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唐僧一旦被妖怪捉走,为什么猪八戒说得最多的是大家散伙回高老庄?

醉墨客


我觉得猪八戒之所以会这样,有以下2点原因:

1.高老庄有猪八戒的美好回忆。

猪八戒本是天蓬元帅,被贬下凡才来到高老庄。来到高老庄后的猪八戒不在被天庭束缚,开始了变化成人形开始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在这里他力大无穷,什么体力活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同时他也非常能吃,每天都能吃饱喝足,深受大家伙的喜爱和认可。同时他喜欢上了高太公的女儿高翠兰,高翠兰也喜欢他。所以这里不管是感情还是爱情d都有他的美好回忆在这里。

2.猪八戒的性格原因。

猪八戒在取经的路途上,是出了名的好吃懒做,非常爱睡懒觉,总喜欢找轻活不累的活干。每次遇到困难,总是躲得远远的,遇到危险也是尽量敷衍两下,然后跑路。所以,猪八戒的性格:好色、敷衍、爱睡、贪吃、懒惰、爱抱怨。也因为他的这个性格,所以,每次师父被抓走,他总喜欢说散伙之类的话。

综上所述,所以《西游记》里,唐僧一旦被妖怪捉走,猪八戒说得最多的总是“大家散伙回高老庄这样的话“。


365电影放映厅


师徒四人中猪八戒是唯一一个懂得男欢女爱的,更具有世俗之人特征的一个,什么斤斤计较、争功夺利、色胆包天、好吃懒做这些他都具备。

他一直对能取经能否成功就深表怀疑,他有自己的小算盘,所以会存一些私房钱,以备散伙后另谋他用,比如回高老庄娶个媳妇什么的。

俗话说:只羡鸳鸯不羡仙,八戒是最有体会的。所以取经途中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有散伙开溜的打算。

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中诗曰:

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萨请下山。

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

圣僧有德还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

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八戒虽被菩萨们教育了一次,但是八戒最终凡心未了,结果取经成功后其他人都成了佛和罗汉,而他只是一个净坛使者。


Softly拂


《西游记》里面西行四人中,猪八戒是唯一一个有家庭感的人,为什么老是想回高老庄?

一、高老庄有他最美好的回忆。

猪八戒在高老庄还叫猪刚鬣,是威震一方的大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一口七八个,肚子撑不破。

还有自己中意的娘子,而且还差点结婚了,摆脱了西行队伍,他还能回高老庄娶高小姐,过着逍遥自在的赛神仙的生活。

二、他只能回高老庄。

被贬下凡后,高老庄成了他的归宿。高老庄是他第二故乡,天上回不去,其他一些地方都是匆匆过客,只能回高老庄了。

所谓叶落归根,游子思乡,高老庄是他在外面最想念的一个地方,那里有自己的洞府和心中你挂的人。

所以猪八戒最想回的是高老庄。





郑好看电影


第一,八戒没定力,没恒心,没毅力

第二,八戒一直想着媳妇啊,抛家舍业陪唐僧一路不近女色他熬的辛苦

第三,他打不过妖精,怕事,嫌麻烦,好吃懒做的本性

第四,八戒的性格特征就是好色,贪吃,懒惰,没毅力恒心

第五,八戒凡心一直没收,还是一颗凡夫俗子的心态,对修仙成佛不敢兴趣,对女人最感兴趣


地瓜种子


一、因为取西经得到的果位对他来说,还没有以前他在天界的职位高。

那他以前的天蓬元帅到底是什么官职呢?

是北极四圣之一,而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被北极四圣之一的真武大帝的副将就给拦住了。


可见猪八戒原来的地位有多高,曾经沧海难为水,对于本来地位就不低的猪八戒来说,取西经奖励的果位对他来说,诱惑不是那么大所以没那么上心。

二、他不太喜欢取西经的那种生活,他还是更怀念以前在高老庄那种日子。

取西经是一趟苦行,而当取西经的奖励对猪八戒的诱惑并不是那么大的时候,那取经的日子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他自然更怀恋以前在高老庄的日子,每次一出事,就想散伙回高老庄。



三、猪八戒的内心是高傲的

作为曾经的北极四圣之一,真武大帝与他同级,太上老君为他炼制武器,又身负天罡三十六变,如此之尊,内心又怎么会不骄傲呢?

他堂堂天蓬元帅,又怎么能接受自己投了个猪胎,认一头猪圈里满身泥浆的母猪为母?这简直是对他的侮辱,所以他咬死了母猪和其他猪仔,并公然为妖吃人。

他的本事不下于孙悟空,第一次与孙悟空交手,遁术不弱于孙悟空,实力上 和孙悟空打到天明,而且可能还有因为知道孙悟空身份,所以特意藏拙的可能。

像他这样的身份和本事,却要在一路上装一个没什么本事的拖油瓶,一个偷奸耍滑的猪!所以他对取经这件事,不热衷也是很正常的。


武当山上一棵松


在西游记中,取经四人组前往西天取经。猪八戒在当中做为官职最高的一个人。在取经四人组中位列第三,无论他如何努力拼搏。最后的结果永远也大过他曾经的职位,天蓬元帅。

作为一个从高层空降的大人物,猪八戒把一切功名富贵看在眼中,心知肚明。对于明一套暗一套的做法早就心知肚明,奈何无力回天,只好听之任之。

从蟠桃大会上调戏嫦娥被贬,猪八戒心中一直不服。试想,猪八戒作为天篷元帅,若没有一点脑子谋略,怎么能够当上这天河中掌权人,手握八万天河水军。就算猪八戒脑子再不好使,也不可能在蟠桃大会上,冒天下大不违去调戏嫦娥。猪八戒被贬下凡的内幕是天庭机蜜,任何人都不敢说出一丝一毫的内在原因。

所以,猪八戒下凡后,虽然错投猪胎,早就看透了一切。从心中彻底失去了一切功名利绿的信心,只想找一个家,吃好喝好,有老婆过日子。

既然成为天庭一分子,一切行动听指挥。观音找上门来,再加上生活的不易,吃饭成猪八戒最大的问题。所以,就答应随唐僧西天取经。在高老庄刚刚开始的美好生活又被打断。

所以,在取经路上,猪八戒对取经得过且过,混水摸鱼,有空有机会就弄点私房钱,为以后回家过日子作打算。美丽的高小姐在等着猪八戒回家,所以,取经遇到大的困难,猪八戒首先想到,散伙,回家,各过各个小曰子。







画诗人生


猪八戒要散伙的次数最多, 有玉帝派来卧底的重大嫌疑, 可细细分析, 也不像。从天蓬元帅下凡的动机来看, 应该是有目的和任务的, 否则, 天蓬元帅不会选择蟠桃大宴这样一个敏感时期去调戏嫦娥的。而从猪八戒在取经路上的表现来看, 则并没有恶意破坏取经活动的行为。

  参加取经队伍, 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 如果猪八戒是玉帝派来的卧底, 那么, 万一菩萨不要他参加取经怎么办? 所以这就说不通了, 猪八戒只有可能是玉帝派他来干掉孙悟空的, 孙悟空当年压在五行山下, 不能动, 只有一个脑袋露在外面, 而猪八戒的钉耙最大的作用是“何怕你铜头铁脑一身钢,钯到魂消神气泄!”

  可后来孙悟空站着不动, 把脑袋给他耙的火光焰焰,也不伤一点皮, 猪八戒才怕他了。直到在车迟国闯入三清殿,那呆子爬上高台,把太上老君像一嘴拱下去道:“老官儿,你也坐得够了,让我老猪坐坐。”又把圣像扛出来, 扔进茅坑里道:你平日家受用无穷,今日里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

  到这个时候为止, 表明了猪八戒弃道从佛坚定的立场, 他是不可能再回到天庭道派去了的! 那么, 他为什么在取经队伍中又要屡次散伙呢?

  这有3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 猪八戒只是在取经队伍将要倒闭的时候才要散伙

  在取经队伍情绪比较稳定的时期, 猪八戒是不可能把取经队伍戳散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形势严峻时候的表现, 猪八戒提出要散伙, 多是在形势严峻的时候, 往往是形势越严峻, 猪八戒要散伙的念头越强烈。

  这就不能证明猪八戒是个奸细, 因为严峻的形势不是猪八戒造成的, 猪八戒并没有破坏这个团队, 是这个团队面临不可逾越的危机时, 猪八戒错误地判断取经无望了, 才产生了散伙的念头。这最多只能证明猪八戒不够坚定。

  你这个团队要破产了, 我为什么要陪着一起死? 我当然可以另找出路! 所以, 不能因为他多次要散伙, 就说他是个奸细。当然, 你也可以说他素质低, 经不起考验!

  在黄袍怪这一回, 孙悟空不在, 唐僧被变成了虎, 沙僧被擒, 白马被打伤, 仅仅还剩下猪八戒一个, 如果他真的是个奸细, 取经到此就彻底的结束了! 事实上是他在最关键的时候把孙悟空请来的, 有巨大的贡献!

  2) 猪八戒并不欠观音菩萨的人情

  菩萨给参加取经队伍的每一个成员开出的价格如下:

  老唐: 走到西天取经 = 正果金身(成佛)

  白马: 驮老唐到西天 = 取消死刑

  老沙: 保护老唐安全 = 不再飞剑穿心 + 官复原职

  老孙: 保护老唐安全 = 从五行山下释放

  老猪: 保护老唐安全 = 0

  老孙、老沙、白马都是犯了罪的, 菩萨释放他们, 他们完成菩萨交给的任务, 这是等价交换。

  老猪并没有受任何罪, 他还在福陵山吃人, 也没有任何人追究他的责任, 他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妖怪, 是他自己主动要求加入的, 菩萨答应了。

  因此, 猪八戒什么时候要离开取经队伍, 都不欠观音菩萨的人情, 菩萨也不会追究他的责任, 而那几个则不行! 所以, 一有困难, 猪八戒第一个想跑, 是正常的。

  3) 猪八戒和他们几个不一样, 他是有家庭的人

  唐僧、孙悟空、沙和尚都是光棍一条, 出远门没有家庭负担。猪八戒则不同, 他是有家庭有老婆的。他每次要散伙, 没说到别出去, 是要回高老庄, 就是取经结束了, 他还是要回高老庄, 说明他的家庭观念非常重! 他是指望出趟远门打工挣点钱回来的。

  他最担心的是和尚做不成, 老婆也没了, 所以, 只要取经队伍一遇到困难, 他就想回去。

  猪八戒想散伙是由以上3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而不是想混进取经队伍搞破坏, 如果他想搞破坏, 菩萨就不会要他参加了。并且随时可以把他处决掉。

  参加取经队伍, 猪八戒是主动的, 那么, 他为什么要主动参加呢? 是何动机呢? 是他信佛吗?

  第十九回, 八戒道:“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

  如果猪八戒想信佛修行,他完全可以跟乌巢禅师修行,但他没有。他却愿意入观音门下, 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说“不期撞着菩萨,万望拔救拔救。”他当时并没有受罪受苦, 他要菩萨拔救他什么?

  疑问太多, 把所有疑问联系在一起, 只能得出这个结论: 猪八戒弄不到吃的!

  别人吃饭, 一般是一碗两碗, 他一吃起码就是半锅! 丈人老头子不要他这个女婿了, 他在福陵山吃行人, 估计也很难吃到几个。

  乌巢禅师大概也是个清修的人, 房子也没有, 住在一棵树上, 猪八戒当然不愿跟他混, 当猪八戒遇到观音菩萨的时候, 菩萨说:“汝若肯归依正果,自有养身之处。”怪物闻言,似梦方觉。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他才说:“我欲从正!”因为观音菩萨不是贫僧, 是个富僧。猪八戒看中的就是这一点。然后菩萨才问他愿不愿意去保唐僧取经, 呆子连说:“愿随,愿随!”

  猪八戒在福陵山当妖怪, 自由自在, 无难无灾, 他却主动要当和尚, 当了和尚既不念经, 也不信佛, 他要干什么? 他要混饭吃! 像他这种无条件要当和尚的, 只有一种情况: 就是生活过不下去了。


李百彦86


猪八戒参加革命是被迫的。


王泽莘芸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唐三藏师徒四人(严格说应该是五人)不远万里求取真经为主线索,进行了解读和演绎。

师徒五人个性鲜明,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在这五个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映射出了人间5中人物性格,剧中角色定位最丰富的莫过于猪八戒了。


按照佛学角度来讲,人在世上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念,“贪嗔痴”三毒。这些仿佛都能在猪八戒的身上看到缩影,特别是“贪嗔痴”。佛家讲修无欲已达圆满境界,脱离尘世疾苦,但是作为即将进入佛门净地的猪八戒却完全带有“三毒”在身,这好像和佛背道而驰,其实不然。

纵观猪八戒在《西游记》取经五人组中的作用及定位而言,猪八戒其实是在渡人,渡的是谁?渡的是唐三藏。西天取经之路迢迢,水漫漫,妖怪丛生,鬼神挡道。没有超强的定力是很难取得真经,修行圆满的。


佛祖在设定这个取经蓝本的时候,对唐三藏能否成功也没有很大把握,所以纠结了四个徒弟与其做伴。说是做伴,其实西游记中最大的一难,也是最难的一难并不是妖魔鬼怪。而恰恰就是这个组合,每个人性格鲜明,充斥着各种自身文化属性,特别是猪八戒的“贪嗔痴”无时无刻不在考量着唐三藏及团队的取经心智。

猪八戒在遇难后会第一时间释放出负面的情绪,来影响团队的其他成员。包括说的负面的语言,都是对团队的历练。这种无时无刻的磨练正好加深了唐三藏团队取经的决心和毅力。所以猪八戒一切的言语、行为都是时刻伴随团队的“恶念”考量着团队的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