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時期敢罵皇帝的海瑞沒有被處死?

南渡唐後人


嘉靖四十五年(1556年)二月,時任戶部主事的海瑞向嘉靖皇帝朱厚熜上《治安疏》。在《治安疏》中,海瑞直陳嘉靖一朝的官場時弊,其中更有對明世宗沉迷於巫術、不理朝政的批評。

這樣一份奏疏的上陳,明世宗朱厚熜在見到之後登時便勃然大怒,隨即命人將他逮捕下獄。但就在眾人以為海瑞這個清流將萬劫不復之時,事情卻並未如人們預料的那般發展。

海瑞在被嘉靖帝關押了十個月後,嘉靖帝去世,明穆宗朱載垕繼位。隨即,明穆宗朱載垕依明世宗遺詔,將海瑞等一干大臣寬宥。海瑞本人不僅沒有被殺,甚至還在隆慶朝、萬曆朝迅速獲得拔擢。隆慶三年時,海瑞已經升任右僉都御史,位居正四品;此後雖然因為性格等因素,導致海瑞屢被排擠,但海瑞也終究得以全終。萬曆十五年(1587年),74歲的海瑞去世。

而對於海瑞上疏一事,又是何種原因導致海瑞沒有被處死呢?

“瑞疏言讜而意忠,非故欲批逆鱗以沽直者。上初覽之怒甚,抵其章於地。已復取置御案,日再三讀之,為感動太息,留中數月餘。”《明世宗實錄》

在閱覽了《治安疏》後,明世宗對待海瑞的態度,可謂是頗有意思。

從最初的“趣執之,無使得遁!”急切的將海瑞下獄;再到聽聞宦官黃錦一句“此人素有痴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這樣看似平平無奇的話語,其實更像是黃錦對朱厚熜的一句諫言:一個有名望、冥頑不靈的清流大臣,處死顯然得不償失;而事實上此時的明世宗對於海瑞的態度也已經沒有了誅殺之心,甚至已經轉為欣賞。在將這份奏疏留中數月,多次閱覽之後,明世宗說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

以名臣比干來稱讚海瑞,可謂是至高評語,但此時明世宗的一個舉動或許又讓人有了疑問,戶部司務何以尚知道奏疏留中,揣度聖意,便上書請求釋放海瑞,卻被明世宗重罰,不僅將他仗責100,還下獄拷問。這海瑞到底是留是殺呢?

事實上,這一點也與嘉靖帝的性格契合、治國之術相和,這也是海瑞能夠活下來的最重要因素。對於嘉靖帝,得益於眾多影視劇、自媒體的傳播,二十餘年不上朝,煉丹修仙的人又怎麼會是一個能夠治國之君呢?

作為一個外番入主的皇帝,嘉靖帝的權謀之術在大明堪稱無出其右者。從上位伊始的大禮儀之爭,將以道統為口號的楊廷和一眾自謂清流的文官士人或者流徒、或者貶謫,取得對把持了輿論的文官集團的勝利;再到幾十年不上朝,大權依舊在握,這都是明證。或許他不是用的傳統帝王的王霸之術、帝王之術,用的是會被人鄙夷的權謀之術,但論跡而言,他的治下有“嘉靖中興”,他也當得上一位有作為的中興之主。

聰明,熟諳權謀的他,對於大明王朝的積弊又何嘗不知,對於兒子朱載垕的能力又何嘗不知。海瑞,也自然而然的因為有用,有價值而成為了他為朱載垕留下的政治遺產。

當然,這個有用不只是海瑞在謀略、治國上的有用,更是海瑞作為一個清流上的作用。一個素有名望、克儉守禮、剛直不阿的大臣,殺之只能徒增被人指摘的口實,而反觀留用則既能彰顯惜才之心,更能聚士林之心。得失之間,誰會去做 不利於自己,不利於統治的事情呢?


新語話史


一切都因為嘉靖皇帝的一句話“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不論海瑞在嘉靖眼裡是不是“訕君賣直”總之嘉靖不能讓自己被輿論認作昏君,這裡邊的曲直倒是非常精彩,非常重要的一點此時的嘉靖已經日薄西山

嘉靖與海瑞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上了著名的《治安疏》,疏中直斥嘉靖皇帝的種種過失,特別是“蓋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這幾句話更是對皇帝不留情面,在封建王朝臣子的這種語氣可謂是“目無君父”之極。

(海瑞)

憤怒的嘉靖皇帝朝綱獨斷這麼多年恐怕也沒有受到過這麼大的斥責。《明史》中是這樣記載嘉靖的憤怒的: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之,無使得遁!”

趕快抓了他,別讓他跑了,此時的嘉靖也是氣急敗壞到了極點。

但是嘉靖皇帝的態度很快就平靜的下來,因為宦官黃錦的一句話:

此人素有痴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

黃錦不是在說海瑞的耿介,他其實是在提醒嘉靖。海瑞是買了棺材上疏的,如果嘉靖氣急敗壞殺了海瑞,那麼正好成全了海瑞的清名。在古代帝王的眼中,臣子的這種行為叫做“訕君賣直”,往往是因為沒有晉升的希望,在聖賢典籍的慫恿下攻擊皇帝以博得美名,從而在史書中留下姓名。

無論海瑞的動機如何,黃錦在暗示嘉靖,如果他殺了海瑞,海瑞清名事小,但是皇帝的昏名事大。所以在聽了黃錦的話之後:

帝默然。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留中者數月。

不管海瑞的動機怎樣,嘉靖留中不發,這倒是最為妥當的方法,不論臣子的目的如何,嘉靖曖昧的態度倒是令人捉摸不透。不久他就放出風來: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視事。”

嘉靖這幾句話可謂意味深長。

  1. 他是告訴海瑞,你的忠心我已經知道了,並且我也給了你比干的聲名。
  2. 他是告訴世人,我不是昏君,海瑞的放肆被我容忍了,我還是虛心納諫的,並對海瑞做了肯定。海瑞的建言有理,但是他還是錯怪朕了。
  3. 他用疾病為自己解釋,並對海瑞做了寬容,但是他把處理海瑞的事交給了內閣,內閣看著辦,內閣來操心。

但是他並沒有告訴內閣怎麼辦,內閣也不知道怎麼辦。

內閣與海瑞

嘉靖雖然看似寬容了海瑞,但是大逆不道之罪即使寬容也是死。

內閣與刑部也很頭疼,他們在揣摩嘉靖的心思。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還是給海瑞定了死罪。但是嘉靖的態度依舊曖昧。

尋移刑部,論死。獄上,仍留中。

嘉靖對於海瑞論死依然是留中不發,這個做法可謂高明至極,因為嘉靖沒有表態。但是沒有表態就是不同意嗎?

這時候,一個名叫何以尚的戶部司務覺得嘉靖應該是不想殺海瑞,所以他上書給海瑞求情,好也給自己博得聲名。但是這次嘉靖做了處理,不是處理海瑞。

帝怒,命錦衣衛杖之百,錮詔獄,晝夜搒訊。

何以尚不僅被廷杖更被下獄

(乾綱獨斷的嘉靖)

內閣與刑部真是難上加難,放了海瑞是得罪皇帝,殺了海瑞更是得罪皇帝,因為那是往皇上臉上潑髒水。

但是正如一開始我們所提及的,嘉靖已經日薄西山了。嘉靖在拖,內閣與刑部也在拖。嘉靖不處理是為了在嘉靖朝的最後保留自己的聲名和威嚴。而內閣與刑部是完全不敢處理。

但是徐階出場了,在嘉靖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的時候,

徐階開始營救海瑞。倒不是徐階多麼欣賞海瑞,因為此時的海瑞已經成了天下清流的榜樣,徐階救海瑞是在為自己在下一個朝廷謀取政治基礎

就這樣拖到了嘉靖皇帝龍去上賓,海瑞在徐階等人的營救下,也成功出了獄。而營救海瑞的功勞則成了徐階極大的政治資本

(徐階與嘉靖)

所以海瑞不死最終要歸功於

嘉靖的曖昧與徐階的營救


坦坦蕩蕩的尚格


在回答這個問題提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當時發生了什麼事?嘉靖皇帝為什麼會如此震怒?

事情發生在“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這位“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六品司員,向嘉靖皇帝呈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文中提到嘉靖皇帝昏聵多疑(心惑)、剛愎殘忍(苛斷)、自私虛榮(情偏),既是昏君,又是暴君。他還指出,嘉靖不但從政治的角度看不是好皇帝,從倫理的角度看也不是好男人。如果拿君臣、父子、夫婦這“三綱”來衡量一下,就會發現原本應該成為全體臣民道德楷模的皇上,居然一綱都談不上:任意懷疑、謾罵、屠殺臣僚,是不君;對親生兒子毫無教誨養育,連面都不見,是不父;與皇后分居,躲在西苑煉丹,是不夫。難怪普天下的臣民百姓,早就認為他不對了(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也難怪老百姓要以他的年號來表示對他的不滿,說什麼“嘉靖嘉靖”就是“家家皆淨””(上面內容引自易中天教授的著作《品人錄》)

海瑞如此“過分”的言行,要是我我也得火冒三丈,更何況掌握生殺大權的皇帝呢?可是為什麼嘉靖皇帝沒有殺掉海瑞呢?筆者總結了三個原因,且聽我一一道來。

第一點,海瑞的為人。從下面三個故事中可以窺見一斑。海瑞死後的資產數目,有三種說法,第一種151兩銀子,第二中20兩銀子,第三種8,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海瑞比青天還青;有一次海瑞給母親過壽,去買了兩斤肉,賣肉的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海瑞居然來買肉了,兩斤,整整兩斤,頓時傳遍了州府;海瑞連新官上任時的油水,都清點清楚,給人退回去。這種人偉岸的人格力量可以摧毀世界上的任何東西。是海瑞的正直清廉讓他免於危險。

第二點,嘉靖皇帝也不是傻子。雖然國家大事被他搞得烏煙瘴氣,但是他仍牢牢的控制著這個國家,明朝還在運行,即使他四十多年不上朝。是忠是奸他分得出;嘉靖帝生性多疑,當時海瑞已經準好了棺材,他以為海瑞就是一場政治作秀,好讓他名垂青史,而自己就真成了昏君。後來,他知道自己錯了,不認錯,不放海瑞也不殺他,後來新皇登基大赦天下。

第三點,正義的力量。縱便時代黑暗我也堅信正義的存在,因為正義黑的變不成白的,白的也變不成黑的,雖然有時正義會遲到打但正義永遠也不會缺席。因為有這股力量的存在,促使著人民往同一個方向前進,歷史屬於人民,人民會選擇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人民選擇了正義,正義又救了海瑞,海瑞的名垂青史,不正是正義的選擇嗎?有的人死了,他卻永遠活著,正義不倒,歷史自有人來評說。






wait文學之路


第一:明世宗被海瑞上奏摺前備好棺材的行為所打動。

第二:雖然被海瑞罵了,但是他不想殺了海瑞留一個不好的名聲。畢竟海瑞是一個忠臣。

海瑞看到明世宗性迷信鬼神,虔誠吟誦又一手遮天,最痛心又氣憤。於是便寫了一道奏摺,想勸明世宗改過自新好好治理國家。身邊的朋友怕他招來殺身之禍都勸他不要上這道奏摺,海瑞說應該以身許國。大家都怕得罪皇上而不規勸何時才能治理好天下。他拿出20兩銀子交給一個很相熟得人。看在同鄉的情分上我死後請你用這些錢把我送回老家埋葬接著他又把家人叫來說是給我買棺材。然後你們就老回老家去,見了我的母親請多多安慰她老人家。明世宗打開奏摺一看裡面全是指責自己的話氣得把奏摺摔在地上。拍著桌子喊道這哪裡是上書,簡直是在例數我的罪狀。去把海瑞給我抓來,別讓他跑了。旁邊有個宦官說陛下,海瑞根本沒打算跑聽說他上書前已經買好棺材,把家人送回了老家。現在正在朝房裡等候發落的,明世宗好半天沒說話。他又揀起仔仔細細看了一遍,說他想當比干可我不是商紂王。海瑞被投入大牢。明世宗雖然判了他死刑但一直沒有下令執行。沒過多久,明世宗就病死了。海瑞被繼位的明穆宗釋放出獄。


知行合一2020


海瑞的官職基本上都是他罵嘉靖皇帝罵出來的,正因為他罵嘉靖皇帝,所以他的事業才達到了巔峰。海瑞在罵皇帝之前,只不過是一個六品芝麻官的戶部主事。

假如海瑞沒有罵皇帝,那估計他在官場上很難有作為。海瑞罵嘉靖皇帝以後,他卻成了千古忠臣的典範,官運亨通,一路高升,最後做到了南京都御史的位置。

那麼為何海瑞大罵嘉靖皇帝,而嘉慶皇帝不但不惱火,還給海瑞升官?

按常理來說,嘉靖應該殺掉海瑞,出口惡氣,畢竟海瑞挑戰了他的皇威,並且嘉靖作為一國之君肯定有殺掉海瑞的權利。但嘉靖最終不但沒有殺海瑞,而且還給她升了職。

主要有三個原因:

(1)嘉靖不敢殺掉海瑞;(2)嘉靖不人心殺海瑞;(3)與當時明朝的政治環境有關。

據《明史海瑞傳》記載:嘉靖皇帝看了海瑞罵自己的書信之後,非常憤怒,氣的差點昏過去。於是想派人把海瑞抓了起來。但是,太監黃錦卻對他說:“海瑞這個人性格是出名的耿直,他知道罵皇上肯定是死罪,所以他必定已經準備好了棺材,在家等著你去抓他。”

嘉靖皇帝聽了黃錦的話之後感覺有道理,等到心情平靜之後,又重新讀了海瑞的上書,他突然發現海瑞說的很有道理,於是他開始欣賞海瑞的才華。

其次,如果嘉靖真的要殺掉海瑞,他肯定要找一個理由,但是海瑞在上書中陳述的都是事實。並且嘉靖皇帝心裡很清楚,如果他隨便找一個理由殺掉海瑞,那無疑證明嘉靖就是一個無道的昏君,這樣就會留下千古罵名,嘉靖是不可能這樣做的。

除了以上幾點原因,很多人認為嘉靖不殺海瑞,是因為海瑞的才華,嘉靖皇帝想把海瑞留給他的後代使用。但這只是猜測,因為海瑞的才華還沒有達到託孤的標準。而海瑞身上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廉潔和他的忠誠,嘉靖也正是因為看中了海瑞這一點品質才會給他升官。。


公元前


其實,當時嘉靖皇帝內心也是想殺海瑞的,據《明史海瑞傳》記載,嘉靖皇帝看到海瑞的上書之後,勃然大怒,氣的渾身發抖,以手抵地。並對太監說:“趕緊把他抓起來,別讓他跑了。”這時,邊上的太監黃錦對他說:“海瑞這個人是出了名的耿直,他知道冒犯皇上必然是死罪,所以他已經買好棺材,並與妻子訣別,在家待罪了。而且他家的僕人們也都逃走了,他自己肯定是不會跑的。”

這說明黃錦還是瞭解海瑞的,皇帝皇帝聽到黃錦如此說,才慢慢地冷靜下來,重讀海瑞的奏表,發覺海瑞所奏的也確實是為了大明好,為了大明江山的千秋萬代。

嘉靖後來之所以沒有殺海瑞,主要是當時封建政治形成了以文人為核心的體制,尤為明朝為甚。所以,下面臣子們上書勸誡皇帝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皇帝因為臣子直言不諱就殺掉臣子。那麼,這個皇上就會被天下人認為是昏君。所以,嘉靖皇帝也不得不慎重考慮。

還有,嘉靖想要殺一個臣子,就必需要向天下公佈這個臣子的過錯。這樣的話,海瑞上書的內容,也必然會公之於眾。可海瑞所說的應該都是事實。這一點,相信嘉靖皇帝內心很清楚,所以,如果此書內容向天下公佈,那麼無疑會讓天下人都明白,嘉靖皇帝本人就是無道的昏君。這是嘉靖不敢殺海瑞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因為,他實在怕殺了海瑞這個忠臣之後,自己會留下千古罵名。

據《明史》記載,海瑞這篇奏書的內容,主要是罵嘉靖皇帝熱衷修道,而荒廢朝政,以至於造成國家混亂,百姓流離失所等等。當然,海瑞也很講究策略,並不是一味的在指責嘉靖,也沒有把天下混亂的責任全部推給嘉靖。反而,從儒家的倫理道德中,給皇帝找臺階下。而且,他還上雞湯,認為嘉靖一定可以改過自新,成為一代明君。

海瑞在罵皇帝犯錯誤的同時,把主要過錯全部推給下面大臣們,認為都是做臣子的不加勸阻造成的。這個觀點,讓嘉靖看了之後,既惱怒又暢快,這也減輕了嘉靖想殺海瑞的心思。

海瑞的一生,本來籍籍無名,從罵皇帝開始,有人說海瑞運氣反而好了。因為,罵了皇帝不但沒死,反而得到了升遷的機會。殊不知,當時罵皇帝也是有可能付出生命代價的,而海瑞卻依然這樣做,他不為別的,只是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為了天下的百姓。所以,海瑞是真正為了老百姓好,而且他後來的一系列行為,也證明了他不是邀名之徒,是真正的清官,為國為民,是最值得後人尊敬的。


超凡博弈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復原一下歷史的原貌,據《明史》記載: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痴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留中者數月。嘗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會帝有疾,煩懣不樂,召閣臣徐階議內禪,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視事。”又曰:“朕不自謹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豈受此人詬詈耶?”遂逮瑞下詔獄,究主使者。尋移刑部,論死。獄上,仍留中。戶部司務何以尚者,揣帝無殺瑞意,疏請釋之。帝怒,命錦衣衛杖之百,錮詔獄,晝夜搒訊。

這一段記載就是有名的海瑞上疏,因為明嘉靖皇帝多年來不上朝,天天就是求仙問答,海瑞冒死上疏勸諫嘉靖,雖然惹的皇帝大怒,但倒也沒有殺掉海瑞。或許,在有些人看來不可理解,嘉靖並非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為什麼能夠不殺海瑞呢?

在《明史》上,對嘉靖的一生有過這樣的一段概述,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嘉靖其人:

世宗御極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顧迭議大禮,輿論沸騰,倖臣假託,尋興大獄。夫天性至情,君親大義,追尊立廟,禮亦宜之;然升祔太廟,而躋於武宗之上,不已過乎!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餘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雖剪剔權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從這裡我們其實可以看出來,嘉靖皇帝雖然說晚年間的表現比較昏聵。但這個人也並非是無能、殘暴的皇帝。由他早年間的力除一切弊政這點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還是想留下一個好名聲,比較在意自己的口碑,這才有了他所說的: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是因為從根本上講他也不想做殘暴之君。而且,我們還應該注意一個細節,就是嘉靖看到上疏之後的第一反應是:趣執之,無使得遁。這個的意思是抓起來他,別讓他跑了。這是盛怒之下的表現,但是也沒有表現出來一定要殺海瑞。而在這之後他還是有所觸動的。種種跡象表明,嘉靖這個人雖然被後人評價不高,但實際上來說這是個讓人說話的皇帝,至於聽不聽那就是看他自己了。

除了嘉靖自己本人的原因外,海瑞的命也算是極好的。黃錦雖然說是一個宦官,而且從嘉靖是藩王的時候就跟隨著嘉靖。但這個宦官是一個有道德底線,能夠約束自己的宦官。而且這個人也是一個為為老百姓做事的宦官,有這樣一個宦官在嘉靖身邊,他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一下嘉靖的錯誤的。所以,有他的保護,也是能在嘉靖盛怒之下而沒有殺掉海瑞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就是海瑞本人。首先海瑞其人名聲甚大,一直以來就有剛直的名聲,真的殺了海瑞對嘉靖的名譽是很有影響的。另一個就是海瑞雖然清廉、剛直但是他不傻。從他經常懟皇帝,但卻能得以善終就可以看出來他是有智慧的。他之所以準備了棺材才上疏,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其實不是做好了必死的準備,而是要將嘉靖一軍。意思就是,我做好死的準備了,我直言不諱,你要是殺了我你就是昏君,其實這也是海瑞對自己的保護。

這麼看來,海瑞之所以能夠不死,一是因為嘉靖皇帝本身也並不殘暴,二是有人在保護海瑞,三就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


再言春秋


借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的一段臺詞:“就是因為他們只敢參嚴,不敢直言天下之大弊,才使得嚴黨能夠藏身大弊之後,肆行貪墨而不倒”。

世宗不殺海瑞首先是海瑞本身清廉自守,堪稱模範官員,沒有把柄可供攻擊。明代謝肇淛言:“近代若海忠介之清,似出天性;然亦有近詐者。…然忠介身後誠無餘財。近來效顰者,家藏餘鏹,而外為纖嗇之態,欲併名與利,而皆襲取之,視海公又不啻天壤矣”。

(明世宗像)

其次,海瑞撇開嚴嵩一黨,直接指出國家當前的困境皆是因為皇帝自身的原因所致,並非奸黨柄權之原因。

前者楊繼盛、沈煉等人,皆是參奏嚴黨擅權,如沈煉所上奏疏指斥嚴嵩“要賄鬻官、沽恩結客、妒賢嫉能、陰制諫官、擅寵害政”,二人皆被嘉靖帝貶斥。而海瑞直指君非,嘉靖帝反而要顧忌自己的身後名,不能直接殺他,必須要有合適的罪名。海瑞持身清正,嘉靖帝也找不到殺他的其他罪名,朝野和士林輿論也都同情海瑞,君臣相持不下,直到嘉靖帝駕崩,徐階等人假借嘉靖遺詔釋放海瑞。

(海瑞畫像)


牧荑


這個問題很簡單。就好比乾隆和和珅的關係,乾隆其實知道和珅貪汙,但是為什麼不殺了和珅呢?大家想想和珅就是貪汙,他能跑到哪兒去?有一句話叫做不聾不瞎不配當家。就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風氣,你沒點好處,給人家誰給你做事兒。人家和珅也不能說是一無是處。人家也是有才能的,人家拍馬屁也能拍對了。再說了,和珅一倒,嘉慶吃飽。乾隆簡直就是把和珅當成了大清的儲錢罐。海瑞呢,不是貪官,他是清官,他一心為民為老百姓著想。得到了天下百姓的一致好評,他辱罵皇帝。在家裡已經把棺材做好了,等著皇帝來殺他。但是皇帝雖然很憤怒,但是知道不能殺了海瑞,要不然會被天下的百姓所唾棄。在史書上也留下了一個殺清官的惡名。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上級領導都喜歡用那些貌似才能不高的人,只會拍馬屁的人。有把柄抓在上級領導的手裡就好,為上級領導做事兒。像那些剛正不阿的人,人家自命清高,怎麼可能一心為你學做不好的事兒呢?這就是權衡利弊之中啊。就像康熙皇帝,他是很聰明的,他既不扔掉索額圖,也不扔掉明珠。你們兩個就在那兒爭吧,反正我就是牽著兩匹馬。互相爭鬥,兩敗俱傷,坐觀龍虎鬥。這就是皇帝駁臣的高明之處。


虞之過


因為在嘉靖皇帝心中,如若殺掉海瑞。則證明海瑞所言不虛。嘉靖皇帝在得知海瑞寫完“治安疏”後,遣散家中僕人,自備一口棺材後,感嘆道,此人自比比干,而我絕非紂王。以後海瑞被投入大牢,未被處死。其中也有嘉靖皇帝與海瑞惺惺相惜的關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