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懶惰動物

《十大懶惰動物》是2008年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豔。本書從動物的視角,以童趣的語言並輔以插圖,介紹了十種動物界的"懶漢"。

TOP10 逍遙的懶漢--河馬


十大懶惰動物

河馬是淡水物種中的最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體型巨大,體長4米,肩高1.5米,體重達3噸,軀體粗圓,四肢短,腳有4趾,頭碩大,眼、耳較小,嘴特別大,尾較小,下犬齒巨大,長50-60釐米,重2.5千克,皮較厚,約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膚裸露,呈紫褐色.胃三室,不反芻。

生活於非洲熱帶水草豐盛地區,常由10餘隻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成上百隻的大群,單獨的河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獸;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或農作物;性溫順,懼冷喜暖,善游泳,可沿著河底潛行5~10分鐘;在交配季節,雄性間時有爭鬥,妊娠期約8個月,每胎1仔。哺乳期1年,4-5歲性成熟,壽命30-40年。分佈於非洲。

TOP9 冰凍的懶漢--灰樹蛙


十大懶惰動物

灰樹蛙是因其身體的主要顏色為灰色而得其名。它們可以是呈淺或深灰色,或是呈淺灰色加上深灰色、黑色、黃色或綠色的斑紋。跟其他北美洲的無尾目物種相比之下,它們的體型較為小,一般長不超於4到5釐米。它們的皮膚粗糙,表面有疣。事實上它們跟可普灰樹蛙是一樣的,唯一的不同之處只是它們叫聲的分別。

灰樹蛙分佈的範圍很廣泛,在美國東部,即西至得克薩斯州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均可找到它們。它們亦分佈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曼尼託巴和新伯倫瑞克。 灰樹蛙主要是在樹木棲息的,一般都不會離開固定水源太遠。在下雨的晚上,它們時常會在池塘的淺水區中叫鳴。它們是夜行性動物,主要的食物為昆蟲,而這些昆蟲通常都是它們有能力捕捉的小型節肢動物。它們會在春夏兩節進行交配。

十大懶惰動物


TOP8 躲在殼裡的懶漢--蝸牛

蝸牛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

蝸牛有甲殼,形狀像小螺,顏色多樣化;頭有四個觸角,走動時頭伸出,受驚時則頭尾一起縮進甲殼中;蝸牛身上有唾涎,能制約蜈蚣、蠍子。六、七月熱時會自懸在葉下,往上升高,直到唾涎完了後自己死亡。

十大懶惰動物


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但它們的牙齒並不是"立體牙"。儘管擁有數萬顆牙齒,但它們無法咀嚼食物。這是因為它們用齒舌--一個帶狀結構,上面佈滿牙齒--碾碎食物,以便消化。一生之中,它們的微小牙齒會慢慢磨損鈍化,而後被更鋒利的新牙取代。

TOP7 愛搭便車的懶漢--鮣魚

食肉性海魚,常以吸盤吸附船底或其它大魚遠遊和索食。以其它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當到達餌料豐富的海區,便脫離宿主,攝取食物。然後再吸附於新的宿主,繼續向另外海區轉移。

十大懶惰動物


大洋性魚種,鮣魚游泳能力較差,主要靠頭部的吸盤吸附於游泳能力強的大型鯊魚或海獸腹面,有時吸附於船底,被帶到世界各海洋。通常單獨活動於近海之淺水處,也會吸附在大魚或海龜等宿主身上,隨著宿主四處遊湯。

TOP6 愛啃樹皮的懶漢--豪豬

豪豬棲息於的熱帶和亞熱帶,在不同類型的森林裡棲息,以及在森林附近開闊地帶、草原、山坡、草地或密林中。它們會遊蕩到附近的農業區。洞居、夜間活動、並常有一定路線。垂直分佈高度為海平面和1500米之間。

十大懶惰動物


豪豬是一種分佈很廣的夜行性動物,白天躲在洞裡睡大覺,晚上則出來找食物吃。世界上的豪豬大體分為東西半球兩大類。中國長江流域和西南各省都有豪豬分佈。豪豬在南歐也能見到,是豪豬型亞目唯一見於歐亞大陸的成員,而以東南亞種類最多。

TOP5 最兇猛的懶漢--鱷魚

一種冷血的卵生動物。鱷魚是極其珍貴的動物。鱷魚不是魚,是爬行動物,鱷魚之名,或是由於其像魚一樣在水中嬉戲,故而得名"鱷魚"。

十大懶惰動物

不捕食的時候,基本上是靜靜地呆在岸邊曬太陽或呆在水裡。

鱷魚 是迄今發現活著的最早和最原始的動物之一。出現於三疊紀至白堊紀的中生代(約兩億年前),性情兇猛的脊椎類爬行動物,它和恐龍是同時代的動物,屬肉食性動物。公認鱷魚的品種共23種。

TOP4 愛睡覺的懶漢--考拉

樹袋熊即無尾熊、樹熊、考拉,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也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英文名Koala bear來源於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為樹袋熊從他們取食的桉樹葉中獲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乾旱的時候喝水,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

十大懶惰動物


樹袋熊並不是熊科動物,而且它們相差甚遠。熊科屬於食肉目,而樹袋熊卻屬於有袋目。它每天18個小時處於睡眠狀態,性情溫順,體態憨厚。

是世界上最能睡的動物。這種動物只生活在澳大利亞,主要棲息在桉樹上,每天的睡眠時間達到22個小時左右。清醒的時候,它們的大部分時間也用來吃東西,可謂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懶蟲。

TOP3 最長壽的懶漢--烏龜

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於爬行綱、龜鱉目、龜科,是常見的龜鱉目動物之一。是現存古老的爬行動物。特徵為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甲殼,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除海龜和鱷龜)。大多數龜均為肉食性,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亦食植物的莖葉。

十大懶惰動物


龜分佈於世界大部分地海岸箱龜區,至少在2億年前即以同樣形式存在了。現存200~250種,多為水棲或半水棲,多數分佈在熱帶或接近熱帶地區,也有許多見於溫帶地區。有些龜是陸棲,少數棲於海洋,其餘生活於淡水中。以鮮嫩植物或小動物為食,或以兩者為食。可長期忍受禁食。通常每年繁殖一次,雌性在陸地產卵,卵為白色、圓形或瘦長形,通常母龜用後腿挖洞,並將卵產於洞中。

TOP2 最威風的懶漢--雄獅

獅群會盡量避免與其它獅群遭遇,雄獅通過咆哮和尿液氣味標記領地。它們一般會在每天晚間狩獵前和黎明醒來開始活動前咆哮一番。雄獅將尿液排在灌木叢、樹叢或者乾脆排在地上,或者在經常行走的通道上留下這些刺激性氣味的標記宣示它們的領地範圍。有時,雄獅也會將糞便塗在灌木叢上用作標記。遇上入侵者,或者僅僅是不巧經過的陌生獅子,雄獅都會咆哮著警告來者,"請勿接近,否則格殺勿論!"有時候來勢洶洶的外來雄獅,或者也可能是獅群內部實力增強到一定程度的年輕雄獅,會向當前獅王發起挑戰,試圖取而代之,這時一場生死攸關的激烈廝殺在所難免。

十大懶惰動物


獅群中,雌獅們是主要的狩獵者,雄獅基本不狩獵。儘管獅子在奔跑的時速高達每小時六十多公里,但是它們的獵物往往比他們跑得還快。狩獵時,這些大型貓科動物並不會注意風向,因而往往將氣味暴露給了它們的獵物;而且由於相比於它們龐大身軀的較小心臟,獅子缺乏長途追擊的耐力,只衝刺一段路程後就筋疲力盡了。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它們不得不空手而歸。不管怎樣,獅群狩獵時總是小心翼翼地貼近目標,儘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用作遮掩的屏障隱藏自己,逼近獵物到三十多米的範圍內,然後突然地、迅疾地向目標猛撲過去。雌獅在奔跑中貼住獵物,然後一口咬住獵物的頸部直到它窒息死去。這時獅群的其他成員會一哄而上盡情美餐,混戰中往往是強勁的雄獅優先獨霸獵物,小一些的幼獅只分到少許甚至什麼都沒得到。雌獅往往集體圍獵,獅群成員們分散開圍成一個扇型包圍一群獵物,把捕獵對象圍在中間,然後從各個方向接近,伺機在被圍的獸群驚慌奔突時找準一個倒黴的傢伙下手。

TOP1 懶惰之王--樹懶

樹懶是哺乳綱披毛目下樹懶亞目(學名:Folivora)動物的通稱,哺乳動物,共有2科2屬6種。形狀略似猴,動作遲緩,常用爪倒掛在樹枝上數小時不移動,故稱之為樹懶。樹懶是唯一身上長有植物的野生動物,它雖然有腳但是卻不能走路,靠得是前肢拖動身體前行。

十大懶惰動物


樹懶是唯一身上長有植物的野生動物,它雖然有腳但是卻不能走路,靠得是前肢拖動身體前行。所以它要移動2公里的距離,需要用時1個月。儘管如此,在水裡它卻是游泳健將,對於樹懶來說最好的食物是低熱量的樹葉,吃上一點要用好幾個小時來消化。 人們往往把行動緩慢比喻成烏龜爬,其實樹懶比烏龜爬得還要慢。樹懶生活在南美洲茂密的熱帶森林中,一生不見陽光,從不下樹,以樹葉、嫩芽和果實為食,吃飽了就倒吊在樹枝上睡懶覺,可以說是以樹為家。

樹懶是一種懶得出奇的哺乳動物,什麼事都懶得做,甚至懶得去吃,懶得去玩耍,能耐飢一個月以上,非得活動不可時,動作也是懶洋洋的極其遲緩。就連被人追趕、捕捉時,也好像若無其事似的,慢吞吞地爬行。像這樣,面臨危險的時刻,其逃跑的速度還超不過0.2米/秒。

十大懶惰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