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格鬥中爆發重擊之謎


破解格鬥中爆發重擊之謎

  拳諺雲“練武不練力,武藝之大忌”,又云“無力不打拳”,沒有威力的拳腳,只能是給對方“撓癢”。在與對手搏鬥中,在千鈞一髮之際獲得了一個好的攻擊時機,卻打出“棉花拳”;踢出一腳,卻因反作用力使自己摔倒了,豈不萬分可惜!而擁有強大的拳腳打擊威力,就能給對方以極大的威脅。沒有技擊之力,臨敵搏鬥時,不免心虛膽怯,喪失信心。但練力並非練就死力、蠻力,而是要練爆發力、活力。

  有了爆發力或劈磚碎石的功夫,是否就達到習武的目的,可以高枕無憂呢?拳諺道“有力不會用,力大難取勝”,有力還要有用力的技術,力量才能派上用場,技擊之力方可如火藥般爆發而出。拳諺雲“一膽二力三功夫”,可見有力還要有全面的功夫,否則拙力易被人制。只有在實戰中準確地把握住時機,才可將威力發揮至極限。所以,練力與用力均是武技核心,二者不可偏廢。


破解格鬥中爆發重擊之謎


  一、爆發力原理

所謂爆發力,就是指在極短的時間內發揮出極大的力量。技擊中的爆發力不同於其它運動中的爆發力,儘管它也可以通過舉重、投擲等方式來訓練,但目的不同使它們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舉重是力爭舉起重物,投擲是將一定重量的物體擲遠,都是人體運動能力的一種表現;而技擊中的爆發力要求在實戰對抗中能夠隨心所欲地從任意角度,將拳腳或其它部位作用於對方身上,在瞬間爆發出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同於先天蠻力。一個能舉、抱重物,似乎很有力量的人,如果不具備用爆發力的身體素質,不懂技擊中的發力技術,就打不出有爆發力的拳腳; 而一個輕量級的技擊手,如果經過科學、系統、全面的訓練,並掌握正確的發力技術,就可於瞬間將腰、腿、髖、背、肩、臂之力如流水般貫通,就能打出超出自身體重幾倍的重拳,踢出威猛強勁的一腳。

  二、爆發力發力核心

速度是產生爆發力的一項特質,擊打的準確、速度、力量、發力四個要素合在一起時,才能發揮出擊打的威力。如果為了練出重拳,蠻練胳膊僵死之力,不懂練全身之力的方法,就會喪失速度素質。

所以,首先要掌握用力的技法。太極拳諺雲“太極九節勁,節節腰中發”,李小龍也說過“胳膊是力量傳導的工具,腰部是力量的源泉”,還說打拳踢腿時要“腰馬合一”,都初步道明瞭發力的訣竅。

要想打出有威力的拳腳,一要明確全身各部位協同配合、整體發力的技術,二要知道用多種方法練各部位活勁的方法,練與用緊密結合,就可避免蠻練死力之弊。學發力技術,應先以慢動作練習,放鬆地去體驗全身肌肉協調發力的順序,在意念中要有針對性,要假想穿透前方目標,養成肌肉放鬆但意念集中的習慣。要知道意念也是調動體內潛能的手段,是產生力量的精神因素,要做到心與力合、力與氣合,如此方可產生有力的一擊!要想準確地打中對手,就必須掌握正確的出拳方法,進行大量打移動目標的練習,如小沙袋、手靶等,練習正確地判斷與對手的距離與打擊的時機,這樣重拳方可發揮出效果。


破解格鬥中爆發重擊之謎

  三、爆發重擊的應用

練出了可一拳重創敵人的爆發拳,並不是練功已達目的,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要在混戰中準確打中對手而不被對手擊中並非易事。

下面,總結幾點練習中的注意事項:

  1.拳腳同步進步出拳時,不可等前腳落地站穩後再發前拳,即要腳落拳擊,出拳與進步同時進行。李小龍曾說“雙腳不可在拳未攻前落地,否則身體會停滯不靈”。如果將進步與出拳分成兩個動作完成,則出拳威力大為減弱。相反,如果二者結合得協調、自然、輕靈,則出拳的威力極大。

  2.輕重結合實戰中的對手不是僵立不動的沙袋,任你進身打擊。即使你有很強的攻擊力,但要想在實戰中擊中移動中的對手,須經系統的練習才能達到目的,何況對手是會還手的。所以在練習移動出拳時,應重視對打得準、打得快、輕鬆自然地出拳的練習,將輕快的出拳與重拳打擊有機地結合起來。

  3.保持間架儘管重拳威力強大,但難保沒有擊空或受阻的時候,片面認為“一擊必殺”是錯誤的,在心理上應對重拳有正確的認識。故練習擊打時,應注意擊完後迅速恢復成警戒勢,以利於其它攻防技術的發揮,不要有孤注一擲的想法。

  4.發力均整力“整”就是力量的分佈要平衡、協調、上下相連,前後左右要平衡。

在實戰時,要拳到、步到、身到、意到、氣到、勁到。只有將全部勁力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出,才能形成強大的打擊力。

  5.重視速度在發出重拳之時,無論是出拳還是收拳,都必須強調速度。高速度的衝拳才具有爆發力的特徵。速度一慢,就成為“推拳”了。特別是收拳,練習者常由於過於追求將對手擊遠的效果而不自覺地將重拳變成了“推拳”。在擊打沙袋時過於強調穿透力,也會使重拳變成推拳。高速出拳打在沙袋上應是震動的效果。所以,應多做空擊重拳練習,以求提高速度。

  四、反應與重擊的關係

拳諺雲“拳到步也到,打人如拔草”,經過合理訓練,一般人可於三分之一秒內上步出拳或踢腿擊中對手。眼明、手快、步快、反應快,則對方無從防範。在練習時,陪練者在遠距離突然顯示目標,練習者立即快速反應攻打,就像舉槍射空中飛碟一樣,要求練習者在瞬間表現出綜合素質,這樣練才接近於實戰。李小龍練反應的方法是用破布逗一條狗,當狗跳起撲向破布時,他做出反應,突然把破布扯向一邊。開始時,可以將布舉高些,當反應逐漸加快後,可將破布垂低些,以縮短反應時間。測試攻擊反應能力的方法是能否在三分之一秒或二分之一秒內上步擊中目標。如不能做到,就要檢查是步法沒有爆發力、上步慢還是拳腳攻擊技術不準確、僵硬死板之故?反應是否準確?距離是否精確適當?


破解格鬥中爆發重擊之謎


  五、放鬆與爆發力的關係

拳諺雲“出手輕如棉,沾身硬似鐵”,就是對由放鬆過渡到發力的形象描述。李小龍認為,截拳道技巧的有效運用依賴手臂和身體的放鬆,肢體的放鬆就是爆發力之源,獲得了“能在任何情況下放鬆”的能力,也就獲得了爆發力的基礎。

掌握了放鬆的技巧,則全身如同彈簧,可壓縮並猛然伸展。

李小龍的弟子論寸拳發力時說,寸拳這種技術要求身體具有高度的協調性,既要放鬆,又能靈活地閃動。如果身體僵硬繃緊,則力量的傳導受阻,如同電路中斷或水流堵塞一樣,全身整體爆發力就無從發出。“閃動”的目的是使身體處於輕盈靈動之中,如此方可產生協調動作,發出霹靂般重拳。

任何武術流派的用力技法都要求剛柔結合,剛柔是用力技法中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剛柔相濟、先柔後剛,剛後必柔,這種週期性的放鬆一收縮一放鬆就是武術技擊中的精妙所在。例如,在踢擊的發力過程中,起腿時要相對放鬆(對抗肌要放鬆),因為松是快速有力的基礎。當腿擺至過腰(以中位踢為例)時,再猛然加速度用力上踢。如果擺腿時大小腿用了僵力,則只能踢出腿的局部之力,而沒有李小龍所說的“腰馬合一”的整體爆發力。這樣用力,打至目標時,力量就用完了,身體能量在體內消耗殆盡。如此錯誤地吃苦練武,只能為自己增加不必要的精神壓力與體力負擔,而且用僵力時減緩了速度。所以說放鬆如同打開了全身力量的“水龍頭”,使“流動能量”如流水般湧向發力點,從而產生強大的爆發力。

  六、內外兼修地練力

拳諺雲“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練力必須做到內外兼修,才能達到最佳效果。“筋骨皮”是指人體外形;所謂“氣”是指運氣的能力,也就是說練武不僅要鍛鍊肌肉、骨骼、關節等,還要使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得到鍛鍊。武術動作和人體其它動作一樣,是以骨骼為槓桿,以有關的關節為支點,由肌肉收縮產生運動而完成的。通過武術動作,必然會使某些器官得到鍛鍊,由於經常運動對肌肉的牽拉,使骨骼的骨壁增厚,骨小梁分佈發生相應的變化,肌肉的有關附著點也變得更為明顯,使之更有利於運動。從人的形體上看,練力可使身體更為強壯、勻稱,而由於肌肉力量增加、關節運動幅度增大、動作協調,可以完成許多一般人不能完成的動作,這都是“外練筋骨皮”的效果。人體的運動不僅依靠運動器官來完成,還必須有內臟器官參加工作,在練武的過程中,內臟器官的機能也應得到相應的提高。

練武必須注重內氣的培養,要結合動作的變化來調整呼吸,拳諺雲“氣與力合”也是這個道理。善於運氣,不僅動作更協調,發力更完整,而且動作顯得輕鬆自如。常見描述某人武功時說“只見他一路拳下來,面不改色,氣不長喘”。如此劇烈運動,為何能不喘粗氣?這實際上是拳師善於運氣、用氣的結果。在練武的過程中,受到影響的首先是呼吸系統和與之有密切關係的血液循環系統。常練武術者,無論是肺活量,還是心臟的體積、心肌的收縮能力、每搏輸出量和每分輸出量等,都可以得到提高。這就是“內練一口氣”的效果。外練和內練,有時是密不可分的,當你在打沙袋時,雖然在“外練”拳法,但激烈運動使內臟器官也得到鍛鍊。內外合一,可取得最佳的練習效果。

  七、把握時機與重擊效果

怎樣提高把握時機的能力呢?李小龍說:“練習快速出拳,且需夠勁。一下致命的腳踢與有力的拳打包含有兩個條件:槓桿作用和把握時間。時間的把握是槓桿作用的累積效果,一個人並不需使蠻力才使出拳夠勁。”格鬥中,敵我雙方在運動中捕捉戰機,要擅長準確地抓住時機,方會取得搏鬥的勝利。

  對時機的把握,關係到勝與敗,甚至生與死!出擊速度與對時間的良好把握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在出招時如果時機把握不準,則攻擊定會大失效果。一個優秀的搏擊者與其說是看見攻擊時機,莫如說是感覺出正確的攻擊時間。一個技藝精湛的拳手就是要在日常練習及實戰對抗中,成功地應用技戰術,捕捉時機;成功應用有威力的拳腳,重創對手。在搏擊中,有些技術是有形的(例如拳腳威力),有些是無形的(如反應能力、運動速度、攻擊準確性及對時機的把握),只有在對抗練習中方能表現出來,這些技術才是制勝的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