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古镇名副其实,没有喧哗,静怡的江南水乡地方


每天习惯看一下江苏肺炎疫情的分布情况,居然发现苏州管辖的张家港市,连续十四天尚无有一列肺炎患者,让人称奇。其实你只要到过张家港的,这座城市里让人称奇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一个在江南地区名不见经传的恬庄古镇,却是一个恬然自得的江南水乡之地。

江南地区多古镇,而张家港恬庄古镇,对很多人来说,恐怕连名字都没听说过。我也是在去年的深秋,路过张家港时才去转了一圈。恬庄古镇位于张家港市凤凰镇港口街道恬庄村,旧时也称“田庄”、“恬养庄”。 清朝乾隆年间的《江南通志》中这样记载:田庄镇,有桥跨奚浦塘,居民千家,明末始盛。

史料记载:原先的恬庄古镇,共有主街五条,其中四条半的街均开设店铺。据说当年的街道,全部是清一色的花岗石大石板路面,雨天不积水,便于行人通过。贯穿古镇的奚浦塘,终日不间断航行着南来北往的商船,繁华程度远远超过临近地区。只是现今的恬庄古镇,仅保留下临奚浦塘河的北街一条街。


大部分人进入恬庄古镇,是从204国道边上一座高大的牌坊下进入古镇。牌坊上刻有“恬庄”两字,进去后发现路的两旁均是商铺,而且看上去也是新建的。第一眼的印象,觉得这座古镇跟江南其它古镇差不多,翻新的古建筑和混杂的商业气息。问了当地人,才知道古镇的北街,还要一直朝里走。

奚浦塘河的左岸,便是恬庄古镇的“北街”,也是游客必逛的一条老街。它全长仅有250米,最宽之处2米多一点。从古镇的中街左拐进入北街,需要穿过一个窄小的门洞,除了门洞上面标了“北街”两字之外,一点也不张扬。以至于我就一不留心跨过了奚浦塘河上的中桥,来到了北街的河对岸,回头才发现北街部分密密麻麻的黛瓦白墙建筑。

北街并非是一条笔直的街道,稍许带有一些曲折,主要是临街的建筑突出部分,多少遮挡了视线。所以站在街的一头,你无法望到250米的尽头是怎样的,就只能看到眼前一部分老式的房屋。看得出这些砖瓦结构的房屋,大多数是后代翻新过的,但依旧保留着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


来恬庄古镇的游客并不多,街上有些清静,也许是它并不出名吧了。北街上临河一面的房屋,进深短一些,而另一面的房屋,大多为深深的庭院房子。这些房子,还有很多居民居住着,虽然临街也开了些商铺,但经营的不多,大部分商铺为铁将军把门。

北街上最著名的,便是建于清朝时期的孙承恩故居,也叫作“榜眼府”。孙承恩,清朝顺治年间恬庄的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据说他深得顺治皇帝的赏识。但这座“榜眼府”却并非孙承恩自己所建,而是由古镇上的另一位名人杨岱出资建造的。

杨岱,生于清朝的乾隆二年,在恬庄古镇,杨家是绝对的大户人家。据说杨岱是个慈善人,拿出了自家的财产、田地大举修缮古镇,造祠堂,建庙宇,兴办义塾。后人为了赞许他为家乡做出的善行义举,在嘉庆十年,奏请朝廷,让皇上特意颁旨在恬庄建造“杨氏孝坊”。现今人们到恬庄古镇,依旧可以见到“杨氏孝坊”和位于南街上的杨氏老宅。


恬庄古镇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据说出过65位名人,其中高中状元的有4位、榜眼1位、进士31位。只是他们中大部分人并不为外界熟知,而且在古镇上留下的痕迹很少。所以去恬庄古镇,能让人感受到的文化气息并不多,倒是恬静的河流、恬静的街道,给人印象深刻。

其实北街靠近兴隆公路的一段,才是古镇真正的入口,这里新建了游客中心,新建了停车场,新建了通济廊桥,新建了荷花池,池中还放入了莲花灯,让人一进入古镇,就有一种江南水乡的风。当然要是旅行团来了,在古镇入口处,会有当地人现场表演用张家港方言唱的“河阳山歌”,这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调相当好听。

进入与北街平行的另一条小巷,可以在巷子的白墙上看到许多体现水乡人文故事的壁画和雕塑,小巷里没有店铺,也甚少游人。巷子的中段,还有当年恬庄古镇“继缘道院”的遗址。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继缘道院”,原本为古镇里11座庙宇中最大的,可惜已经完全损毁,仅留存一片空场地在。


整个恬庄古镇是免费开放的,但要进入“榜眼府”等参观,需要购买30元门票。等这波非遗疫情过了,可以去恬庄古镇走走,这里没有喧哗,甚少商业氛围,让人可以感受一下岁月静好的水乡生活。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