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指出,生活中,那些越是“不要臉”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原因是為什麼呢?

曹暉


最近也是對此深刻反思。因為,遇到了特殊事件,從中看到了各色嘴臉和人性的陰暗。比如,某兩口子,之前曾經找我幫過好幾個忙,我都盡心盡力。而我遇到事的時候,波動他們的電話,兩口子一個人都沒有接的,裝聽不見的。手機號都互相留這麼多年了,難道眼也瞎了嗎?我明白人家是故意不接。所以,做個知趣的人,再不打電話給這對狗男女。


堂前燕自由飛


朋友講起她婆婆。

年輕時就愛漂亮。愛買買買。老公收入挺高。結果有次問她要錢。她說沒有。老公說家裡錢都給你了怎麼沒有呢。她說花了呀。怎麼花的呢。誰知道怎麼花的。後來老公問急了。給了老公一張1塊錢的存摺。

後來老公受不了離了。改成吃兒子。有次出去旅遊。讓兒子帶著錢來接她。原來是旅遊中買的東西太多了,老太太就借團友的錢買買買。兒子就在機場,給人家挨個還錢。這個五千那個一萬。

不過她這婆婆,心理是真健康。天天可開心了。

因為人要跟他人互動,就需要提出需求做交換。

我們講的好人,要臉的人,他說不出口。要請他人幫助難的死,別說被拒絕,就是別人晚點回復都為難的要死,覺得跟人添了麻煩,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攻擊性都向內攻擊了。

不要臉的人呢,自我需要理直氣壯的表達。被拒絕也不會難過。再找別的辦法實現就是了。攻擊性不留在自己 身體裡,能不健康麼?

所以啊,有想要的就說。被拒也不要難過。別壓抑自己。


槿裡情感工作室


的確,生活中越不要臉的,心理越健康。

我孃家舊院裡的一個婆姨,就是典型的不要臉,但是她心理非常健康。

早晨起來後,先在院裡潑水,然後叫雞罵狗,擾亂的四鄰不安;中午休息時候,罵孩子,打孩子;晚上了出去,找想好的。

她老公知道後偷情後,往死裡打她。但是,她依舊我行我素,把給男人活活氣死。

她依舊每天樂呵呵地上街,吃喝玩樂,現在活了80多了,身體還非常好。

不要臉的人,她能夠隨心所欲,滿足自身的慾望,所以心理健康。


健康育兒心理


那些“不要臉”的人,往往是善於自我調節,什麼是都不在乎,不存氣的人,當然心裡健康,身體也容易健康。

我的一個親戚就屬於這種人。只要他心裡有氣,他是要想辦法出出去的。年輕時,只要跟他媳婦有氣,就直接在吃飯時摔筷子打碗,把他媳婦罵一頓或打一通,孩子也都嚇的哇哇大哭,他沒氣了,他才不管別人怎麼樣,他知道老婆孩子過幾天就沒事了。

這個親戚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媳婦。兒子老不結婚,不聽他的,他罵他媳婦;女兒找對象不聽家裡的,他也罵他媳婦,他罵他媳婦不聽他的,鬧得孩子們也都不聽他的。他說他媳婦一輩子淨找事,他從來不會找事。他一罵,能罵半夜,罵到自然睡著,第二天該吃就吃,該喝就喝。

他不打人罵人的時候,尤其在外人面前,可文明瞭,話說得那個好聽。他媳婦在他面前一貫是面無表情的樣子,一般不拉家長裡短的閒話,以免刺痛了他哪根神經,鬧得雞犬不寧。他不出來氣是不會完的,留給別人的只有忍氣吞聲。

大道理他懂得多著哩,一天到晚看新聞,跟著電視又唱又跳。年紀大了也是那樣,發脾氣翻臉的幾率雖然降低了,可也是一言不合就翻臉的。他也天天鍛鍊身體,文體結合,又有他媳婦照顧著,日子過得相當滋潤。一根筷子不給他拿他也是要上話的。

反過來正過去,錯都是別人的,他從來不會有錯,想說什麼就口無遮攔的說出來,全然不顧及他人感受,遇到跟他衝突時就死抱著歪理,知道大家對他無可奈何,能吃能喝,心理健康,身體倍棒,這就是我的這個親戚。這就是你口中的“不要臉”的人吧!

有心事,看👉陳大大新語,我們一起聊一聊吧!


陳大大新語


“不要臉”,應該是“要臉”的人給出的定義或者說標籤。

“不要臉”的人,活得自在

我們往往認為那些不要臉的行為是我們做不出來的,這些事不一定是不光彩的,可能只是我們做不出來的。

說個我的經歷:

我有兩張星巴克的券,可以免費兌換兩杯咖啡,我叫另一個關係不錯的同事跟我去了,但是部門裡的一個姑娘說要和我們一起去,我本來是不太想的,但她說了,去就去吧。

我就只好兌換處兩杯咖啡,又給她單獨買了一杯。

這個女孩,其實平時經常會蹭點部門內的吃的,喝的。

在我們眼中,其實她的這些行為就是“不要臉”的。

但是,人家活得自在。

“不要臉”的人,心裡想什麼,就做什麼

我們會發現有一些人心裡怎麼想就去怎麼做,從這個角度講,他們是身心一致性的人。

即便他所做所想,不太被其他人所接納,但是他們依舊我行我素,不在乎別人的評價。

相反,另有一些人心裡想的和做的其實是不一樣的,比如我上面舉的例子,我本不希望女孩和我們一起去咖啡店,但是她說了我又不好意思拒絕,我想如果換做身心一致的人就會直接表達出這種想法。

為什麼“不要臉”的人,心裡更健康?

  • “要臉”——向內攻擊

“要臉”的人,有時做一件事會猶豫,思考這樣做好不好,會不會對別人產生影響?做了的話,別人怎麼看我?

我們會預想別人的看法,並預想為別人在批判、討厭我們,因而不敢去做。

當然也因為社會道德以及社會良心存在,我們不好去違背。

這兩種原因,都是在向內攻擊自己——如果我這樣做,別人會認為我不好。

因為難以承受這份攻擊,所以不會去做。

但內心並不舒服,可以理解為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 “不要臉”——向外攻擊

“不要臉”的人,想什麼就去做什麼,他無論開心或不開心,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示出來,也不管別人能否接受他及他的行為,這樣就不會在內心產生糾結。

他把自己的能量直接向外釋放了,不需要轉化為向內攻擊的這種能量。

成全了自己。

這樣,我們就不難想象,一個人總在打自己,一個人總在打別人,誰的壓力釋放得更多?心裡更舒服呢?

當然,這樣的人會有個問題,別人可能因為他的行為而遠離他,但是前面也說了,他們並不在乎別人的評價,也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們,所以是否遠離,他們覺得無所謂,並且會認為那些人和他不是一類人,不會理解他。

總之一句話,他們活得自在,所以更開心。


王蘑菇


有承受能力和化解的力量,以前我和父親下棋我下棋水平很差,他比我還差,但他棋品好,從不急躁或懊惱。輸多少盤也無動於衷,羸了就高興,這是他的人生哲學。

他常掛在嘴邊一句話,愁什麼,愁有啥用?現在他八十多了,身體不太能自理,眼也看不見了,腦子也不好了,但心情仍平常少急躁,知行合一是很難的。一旦做到,則煩惱斷。


陽光明正


我對心理學感興趣,所以看了一點心理學的書籍,應該能對題主的問題作出回答。

答案確實是這樣,“不要臉”的人活得非常自在而,善良的人倒是活得非常累。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過:“為什麼我那麼聰明?因為我從來不把精力浪費在無關的事情上。”

其實人的精力是一項有限的資源,就像遊戲里人物角色的魔法值一樣,用一點少一點,也可以通過冥想來回復,也可以通過運動來增加魔法值上限,精力就是在損耗和恢復之間來維持人的運動。

那麼生活中消耗精力的行為是什麼呢?

工作、維持人際關係、閒暇時的娛樂等。

能回覆精力的行為又是什麼?

攝入食物、運動、睡眠、冥想等。

如果你對自己的日常行為進行反思,你會發現:

在一天的精力消耗中,人的精力至少有5成浪費在維持人際關係上。

在一天的工作中,你不僅得想如何把工作做得漂亮,你還得想如何與同事與上司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如何說服喋喋不休的客戶、如何帶那個剛入職一個月的新人走上正道~~~~總而言之,你得維持人們心中職場精英的形象,維護公司在客戶心目中的正面評價。

善良的人為什麼活得很累?

因為他們的重心都放在討好他人的需求而過分壓抑自己的需求,太過於在乎外在的評價會忽視自身潛在的需求。

“不要臉”的人為什麼逍遙自在?

因為他們不在乎他人的評價,而將精力用於自我的提升。


廣西巴馬壽鄉旅遊


今天我學習到一個內容,與您的問題剛好匹配。

有研究指出:“選擇”越多的人,越健康。1967年,教授邁克爾、馬蒙特做了一個長達10年之久的實驗,對這個實驗選取了10000名各大公司的老闆、二把手或中層幹部做的實驗。實驗結果得出,老闆的健康情況比中層幹部要好很多。原因在於老闆的選擇比二把手、中層幹部的選擇多。

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當你感受到“選擇權”時,你的大腦就會釋放積極的信號,而這些信號會抵消一部分的壓力。但是二把手和中層幹部就沒那麼多選擇權了。


我相信,沒有真正不要臉的人,只有情商高不太計較的人。


在心理學的角度:所謂“不要臉”的人基本傾向外向型人格,他們會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且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相比那些性格內向的人來說,更加暢所欲言,然而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人不會與人主動溝通,什麼事情都會放在心裡不說出來,他們會壓抑自己的感受,在意旁人的眼光,所以心理上的負擔也是非常重的。


所以說,在面對負性事件的時候產生的負面情緒若是不及時表達,那麼將會一直壓抑在自己的內心,而且這些感受也不會隨之消失,會不斷的消耗在自己的身上


最後,與上面那個實驗一樣,有方法(選擇)去釋放心裡的壓力或負能量,在某種程度上是能夠幫助身體帶來健康。


Pako


  一不要臉屬於外向人格,懂得發洩不良情緒

  

“不要臉”的人屬於外向型人格,根據人格測試,不要臉的人有著較高的外傾型,他們會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且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相比那些性格內向的人來說,更加暢所欲言。

  在心理學上講:當一個人壓抑著自己的情緒,不去主動攻擊他人時,心裡的憤怒反而會向自己發洩。

  所以說,在面對負性事件的時候產生的負面情緒若是不及時表達,那麼將會一直壓抑在自己的內心,而且這些感受也不會隨之消失,會不斷的消耗在自己的身上。尤其是當我們在反覆回憶的過程中是極其痛苦的,會讓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呈反方向發展,而且精力也會得到耗損。

  而不要臉的人總是希望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感受,不太顧及旁人的眼光,即便有時候行為不合時宜,他們也會“做自己”。

  這表明著他們往往“說得多,想的少”,自然不太容易被一些負面情緒困擾,也不會因為什麼事情一直壓在心裡、不停糾結。

  二突破羞愧的防禦體系,比較能認慫。

  羞愧是人的一種情感,也是自我防禦機制,但是過度的“愛面子”和羞愧是不好的。如果你能做到“不要臉”,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也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讓他人明白你心中所想。

  不要臉的人還有個特點,那就是容易認慫,願意給他人道歉,屬於那種比較懂得及時止損的人,懂得珍惜當下的人。

  你看前些日子西安的奔馳女坐引擎蓋上的事件,最後不還是按鬧分配麼,會哭的車主有人管,這就說明了一個人敢於放下臉面了,才能獲得了一個體面。

  @小明:我單位裡的一個小夥子,原本能進來單位已經實屬不易,從小家裡不富裕,父母省吃儉用供到畢業,招考的時候運氣好,前面有人放棄後他被補錄招了進來。原本是要“出人頭地”了,可偏偏因為女友家人的要求,得買車買房才結婚,一個剛畢業的小夥子,沒什麼存款,上哪裡搞錢去一下子買車買房,所以動了個歪腦筋,都最後婚沒結成,還沒單位開除了,工作也沒了。

  三這類人的自我意識的完整性和心態上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測算,當厚皮人士與薄皮人士,同時遭受到拒絕時,厚皮人士受到的傷害比薄皮人士要少得多,而薄皮人士則像被人砍掉一條手臂般劇痛。

  就像在歷史上,楚漢年間,劉邦與項羽並爭天下。劉邦是底層出身,面對機會往往敢去爭奪,他與項羽之戰,幾乎是交手必敗,但他從不氣餒,養精蓄銳認為自己終有一天可以打敗項羽,而烏江一戰,他無法忍受世人的眼光,自刎而死。

  不要臉的人,心態上是積極的,不要臉本身就是指無視令自己感到羞愧的因素。

  例如,公園裡對男女正在打情罵俏。男生,冷不丁親了女生眼袋。女生臉上頓時一片紅暈嬌嗔,一句不要臉。這種情況下,女生,是真的對男生的行為感到討厭嫌棄嗎?當然不是。那麼這個時候的不要臉的男生反而具有了某種積極特性。

  實際上,“不要臉”是需要勇氣的,也是一種表現自我的方式,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敢想別人不敢想的事,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做一些違背群體意識的事,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焦慮、緊張、害怕,這樣的做法,更能讓你選擇正確的道路。

  《一代宗師》裡有一句臺詞: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裡子。而只有裡子,才能贏得真正的面子。

總之,把面子放下來,把事情做好了,從內心充實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

謝謝您的閱讀!請您輕點小手關注一下,麼麼噠!微信公眾號:心理竹先生,期待您的諮詢!


心理竹先生


學會不要臉以後,生活輕鬆多了。

佳佳與相親對象不鹹不淡地聊了一段時間,男生問佳佳借錢。佳佳雖然心裡不舒服,還是給他轉了過去。

之後,相親對象隻字不提還錢的事,佳佳感覺委屈但不好意思開口要錢。後來在大家的鼓勵下,佳佳撕破臉皮,把錢要了回來。

其實,很多人並不是多缺錢,只是骨子裡喜歡佔人便宜。遇到臉皮薄的人,就可以輕鬆達到目的。

吃虧是福,其實是為不好意思找理由。如果不能克服不好意思的心理障礙,被算計了也不反擊,那就不是福氣,而是蠢。

圓桌派有句話:你一個人在社會上,沒有人陪著你,你唯一一條就是你臉皮得厚,你不臉皮厚你就是等死。

活得沒皮沒臉一點也沒什麼,畢竟活著最重要的是迎合自己的感受。

任正非也認為,只有“不要臉”的人,才會成為成功的人。“不要臉”的人,往往都有強大的內心。能折騰和臉皮厚,未嘗不是一種天賦。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綻放出最美的光彩,那麼,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裡走去。」

「因為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於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對繁瑣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時時為複雜的人際關係感到疲憊?

你是否認為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難見?

我們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

這一切的答案盡在這本《被討厭的勇氣》中!

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

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