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戰功顯赫,朱高熾肥胖遲鈍,為何朱棣還把帝位傳給朱高熾?

荼蘼未盡


首先,這句話就說的有點問題,朱高煦確實戰功顯赫,但是朱高熾肥胖卻不愚鈍!

實際上朱高熾的太子之路走的頗為艱難。


1、太子之位來於朱棣的迫不得已!

朱高熾性格仁厚內斂,做事小心謹慎,而且到中年之後,身體越加肥胖,疾病也越來越多,到最後連走路都很吃力!因此朱棣有些嫌棄他。

而朱高煦悍勇有力,敢作敢為,性格上跟朱棣頗有些相似!特別是在“靖難”中,朱高煦多次在危難中解救朱棣,不免讓朱棣心生更多歡喜!

因此靖難成功之後,朱棣並沒有急於立太子,因為他內心深處還在搖擺不定。當時朝中大臣都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紛紛上奏請求建儲!其中除了淇國公丘福和駙馬都蔚王寧等人主張冊立朱高煦以外,其他大臣基本都建議按照嫡長制度冊立朱高熾為太子,特別是大臣解縉極力勸諫冊封朱高熾為太子。而嫡長制度對朱棣來說也非常敏感,因為他自己是奪位登極的,如果再違背祖制廢長立幼,恐怕更要招怨於天下!另外還有兩件大事幹擾著朱棣:1是朱高熾早就被朱元璋封為燕世子;2是朱棣是真心的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於是在這種種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於1404年正式冊立朱高熾為太子!

2、千迴百轉的太子之路

a、心懷鬼胎的弟弟們

也並不是冊立了太子之後,朱高熾就高枕無憂了!實際上他被冊立太子之後,前路更加艱難和兇險!因為他還有兩個心懷鬼胎的弟弟。

1410年,發生了立儲以來的最大案件!

本來在立儲之初,朱高煦就挑事說解縉洩露禁中密語,到1405年,又指揮別人汙衊解縉廷試讀卷不公,將解縉降為布政司參義!

到1410年,解縉回京奏事,恰巧碰到朱棣外出安排北征之事,因此只拜見了太子朱高熾之後就回去了,朱高煦抓住這次機會向朱棣參奏解縉“伺機外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震怒,下令將解縉入獄!因此受到牽連的官吏還有大理丞湯宗、宗人府高得暘、編修朱紘、李至剛等人,最後很多人病死獄中,解縉也於1415年在獄中被害死。

其中1414年,朱棣北征回師,朱高熾迎接稍遲,朱高煦藉機進讒言,朱棣又下令將東宮諸官逮捕入獄,兵部尚書金忠因“靖難”有功,得以豁免,後來以身家性命擔保直言勸諫,才保住太子未廢。

1417年,梁潛、周冕等人協助朱高熾監國南京,當時一個陳千戶因為擅取民財被告發,朱高熾得知後將其貶摘,後又因為軍功將他的罪名改為輸粟戴罪。支持朱高燧的宦官黃儼謊稱“上所摘罪人,太子曲宥!”朱棣一怒之下殺掉陳千戶,將梁潛等下獄,最後也被殺掉!

1423年5月,朱棣病重,宦官王射成等人商議後認為現在是奪嫡的大好時機,準備偽造假詔,然後下毒害死朱棣,再通過假詔傳位趙王。這事後來被一個叫高正的人告訴了外甥王瑜,王瑜聽後嚇的魂不附體,勸高正不要參與這等滅族的大事,高正不聽,後來王瑜進宮告發,朱棣得知消息後下令逮捕了宦官等人,果然得到一份偽詔,他質問朱高燧,朱高燧恐懼的說不出話來,最後還是朱高熾站出來為他辯解說:“此下人所為,高燧必不預知!”後來,一干人等被處死,朱高燧從此更加謹慎,再沒有過非分之想!

b、更加任性的漢王朱高煦

在朱高煦,朱高燧積極栽贓陷害的時候,朱高煦顯的更加不安分和任性。

首先他不僅不去雲南就藩,還明目張膽的增加王府護衛,學著朱棣曾經的樣子自詡為唐太宗。

1415年,朱高煦又被改封為青州,但是他依舊不肯就藩,朱棣不僅沒有督促他就藩,甚至連責罵的重話都沒說,這就加重了朱高煦的野心,直到1416年朱棣回到南京後,才開始重視朱高煦就藩的事,嚴厲的斥責他如果再不就藩,就要被貶為庶人。同時還削奪了他的王府護衛,殺掉了他身邊的一些奸逆小人。最後於1417年3月正式下令他徒步前往樂安州就藩。

太子之路千迴百轉,可惜的是朱棣死後,朱高熾只當了8個月的皇帝便去世了。


羊妹的歷史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率軍渡江破京師,擊敗建文帝,結束“靖難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亂軍中失蹤,其餘文武勳貴大部分投誠,一部分忠於建文帝的官員或自殺、或被捕後被殺,總之建文朝廷土崩瓦解。

於是,朱棣在謁孝陵之後,正式即位,成為大明新一代皇帝,日後的明太宗(成祖)。在登基為帝之後,成祖所頭疼的,就是皇太子的人選問題。


成祖一共四子,第四子朱高燨早夭,所以不再敘述。其餘三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熙、三子朱高燧,都是燕王妃徐氏所生,身份都是嫡子。

成祖對於三個兒子,最器重的是次子高熙,因其類己,勇武有力,在靖難中多次出生入死,領軍作戰,為擊敗南軍立下汗馬功勞。尤其是東昌之戰,燕軍兵敗,主將張玉都戰死,成祖在軍中面臨絕境,是高熙及時趕到,擊退南軍,救出成祖。所以那時候成祖就有改立高熙為繼承人的想法,手撫高熙背,說:“小子,努力!世子多病。”

整個靖難之役中,高熙簡直就是成祖的低配版,時時衝在交戰最前,勇冠全軍。成祖之所以能夠成功,高熙其中出力甚多。

而幼子高燧,是因為最像燕王妃(徐皇后),而且年幼乖巧,口齒伶俐,特別得成祖歡心。當時無論成祖如何發怒,甚至暴起欲殺人時,只有高燧上前撒嬌勸慰,才可以安撫。所以高燧因此恃寵,進而可以覬覦儲位。

至於長子高熾,因身材肥胖,且有足疾,平日做事慢吞吞,沒有成祖所想像的利索樣,因此成祖不是很喜歡他。

但在成祖還是燕王的時候,燕藩世子之位一是於太子相比,沒有那麼重要;二是燕王本人對於自己的繼承人也沒有日後當了皇帝那麼要求高;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高熾因是燕王嫡長子,所以被太祖欽定,冊封為“燕世子”,是名正言順的燕藩繼承人。

綜合以上幾點,朱高熾在成祖還沒有登基前,是包括其兩個弟弟都沒有異議的、當然的下一代燕王人選。

但是,自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起兵靖難,並連續擊敗南軍,逐漸有了奪取天下的前兆之後,朱高熙的心態就起了變化:對於父親起兵,並爭奪天下,他從心裡很是支持,甚至有迫不及待的感覺。因為如果成功,那麼自己肯定會水漲船高、更進一步。大哥身體確實不好,如果有突發事件,那麼自己還會有更大的驚喜。

所以,在成祖“世子有疾”的鼓勵下,朱高熙像打了雞血一樣,幾乎是拼了命於南軍作戰,好實現自己的夢想。

對於二弟的心思,朱高熾心知肚明,由於自己身體肥胖,不能上陣作戰,時時呆在父親身邊,從而沒有朱高熙那樣的表現機會,那更應該在其他方面做出成績,以讓父親知道,自己不是毫無成就。

所以,在成祖與朱高熙出征時,朱高熾以燕世子身份,主持燕軍大本營---北平的防守重任,並將後勤糧草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使得成祖在前方不受物資短缺、糧秣不及的困擾。

在建文帝親自來信,勸說其歸順南軍,承諾事後封王的引誘下,朱高熾承毫不動搖,並承受住成祖不明真相,幾乎遣人前來問罪於自己的壓力,將信函不拆封,並南使一併送往成祖軍前,事後還是照常安排後勤補給、嚴守北平以備南軍。

成祖查看信函、及詢問南使後,才得知真相,不由得嘆息:“幾殺吾子!”這也可以看出,朱高熾堅韌性格,和行事作風。絕不是庸庸碌碌之人。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靖難成功,登基成為皇帝,對於自己的繼承人,則不再像之前冊立“燕世子”那樣無所謂了。皇太子的選擇,是將來王朝興盛還是衰落的關鍵,如果隨意冊立,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大亂,刀兵四起。

在成祖看來,三子高燧一是序齒靠後,年紀又尚幼,心性未穩,首先就被排除在外。

長子高熾,就任燕世子多年,謹慎細微、沒有特別過失,在靖難中雖然未有戰功,但是堅守北平、主持後勤也是井井有條,並具有相當的處理政事能力,是皇太子的當然人選。

而次子高熙,自起兵以來,無時無刻不在作戰前線,屢立大功,危急時刻力挽狂瀾、甚至多次救自己出險境。可以說沒有高熙,自己有沒有命當皇帝,還不一定。

但是兩人都有缺點:高熾性情寬和、仁愛,甚至可以說儒雅(成祖自己的感覺就是懦弱),得到了絕大多數文臣的擁戴。

而成祖本人,那是和文臣有相當的隔閡的,他自己都知道文臣們心裡對自己那是相當的不滿。所以他怕自己死後,高熾因為柔弱而受制於朝臣,成為另一個建文帝,那自己辛辛苦苦“靖難”,搞出這麼大陣仗,何苦來哉。

同時高熾確實身體不好,腿腳不便,不要說上陣,就是正常走路,都需要人攙扶。每次見到長子氣喘吁吁、半殘廢的樣子,實在是一生都在戰場上打滾的成祖所鄙視和厭惡的。

而高熙,戰場上勇猛無敵,功勳卓著,英姿勃發的樣子,簡直就是自己年輕時的模樣。但是戰場下,高熙就是一個半弱智,而且是殘暴橫行的半弱智。自恃戰功,驕縱狂妄,一切以武力說話,不遵循任何王法,除了自己,沒人管得住他。同樣,除了自己,還有少數幾個功臣、勳戚,也沒人願意和他交往。在朝中那是人緣差到了極點。

如果改立高熙為太子,那就是把國家將來交到一個赳赳武夫手裡。雖然成祖自己也是赳赳武夫,但他自認為治理國家,還是不比建文帝差,但是高熙就不好說了。


從內心的喜好來說,成祖還是願意立高熙,這樣自己的征伐事業、治國意志,都可以一脈傳承。至多給高熙配上相應的文武大臣,再在以後勉力教導他努力學習治國經驗。但是從禮法和傳統上來說,成祖不敢違背太祖所制定的制度,廢其欽定的繼承人----長子高熾,而立幼。

成祖自己就是以建文帝“不尊祖制”的名義起兵的,這下自己再違反太祖所定祖制,那不是自己打臉麼。同時高熾熱於政事上已十分成熟,沒有過失,且得眾臣擁戴,如果輕易更改,恐怕會生大亂。

於是,在權衡了近兩年之後,在永樂二年(1404年),成祖才最終下定決心,冊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以安定朝野。同時,冊封次子高熙為漢王,就藩雲南。冊封三子高燧為趙王,藩地彰德,因年幼得成祖喜愛,所以居京師,暫未就藩。


朱高熙心心念念等待了兩年的儲君之位,就這麼雞飛蛋打了,極度失望之下,對於成祖也不客氣了,當面頂撞:“我有什麼罪,要被趕到萬里之外!”就是不肯就藩!並強行跟著成祖北巡北京(北平),返回時候,又跪在成祖面前大哭,請求帶兒子們跟著返回京師(南京)。

成祖面對天下百官萬民都是說一不二,但是看著這個勞苦功高、又撒潑打滾的兒子卻無可奈何,只得同意高熙攜家眷隨自己返回京師。

朱高熙自此以為得計,行事更加放肆。返回京師後,便求成祖將自己的護衛賜名為“天策衛”,而“天策”兩字,是唐太宗為秦王時的官名封號,朱高熙平時也常以唐太宗自詡。之後猶不滿足,請求再增兩護衛。在跟隨成祖左右時候,還多次挑撥是非,陷害長兄太子,致使東宮屬官解縉被冤死、黃淮被構陷入獄。


永樂十三年(1415年),成祖見朱高煦在京師愈發不安於現狀,為平息紛爭,改封他到青州,朱高熙就是不願前往。終於招致成祖大怒,訓斥他有奪嫡之意(早就有了,只是成祖起先不願意捅破),催他就藩。朱高煦左右不肯動身,並趁成祖北征時,私自挑選衛士,招募精兵,並無故擊殺兵馬指揮徐野驢,且僭用御用車馬器物。

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月,成祖結束北征,返回南京,才得知朱高煦違法之事,數十起一一查明。這一次成祖終於不再為其開脫,痛斥之後剝奪朱高熙冠服,囚禁於西華門內,要將他廢為庶人。

還是皇太子朱高熾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極力請求。所以成祖最後只是削去朱高煦兩護衛,並將他的親信誅殺,釋放了朱高熙。

永樂十五年(1417年)三月,成祖決心徹底了斷此事,於是直接將朱高煦徙封到樂安州(今山東惠民),並命他不得違抗,即日起程,否則別怪不念父子之情,必將嚴懲!朱高煦無法,只得萬般無奈之下前往封地。

在樂安時,常心懷怨念,策劃謀反更是日日不歇。皇太子朱高熾曾多次致書勸誡,朱高煦不但不聽,而且還更加怨恨,不肯悔改。

但是,自朱高熙被強行趕到樂安就藩後,永樂朝儲位之爭,就落下了帷幕。朱高熾以不變應萬變,面對弟弟的挑釁、陷害,父親的疑慮、猜忌,最後還是用實際的表現,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

雖然終永樂一朝,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不能說穩固,但是在他及東宮官屬的全力應對之下,還是勝利地熬過了永樂年間,最終得以繼承大統,成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

另外,朱高熾之所以能夠在內外壓力極大的情況下,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還有一個隱藏的加持,那就是他的嫡長子,成祖親封的皇太孫---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時,正是成祖開始靖難,前途不明之時。成祖得報自己長孫出生,很是開心,親自前去探視,看見小小嬰兒臉上有一團英氣,相貌和自己類似,更是大為高興。所以這個孫兒,一直都十分受成祖喜愛,自小帶在身邊,親自培養。

成為皇帝后,成祖還挑選著名文臣擔任其授業老師,讓文臣們盡心竭力教導。而在以後幾次遠征漠北的作戰中,成祖總是將朱瞻基帶上,以便使其瞭解軍事,鍛鍊毅力。

而每次經過農家的時候,成祖都要讓朱瞻基親自去農家,讓他能夠了解農民的艱辛,告誡他以後要愛民惜民。這幾乎就是確立了朱瞻基日後的皇太孫地位。

在之後成祖於立儲之事猶豫不決,左右為難的時候,曾向翰林學士解縉徵求意見,解縉回奏:“世子仁孝(當時朱高熾還不是太子)。”成祖木然物語。

解縉又奏道:“好聖孫!”這一下,成祖頓時臉色歡愉,頻頻頷首。之後不久,便正式冊立朱瞻基之父、朱高熾為皇太子。

永樂九年(1411年)成祖進一步冊立朱瞻基為皇太孫,這是大明第二個皇太孫。

從此,皇太子的地位因這個兒子而得以更加穩固。而少年老成的朱瞻基,也開始以自己特殊的地位,來保護父親以免遭叔父們無時不在的中傷和打擊。並逐漸反擊,以維護父親、同時也是維護自己的大明儲位安全。

在一次成祖安排的謁孝陵祭祀中,由皇太子朱高熾帶領,率諸皇子皇孫前往孝陵致祭,作為皇太子的朱高熾自然要走在第一。但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腿腳不便,即使是兩個內侍攙扶,仍然極為吃力,磕磕絆絆,幾次差點摔倒。

走在後面的朱高熙見太子模樣狼狽,心裡既鄙視又好笑,不免出言嘲諷:“前人蹉跌,後人知警。”而趙王朱高燧在旁也吃吃發笑。性情溫和的朱高熾聽見後,不過搖搖頭,笑一笑罷了。

但是走在更後的皇太孫朱瞻基立馬接口大聲說道:“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熙、朱高燧回望,看見神采奕奕的皇太孫朱瞻基,頓時相顧失色,這才知道爭奪儲位的鬥爭中,增加了一個強勁的對手!

從此以後,漢、趙二王不敢輕易再譏諷嘲笑太子,朱瞻基也以自己的有力反擊,來幫助父親在權力鬥爭中不至於落敗。

而在仁宗去世,朱瞻基繼位成為後世的明宣宗後,漢王朱高熙終於按捺不住,在宣德元年(1426年)起兵造反,意圖重演一遍“靖難”。


但是朱高熙不是成祖,而宣宗朱瞻基更不是無能的建文帝。在宣宗御駕親征,雷騰萬鈞的攻勢下,朱高熙手足無措、六神無主,窮途之下,束手就擒。

至此,綿延二十餘年的儲位之爭,終於以朱高熾、朱瞻基父子的勝利而告終。


伯虎42


朱高煦驍勇善戰,行事有乃父之風,這讓從馬背上得天下的朱棣非常的喜愛。反觀朱高熾根本就沒有一國之君的形象,大胖子,瘸腿,不愛動,朱棣看他哪都不順眼,所以朱棣曾多次想廢了他。然而朱高熾也有一些朱高煦無法比擬的優勢,正是這些優勢最終讓朱高煦與皇位失之交臂。

長幼之序是朱高煦很難邁過去的坎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為人仁厚,很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在世時就指定他為燕王的繼承人,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也不敢否定自己老爹的指示。而且長幼有序的思想在當時已經根深蒂固,任誰也不敢輕易逾越。有一段時間朱棣曾透漏出想廢掉朱高熾立他更中意的朱高煦時,大才子解縉勸他:“為長,古來如此”“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 解縉的理由讓人無法辯駁,歷史上每一次的儲位之爭帶來的都是腥風血雨,如果從一開始就立長為儲,就可以斷了那些幼者的念想:你就安心的當個太平王爺,皇帝已經是你哥哥的。在慾望還沒有生根發芽的時候就踩死它,這對整個國家的穩定是有好處的。

朱高熾在文官中的威望特別的高

朱高熾非常的喜歡讀書,說話輕聲細語,整個人非常的儒雅。而且他生性仁愛,體恤下屬,有一次朱元璋派他在黎明的時候去檢閱士兵,朱高熾去了沒多久就回來了,朱元璋問其原因,他告訴朱元璋說天氣太冷了,等士兵吃完早飯後再去檢閱。他的這種儒雅仁厚的作風深受文官的喜愛。朱棣登基後,把朱高熾派往南京監國,朱高煦趁機制造流言誹謗他,朱棣也有點懷疑,於是派禮部侍郎胡濙暗中監視朱高熾。沒多久胡濙便向朱棣彙報了太子監國七事,並對他大加讚揚,說他誠敬孝謹。胡濙的彙報頓時打消了朱棣的疑慮。朱棣看到朝中這麼多人在支持朱高熾,知道其羽翼已豐,慢慢的也就認同朱高熾了。

好皇孫

朱棣生性殘暴,在他想廢長立幼拿不定主意時,曾徵詢大臣們的意見,有的人說應該立朱高熾,長幼有序符合禮制,朱棣聽完非常的不高興,畢竟他更喜歡朱高煦,於是就說大臣離間他們父子關係,把支持立朱高熾的人給殺了。有的人看明白了朱棣的心思,就順他的意思說立朱高煦為太子,朱棣又擔心於禮不合,會給朝廷帶來不穩定因素,他心情焦躁又說別人慫恿他廢長立幼,於是又把支持立朱高煦的人給殺了。就在眾大臣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解縉站出來說了三個字:好皇孫。朱棣聽到這三個字後一驚,頓時明白解縉的意思了。好皇孫指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瞻基不僅聰明伶俐,而且處事之風特別像朱棣。朱棣實在是太喜歡這個孫子了,在他心目中已經把他這個孫子當做第三代接班人來培養。可是一旦立朱高煦為太子,那朱瞻基以後是絕對當不上皇上的。朱棣聽完解縉說的這三個字後就再也不說話了。

朱高熾為人仁愛,這樣的人更適合守江山。雖然朱棣對朱高熾不太滿意,但最終還是讓他成為皇位繼承人,從後面看來這樣的選擇還是非常明智的。雖然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但在這短短的執政期裡他幹了不少實事,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為“仁宣之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醉在江南茶香時


都別搶,我來答。

因為朱高煦是一個智障,朱高熾雖然身體肥胖,但是腦子靈活,好用。朱高熾很胖,我估計得有三百斤以上,他行動時需要有兩個侍衛在左右扶著他,這樣他才能夠勉強的活動,但是也走的不很是平穩。

其實不管是朱高煦還是朱高熾,起初朱棣都不是很喜歡這兩個兒子。朱高熾是因為吃了身體的虧,他可能患有“肥胖症”,否則一般來說即便飯量再大,也很少能把自己吃到需要兩個人攙扶才能走路的地步。

早年朱棣還沒有當上皇帝,還是燕王的時候,那時候正是需要武將的時候,靖難之役時朱高煦陪伴在朱棣身邊一起作戰。所以那時候尚武的朱棣還是偏向於喜歡能夠和自己一起上戰場的朱高煦,對於朱高熾不是很滿意。

因此那時候朱棣還暗示朱高煦說:努力吧,世子(朱高熾)身體不好。

徐輝祖敗燕兵於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明史·朱高煦傳》;王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於是煦率眾殊死戰,庸兵失利,退屯高資港——《明通鑑》

其實就是說萬一朱高熾哪天嗝屁了,就讓朱高煦來接替自己的位置。既然父親都許下這種承諾了,那朱高煦肯定要賣力打仗了。而朱高熾因為身體原因,所以當時朱棣還不是很想把他冊立為世子。有時甚至還懷疑朱高熾,怕他有不軌之心,讓人悄悄的監視他。

人言東宮多失德,汝至京師,可多留數日,試觀何如,密奏來!奏字須大,晚至即欲觀也——《明史紀事本末》

按理來說,朱高煦是佔據了後天優勢的,雖然不是長子,但是得到了父親的欣賞,好好表現的話就成功上位了。但這時候那種敗家子的本性就敗露出來了,他先是打了幾場勝仗,又得到父親的表揚,整個人就飄起來了,幹起了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

朱高煦自持有軍功,而且又得到父親的支持,而朱棣也確實比較傾向於冊立朱高煦為太子。但當時朱高煦很不得人心,朝中的大臣都不支持他,只有幾個王爺站出來替他說話,這倒讓朱棣挺為難的。

主要也是這個朱高煦確實幹了一些讓他不放心的事情,要是朱高煦很優秀自律的話,估計早就沒有朱高熾什麼事了。朱棣很欣賞朱高煦,這是一種愛屋及烏,因為他自己喜歡武力,所以自然比較欣賞同樣作戰勇猛的朱高煦。

但朱高煦的性格確實讓朱棣有點不放心,再有一個原因就是朱高煦畢竟是長子,而且又沒有犯過什麼錯誤,

後來名臣解縉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由於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明宣宗)很聰明,深得朱棣的喜歡。有一次朱棣命令朱高煦和朱高熾到孝陵去拜謁祖宗,中途還發生了一件事情,從而顯現出朱瞻基的聰慧。

成祖嘗命同仁宗謁孝陵。仁宗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掖之行,恆失足。高煦從後言曰:“前人蹉跌,後人知警。”時宣宗為皇太孫,在後應聲曰:“更有後人知警也。”高煦回顧失色——《明史·朱高煦傳》

這頗有一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意思,朱高煦嘲笑朱高熾跌倒說“前人跌倒,後人警覺”,結果朱瞻基也順勢說“還有後人以此為警示”,其實就是在反擊朱高煦。

在朱棣左右為難的時候,解縉以一句“好聖孫(指朱瞻基)”讓朱棣下定決心把朱高熾冊立為太子,以便將來朱高熾又把皇位傳給朱瞻基。而解縉後來也被朱高煦誣陷至死,朱高煦儘管挺能作的,但是朱棣對於這個兒子還是多有包庇。

另外朱高熾繼位以後,朱高煦也是越來越猖狂,至於怎麼個作法就不說,反正一天磨皮擦癢,蠢蠢欲動的。但由於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所以也沒有給朱高煦叛亂的機會。朱高熾駕崩後,朱高煦當時還打算在半路上截殺太子朱瞻基,但沒有成功。

最後終於在朱瞻基繼位後起兵叛亂,而明宣宗為了殺雞儆猴,決定御駕親征。結果還沒有開始打,朱高煦的部下看到皇帝親征,都整怕了,連忙勸說朱高煦投降,朱高煦也怕,所以就投降了明宣宗。

即便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朱瞻基都沒有殺他。不得不說老朱家護起犢子來那真的是無限寬容,而對待外臣稍有懷疑就拉出去給砍了,像朱高煦之中明目張膽的造反,最後也只是被處理為庶人。

但這個朱高煦真的腦子有問題,起初明宣宗把他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後來明宣宗念及親戚一場,就跑去看望他,結果他居然偷偷下絆腳把明宣宗給絆了一個狗吃屎,龍顏大怒的明宣宗才不管什麼親戚不親戚,命令讓人扛來一口三百斤的大缸把朱高煦蓋在裡面,然後在外面架火生柴,活生生把這個朱高煦給悶死了,此外他的幾個兒子也被殺了。

真的是一出生動的不作就不會死。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朱棣確實喜歡朱高煦遠遠勝過朱高熾。他也確實暗示過朱高煦:太子身體不太好啊,你要努力。

甚至,朱棣確實也動過廢掉朱高熾的念頭,但最終放棄了。

放棄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大臣的一句“好聖孫”——朱棣不喜歡朱高熾,卻非常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更深層的原因,是出於文武大臣派系的考量。

朱棣討厭朱高熾,喜歡朱高煦,更多地是出於感性情緒,而不是理性思量。朱棣一生戎武,自然與從小跟隨自己打仗的朱高煦親近,而與不愛運動的朱高熾疏遠。打個比方,一個熱愛運動健身的父親,肯定喜歡那個同樣熱愛運動的兒子,而不會喜歡那個死肥宅兒子。

很不幸,朱高熾就是那個死肥宅。

但如果加以理性考量,朱高熾就不僅僅是個死肥宅那麼簡單了。

朱高熾是很有能力的。燕王朱棣發動叛亂,南下進攻,朱高煦留在北京,守住老窩。在最嚴峻的形勢下,朱高熾仍然能夠不慌不亂,保住北京城不被攻破。這種大將風度,其實並不輸於戰功赫赫的朱高煦。

更重要的是,朱高熾因為性格仁厚,獲得了文官集團的一致支持。而支持朱高煦的,則是武將集團。

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非常英明的皇帝,他們明白一個最為簡單的道理:可以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打天下要靠武將,但治天下只能靠武官。

所以,朱元璋培養太子朱標,一直給他配備大儒,讓他養成仁厚的性格,讓他親近文官。朱標死了,朱元璋寧可讓同樣仁厚的孫子朱允炆繼位,而不讓威武的朱棣繼位。這都是出於“不可馬上治天下”的考量。

朱棣深得朱元璋的真傳。朱元璋考量的,朱棣肯定也會考量。如果傳位於朱高煦,必定是武官集團勢力膨脹,文官集團受到打壓——這就與“不可馬上治天下的”的理念相違背了。

所以,朱棣寧可傳位於自己討厭、但文官喜歡的朱高熾,也不會傳位於自己喜愛、但文官不喜歡的朱高煦。

能夠克服自己的狹隘感性好惡,用理性的頭腦全面思考,顧全大局,這就是朱棣沒有廢掉朱高熾的原因。

事實證明,朱高熾確實不錯。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承前啟後,開創了仁宣之治。


趣談國史


明成祖朱棣,就像是朱元璋一般,心狠手辣,是個亂世雄主,並非心慈手軟之輩,在朱元璋的兒子之中,與朱元璋最相像的兒子自然而然的就是朱棣,但朱元璋卻並未選擇與自己性格最相像的朱棣做皇帝,反而選擇了自己的皇長子,朱標做儲君。

昔日,朱棣得不到朱元璋的寵愛,此時,經過靖難之役,朱棣已經成為了大明王朝真正的主人,但在朱棣成為大明王朝的主人之後,卻也並未選擇外表看起來更加英俊的朱高煦,反而是選擇了與自己大哥有相似之處的朱高熾,這又是為何?

就像是一個魔咒一般,當初朱元璋選擇了寬厚仁慈的朱標,未選擇與自己最為相像的朱棣,而朱棣也選擇了寬厚仁慈的朱高熾,未選擇與自己最為相像的朱高煦,其實各種原因,說白了也只有一點。

朱高熾不行,但朱高熾生了個好兒子。

朱高熾是朱棣的皇長子,嫡長子繼承父業,古來有之,朱高熾具備了做儲君的身份,與此同時,朱高熾在朱棣皇帝靖難之役期間負責鎮守朱棣大本營,可謂立下過不世之功,朱棣能夠取得天下,朱高熾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但朱高熾也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朱高熾不僅好吃懶做,更是一個跛子,不僅長得胖,還身患殘疾,身為一代明主的朱棣自然不能接受自己的繼承人是朱高熾這個事實。

但是,在朱棣召集大臣討論立誰為太子時,大臣們卻又都統一的站在了朱高熾這邊。

說起來各種原因,自然與朱高熾的性格有關,雖然朱高熾好吃懶做,是個大胖子,但朱高熾卻又寬厚仁慈,在朱棣南征期間朱高熾曾經以太子身份擔任監國重任,朱高熾在大臣之間早就已經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大臣站在朱高熾這邊也是理所當然。

但若是要說真正的原因,自然不可能單純是因為大臣的支持,真正的原因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對於朱高熾這個兒子朱瞻基,朱棣是打心眼裡喜歡,若是想要讓朱瞻基登基,那麼必許將皇位傳給朱高熾,再由朱高熾傳位給朱瞻基,因此,在朱棣心中,朱高熾成為了皇位的第一候選人。


因為生了個好兒子,朱高熾成為了大明王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熾在登基成為皇帝之後,並沒有活多久,他熬死了朱棣,卻在朱棣駕崩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朱瞻基之後自然而然的登上了皇位。


魏青衣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由梁冠華老師飾演的朱高熾是一個憨態可掬的老好人形象。歷史上真實的朱高熾是這樣一個人嗎?事實上電視劇中所表現的這個朱高熾的形象有一點和歷史真實相符的——就是朱高熾的確是個大胖子。他胖到什麼程度呢?就因為身體肥胖,所以行動不便,以致於他的床鋪、門口都要大一號,穿衣服也特別費布料。後來甚至連走路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就這樣也還總是跌跌撞撞。這顯然和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這種開宗立業的馬上天子形成了鮮明對比,朱棣因此也不大喜歡自己這個長子,相比之下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倒是很有祖父朱元璋、父親朱棣那樣的馬上天子風範,所以就朱棣個人而言:其實是比較偏愛次子朱高煦的。不過作為政治人物的朱棣絕不可能將個人喜好置於國家大計之上,所以在選擇接班人這個問題朱棣所考慮的並不是哪個兒子的脾氣性格和自己最投緣,他一定考慮的是誰接班更利於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

不是隻有朱棣一個人如此,事實上任何一個政治人物考慮問題都必然會將政治利益放在首位,至於個人情感是要為這個大原則讓步。為什麼說朱棣個人其實偏愛次子朱高煦呢?事實上在朱棣起兵靖難爭奪皇位的過程中朱高煦是立下過大功的。建文二年(1400年)朱高煦在白溝河之戰中親率精騎衝陣,斬殺都督瞿能父子。後來朱棣兵敗東昌(今山東聊城),大將張玉戰死。朱高煦率軍趕至,擊退南軍,將朱棣救出。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軍擊敗,關鍵時刻又是朱高煦率軍趕到才解了朱棣的燃眉之急。絕地逢生的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兒應當奮勇再戰”,同時朱棣甚至暗示朱高煦:”你哥身體不好,你要努力喲“。這句話可以作兩方面理解:有可能朱棣這時的確是一度動過改立朱高煦為接班人的念頭,不過同樣也可以理解為這只是在當時緊急的戰爭狀態下對朱高煦的一種勉勵。每個父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就一番事業,朱棣當然也不例外。不過即使朱棣說過這話也不能證明他所說的努力是讓朱高煦努力去爭皇位吧?不管朱棣這話是什麼意思,反正朱高煦是把這理解為是暗示將來會傳位給自己。

在朱高煦的理解中朱棣實際上就相當於已承諾將來得了天下就會立自己為接班人,然而朱棣是不是這麼想的就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瞭。朱高煦作此理解其實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朱棣的確不大喜歡自己的長子朱高熾。朱高熾因為身體的原因打小就喜靜厭動,所以不論是個人武功或是帶兵打仗的軍事謀略都在弟弟朱高煦之下,不過軍事能力相對欠缺的朱高熾在政務能力上是很強的:少年時代的朱高熾曾跟隨祖父朱元璋在破曉時去檢閱軍隊,朱高熾卻很有主見地認為清晨太冷,檢閱應等到士兵們吃完早餐以後。另一次朱元璋要他審閱幾份官員的奏章,他有條不紊地把文武兩類分開並相應地作了報告。朱元璋不斷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動。朱棣起兵靖難時考慮到身體肥胖的朱高熾不便隨軍作戰,於是讓他留守北京。朱高熾儘管在軍事指揮能力上相對欠缺,但他頗能服眾並充分授權部下。靖難期間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率50萬大軍進攻北京,然而朱高熾成功安定人心團結部下,最終以萬人之軍守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給朱高熾封官許願,以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就原封未動地送到朱棣面前,從而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朱棣的皇位是通過非正常手段得來的,所以他就格外擔心有人有樣學樣給他也來這麼一出。朱棣對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之間的明爭暗鬥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自從他登上皇位以來其實就一直擔心一個問題:將來自己這兩個兒子是不是會自相殘殺呢?經歷過靖難之役的朱棣顯然是不希望朱家的後人再上演骨肉相殘的戲碼。如何在自己有生之年解決好繼承人的問題就成了朱棣的一塊心病。畢竟皇位只有一個,不可能讓兩個人同時坐上去啊,那麼該立誰呢?其實就朱棣的個人私心可能的確是想立朱高煦。然而按祖宗定下的宗法制度而言:身為嫡長子的朱高熾才應該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退一步說就算是朱高熾真有個三長兩短,那麼也該是作為皇長孫的朱瞻基繼位,正如當年朱元璋死後由皇太孫朱允炆而不是任何一個皇子繼位一樣。當然朱棣登上皇位實際上是打破了這種正常的皇位傳承秩序,但朱棣實際上並不希望後人效仿自己,所以他其實並不敢貿然因為自己的個人喜好就再次打破皇位傳承的一般規則,否則就可能造成今後那些本來沒皇位繼承權的皇族子弟們全都有樣學樣,那大明王朝就將陷入到無休無止的皇族內爭當中。這顯然是朱棣所不願看到的。

皇位傳承的宗法制度實際上對朱棣構成了一定製約。在那個皇權專制年代皇帝是可以打破既定製度不假,可打破之後呢?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是不是這個王朝所能承受的呢?這是朱棣不能不考慮的。與此同時滿朝文武也不容許朱棣打破這種制度。應該說明朝的這些士大夫們還是有氣節,即使到了後來萬明時期萬曆皇帝想要廢太子也遭到全體大臣們的一致反對。朱棣是手握大權的天子不假,可當滿朝文武都堅決要求捍衛祖宗制度時他是不能不權衡一番的。當然這些大臣們之所以不遺餘力要捍衛朱高熾的繼承權在表面上是要捍衛大明朝的祖宗制度,不過實際上這並不是他們捍衛朱高熾繼承權的所有原因。捍衛祖宗制度的確是大臣們的一致觀念,不過與此同時如果暫時拋開制度不提,那麼他們在朱高熾和朱高煦個人之間也會傾向於朱高熾。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是極為強勢的馬上天子,所以他們對大臣的態度其實是相當嚴苛的。朱高煦基本上就繼承了朱棣的脾氣秉性,而朱高熾則是一個待人寬厚的人,這樣兩個人物放在大臣們面前讓他們進行選擇,你覺得他們會選誰?朱高熾的繼承權一方面有祖宗制度作為保障,另一方面又得到了滿朝文武的捍衛。在這種形勢下朱棣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是不能不考慮政治後果的,至於自己個人的喜好如果與政治形勢發生了衝突就只能靠後了。況且所謂朱棣不喜歡朱高熾其實只是說朱棣相對更偏愛次子朱高煦,但作為父親的朱棣總不會恨自己的長子朱高熾吧?反正都是自己的兒子。既然政治形勢如此,那麼讓朱高熾繼位對朱棣而言不是一個不能接受的選項。

宗法制度、大臣的態度都明顯利於朱高熾,而朱棣自己心態的變化其實也是利於朱高熾的。朱棣早年為什麼偏愛次子朱高煦啊?因為他覺得朱高煦勇武而朱高熾柔弱啊。這時的朱棣是一個在馬背上打江山的人,所以他需要的是勇武,那麼朱高熾當然就不討喜了。不過等朱棣坐上皇位之後情況實際上已悄然變化:這時的朱棣必須站在全國的政治高度看問題,也就是說這時的朱棣不只是需要勇武的戰將,其實他更需要一個有傑出政治才能的人物來繼承大明王朝的基業。在這點上朱棣其實和他的父親朱元璋是一樣的態度:在朱元璋的兒子中和朱元璋脾氣秉性最相似的其實就是朱棣,相比之下太子朱標就顯得相對寬仁,所以就有了朱元璋向朱標講解拔刺的故事。朱元璋為什麼選擇寬仁的朱標為太子呢?其實朱元璋考慮的是自己這一代把規矩立起來,而子孫後代就該儘可能與民休息,使國家從高度緊繃的狀態中走出來。朱棣其實也有這種想法:如果立朱高煦為接班人,那麼就意味著將來朱高煦繼位後仍將實行朱元璋、朱棣時代的嚴苛政治,大明王朝就無法完成政治轉型。事實上明朝政治在朱棣死後是有一個戰略轉型的:朱元璋、朱棣時代的明王朝處於強勢戰略擴張時期,然而到了朱高熾繼位後實際上就轉為了寬鬆治國、息兵養民的政治形態。這個歷史意義是很重大的:之前秦朝、隋朝也曾一度看起來是那麼強大,可就因為沒完成政治轉型,結果國家在高度緊繃的狀態下二世而亡。那麼朱棣之所以選擇朱高熾繼位可能也是有這方面考慮的。

最後使朱棣堅定決心立朱高熾的是當時的大才子解縉的一句“好聖孫!”這句話指的就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據《明史·謝縉傳》記載:“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朱高煦)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據此而言:朱棣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朱高熾有個好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朱棣將繼承自己的豐功偉業與國家大權的希望寄託在了朱瞻基這位“好聖孫”的身上,因此才移愛於朱高熾,朱高熾因子得福,由此幸運地成為了皇儲。從永樂七年起11歲的朱瞻基就一直跟隨在爺爺朱棣身邊,祖孫倆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深厚到什麼程度呢?後來朱瞻基在出席爺爺朱棣的葬禮時是痛哭流涕,然而在出席父親朱高熾的葬禮時只是按照皇家葬禮的禮節行禮完畢就走人的,也就是說並沒哭。從這個細節我們可以看出朱瞻基對爺爺朱棣的感情是很深的,那麼朱棣對這個常年跟隨在身邊的小孫子恐怕也是有很強烈的舐犢之情的。既然宗法制度、大臣態度、朱棣自身心態的改變都對朱高熾有利,而朱高熾又有一個好兒子,那麼儲位還不該是他的嗎?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朱高熾、朱高煦都是徐皇后所生,因此兩人都是嫡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朱高煦爭奪皇位的野心。只不過朱高熾不僅是嫡子,還是長子,在宗法上有優先繼承權。

朱高熾的優勢

朱高熾身材肥胖,行動不便,走路都需要兩個內侍攙著。這對於好武的朱棣來說,自然不喜歡他。而且朱棣常常擔心,這個兒子是否會走在自己前面,這也是朱棣多次想要廢除朱高熾的一個原因。但朱高熾的優勢便是嫡長子的身份,雖然朱棣曾多次想要廢除他,但也顧慮重重。因為朱棣一旦開了這個頭,後世子孫在繼承人上就可能激烈爭奪,這對於穩固皇權是不利的。這也是宗法制度最重要的意義,使得各人安於自己的位置,那麼天下便穩定了。

其次,朱高熾在洪武二十八年的時候,就被朱元璋冊立為燕世子。而對於不學無術的朱高煦,朱元璋是十分不喜歡的。朱棣也不得不考慮朱元璋的影響,因為當初朱棣靖難打的就是朱元璋的口號,以藩王的身份“清君側”。如果朱棣廢除朱元璋原先立下的世子,這就會在政治上造成被動,給政治對手留下口實。

再者,朱高熾雖然沒有上陣殺敵,但是負責留守後方,曾經擋住了五十萬大軍對北平的圍攻,他在靖難之中的功勞並不小。其次,朱棣和徐皇后伉儷情深。當初,徐皇后是支持自己這個大兒子的。徐皇后在朱棣登基五年後去世,朱棣也肯定要考慮妻子生前的想法。

最後,朱高熾為人仁慈、和善,和文官集團的關係非常好。這也是他在徐皇后去世後,最大的一張護身符。朱棣曾經懷疑這個兒子,派心腹胡濙去監視他。胡濙回來後對朱棣讚不絕口,從此打消了朱棣的懷疑。因為朱高熾符合文官心中皇帝的形象,文官集團自然要保住他的位置。

而大學士解縉,更是曾經當面進諫朱棣,不要廢除太子朱高煦。朱棣曾經拿立儲的問題秘密地問解縉,解縉稱太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對此不置可否。解縉又頓首進言:“好聖孫!”說的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聽到這個理由,朱棣才點了點頭,朱高熾才被立為太子。

因為在朱瞻基出生之前,朱棣夢到朱元璋給了他一個大圭,並叮囑他:“傳之子孫,永世其昌。”等到朱瞻基出生後,朱棣前去看望,說道:“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古代皇帝十分迷信這樣的夢境。而朱瞻基漸漸長大後,也顯露出其聰明伶俐的一面,深得朱棣歡心。傳位給朱高熾,自然可以保證王朝三代的昌盛,這是朱棣最看重的。

所以,朱高熾的優勢便是他本身的身份、朱元璋的冊封、徐皇后的偏愛以及文官的支持、兒子深受朱棣喜愛。但即使就是有這麼多的優勢,朱高熾當初由世子變太子也是十分艱難。而當了太子之後,也有好幾次差點被朱棣廢掉,足見當時情形的險惡。朱高熾在位僅僅十個月便駕崩,可見朱棣當初的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

朱高煦的優勢

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嫡子。和大哥朱高熾不同的是,朱高煦不愛學習,但偏愛上陣衝殺。等到朱棣靖難的時候,朱高煦經常當先鋒。在這個過程中,當朱棣多次陷入危險的局面時,朱高煦都及時出現,這無疑會讓朱棣對這個兒子更加喜歡,認為這個兒子特別像自己。朱棣曾經撫摸著朱高煦的後背,說道:“勉之,世子多疾。”這就是很直白地鼓勵朱高煦爭奪皇位了。

朱棣固然是擔心大兒子朱高熾的身體狀況,但也有可能是籠絡二兒子的心。因為朱高煦在聽了朱棣的這句話後,認為皇位有望,所以在戰鬥中常常殊死搏殺。因為他的勇武,朱高煦也得到了軍中大將丘福的支持。和太子的文官集團相對應,朱高煦得到了軍中勢力的支持。後來他還成立了天策衛,以唐太宗自比,其志可知。但也正是因為他這種恃功自傲的態度,期間也犯下了許多過錯。

所以,朱高煦的優勢便是勇武得到朱棣認可,也獲得了軍中勢力的支持。但朱棣畢竟是一代明君,深知“以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溫潤儒雅的朱高熾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再加上“好聖孫”朱瞻基的神助攻,在永樂九年被朱棣立為皇太孫,多次犯下過失的朱高煦最終和皇位無緣。


飛熊說歷史


導語:

朱高熾, 朱棣活著的兒子中,年紀最大的一個,是一個憨厚的胖哥。永樂大帝朱棣的接班人,朱棣一統天下以後,被冊封為皇太子。

朱高煦,朱棣兒子當中,最會打仗的一個。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表現英勇,多次力挽狂瀾,是朱棣奪取天下的好幫手。

從兩個人的表現來看,朱高煦明顯要比自己的哥哥朱高熾強得多,至少在戰場上的表現來說是可以這麼下定論的,為什麼朱棣還是要把皇位傳給朱高熾呢?

01朱高熾是長子,嫡長子繼承可保帝國恆久遠。

自古以來都有嫡長子繼承製的習俗,李世民表現那麼優秀,為什麼李淵還是要保住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還不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能夠保證國家的穩定麼?

秦始皇沒有讓長子扶蘇繼位,結果導致天下大亂,秦王朝滅亡。隋文帝廢了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置,把皇位傳給隋煬帝,結果導致隋王朝滅亡。

嫡長子繼承製,幾乎成了自古以來的一個公認習俗。但凡想要自己的集團長久發展下去的君主,都會考慮這一點。

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寵於成祖。而高煦從軍有功,宦寺黃儼等復黨高燧,陰謀奪嫡,譖世子。---《明史》

比如說朱元璋其實也是這麼考慮的,他選擇讓長子朱標做太子。即使朱標死了,他甚至要讓長孫朱允炆做皇帝。

雖然最後釀成大禍,但這不是因為長子繼承製而產生的問題,這是朱允炆做皇帝的水平不行才導致了靖難之役。

會朝廷賜世子書,為離間。世子不啟緘,馳上之。而儼先潛報成祖曰:“世子與朝廷通,使者至矣。”無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發書視之,乃嘆曰:“幾殺吾子。”成祖踐阼,以北平為北京,仍命居守。---《明史》

所以當朱棣坐上皇位以後,他也必須要考慮這個問題。到底是讓誰來做這個接班人,才能保證帝國長久穩定發展下去呢?

朱棣思考再三,還是認為嫡長子繼承,是最合適的辦法。首先這麼做不會有人指手畫腳,其次也能夠保證帝國的長久發展。

02朱高熾本人治國水平還是比較優秀的。

靖難之役主要都是戰爭,而朱高熾不善於打仗,所以他的能力並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可朱高熾並不是沒有能力的人,這是沒有體現在戰爭這一方面而已。

戰爭最重要的,其實是後援供給的問題。朱高熾當時留守北方,為朱棣源源不斷提供糧草,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大的功勞。

我們看劉邦平定大漢功臣的時候,第一功臣並不是能征善戰的韓信,而是提供後勤支援的蕭何,由此可見,朱高熾在靖難之役中的功勞並不比能征善戰的朱高煦差,甚至功勞比朱高煦還要高。

十年,北征還,以太子遣使後期,且書奏失辭,悉徵宮僚黃淮竺下獄。十五年,高煦以罪徙樂安。明年,黃儼等復譖太子擅赦罪人,宮僚多坐死者。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誠敬孝謹七事以聞,成祖意乃釋。其後黃儼等謀立高燧,事覺伏誅,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明史》

此外,當李景隆帶著50萬大軍前來圍攻北平的時候,朱高熾只用了一萬多人,就把城池給守住了,實在是非常了不起。

而且,朱高熾早在朱棣做燕王的時候,就已經是燕國世子,屬於王位的繼承人。他早就接受了治理國家的培養,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管理思想。

這樣的接班人,在接手國家以後,會更加容易得心應手。由此可見,朱高熾的確是朱棣接班人的不二人選。

03朱高熾比朱高煦更加適合治理國家。

兄弟倆雖然是親兄弟,可是人品差距的確有點大。朱高熾為人仁慈懂禮貌,是非常優秀的儒家弟子。而朱高煦則嗜殺成性,無惡不作,是個魯莽的漢子。

光從這一點上來看,朱高煦就不可能比自己的哥哥更適合做帝國的君主。當皇帝不僅要有雄才大略,更多是要愛民如子。

如果朱高煦這種人做了皇帝,將來鐵定是要成為暴君的。出現暴君的王朝,能夠長久下去嗎?朱棣必須要考慮這件事。

性兇悍。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明史》

所以朱高煦當然是被朱棣給踢出了君主繼承人的範圍。反過來看朱高熾,他雖然沒有太明顯的特長,可是人品是沒的說的。

再說了,他治國的能力比較強。一直以來都受到了系統的訓練,這是朱高煦所無法相比的。朱高熾比較喜歡讀書,是一個溫文儒雅之人。

成祖數北征,命之監國,裁決庶政。四方水旱饑饉,輒遣振恤,仁聞大著。而高煦、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或問太子:“亦知有讒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儘子職而已。”---《明史》

朱棣多次出征,都是朱高熾在監國,他做皇帝自然是有根基的。一直以來跟朝臣相處得都很好,人緣關係自然也是朱高熾更勝一籌。

相比較而言,朱高煦則顯得人緣非常不好,在朝中沒有多少力量是支持他登基的。所以朱棣即使提出要換皇太子,也會遭到大臣們的反對。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朱高熾是個合格的皇帝。他登基稱帝以後,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朱棣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問題,都得到了妥善處理。尤其是寬恕建文帝朝臣的這件事,是朱高熾最正確的舉措。

總結: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歷史評價卻非常高。

很可惜的是,朱高熾這個人壽命比較短。他老爸朱棣做了22年皇帝,也就是說朱高熾做了22年的皇太子。

等到朱棣去世以後,朱高熾順利登基。不過讓人感到傷心的是,朱高熾登基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英年早逝了,年僅47歲。

他雖然只做了一年皇帝,卻在歷史上擁有非常高的地位。因為他的施政舉措得到了歷史上公認的好評。

  1. 首先,他休養生息,沒有做任何擾民的事情。而且政治清明,對於貪汙腐敗問題的查出比較嚴格。

  2. 其次,就是他廢除了朱棣在任期間的許多苛政,對於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苛捐雜稅,也做出了適當減免。

  3. 再則,他赦免了建文帝時期的諸多大臣

    ,並且平反了不少冤案,以此獲得了大量人的支持,使得建文帝時期的舊臣們得以安享晚年。

  4. 最後,對於軍事上的整頓,他也做了一些貢獻。朱棣比較喜歡打仗,所以軍隊常年需要國家養著,這是沉重的財政開支。所以朱高熾當政以後,裁減士兵,減輕了老百姓們的負擔。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朱高熾就施行了這麼多開明的舉措,不得不說,朱高熾的確是非常優秀的一位皇帝。

如果他能夠多活幾年的話,可能大明王朝會提前進入太平盛世的行列。很可惜的是,他47歲就去世了。

他死了以後,依舊是遵從嫡長子繼承製,由他的嫡長子朱瞻基登基稱帝,從而父子兩人一起,創立了著名的仁宣之治。

《明史》


江湖小曉生


原因主要有三個:

首先,主要是因為明成祖朱棣看中了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希望日後大明的江山能夠傳到他的手上。

事實上,相比於體態肥胖,還患有腿疾,走起路來都需要人攙扶的朱高熾,明成祖朱棣著實更喜歡英武不凡的朱高煦。因此,早在靖難之役期間,就流露出欲廢朱高熾而立朱高煦的心聲,他曾摸著朱高煦的背,說道:“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這句話,大有暗示日後將立其為太子的意思,而這並非完全只是朱棣的一句戲言。



後來,朱棣當上皇帝,在選立太子時,一開始也確實有些偏向於立朱高煦為太子。然而,就在朱棣舉棋不定之際,一位大臣的一句話,卻徹底打消了朱棣立朱高煦的念頭,這個人便是明初著名的大才子解縉,他對朱棣說了三個字“好聖孫”。正是這三個字,徹底改變了朱棣的立場。

作為一位高瞻遠矚的帝王,朱棣在立儲一事上自然得考慮深遠。而朱高熾的兒子、自己的孫子朱瞻基無疑是最理想的皇位繼承人。所以,朱棣最終確立朱高熾為太子,很大程度上只是把朱高熾當作是一個過渡,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這位“好聖孫”日後能順理成章的繼位。



而朱瞻基也確實備受朱棣寵愛,就連北征漠北也要帶上他。目的也是為了讓朱瞻基熟悉戰爭、歷練軍事指揮能力。因此,早在朱棣在位時期,朱瞻基就是被朱棣當成是未來的接班人來進行培養的。

其次,朱高熾雖然肥胖遲鈍,還患有腿疾,可人家怎麼說也是根正苗紅。並且他為人寬仁,也獲得朝中很多文官的支持和擁戴。



除了有一個優秀的兒子外,朱高熾自身也還是有些優點的。他雖然身體肥胖,行動不便,但他為人老實沉穩,寬仁儒雅。因此,朱高熾深得朝中眾多文臣們的擁戴。

加上,朱高熾雖無顯赫戰功,卻也沒啥過失。何況,他本來就是太祖皇帝朱元璋親自選定的燕王世子,理所當然的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而朱棣畢竟是通過發動靖難之役,從自己侄子手中奪權的,得位不正。所以,他即位就是想借恢復太祖皇帝舊制的舉措,來為自己的奪權正名;通過繼續維護封建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來拉攏文官。



因此,在朱高熾並無過失的情況下,廢除他而改立朱高煦,勢必會激起文官集團的不滿和牴觸。而這是朱棣所不面對的。所以,即便沒有朱瞻基這個“好聖孫”,朱高熾的地位也不見得就會被朱高煦替代。

最後,則是朱高煦雖然戰功顯赫,但卻是有勇無謀之流,缺乏足夠的政治素養。

其實,拋開文官集團的支持和“好聖孫”的加持不說,有勇無謀的朱高煦,也不見得就能夠完全獲得朱棣的滿意。



在朱高熾被確立為太子後,朱高煦被封為漢王,蕃國在雲南。然而,朱高煦並不想跑到遠在西南邊陲的雲南就藩,要求與自己的兒子留在南京,最終迫使朱棣妥協。此後朱高煦便開始一再挑事,先是索取天策衛為漢王護衛,而且還常以唐太宗自比。後來,朱高煦又請求增加兩護衛,行事變得越發放縱,其不臣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朱高煦的種種不法行為,最後也讓朱棣對他越發反感,一度到了剝奪其冠服,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的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