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诗词必须“两句三年得”吗?有灵感乍现随心偶成的美诗词分享吗?

俏渔妹海鲜


这里面有一个认知误区。

随便找一个古代秀才,随口吟出诗赋不成问题,一天写上一百多首就像喝水一样容易。尤其是社交场合,古代文人必须要现场赋诗,不仅要LIVE,而且经常要求命题、次韵、甚至还要求体裁,碰到七律或浣溪沙还好一些,若是排律或莺啼序估计就得吐血,然而令人叹服的是,所有人都是一气呵成。

白居易很牛逼,但在诗话中曾记载一件事,有一个宋朝人亲眼看过白居易的诗稿,上面全是涂抹修改的痕迹。他自己也曾在《诗解》中说过“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

古人创作诗词,随心偶成不是本事,一气呵成也不是本事,一挥而就更不是本事,因为人人都做得到。别说古人,给小可一天晚上时间,写百首绝句不成问题,若是再加上一个白天,百首七律也不在话下。

但这没有用的!

根本拿不上台面的!

在古代会被人笑话死!这是真的,我到了宋朝和人说我一天能写一百首七律,他们会像看傻逼一样看我!但是如果我说我两年写一首七绝,他们都会高看我一眼!

换句话说,一天写一百首不叫本事,但是两年写一首才叫本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本事,“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本事。

因为这是创作者应有的态度,严谨、苛刻,认真、偏执。

随时随地灵感乍现随心偶成就写成了好诗,古往今来除了李白东坡以外,还有谁?

我是堪比李白?还是并肩东坡?

你是不逊于李白?还是不低于东坡?

只要不是他们两人,所谓的灵感都是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杜甫那首天下第一快诗,用了将近三十年的积累。而“老去诗篇浑漫与”更是用了一生时间。小可在诗话中见过许多口占妙诗,比如杜牧,然而百分之九十的口占之诗都不是该诗人的代表作。

而更多比例的却是灵感来的时候,只有一句!甚至是半句!这教人如何是好?莫不成要像李贺一样多有好句少有好诗么?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对句也是别人继上去的,李清照的残句也有五六个。

这是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

第二个问题,在小可这里答案是否定的,小可没有,我写的那种垃圾不配为诗,连打油都算不上,充其量是押了古韵合了平仄的句子罢了。

两句三年得不堪,随心偶作助清谈。

恨无锦瑟江郎梦,瘦了梅花鬓上簪。


亦有所思


《犯得着如张若虚,一生只写一首春江花月夜吗,看我写几句同学偶成》

一,别亦难

四十年来各一方,红颜老去秋草黄。

今宵同学重聚首,惟愿相去不相忘。

二,五言句

青青梅子艳,幽幽宿鸟还。

无端日老去,白首不胜簪。

三,摸魚儿

问秋風:春归何去?相逢且饮樽酒。少年袅袅天涯处,长记白马烟柳。难回首,忆热水河畔,同学去后,东風依旧。问山间姚花,谁人能记,桃还认人否?

君且听,人人曾剪春韭,放学戏嬉時候。常记新村梨花,打湿春衫半袖。枉凝眉,看白发今番,已似人人有。叹一笑过往,春尽秋来,此会几時又?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个形容词,不是必然性。李白写《蜀道难》,如果他不出生在四川江油,哪怕三十年思考也得不到,吟不出来。为何呢?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道吧,江油就是邓艾偷渡阴平,翻越大巴山,奇兵进击成都,灭亡蜀国经过的地方。诸葛亮预见过了,曾在江油险要处设置了哨卡,不过兵太少,又长期没有狼烟警报,就大意了。我两次走过大巴山和秦岭,体验过那些山的雄浑和峥狞。所以我才敢说,诗词创作光靠书斋里摇头晃脑吟诵,是绝然写不好的,需要见闻,需要生活。李自从小生活在四川那些大山里,就只有他才能把蜀道写得那样:(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灬…曾有戏言说,川人,不出夔门是耗子(号子),出了夔关是蛟龙。夔门既夔州,亦即巴东的白帝城。意思是说,川人历来很厉害,可是走不出那大山,也就只会喊喊号子,后来就有人把人家在川江岸上拉纤的口号,引伸成一句耗子骂人的话。不过刚好诠释了,川人再厉害,出不了那大山,等于像耗子一样,只能呆在洞里,何谈出息。所以大家读了一千多年李白的诗,都知道他的号叫青莲居士,却从不叫他的号,一直称他的名字李白?那是因为川陕交界处有一大山,名为太白山。从汉中入四川有两个方向,左边为大巴山,又名米仓山,进四川巴中,南江县,右首走留垻县(张良隐居的地方),过太白,太白县就有秦岭最高的山脉叫太白山,我第二次从汉中走宝鸡入阳平关进川,就是走的古陈仓道。过了留坝县就是太白县。太白山之高,叫山前桃花山后雪。李白所以狂,就是一仗剑出游,他就立志要把自己做成巴山秦岭山脉一样高的人,因此他走一路噐张一路,除了几个数得出来的朋友,他在朝在野都是没有几个朋友的。不信就以他那首大作为例《蜀道难》:长长短短的句子,夸张得再夸张不过的形容词,到底可符合什么样的绝句,古风,格律,平仄?放到现在,不被批评家们喷死才怪。可是狂夫李白不管这一套,他就这样想了,也是这样写的,于是他那不拘格诗的作品,就成了独一无二。后世的批评家们读了,觉得虽然没有诗歌要求的那样句式,整齐,押韵,格律,甚至于平平仄仄仄仄平,不过既然流传下来了,只好闭嘴!乃至于今日头条上,一看到大批评家们耍嘴皮子释意诗歌创作要这样那样的规矩,我就老悄悄地发笑,为什么这些人不去点评一下李白,只敢把今天的一些爰写个诗词的小白们按在地上摩搓一一?

说到此,回到本题,题主问:有灵感偶成的美诗词可分享吗?我不妨赛一下我随手写的一首《摸魚儿》,是我妻子与她少女時代的同学们搞同学会時,妻子考我的。我们夫妇曾在一个绝密性质的国防单位工作。这么说吧,中国第一颗原子,氢弹,中子弹的核原料,就是从我现在的总经理办公楼屁股底下采出来的。六十年代全民大办原子能,我们单位来的干部,都是公安部,五兵团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自愿下降级别到基地任职,师级降为团级,团级降为副处。所以他们那些子女,就都成了我妻子的同学,虽然生在大山沟里,可都女生们长得漂亮且能歌善曲,男生们有理想有正气。我则十几年在共青团里担任一把手,几十年后她们一聚会,自然要让我即兴写篇东西助兴。我就写了上面这件东东,看看它像不像一首诗或词。而假使符合标准的东西要两句三年得,头条的日更就没办法做了,粉丝们也一定会把对我的关注扔到大西洋里去,谁有功夫忍耐得了我的一吟双泪流呢!是不是?











李老根2017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简单来说,文学创作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 文学素养的积累
  2. 日常事物的观察

回到问题,好的诗词必须“两句三年得”,我认为三年得的意义就在于积累和观察,好的文学语言必须建立在踏实的语言基础和生活基础上;优秀的表达必须建立在真实,感动的生活基础之上,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有真实,细腻的体验,才能将各种的感受和体会通过我们的大脑进行转化和表达;在此基础上,我们转化的武器或者说工具就是优秀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我们所学会的字、词、句、文章就是我们转化的砖瓦,我们所学习的优秀的文学创作者的文章创作过程的方法、理论就是我们转化的工具;

因此,两句三年得,并不是说好的文学作品要沉淀三年才能出现,而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基于长时间细腻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文学素养积累,才能在日常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信手拈来

通过沉淀和思考,遇到惊艳岁月的感动,温柔时光的涟漪我们就能用口吐莲花的方式去表达,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概括和总结,这才是灵感乍现,随心偶成的基础;

最后,想分享下自己觉得是灵感乍现的表达:

南风溢,粉墙脉脉初含泪

岁月挽起她高高的发髻,未曾向我的满目疮痍低眉


云销雨霁L


两年三句得,无疑说明了作者的的精心雕琢,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佳句难得,需用尽心力。

好的诗词可流传后世千百年,又怎会不耐两年的琢磨,贾岛的这种苦吟精神实际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方干的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皆从贾岛诗中演化而来。

但好的诗词就必须两句三年得吗?当然不是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苏轼。苏轼就是典型的天赋型选手,很多即兴所作都是灵感咋现,落笔却游刃有余,他对文字的把控力简直一流,每每都让人扶手拍案称绝。

例如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路上遇到了大雨,同行的人都只觉得狼狈,唯有苏轼在风雨中生出诗意,做出这首词。篇幅虽短,但旷达超脱之情立于纸上。不畏惧不颓废,泰然处之,吟咏自若。

亦或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即使因罪而贬,心中愁绪无尽,但当苏轼看到壮丽的赤壁(鼻)矶,一时感慨量多,写下此词。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让人不仅为苏轼的气魄与艺术力量而叹服。

又或是《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恣意狂浪,天纵之才。


LANYIN


好的诗词是灵感触动意境,留名千古的好诗词都是作者灵魂感触一气呵成的杰作。《两句三年得》是一种形容词句,表现作者是用心构造,精益求精一种执着精神。诗词的精髓是见景生情,体现在崇高的意境中。



剑胆柔情明月心


我认为,好的诗词必须“两句三年得”是对的。这句话的表达的意思是:想要写出一首好的诗词,必须要有长期的诗词文化、修养沉淀和积累这个过程,一段好的词句要有精雕细琢的过程。同时,有了这样的过程,才加大了灵光乍现、出口成章的可能性,这是前因后果,“肚子里有东西才能倒出来”。那么,怎么完成这个积累的过程:

第一,对诗词的词句、韵律、平仄、对仗等基本规则,要熟烂于心;

第二,阅读、背诵大量前人的作品,尤其是名篇、名句;

第三,养成对物象、景象的观察、思考、体悟习惯,培育洞察能力、概括能力、表述能力。

做到这些,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才能“七步成诗”。

当然,也有极少数天资聪颖、智慧超群的,他们有着异于常人的观察、感悟、抒发能力。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咏鹅》时才7岁;白居易16岁写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元好问16岁写出含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摸鱼儿•雁丘词》。





九思堂笔记


我不这样认为,沉下来创作,创作更好的诗篇,这没有错。灵感往往是瞬间,抓住也很重要,好的诗篇也会来,也不反对“好句三年得”。发一首昨天写的小诗:

今晚,我们相约

今晚,相约

为你点一盏灯

照亮去天堂的路

今晚,相约

为你吹哨

吹醒沉睡的灵魂

今晚,天空下起雨

光,穿越雨雾霾

划亮整个宇际

今晚,哨音

从你吹的地方响起

似一场春雷,滚滚

今晚,在遥远的长江东方

为陌生又熟悉的你

点灯,吹哨

2020.2.7



竹子青青721


好的诗词必须“两句三年得”这句话我是不赞成的,写作完全靠灵感,如果没有灵感,你就是想十年而想不出来。比如清代诗人袁牧写的《所见》,他看到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所表现的情景即兴写出这首诗。下面看一下他写的这首诗。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另外,当代伟人毛泽东在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毛泽东步其韵奉和,写出《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所以说,好的诗词并不须考虑多久,是靠天赋、靠灵感。






《春秋岁月》

初春月夜梦花开,

轻风推窗闯心怀。

人体舒服精神爽,

感觉美好从头来。





圣恒标


断句

曾伴佳人送落日

犹记城头行人稀

偶得于平遥古城城头,如今佳人已别,空余残诗两句,相片一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