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作為古代遊牧、半農半牧國家的主要社會姐織之一,部落既是各種畜牧產品的主要生產者,也是國家軍隊兵員的主要提供者。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半農半牧的封建割據政權,部落勢力自始至終都對國家有著非常強大的影響,特別是在軍事體系方面。西夏能夠割據河西走廊雄踞一方,其軍事實力自然不可小覷,回顧西夏的歷史,可以說沒有部落兵制就沒有西夏軍力的崛起,因此,西夏部落的<strong>兵制自然而然成為我們瞭解西夏軍事實力和結構的主要方面,本文從三點原因論述西夏部落的兵制,來解答西夏雄踞一方並且能夠割據五州的歷史疑團。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西夏部隊中的士兵

西夏兵制的雛形

一、 唐朝五代時期:西夏部落兵制初開始萌芽

據《舊唐書·党項傳》記載,党項族是發源於古老羌族的少數民族,其最早居住在古析支之地,“東至松州,西接葉護,南雜春桑、迷桑等羌,北連吐谷渾,亙三千里”,從地圖上看,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青海上游河曲一帶。因為其長期生長在青藏高原,文明程度與生產條件較中原地區稍顯落後,僅僅有“居有棟宇,其屋織巧牛尾及羊毛覆之,毎年一易”。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西夏國的勢力範圍

早期生長在青藏高原的党項族,社會組織也比較簡單,按照種姓分為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律巧、房當民、米擒氏、拓拔氏等八大部落,在各個部落中,又可分為若干個小的部落族群,那個年代,為了爭奪生存資源,部落之間經常會發生戰爭,但是他們一直遵守一個契約:有戰陣則相屯聚,各個部落"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騎",這是歷史上關於党項族最早的記載。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西夏党項族

其實史書記載的時期(唐朝和五代時期),就是党項部落中“兵”的概念和實體出現的時期,這個時候,就有了西夏部落兵制的萌芽。

那麼,唐代党項族的部落制度及其民族的生存狀態是什麼呢?

在唐朝建立以後,繼續實行隋文帝的民族政策,對党項族實行詔諭,貞觀三年,党項細封部首領細封步賴來朝,唐廷命其為刺史,以期居地為軌州,這是最早為內附的覺項部落設置羈縻府州的記錄。

唐朝的詔諭也獲得了其他党項部落的認同,而族長希望可以讓党項族直接受中原王朝統治,成為中央王朝管理下的編戶齊民,但唐太宗沒有答應,只是後加撫慰。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西夏遺址遺蹟

唐朝時期共經歷了多次的遷徙,原因是吐蕃王國的興起,讓那些居住在唐蕃邊境的党項人苦不堪言,第一次,党項族被遷到了慶州,而後,多次遷徙,“安史之亂”以後,唐朝最終將党項諸部從陳右地區逐步遷移到了夏、緩、延、靈等州,最終,党項族分成了兩大勢力,即平夏與東山兩大部。

雖然經歷多次遷徙,但是以馬為生的党項人並沒有脫離他們的部落制的社會結構,而他們的酋長,仍然是他們的最高領袖,既然部落組織的社會形態沒有發生變化,那麼在這種社會形態的基礎上建立的党項部落兵制也就有了在唐代維持了下去的社會基礎,從史料中看,無論他們與哪些勢力作戰,他們都以部落為單位組織軍事力量。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党項士兵

“廣德年中,其部落先党項與其類意氣不等,因聚黨為兵柏伐,強者有其馬牛羊囊駝,其後支屬更酬殺,轉轉六屯十年莫能禁,道路殺掠為常” ——《夏平》

<strong>從當時的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到,內遷入唐的党項部落依然保持了各擁軍隊、戰時相聚、平時劫殺的傳統基因。這種軍隊的好處就是,可以充分發揮其靈活性,需要兵力集中時諸部落可以迅速聚攏,而一旦擄掠成功,就可以化整為零,然後有序撤退。

到了唐末宋初,拓跋思恭率部與黃巢作戰,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党項拓跋部正式成為了統轄銀、夏、緩、餚四州之地的藩鎮。從相關記載來講,由唐到宋,党項族的這一兵制沒有改變,一直被保留了下來。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拓跋思恭

二、 元昊時期:部落兵制逐步定型

李繼遷和李德明在位時是西夏党項故權部落兵制的定型完善時期。這一時期,西夏党項族的兵制逐步開始定型。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李繼遷出奔地斤澤,党項政權正式自立,而這位党項族歷史上的領袖深知一點,軍事鬥爭十分重要,要與宋、金等國分庭抗禮,就必須增加自己的軍事力量。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西夏王李元昊和他的士兵

而李繼遷逃往地斤澤以後,開始拉攏當地分散的党項人,後來,獲得支持的李繼遷開始著手建立和鞏固李氏家族與其他党項部落之間的軍事同盟。

通過授予宮職、封地進行詔撫,李繼遷和宋對抗的局面因其與部落首領的聯合而更加有利,也為德明開拓河西之地提供了軍力的保障。

而後,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繼位以後,開始著手解決部族的叛逃問題,從而保證了自己政權部落兵制的優勢。

  • 一是對統治秩序的維護,繼續對包括蕃部首領在內的屬下進行封賞;
  • 二是對附投北宋的部族進行追討,通過“景德和約”阻止党項部落的叛逃。

經過李繼迂和李德明的苦心經營,夏州政權最終具備了廣泛的部落聯盟基礎,李氏家族作為党項部落聯盟首領的身份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李德明

從元昊即位開始,就迅速對西夏的兵制進行改革。

  • 元吳仿效宋朝創建了官僚體系,形成完整的統治體系;
  • 設置監軍司對部落兵力進行了分配,部落首領充當監軍司監軍,成為軍事首領和行政首領;
  • 另外,元昊還設立了監軍司。

元吳統治時期,部落軍制雖然得到了穩固發展,但也在西夏統治者內部鬥爭引起了新的矛盾,由後族操縱的父子矛盾甚至導致了元吳的死亡。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李元昊和沒藏太后

西夏中後期:部落兵制的發展與完善

自元昊以後,西夏政權歷諒炸、秉常、乾順、仁孝及末世

五帝,部族鬥爭的主要表現為後族專權和皇室奪權的鬥爭,一些大的部族首領參與其中,卻均以失敗而告終,其結果就是兵權的控制越來越集中到皇族韋名家族手中。而當皇族和後族展開鬥爭時,各地的監軍司卻沒有發生重大的勤王行動或奪權行動。這一方面反映了部落軍制的相對穩定,西夏政權通過法律對部落兵進行了嚴密的管控;另一面反映了大多數單獨的部落軍事實力上不足以和少數大的部族或割據勢力抗衡。這裡,我們對其發展不作贅述。

西夏部落兵制的結構與特點

一、 西夏部落兵制的組織結構

<strong>抄是西夏軍事組織中最基層的單位,大致和我們漢族的“卒”“兵”一個概念,而每抄之中,有正軍、輔主和負擔。

正軍的裝備有"官馬、甲、披、弓一張、箭三十支、槍一枝、劍一把、長矛杖一支、全套撥子手扣;正輔有:弓一張、箭二十枝,長矛杖一枝、撥子手扣全套。負擔有:弓一張、箭二十枝、劍一把、長矛杖-枝等當發給,一樣,若發弓箭,則撥於手扣亦當供給",可見正軍是抄裡的主要戰鬥員,輔主只是次要戰鬥人員,主要擔當正軍的副手,當正軍戰死需要替補時,輔主則升為正軍。負擔是隨軍雜役,為正軍料理後勤和照料馬匹。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西夏士兵

正所謂軍師旅團,部隊裡當然是有層級的,而溜則是抄以上的軍事組織,潘不僅有戰鬥任務,還從事生產。"州主、城守、通判、邊檢校、營壘主管、軍溜,在上正、副溜等,當速告相鄰城堡營壘軍溜,及鄰近家主、監軍司等,當相聚",由此可見"溜"與上下級之間的命令傳達過程。

  • 監軍司和統軍司

"監軍司"駐防軍,是西夏軍隊中人數最多的一種,也是西夏軍隊主力,是西夏的國防軍,元昊在位時期,置“十二監軍司,委豪右分統其眾”,西夏國防軍駐守的監軍司,之後陸續增置,因此有的史書上記載西夏有十八監軍司。而統軍司是西夏後期同監軍司並行的地方軍事指揮機構。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西夏監軍司遺址文物

  • 經略司和殿前司

西夏地方最高的軍政機關為經略司,就和清朝的巡撫差不多,經略司比中書、樞密低一品,又大於諸司。經略司是在京師以外,主管若干州縣軍民事務的衙口。

而殿前司為次等司,不同於經略司、統軍司、監軍司,不屬於軍事指揮機構。

二、 西夏部落軍隊的特點

上文說到,從西夏的軍制來看,組織機構都以軍事為紐帶,因此,西夏部落軍隊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

首先是全民皆兵,對於遊牧民族而言,服兵役,是非常具有普遍意義的,為了保證兵員,從10歲的男孩就要開始登記,如果瞞報,則會受到刑罰,因此,遊牧民族善騎射是有道理的。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西夏軍隊

第二個就是點集制度,在《宋史·夏國傳》中記載:每有事於西,則自東點集而西;於東,則自西點集而東;中路則東西皆集"。通俗來說,就是現在的團長和各營長的關係,只要司號員一吹號,各個部隊就要聚攏,等待團戰。

第三個是軍政合一,它是西夏國兵制的重要特點,軍隊除了負責打仗以外,還要進行生產,這和很多遊牧民族的習慣類似,軍隊的駐地也和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這樣一來,西夏党項族部落就可以發展畜牧業來補充軍隊需要。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西夏騎兵

三、 西夏兵制與遼、金部落的比較

西夏國在歷史上雖然神秘,但是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半遊牧民族,它和遼國、金國有很多地方都很相似,下面,就從三個方面對其進行對比,來說明西夏兵制的嚴密性。

  • 徵兵

西夏"其民一家號為一帳,男年登十五為丁,率二丁取正軍一人。每負贍一人為一抄,負贍者,隨軍雜役也",這也說明了西夏全民皆兵的特點,徵兵也不例外。

而遼國則是子民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可以徵為士兵,而武器則需要自己從家裡拿,軍隊不負責配發。

而金朝對徵兵的要求更低,男子十七歲才可以當兵,裝備也需要自己承擔。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金國女真族

從自己國情出發徵兵無可厚非,從這裡可以看到,西夏全民皆兵的背後,是兵民融合的模式,因為西夏本來人口就少,士兵服役時間較長,但是保證了自己在遊牧地區的軍事力量。

  • 編制

西夏的軍事編制數量相對較小,一抄最多8人,一溜最多480人,一頭項最多3840人,元吳所領之軍不足兩萬人,這與西夏初期兵員有限有直接關係。

但是遼朝部落兵的軍事編制史料中鮮有記載,但是從各方力量也可以猜個八九不離十,他們都以十進制作為編制部隊的組織形式。

金朝部落兵普遍採用極具特色的猛安謀克等六級編制,五、十、五十、百、千、萬為單位,統兵官則分別為五夫長、十夫長、五十夫長、百夫長、千夫長、萬夫長,其部隊編制比前兩個國家更加負責和系統。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影視劇中的遼國皇帝

從部落兵的編制看來,西夏兵制的規模較小,但伸縮性較強,針對具體情況有所變通。

結束語

西夏雖然在歷史上存留時間短暫,且最後神秘消失,但是它卻從一個半遊牧民族的無政府狀態發展到了一個全民皆兵、雄踞河西走廊的西夏王國,從古到今,軍事實力是證明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關鍵因素,在虎視眈眈的四夷窺視下,西夏能夠逐漸從遷徙的遊牧民族走到雄踞一方的王國,兵制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從西夏部落的兵制探討其雄踞一方的三點原因

西夏國王

  • 全民皆兵的徵兵和編制制度,為西夏後來軍事實力的強盛奠定了雄厚基礎;
  • 效仿宋朝的軍區設置,成為西夏強大的軍事屏障;
  • 軍民一體的現代化軍事思維,和半農半牧的生產關係直接掛鉤,為西夏的軍事後勤工作做了直接保障。

西夏國緣何割據五州?總結下來就是:全民皆兵的河西雄鷹、等級嚴密的軍區配置、軍民融合的融洽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