。

之所以古代城牆很少鋪磚,主要是因為燒磚太花錢了,而在木炭大規模使用之前,中國的城牆全部都是土夯的。

相比之下,2000多年前始建的君士坦丁堡城牆主要用石頭建造,要知道打磨石磚是非常費勁的,能修建如此一道宏偉的一道石質城牆,可見當時東羅馬帝國的強大。

由於君士坦丁堡城牆太過堅固了,在建城之後2000多年的時間裡,君士坦丁堡僅僅被攻破過兩次。第一次是在1204年被十字軍攻陷,第二次則是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攻陷。在第二次陷落中,東羅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壯烈殉國,自此綿延國祚達1600年的東羅馬帝國滅亡。

君士坦丁堡城牆可以說是歐洲城牆工事的一個縮影,從中可以看出歐洲人的修牆技術還是很高超級。

當然總的來說,歐洲的大型城牆確實沒有中國那麼多,那麼宏大。其中原因主要是歐洲中世紀處於諸侯林立的狀態,小國寡民是當時的常態,當時歐洲城市規模都不大,城牆規模也就遠不如中國了。

而在進入工業時代之後,由於火器大炮的運用,城牆的重要性日漸下降,因此歐洲人也就沒有再修建高大的城牆了。


千佛山車神


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因為中國人也修建城堡,西方人也不乏宏偉的城牆。

像閩南地區的土樓、西南地區的屯堡、長城附近的堡壘,以及漢代、魏晉時期盛行的烏堡,都是典型的中國城堡。

巴黎的城牆、伊斯坦布爾的城牆、羅馬城的城牆,也都是西方城市的城牆。

既然東西方都有城堡城牆,那為什麼大夥還會有這種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修城堡的觀念呢?

這就要談到東西方長期所處時代的社會性質不同了。

可以說,整個中世紀,包括文藝復興初期,歐洲的大多數國家都處在封建時代,分封建制成了國家的最基本組成形式。雖然大家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是每個封建領主在自己的土地上都有著幾乎完全的財政權和軍事權。

既然每一塊分封地都歸封建領主管理,那領主的自身利益就和所分封的土地綁定在了一起,如果不想利益受損,領主就必須保護好轄地的安全。

但是整個封地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都是有限的,你要像巴黎一樣修個大城根本沒這個條件,因此每個領主早期只能修一個小城堡,供自己和家人居住。

後來每一代人再不斷的完善城堡的職能,使得城堡原來越強大,最後不僅僅可以抵禦敵人的進攻,還能威懾統治區的農民別搞事情。


相比之下,中國自秦漢以來,一直到明清,都是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皇帝思想的把控下,帝國擁有的更多的是被皇帝所控制的城市,而不是封建殘餘的城堡。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從東漢到東晉,剛剛興起的士大夫門閥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也建立了不少向西方城堡的一樣的烏堡,只是和西方的堡壘相比,烏堡更具有東方特色罷了。

到了隋唐之後,中央的權力進一步提高,各地的世家城堡數量也就少了,但是在各地的軍事重鎮,依然會修築很多城堡和主城構成犄角之勢,起到軍事上互相援助的作用。有些地方的城堡,甚至獨立於一些險地,成為扼住兵家必經之路的釘子。

就比如今天重慶市合川區的釣魚城,就是中國著名的山城城堡,在南宋末年曾一度擊退蒙古汗國的攻勢,擊斃了蒙哥汗。一直到後來南宋傾倒之際,釣魚城才宣佈投降。

所以說,不管東方西方,都是擁有城堡和城牆的。只不過因為根本制度的差異,西方的城堡密度更廣泛一點。而東方的城市城牆相對更厚一些。


火器工坊


城堡和城牆的區別

城堡和城牆都是防禦性的建築,但建築風格和建築面積和結構不盡相同。

城牆的建築面積非常大,中國城牆外圍從幾公里到十幾公里不等,中國現存的西安古城牆周長達到13公里,城中的面積最大的20多平方公里,如周代齊國都城臨淄,佔地面積21平方公里。

城堡的建築面積相對較小,一般城堡的面積都在0.5到3千平米左右,法國現存較大的城堡——布盧瓦城堡,面積在4千平米左右。

城堡和城牆的建築結構和也完全風格不同。

城堡是塔樓群式樣的建築,由參差不平,錯落有致的塔群組成。

城堡的門非常小,也非常少。通常城堡只有一個門供人們進出。

城堡材料講究,牆體由石塊砌成,塔頂由石板構成,非常堅固。

城牆則是由黏土夯實構成,後期的城牆出現了用石灰和黏土攪拌再夯實,強度相對提高,但強度跟城堡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城牆出門非常多,小的城牆至少有5.6個門,大點的城牆(城池)7.8個門,魯都曲阜的城牆(城池)外垣有城門11處。

城堡結構簡單,就是若干高低塔圍成的建築。

城牆則結構複雜,分為內城,外城,護城河三道結構,城中有城,城外有城,大城套著小城,進城猶如進了迷宮。為什麼中國人熱衷於修建城牆,而西方人則對建造城堡情有獨鍾?

一、國情不同。

西方國家政治制度不同,東西方的法律體系也不同。西方注重契約精神,法制觀念很重,國王或者皇帝封給部下或者親屬的封地,不像中國皇帝那樣隨時能夠收回,需要嚴格的法律程序才可以沒收。

西方統治者對國家財富的控制僅僅限於稅收,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所以西方的王公,貴族的封地等於是一個獨立王國,皇帝和國王不能干預,他們就可以在自己封地修建永久性的建築。

而中國古代是個人治社會,皇帝可以隨時剝奪任何人的財產和生命,不需要理由,更不允許他們修建城堡,不許他們私自設防。

二、保護對象不同。

城堡的所有者是王公、貴族,保護的對象是自己領地裡的親人、匠人、僕人和私人武裝;而這些人通常人數不多,沒有必要修那麼大。

而中國的城牆或者說城池,它的建造者擁有者是一國的最高統治者,一般王公貴族和大臣是沒有資格建立城牆(城池)的。

城牆(城池)的用途是保護一個地區的百姓和國家利益不受侵犯,所以說它涵蓋的範圍很大。這就要求它不能是城堡那樣封閉式的,單純防禦的工事。

必須要能夠容納幾萬甚至十幾萬、幾十萬人生活、工作和學習,只有城池才能滿足。

第三、修建成本考慮。

西方國家的城堡既然是保護少數人的,就不需要修建那麼大。而建築面積越小,成本越低,越可以修造高水平、高質量的城堡。

中國的城牆(城池)保護的人數多,建築面積大,建築成本就高。而且中國的生產力落後,經濟承受能力也有限,只能修築成本相對較低的城牆。

第四、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東方人講團結,注重集體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在發生戰爭的時候,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城牆(城池)適合集體防禦,大家並肩作戰也有利於鼓舞士氣,壯膽。

西方人講究個體的作用,城堡防禦既可以分工以體現個人能力,又能體現團隊精神,互助合作。

西方的城堡和中國的城池雖然結構不同、規模不同、設計風格和理念也不同,但他們都是防禦性的工事,它們在各自國家的歷史中,都有效地起到了保護自己,抵禦入侵的作用,都是人類的智慧結晶和寶貴文化遺產。


小約翰


熟悉西方歷史或者對文化有所瞭解的朋友,都會有這麼一個基本的印象,那就是古代西方,尤其是歐洲,最常見的建築就是一座座城堡。

貴族們帶著自己的家眷和親隨士兵居住這些堅固又高大的城堡中,平時深居簡出,而到了戰爭時代則利用這些城堡抵抗敵人的進攻,而敵人們面對這些堅如磐石的據點,也往往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最終攻克。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城堡本身也成了西方文化的一種象徵,但不知道大家想沒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這種看上去易守難攻,性價比也比較高的要塞,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沒有普及開,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座座外部由城牆包圍住的大城市呢?

地形原因

歐洲的地理結構非常多元化,雖然大致是以平原為主,但是整體地形被各色連綿不斷的山地以及河流分割開來,不同地區的海拔差異巨大,高低各異。這自然而然的就造成了歐洲的地勢處在一個複雜的,難以概括的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下,想要找到一個面積巨大且規整,適宜人口繁衍生息的大平原並不容易。

即使找到了,在這樣的平原上修築一個大型的城市也需要消耗過量的人力物力,須知古代歐洲,尤其是中世紀時期的人口基數並不龐大。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城堡這種小規模的據點對歐洲的領主們來說是最佳選擇,既有居住的舒適性,又可以凸顯出自己貴族的身份,還不必擔心自己治下人口的勞動力枯竭,一舉N得。

而中國恰恰相反,地理環境相對平坦,北方一直以來都是相連成片的平原,而南方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作為統治的重心,因此中國古代的大城市大多數修建在北方,例如長安、洛陽、汴梁,北平等等。

這種情況下無需擔心地理環境的限制,而且修建城市還可以更好的聚集人口,可以說古代中國是把大城市的修建當成是一個聚集人口,發展內政的國家策略行使的,自然倍加重視,所以我們也能看到許多史書中記載的,大城市的繁華景象。

戰爭原因

歐洲在中世紀的查理曼帝國解體後,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後來歐洲兩千年的彼此征戰。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統治階級的貴族最想考慮的就是自身的安全問題,一旦自己的領土被敵人拿下,應當如何防守,避免自己也被一勺燴了。而西方的城堡式建築陸續出現大致也是在中世紀,這個時期城堡成為了歐洲貴族用以保命的最後屏障。

將自己的親族和士兵安置在城堡中,而城堡也被修築的萬分牢固,一旦有敵人進攻,先是野外作戰,如果不成功就躲到城堡中,大不了讓對手在城外看著城堡乾瞪眼。

中世紀的歐洲又沒有火器,想要攻克這些堅硬的“龜殼”困難萬分,再加上這些城堡大多數依山傍水而居,依靠自然環境的險要更是難攻不落,圍城的對手一旦補給不利只能主動撤兵。城堡在持續不斷的戰爭中就這樣發揮著自己的優勢,慢慢的普及開來。

中國則相反,大部分歷史都是一統天下為奮鬥的目標,往往混亂的時代持續不了多久,“分久必合”嘛!

所以城堡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本目的,而在戰爭年代,北方基本上都是主戰場,修築這種城堡在北方的大平原上幾乎沒什麼實際作用,一般來說野外作戰實力不濟,困守孤城就只有死路一條,這時候城堡越堅固反而越成了累贅,狹小的面積提供不了足夠的兵力,丟失了就會便宜給對手,相反大城市的人口基數龐大會為守城方提供潛在的兵源,這也是中國沒有選擇城堡的另一個原因。

尊卑原因

眾所周知,歐洲統治階級是很講血統的,現在的貴族,往上排一排沒準都是一家人。再加上宗教支配的思想,尊卑等級制度非常分明,貴族就是貴族,平民就是平民。

在這種情況下,離群索居,帶著一家人居住在城堡中,不僅在戰爭時代可以保障安全,在平時也可以人為的塑造出自己高貴的形象和神秘的地位,高聳入雲的城堡,讓平民百姓們看一眼就覺得神聖不可侵犯,進而敬畏不已,雖然是個面子工程,但是從後來各種發生在古堡的傳說或者文學故事廣為流傳來看,這個營銷非常成功。

而中國,儒家思想支配,講的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民本主義。

即使是貴為天子,也應該以德治理天下,如果失德那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了,這種意識形態發展下的華夏王朝,皇族都講究個“與民同樂”,修築大城市,以城牆環繞起來,給普通人提供一個好的居住環境,並且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這是君王的職責所在。

而皇城跟平民的居住地結合在一起,更加能夠體現出國富民強的欣欣向榮,於是乎中國歷史上的大城市,也因為這個原因陸續出現和建設,甚至不乏有N朝古都這種存在,也是情理之中了。

構建起文化和文明的基石是由多種細節組成的,即使是像城牆和城堡這種不同的建築風格,其內在能夠體現出值得玩味的方面也有許多,這就等待著我們今天的人去進一步研究和發掘啦!


汗青正浩


對比中國與西方封建社會時期的建築,人們會有這樣一個發現,中國封建時期以城牆建築為主,比如有著中國巨龍之稱的萬里長城;西方人則喜歡建城堡,那些充滿歐式復古韻味的浪漫城堡,是西方建築中的璀璨明星。這些誕生於同時代的歷史古蹟,它們有一個共同作用,就是用來抵禦外敵。正因如此,就有讀者發出這樣的疑問,究竟是何原因讓中國人喜歡建城牆,西方人喜歡建城堡呢?

長城

首先,城牆與城堡都是由中西方的地形原因所決定的。觀察中國地形圖會發現,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心長時間盤踞於北方以及中原地區,直到宋朝以後才向南偏移。北方地區的地理環境相對平坦,主要以地勢平坦的平原和草原為主,而對於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便是邊疆地區的遊牧民族。

因此,統治者下令在邊疆地區修建了一道道防禦工程,那些綿延萬里的城牆,因此多集中在北方地區。歐洲的地形環境相對於中國要更加多元化,那裡確實不缺少平原地區,但是,連綿不斷的山地、河流也造就了歐洲的地勢複雜性,與此同時,四分五裂的歐洲,雖然規模遠比不上中國,其紛爭和矛盾卻遠比中國更加複雜。所以,小國寡民一般的古代歐洲,特大型城市並不多,人們的生活主要以小規模據點為主,這就導致了歐洲城堡的出現。

城堡

其次,與中西方全然不同的封建制度有關。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建立在中央集權之上,無論是周天子實行的分封制,還是秦朝統一天下後所實行的郡縣制,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證皇權的至高無上。在中國古代這種封建制度之下,只有封建帝王才能夠住在皇家宮院之中,而皇家宮院其實就相當於歐洲的城堡。如若誰私下裡修建城堡,對於統治者而言豈不是有造反之意,所以,在這種君權至高無上的觀念影響下,中國古代百姓也沒有人敢私下裡修建城堡。

西安城牆

可是,歐洲的封建制與中國就全然不同,歐洲的封建制度全稱為封建領主制。那些有資格修建城堡,並居住在城堡裡的人,他們是土地擁有者,所以,歐洲封建制度是先有土地,再獲得爵位。如此以來,這些領主雖然需要向自己的上級領主效忠,交納賦稅;但是,在同級領主之間,又會經常發生戰爭。因此,這些既擁有自己領地行政權,也擁有領主統治權的領主,為了保護個人的私有財產,便修建了具有防禦能力的城堡。當然,如果城堡修建得越豪華,則越發能夠顯示領主的身份與地位,當然也能夠擁有更好的防禦能力。

歐洲城堡

最後,中國修城牆和西方多城堡,與古代城市化規模有關。比較同一時期的歐洲與中國,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古代城市化程度要遠高於歐洲。比如我國古代著名的城市長安,長期以來就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全球能與之相比的城市寥寥無幾。正是由於中國古代城市化程度高,百姓大量聚集在一起,為了保證人們的安全,中國古代城市以帶有城牆和護城河的城池為主,以此來抵禦強大的外敵。像歐洲那種防守能力和自給能力較低的城堡,很難滿足中國古代城市的需求。可是對於人口較少,城市化程度較低的歐洲而言,依山傍水而建的城堡足夠滿足古代歐洲城市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