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没能帮刘备统一全国?

袁少安


诸葛亮不是神仙,不是万能的。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联合东吴,打败曹操,趁机得到荆州,后又取益州,夺汉中,刘备势力达到顶点。诸葛亮因为庞统身死,去益州时,不得已留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北伐时,刘备称王有些骄傲,没有做到失败的准备,也没有派兵支援。诸葛亮跟关羽有矛盾,本想给关羽一个教训,可能还有借刀杀人除掉关羽的意思。没有想到关羽失败的太快,没派大将守荆州。也是诸葛亮根基太浅,荆州官员都是刘备的亲戚,不够果断,有些犹豫,耽误了时机。刘备称帝伐吴时,他没有阻止,其实他也想夺回荆州,高估了刘备的军事才能,又爱惜羽毛,不随军出征。其实最好是诸葛亮领兵伐吴。诸葛亮对刘备的一意孤行不满,几个月的时间本可看出刘备的错误,不愿得罪刘备,战败时已晚。猇亭战败,蜀国只剩下益州汉中,实力大损。益州多山,交通不便。诸葛亮几次北伐,因为后勤供应不上,撤兵。诸葛亮用人不当,有街亭之败,心量小容不下经常提意见的魏延,甚至死后用计除掉魏延,使蜀国大将调零。诸葛亮不是好老师,教不好刘禅。不是好统帅,搞一言堂,没有培养出独当一面的大将。说到底蜀国力量太小,国力太弱,以少剩多,也不容易。诸葛亮也受当时知识的限制,不可能发明火枪。或者,也可以南下征服印度,在南亚立国,也不会次于贵霜帝国。


梦随风1949


拥有再好的设计师,也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才行,诸葛亮没能帮刘备统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局势已经对刘备非常的不利,就像诸葛亮的师傅水镜先生说的那样:“诸葛亮得其主,未得其时也!”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投靠的这个主公刘备算得上是一个明主,但是投靠他的时机有些不对。为什么说不对呢?因为天下1/2已经被曹操占据。剩下的1/2天下还没有刘备什么事儿!

这就很尴尬了,尽管如此诸葛亮还是帮助刘备开拓了蜀汉基业,先是连吴抗曹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曹操,接着又用计策占据了荆州。

攻打益州虽然初时也不算太顺利(诸葛亮看家没去),但是随着诸葛亮帅军增援最终还是顺利的拿了下来,到此时就实现了当年定下的隆中策略。不但如此,还进一步开拓疆土,拿下了汉中,打得曹操不得不主动撤退,局势对蜀汉政权一片大好。

但是蜀汉的好运到此也就算结束了,由于荆州的关羽骄傲大意被东吴抄了后路,荆州彻底丢失,再也无法实现隆重策略两路齐头并进相、互呼应的方针策略。

恼羞成怒的刘备一心想要为关羽报仇,很难再听进诸葛亮的意见,局面开始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夷陵的惨败,不仅损失了三位优秀的战将(张飞被刺杀,黄忠战士,马超病故)还损失了大批的青壮将领和数万的精锐部队。

刘备这次大规模的败家行为,使蜀汉衰落成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连续几年都无力北伐。

这就好比是一个玩家高手,打高端局按经验套路玩出了一个好的局势,上了个厕所,手机让青铜拿去了玩会儿,频繁的送人头,对手都推到水晶了。你说再拿回来这逆风局还怎么玩儿?对手可都是荣耀王者级别的!


虹猫大侠


刘备自战黄巾开始到依附荆州刘表时的24年里,有苦有乐,有惊有险,但事业无成。在襄阳隆中请出诸葛亮时,制定了全面规划,按步就班,霸业可成。在诸葛亮的精心谋划和治理下,刘备集团已初具规模,经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势力迅速发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诸葛亮协助刘备取得益州后,诸葛亮有强硬的政治手腕,代表刘备治理成都,调和益州各派系的关系,稳定益州局势,保障刘备夺取汉中的后勤供给。刘备平定汉中后,其势力达到鼎盛,可直接与曹操到抗衡。但好景不长,关羽北伐失利郧命,还丢了荆州。导至刘备伐吴前张飞遇害,之后马超又去世。刘备执意伐吴,在夷陵大败,损失了蜀汉一半精锐和中青人才,以致后期蜀汉人才调零。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把蜀汉的烂摊子摔给了诸葛亮。。。诸葛亮经过几年精心治理,国力大有提升,边关安定,人民安宁。于226年南下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不忘先帝遗愿,北进中原,复兴汉室。诸葛亮在228年举行北伐,精心谋划,周密安排,但事与愿违,第一次北伐失了战略要地街亭,以至功亏一篑,无功而返。诸葛亮共五次北伐,因兵力不足,将领缺泛,国力有限,后勤不能保障,北伐设有成功。诸葛亮禅尽竭力,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做到了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是智慧的化身,道德的典范,忠臣的楷模,千百年来受到后世的敬仰。




刘坤忠120


第一个原因是,诸葛亮本身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厉害,他也有失误的时候,第二个原因就是,刘备这个人的军事才能有点差,做事情“冲动,不理智”,而且有点过于急躁,总觉得这天下本来就是他们“刘家”的,只要他“振臂一呼”,就能立马“复国”似得。

下面来简单谈谈,诸葛亮为啥没能统一全国。

1、底子薄

三国之中,刘备的家底是最薄的,说的不好听点,就是“实力最差劲的”。

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他们都抢占了最好的地盘,手中兵多将广,老百姓的生活水品也很高。

而刘备是在诸葛亮出山之后,才拥有了“四川”和“荆州”两块地盘,荆州是个好地方,可惜“刘备”经营的时间不长。

而四川就更加不用说了,穷山僻壤,连养活老百姓都困难,谈何打败“曹操和孙权”,不过这也是没办法,好地方都让别人抢占了,他只能占据这一片。

按说这种情况,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做好防御,但是却偏偏“穷兵黩武”,要去打别人,这就是他们为啥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部不和睦

这个也不能全怪诸葛亮,毕竟军队还是要归刘备管理的。

刘备他们在打了几次胜仗之后,军中滋生了“骄狂”的气氛,这点在关羽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

荆州是诸葛亮图谋天下大计的关键所在,如果他能意识到,关羽的“骄狂”,就应该换个人去,比如赵云之类的,但是他没有,这就是他的用人失误。

当然,也可能是诸葛亮建议了,但是关羽执意要去,觉得区区一个军师,根本就不放在眼里,而刘备张飞也有骄傲的情绪,觉得诸葛亮的计策已经很明显了。

从荆州开始,两路出兵,直接就能把曹操给灭了。

结果没想到,孙权从背后捅刀,失了荆州不说,还把关羽这员虎将给葬送了,从此蜀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3、诸葛亮其实不是“军事天才”

诸葛亮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能掐会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似乎用兵神乎其神。

但是这只是小说,并不是真实的诸葛亮,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这个人大部分的时间,其实都是在整理“内务”,而并非在打仗。

而且当年带兵的时候,居然没有“统一”指挥权,让关羽独立带兵,就是最大的失误,当然这个上面也说了,可能是内部的问题。

但是在和司马懿这些名将较量的时候,诸葛亮也多次体现出了自己的短板,比如街亭这么重要的位置,居然让一个不怎么懂军事的马谡去镇守,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还有因为自己过于谨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未予采纳,结果贻误战机,功败垂成。

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毕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实际上,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真的是有缺点的。

总结:

从根本上来看,诸葛亮并没有失败,失败的是刘备,毕竟诸葛亮是帮刘备打天下,刘备本身没有“雄才大略”,做事情容易“上头”,就算诸葛亮再厉害,也帮不了他,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太行山下小小强


谈谈我的看法。

诸葛亮隆中对时给刘备制定的战略计划也就是三分天下中取得一席之地,然后伺机北图中原,以期完成统一大业。可惜,这个计划只完成了一半,刘备“中道崩殂”,而后国力渐衰,诸葛亮也病死五丈原,功亏一篑。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其内外原因合力而成的,有其因,必有其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团队的力量。魏蜀吴就是三个团队。很显然,魏氏集团的力量很大很强,强大到它的团队领导可以把“最高领导”不放在眼里,可以利用“最高领导”对其他集团发号施令。魏氏集团本身确实很强,它人才济济,地盘也很大。关键是这个集团有一个英名的领导(曹操),他广纳贤才,并善任之。他的集团也很团结,干部员工都能很好地团结在以主要领导为核心的集团周围,齐心合力,共谋发展。再观刘氏集团呢!从当初的三兄弟创业开始,历经苦难,饱尝艰辛,终于打下了一片天地,也可谓事业小成。但与魏氏集团相比还是实力不济的,与魏氏集团扳手腕还是稍显力薄的。

2.团队要有一个英明的领导。团队很重要,领导是关键。一个好的领导能把团队带向光明大道,一个差的领导能使团队走向毁灭。魏氏集团的老板就是一个英明的领导。他具有雄才大略,具有成大器的胸怀和能力,且善于用人,他的员工都愿意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干。刘氏集团的老板呢,他宅心仁厚,心地善良,太过“妇人之仁”,不具备干大事的狠劲,不具备高超的领导能力,凡事优柔不定,过份依赖集团二号人物。诸葛亮再有本事,完全依靠他一个人的能力也是双拳难敌四手的。一个集团仅靠少数精英人才的个人能力是很难成就大气候的。其实这也是刘老板不自信的表现。这样一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最终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3.外部原因。三大集团中,孙氏集团占据长江天险,偏安一隅,可谓占得地利之优。刘备集团拥有“汉室宗亲,大汉皇叔”的名号,可谓占得人和之势。而魏氏集团则天时地利人和统统拥有。曹老板“挟天子令诸侯”,奉诏讨伐各地藩候,这是名正言顺的人和。曹氏集团拥有北方辽阔的地盘,物资丰裕,不惧怕战争,一两场失利也动摇不了其强大的根基,这更是占尽地利之优。最后,刘氏集团一二号人物过早地死去,集团一盘散沙,已经对曹魏集团构不成任何危险,强大的魏氏集团更占据了天时之利。本身就强大无比,又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部优势,那结果还需要说吗?

当然啦,最后,魏氏集团苦心经营多年取得的成就被司马家族不费吹灰之力窃取了!这又似一个天大的笑话。但司马家族是从巨人的背后突然捅了一刀,玩的是阴的,有点胜之不武。但纵观三国,无论如何,刘氏集团统一天下的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历史的大势,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后朝复前朝成功的先例。


文一多


尼山布衣认为,要统一全国,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条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没能帮刘备统一全国,应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来分析原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所指的“天时”是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利”是指有利的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人和”指的是人心的向背。

自古以来,人们评价魏蜀吴三国之争,大都以为蜀汉占人和,得以与魏、吴鼎足而立。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更是借诸葛亮之口,表达了刘备得人和的观点:“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何为人和?简言之就是人心的拥护和君臣上下团结一致,也可以理解为军队、政权或国家统治集团内部相互信任、彼此宽容。蜀汉内部果真占据人和了吗?我认为不尽然,为什么呢?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原因。

一是君臣之间并不能完全信任。刘备与诸葛亮之间表面上看是一对如鱼得水、理想和谐的明君贤相,但实际上,两人的关系远未达到完全充分信任的程度。特别是刘备多次在关键时刻不听从诸葛亮之言,违背隆中对策。如诸葛亮屡次劝说取荆州,刘备不从;诸葛亮劝说刘备进攻西川,刘备不听。如果说刘备为了维护“不义不取”这块招牌,维护刘氏宗亲这块“仁义”面具,这还情有可原,那么在关羽死后,伐吴报仇一事上,刘备与诸葛亮的分歧公开化了。

二是将相之间难以融洽相处。主要表现在诸葛亮与关羽之间的微妙关系上。诸葛亮深知刘关张三人情同手足,必须处理好与关、张的关系,才好开展工作。虽然他尽力维护与关羽的关系,但始终未能让关羽听命于己。如,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违抗了诸葛亮的军令,但诸葛亮迫于刘备的压力,也无可奈何,只好找个理由替关羽开脱,也给自己无力制约关羽找个台阶下。再如,交接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关羽要“北拒曹操,东联孙权”。但关羽根本不听,以至于落了个“败走麦城”被孙权杀死的可悲下场。

三是武将之间矛盾重重。关羽与刘封之间的矛盾最危险,刘封见死不救,导致关羽大意失荆州,关羽与傅士仁、糜芳之间的矛盾,导致后者叛变,给了关羽致命一击。关羽还瞧不起老将黄忠,认为黄忠不配位于五虎将之列。

四是文臣之间不睦。庞统视诸葛亮的存在当作自己建功立业的绊脚石,极力撺掇刘备进据西川,诸葛亮认为时机不到,庞统的想法居然是:“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劝刘备“不可疑心,可急攻”。结果自己命丧落凤坡,刘备只好将诸葛亮从荆州调离,派关羽守荆州,后关羽失荆州,给蜀汉政权造成巨大损失。

五是内部少数民族不安定。南方少数民族不满蜀汉统治,纷纷反抗,才有了“七擒七纵孟获”,虽然诸葛亮最后平定了南方,但也牵扯了蜀汉的国力。

总之,蜀汉既没有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也没有东吴隔江而治的地利优势,也谈不上在人和方面与魏、吴相比的显著优势,又拿什么来统一全国呢?


尼山布衣


在三国中,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江山,但是未能统一天下,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的对手同样也是非常优秀的。此外蜀汉江山的实力比起他的对手来说,实在太弱了一点,诸葛亮虽然能力很强,但也只是勉力维持而已。


首先,诸葛亮虽然优秀,但是他的对手同样也是非常强大和优秀的。



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的时候,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三国中期了。当时中国大地上实力最强大的诸侯曹操已经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在当时,曹操正准备南下,统一荆州和扬州,曹操的麾下聚集了大量的文臣武将,他们都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诸葛亮虽然优秀,但是比起他们来,也没有强到哪里去。而且曹操所拥有的实力,远远大于刘备的实力。



正是因为迫于曹操的实力,所以刘表死后,他的儿子刘琮和荆州的实力派很快就投降了曹操。诸葛亮在这种危机的时刻,劝说刘备联络孙权,最后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后来刘备又杀入四川,夺了西川和汉中,最后成就了蜀汉的江山,从这点上来讲,诸葛亮已经表现得非常的优秀了。但是魏国也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的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所以后来诸葛亮就很难打败他们,统一天下。

其次,蜀汉的实力比起他的对手魏国来说,实在太差了一些。



东汉王朝有十三州一说,而曹操至少占据了九个,蜀汉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占到两个州,实力相比实在太悬殊了。诸葛亮才能再优秀,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与魏国的战争中,很难占到什么便宜。因为当蜀国的军队总数也不超过10万,而除了各地镇守之外,诸葛亮北伐能带到前线的不会超过7万。而魏国轻易就能拉出10万大军来,在这种实力对比之下,诸葛亮自然很难击败魏国,更不可能去统一天下。而且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之后,彻底的失去了荆州,诸葛亮北伐只能够从汉中出兵。那个地方地理位置非常险要,运输极其不便,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兵力用来运输粮草,导致用于前线的兵力就更少了。

再就是诸葛亮虽然优秀,但在历史上主要是擅长于内政外交,并不擅长于军事。



由于三国演义过于神化诸葛亮,似乎诸葛亮是无所不能,尤其是在军事上经常能够做到以少胜多。但在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亮在军事上并不是很擅长,他主要擅长于内政外交。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他最大的功劳就是促成了刘备和孙权之间的结盟。在刘备在世的时候,他主要是做好后勤方面的工作。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率军北伐,但并没有太多的建树,因为军事并不是诸葛亮所擅长的东西。当然,当时蜀汉的实力太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诸葛亮虽然非常优秀,但是也无法帮助刘备统一天下。


平安读历史


第一、魏国实力强大。

我们知道三国势力谁最强大?当然是魏国,无论是地盘还是人口以及军队。因此,才有蜀吴联合抗魏。以火烧赤壁为例,蜀吴联军共十万人左右,而曹军八十万,由此可见,差距之大。

第二、刘备无能而惨败夷陵,伤了蜀国元气。

关羽死后,刘备无政治家头脑和全局观念,不顾众人反对,竞起倾国之兵伐吴,欲报关羽被吴将所杀之仇。加之,其军事才能不足,中了吴国陆逊之计而被火烧连营,从而兵败,七十万人几乎损失殆尽,导致蜀国元气大伤,刘备病死。从此,几乎一蹶不振。

第三、错用了马谡。

街亭之战,马谡好大喜功,且又纸上谈兵,导致兵败,使连接南北的咽喉之地被蜀国占领。使夷陵之败后恢复了一点元气的蜀国,再遭挫折,为避免更大的损失,第一次北伐不得不草草收兵。

第四、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无论是谁,包括诸葛亮本人也知道,北伐必败,为何?

1、偏安一隅的政权不会长久。

从诸葛亮写的《后出师表》中,他说出了北伐的原因——历史上任何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不会太长久。因此,只能奋起一搏,死马当活马医,或有转机。

2、诸葛亮为感刘备的知遇之恩。

刘备不顾皇叔尊贵的身份,亲自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其求贤若渴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身为农夫的诸葛亮,后者决心以死相报其知遇之恩。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的表述为证:“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弛……。”

3、七星灯续命失败,诸葛亮无力回天。

诸葛亮用火攻,虽有功于蜀国,然有罪于苍生。他也知道,必遭天谴(上天惩罚)而阳寿不足。因此,他知道自己命不久了,便施法希望用七星灯延长寿命,以帮助蜀国一统天下,却失败了。

3、诸葛亮临死之时,也道出了真相。

诸葛亮临死时,福谢代表天子(蜀主刘禅)问诸葛亮的继承人是谁?答:蒋公琰;又问:“蒋公琰死后,谁可继承?”又答:“费文伟可以继承;”再问:“费文伟死后,谁又来继承?”诸葛亮没有回答,福谢走近一看,诸葛亮已经死了。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知道蜀国不久会灭亡,后来也证明了这就是事实,这就说明了诸葛亮已有先见之明。

以上就是诸葛亮没能帮助刘备一统全国的原因,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大才21


这个事儿要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既为诸葛亮为刘备准备的一整套争夺天下的战略方针,其重点内容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核心内容可以概略为八个字:跨有荆、益,结好孙权。我想大家都看得懂,这里就不做翻译了。其后若干年,刘备也确实按照《隆中对》的既定方针进行运作,达成了建立蜀汉王朝的目的。但是离统一天下还是相去甚远。之所以没有实现《隆中对》的既定方略,因为在实施方略的关键时刻出现了几个关键因素,彻底打乱了原先的战略部署,而当时蜀汉已经达成了《隆中对》的前期目标,得取了益州,也就是四川腹地,结果这反而使得蜀汉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以下详细说明是什么关键因素使得蜀汉最终没有夺取天下。

其一,关羽大意失荆州。

《隆中对》的核心思想为:跨有荆、益,结好孙权,而荆州则是其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如果益州是蜀汉攻击曹魏的左刺拳,那荆州便是夺取天下的右勾拳。荆襄九郡,分别是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章陵郡。而刘备则占领了其中的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和南郡,战略位置可谓是四通八达,西可顺长江直通蜀汉,东可下长江直取东吴,北取襄樊则可一马平川直捣中原腹地,一路之上除了城池之外无险可守,这也是为什么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能吓得曹操想迁都避其锋芒,而曹仁则死守樊城寸步不让的原因。可问题是如此的战略重地握在刘备手里,不光是对曹操的威胁,也是对孙权的威胁,因此吴魏联合抗击关羽是可以预见的。诸葛孔明没有看透这一点,未在关羽攻打樊城时施以援军,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失误。当然,这可能是出于对关羽个人能力的信任。有人说诸葛亮是趁机借吴魏之手做掉关羽,达到他的个人目的,当然,这只是一部分读者的个人猜测而已。总之丢失了荆州,蜀汉也就丢掉了一统天下的绝大部分可能。

其二,对益州战略物资运输条件的严重低估。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战略层面上尤其如此,可问题是难的不只是对方,己方也难。如果是守,那益州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三国时代想要攻克这些天然屏障可谓进退无门。可如果是己方想攻,那情况也是一样。所谓打仗就是打钱,这个钱在古代可以理解为粮草给养,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想把粮草运出四川,那可就是个问题了,茫茫秦岭栈道,马、骡子上不去,要把成都平原的粮食运出来只能靠人背,背的人累吃的就多,结果送到前方的粮食,进一步减少。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就是因为粮草给养。蜀军随军最多只能携带一月余的军粮,而陆续运出的粮食远不够前方的消耗,一月若无功只有撤军,任何战略战术均无从谈起。

其三,人心不稳。

蜀汉在益州共分三股势力,分为益州本土氏族组成的益州集团,由刘璋旧部组成的东州集团,还有刘备亲信所组成的荆州集团,三股势力间的斗争错综复杂。如果当初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大获全胜,那么蜀汉内部将会相对太平,荆州益州同时出兵,夺取天下也就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当然事半功倍。结果关羽失荆州使得蜀汉在战略上陷入被动局面,荆州各政治集团人心浮动。再就是荆州集团的原班人马接连损失,加之诸葛亮采用高压政策,以法家学说治理蜀汉,虽控制住了局面,但是人人自危也就失去了进取之心,人才凋零。没有士气,没有人才,何以取得天下。

环环相扣,《隆中对》的战略意图,荆州、益州同属核心,失了荆州,蜀汉等于孤掌难鸣,诸葛亮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保留这一方基业,以属不易了。




f梦飞翔f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素来料事如神,让敌人闻风丧胆。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从一开始实力薄弱的的队伍,一点点发展壮大,而且还一次次以少胜多,取得了荆州、益州。汉中等地。可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却为何没能帮助刘备一统天下,光复汉室呢?

1、 外部原因

当时三国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战火不断,可三国的局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但是到了三国后期,魏吴的实力越来越雄厚,手下有本事的参将越来越多,而蜀国的兵力却在不断下降。

2、 内部原因

打了几次大胜仗后,刘关张三人开始膨胀,蜀军将士也不断膨胀,居功自傲,不把敌人放在眼里。刘关张和诸葛亮等人在战略部署上经常会有一些分歧和摩擦,导致军中不和。再加上蜀军中出了很多内奸,经常在诸葛亮背后捅刀子,让这个本就脆弱的政权更加雪上加霜。

诸葛亮三路并进的策略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可关羽却大意失荆州,三路并进也以失败告终。刘备为夺回荆州又率兵攻打荆州,却也落得惨败,导致蜀军元气大伤,也是蜀国走下坡路的开始。

3、 手中无将

蜀汉前期还是有很多将领跟随刘备出生入死的,可到了后期,死的死,叛的叛,诸葛亮可用的将领越来越少。“蜀中无大将”便是最形象的比喻了。再加上连年征战,蜀军粮草供应不足,将士们体力不济等等,都是导致蜀军失败的原因。

4、 战略失误

诸葛亮虽然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也会有一些战略上的失误,而且都是重大失误。例如不该让骄傲自大的关羽守荆州,不该让马谡守街亭等等。这么多的重要的地方失守,纵使诸葛亮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挽回局面了。

5、其实刘备本身遗留下来太多问题也是其中之一其一,刘备的身世;其二,吴蜀联盟不稳固;其三;天下大势。

一、刘备的身世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可惜此时家道中落只能编织草鞋为生。那么曹操虽说是官宦后代,曹操父亲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可曹操父亲官至太尉。曹操从小都是和袁绍等人称兄道弟的。孙权,父亲孙坚号称江东猛虎之前效力于袁术帐下,兄长小霸王孙策为其打下了江东地盘。因此当曹操在官渡之战战胜袁绍统一北方之时,此时孙权也从兄长手中接管了江东,而刘备缺依附在刘表手下。虽说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战胜曹操,取得了荆州,可此时曹操早已统一北方,手握雄兵百万;江东已历三世,民心依附。因为刘备在身世上的劣势,导致他的起步较晚,年过半百才取的荆益二州。

二、吴蜀联盟不稳固

赤壁之战前,为了抵抗强大的曹操大军,孙权刘备结盟。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盘,孙权心里不舒服着呢。孙权多次派诸葛恪、鲁肃讨要荆州,都被刘备用哭的方式打发了。荆州守将关羽却过于自傲,多次羞辱孙权。孙权曾想让自己儿子娶关羽女儿,关羽回绝孙权虎女岂能嫁犬子。最终,关羽在率领大军攻打樊城之时,孙权派吕蒙偷袭了荆州。关羽最终败走麦城,落得身首异处。这对于蜀汉可是非常大打击,损失关羽、关平多员大将以及荆州5万精兵。同时诸葛亮隆中对,分两路北伐曹魏策略就这样破灭。

三、天下大势

大汉王朝在公元220年,曹魏篡汉后宣告灭亡。此时的天下对于大汉王朝早已不在眷恋,北方士族以及百姓对于复兴汉室不在期待。同时北方的曹魏,还实行九品中正制,这样制度是非常有利于士族的。易中天先生曾在品三国就说到,就连益州的士族都希望曹魏能过来解放他们。孙吴呢,孙权后期治理国家都是依靠江东士族,江东士族是很拥护孙氏家族的,拥护孙权就好比拥护他们自己。因此刘备、诸葛亮虽然非常有能力,但是再有能力也阻挡不了天下大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