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企业共有员工不到三百人,但中层以上领导(从主任助理到厂长)达三十五人,正常吗?

顺顺162788796


首先从管理幅度上,这个管理与非管理人员的比例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要看公司是什么类型的企业?若是生产一线或销售一线占比超过50%,这个管理幅度就不合适了,就会显得人浮于事。

第三,要看公司的盈利情况,若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差,就很难支撑这些管理人员的费用。

第四,要看公司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如何,是否有必要进行人员调整,否则公司就很难基业长青的!

若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及点赞、转发。你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和支持!谢谢!若对我的回答有其他意见或建议,请在评论区留言,欢迎沟通交流!再次感谢!


愿你好2018


正常!我还见过有的企业,员工300人,中层及以上领导就有100多人的,关键是,这样的企业照样活得好好的!


企业是否“机构臃肿”或者“管理人员过多”,不是以整个企业管理人员的绝对数目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同等职责下的管理人员是否过多来决定的!


比如A企业中层及以上领导有80人,是正常的:因为A企业拥有采购、生产、技术研发、销售、物流、仓储、全国31省的销售分部、售后服务及投诉处理等完整的业务链,按照业务需求,它就应当配备这么多的管理人员,否则指挥难度很大!


而B企业中层及以上领导只有50人,却可能是极其不正常的:因为B企业是单一客户销售型公司,根本没有省区的分部,理论上不需要配备这么多管理人员;一个总裁办,正主任1个,光副主任就有8个,B企业的总部机构明显臃肿。


在管理学里,有一个“管理幅度”的概念,指的是一位领导能够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领导直接管理的下属过多,管理幅度大,精力根本跟不上,容易顾此失彼;而直接管理的下属人数少,管理幅度过窄,很大程度上则是可以合并的!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幅度保持在多少是合适的呢?经典管理学书籍给出的数目是5到13。也就是说,一名领导带领的直接下属(注意,是直接下属)最低5人,最高13人(再多,领导的精力就很难管理过来),才是企业管理架构效率最大化的!


按照题目中的要求,假设该企业最高领导1人,下面直接带的下属(副总级)至少应该是5人,而这5名下属(副总级)又会各自带数目不等的下属(总监/部长/经理级),我们假设5名(副总级)平均也带5名下属(总监/部长/经理级)。这样,至少就有31名领导了!而这还是假设“至少”的情况!


实际上,每个领导的管理幅度都会根据实际情况,有很大不同。比如有的领导,可能有14名直接下属,而有的领导,可能一个直接下属都没有。这都是正常的!“管理幅度”说的是一个企业的平均管理幅度。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一家300多人的企业,中层及以上领导有35名,大体是属于正常范围的。当然,不排除在某些部门,有些领导的职责重叠度很高,存在“局部臃肿”的可能性!

-END-

点击上方关注【职场再出发】:世界500强资深经理人,2家管理咨询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为你深度剖析职场问题,助你职场再出发!

职场再出发


三百人左右的企业,中层及以上干部35人,占比10%左右,这个比例很正常,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这种干部占比,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私企,如果是国企和事业单位,远远要高于这个比例,“官多兵少”的例子比比皆是。

举两个例子。

小公这里有一家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文化类的。单位职工总人数320多人,下设部门(含二层)近40个,基本上是一正两副配置,加上享受部门副职正职待遇的,单位副调研员、党组成员及班子其他成员,大大小小领导加起来差不多占了一半。有时候开中层干部会,一个会议室乌央央的一片,好不壮观,典型的官多兵少。

还有一家国企,旅游行业的,总公司加子公司一共600多人,中层以上干部(副经理级以上)总共400多号人,比例超过一半。在收入上,中层干部比一般职工高1/3以上,越往上差距越大。这家企业占了小公这里不少优质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如果给私企,分分钟赚钱,可这家国企倒好,年年亏损,个中缘由,只能呵呵了。


80后小公


我们用一张张的组织架构图,来说明题主说明的问题,这样更能清晰地回答题主的问题。看完这些图的解释,大家自然会清楚,三百人的公司,有35为中层以上的领导(事实上是管理者)合理还是不合理。

第一张图

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管理者(领导)只有一位,看上去领导少,效率高,但会有很多麻烦和问题解决不了。如果公司的组织结构图是这样一种布局,那么,这300个员工都要直接向总经理汇报工作,这300个员工有些是生产的,有些是研发的,有些是财务的,有些是销售的,有些是人事的,每个人每天向总经理汇报工作,还要一起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那这个总经理每天做不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只能忙于日常事务,而且还忙不过来。于是,总经理决定,改善一下组织结构。于是,生成了第二张图。


第二张图

为了提升总经理的工作效率,总经理聘用或选择了几个人分别负责公司的各项专项工作。增加了生产部经理,研发部经理,销售部经理,财务部经理,人事部经理,加上总经理,管理人员(领导)就变成了6个人。总经理管理5个人,剩余的294个人要划分到各个经理下面去管理。平均每个人经理要管理58个人左右。每个人管理五十八个人是天方夜谭,不可能管过来的。于是,出于管理人员激励和管理幅度的考虑,每个部门各设了一个副经理,这样,整体的管理人员就变成了11个人。即便是这样,经理和副经理职位的管理人员平均也要管理29个人左右。这29个人在工作中也会出现方方面面的工作问题。在这些管理人员你的管辖下,还有人员离职、内部调动、转岗的问题, 每天还要写工作汇报,收集数据,开会,配合,合作,等等一系列事情要做。于是,公司决定把组织架构图再变一下,就成了下图。


第三张图

这样,就把原来的各项工作分工再细化,多出了许多主管职位,粗算一下,十几位,加上原先的经理、副经理,总的管理人员就在25位左右了,总经理的事务性工作要处理,就找一个总经理助理,自己监管不过来,再增加一个审计经理替他监督和审核各项工作。这样每个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也在十一个左右。按照组织架构管理幅度的原则,每个人管理的幅度在6-7个人,11个人管起来还是有困难,因为这些人出了正常的工作之外,还要请假、谈心、沟通、会议、培训、带人等等。所以还需要有一些小组长或者班长。管理人员自然会多起来。这里还没有谈物流部(运输部)的问题,也没有谈车间主任的问题。实业公司车间的员工最多,可能还有不同的流水线和车间,四个五个车间再增加五个左右的车间主任;销售人员可能还要分区域,就有了各城市或区域的城市经理或区域经理,比如5个。这样,管理人员基本已经在35个左右了。

这里说的还只是带职位、带头衔的中层以上管理者(领导),还没有谈一个公司的副总经理若干,车间副主任、还有一些副主管之类的职位,加上这些职位,中层以上管理者上40个人都有可能。

前几年,一直在讲扁平化管理,但是扁平化管理对于管理者的要求会更高,他们需要处理不同种类的工作,还要面对更对下属对工作的抱怨处理,有些公司再加上什么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月报、周报,有些还有日计划和日报,扁平化管理就会成为一种空谈。

事实上,管理者的人数不在于多或者少,因为公司的性质不一样,行业不一样,所在的地点不一样,资源关系不一样,市场情况不一样,机器设备不一样,都会给组织结构带来影响。无论管理者多与寡,都是为了提高效率,管理者少不一定就能提升效率,太多也会出现官僚习惯,所以一定是根据企业自身的一些情况,逐步走向管理人员配比的最佳状态。

综上,300人的公司出现三十几个中层管理是很正常的事情。能不够优化,要看公司自己的具体情况了。


耕然夫


不请自来,本人以前就曾经在国企工作过,觉得这种情况还是比较正常的。一个不到三百人的企业,正常运营也需要很多的管理人员。上至公司老总,下至车间主任,还有供应销售部门,仓库保管员和财务部门,比较正规的企业还有厂部办公室和行政科。近三百人的单位,门卫保安还有食堂,还有医务室。这些配置不光国企有,一些正规的民营企业都有。本人认证的这家民企单位,一共一百来号人,光股东就有十二人,厂里不但有几十名管理人员,还有一些辅助工,一线生产工人也只有几十个,基本上是干部工人一比一,如此一来,经济效果就差了些。就是这么规模的小企业,还保留了医务室和职工食堂。这家企业是国营改制的,运作模式和国企差不多,单位工资不高,但职工福利还不错,享受双休和五险一金,节假日加班是三倍工资,双休日加班是二倍工资,加班的时候,工作餐是免费的,二荤一素。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公司被公司老总转手买掉了。本人觉得存在即合理,公司老总比你更聪明,就写这些.....




千山雪资深金鱼玩家


我们是央企化工厂,在职人员1400多人,三班倒的不到600人,上常白的办公室人员800多人,,我们有什么办法,,,


天潮老愤青


仅凭这点信息就判断正不正常,未免失之于武断,而且统计口径不能随意。

一个企业,员工人数和配比只是一个参考数据,不是那么绝对,尤其对于一个处于多变时代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理论上来说,有管理专家提过:在制造型企业,管理幅度通常控制在1个直接上司带7-9个员工比较合适,超过了会超出管理者的注意力和管理能力,少于这个数就不经济。

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来测算的话,300人的企业,按照人数配比取个中间数,即1个领导带8名员工,满打满算管理层人数应该不到40个人足够了。

考虑到题目中只说中层以上的领导有35个人,应该是不包含基层管理人员的,比方说车间的班长、组长和各类小主管等,如果全部计算的话,很可能会超过45人。

如果这样计算,很明显,“纯管理人员”是偏多的,不过题目说明中竟然把主任助理都算作中层以上领导,未免有些凑数的嫌疑。

所以综合来说,按照理论上的人员配比,这个企业有35名以上中层领导确实有些偏多,控制在30名以内可能比较合适。因为道理很简单,领导一多,往往会造成更多的管理成本,包括指挥、沟通、协调、下指令等等方面都会增加环节,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肯定是很不经济的。

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也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标准人员配比”,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这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很理想化。

前面说了,一个上司直接管理7-9人比较合适,前提就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完全遵循“直线职能制”,没有交叉管理或者矩阵式管理的情况,这样结构清晰并容易计算。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回事,在大多数企业,都不是完全的直线职能制——层层负责、层层汇报,相互独立不隶属。尤其对于互联网公司、项目制式的公司,按照经典的直线职能制架构管理,将会导致效率低下、跨部门工作协同困难,无法发挥集合效应,创新产品也必定举步维艰,那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每个管理岗位上的人都很匹配。

换句话说,每个管理人选都很胜任管理岗位,不存在兼职、也不存在不胜任的情况,才可以按照人员标配去计算。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即便是同级别的管理者,每个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不一样的,更不要提领导风格更是千人前面了。因为管理者毕竟是人,不是机器能够一个模子刻出来,那么这就导致有的管理者弱,就需要配备一些辅助人力,有的则不需要配备那么多人手,对于企业最高管理者来说,用好和管好管理者,这是系统工程。

因为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即便有足够的钱,也没有足够合适的人才,所以35个中高层管理者是否合理,绝对不能光凭数量去判断。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是否配比合理?主要是看这个企业的目标和任务来定的!决不能单纯的看公司有多少人。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公司是高速发展期的创业型公司,可能一开始在人员配置上就要精兵强将,要优先招聘有经验有能力的“带头人”,同时兼具管理者的身份,由点及面,带领更多缺乏经验的职场新人成长,这时候管理者多一点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只有当一个公司发展到一定成熟的阶段,不需要再攻山头了,做好防守就行,也许这时候就不需要那么多管理人员了,“维持好现状”,让富余的管理者做参谋,也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多少,是看发展阶段、看每个时期的任务而动态调整的,绝不是铁板一块不能动。所以要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实际需要,在弱的地方补强,有重叠多余的地方要优化裁减、提升效率,这永远都是企业管理者的课题,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喻派职言,今日头条签约作者,15年人力管理经验的职业导师,关注我了解更多。(出版有《绩效管理顶层设计》、《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等专著)。

喻派职言


其实刚看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MBA课程中关于管理幅度的课题,理论上说:一个人的管理幅度最大为7人。

由于管理幅度这个问题会涉及比较多的内容,包括组织的设计、管理者的能力、下属的能力等,当然也会跟公司的发展情况相关。我们在这边就不一一进行讲解了。


题主提的这个问题是,在一个三百人不到的企业里,中层领导有35人,是否正常?

其实我相信在现实中很多人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也有这样的疑问,接下来我给大家举个案例解析一下。

【案例】在中国的培训行业中,有一家公司专门做律师行业的培训,名字就不提了,发展多年,每年的营收在6千万左右,虽然不是龙头企业但是在业内也算小有名声,公司共有300多人,但是有200人左右是销售,销售的管理层在70人左右,职能部门100人左右,管理层在15人左右。中层管理人员差不多在80人左右。

我所举案例中管理人员达到了将近80人,但是人员也是将近300人的规模,要比作者刚才提问的中层管理还有多将近一倍的人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其实这跟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规律及管理模式相吻合。


一、中小微企业的普遍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提倡“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上不断的利好政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铁饭碗进行自主创业,并且创业趋势不断年轻化,就目前而言,中国的中小公司多不胜数,就以一个二线城市济南来说,目前在这个不超过一千万人口的城市,有超过10万家中小型企业,大的有几百人规模,小的也就几个人。

但是目前看来创业者的不断增加,劳资纠纷也在同比增多,这说明一点,企业家虽在增加,但是管理并没有被不断提升。现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经营,这是人类特有的习俗,这跟种族是没有关系的,“血浓于水”的道理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前期的发展确实需要这些家族成员的帮助,但是后期随着公司的发展,还是以传统家族企业进行管理,老板“一言堂”的模式,就会出现作者提到的问题。 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跟随公司发展的大量的老员工被相继提拔上来,但是经营者还是贯彻原来的管理方式,在招揽人才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就会出现高管流失率极高,但是中层管理者却居多的问题。

二、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

上文也说到了,中小企业大多都是“一言堂”的管理方式,公司的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在体现板的管理方式及老板的意志,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定规模就很难在进一步。

因为经营者既是管理者的情况,会很大程度上导致人才短缺及人才流失加剧。 正因为中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造就了不同的销售管理模式,就以我刚才举的例子而言,公司的销售团队的管理模式就是以金字塔形式的管理模式。


一个主管负责三个基层销售,一个经理负责三个主管,一个总监负责三个经理,一共是5个团队,共200人,通过逐级管理的模式,可以极大的促进工作效率及团队目标的一致性。

【总结】公司三百人,中层管理35人,这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不过这种现象更多的表现在经营者既是管理者的范畴,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但是随着这两年职业经纪人的产生与发展,经营者思维的不断开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情况。


笔记簿杏豆


管理学中关于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的理论中,领导对于直接下属的管理数量一般在5-8人为宜。然而,随着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以及员工综合能力的提升,现代企业组织正越来越趋向于扁平化,在此过程中,领导的“管理幅度”正在超越传统的认知(如:互联网企业,一个项目的Leader甚至可能直接管辖20-30人),管理的直接下属数量也越来越多……

因此,管理岗位的设置和岗位编制的控制并没有恒定不变的比例,而是根据企业性质、所处行业、产品发展阶段、管理成熟度、部门数量等因素动态变化的。

Eg:一般来讲,制造业高中基层员工的经验比例大致在1:2: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中层以上人员约占30%左右的比例。推广到服务行业、互联网行业,这一比例应该会更低一些……因此,从总体上看,300人的规模,35人左右的中高层人员数量,应该处于可接受范围……

从你的提问判断,你应该是感觉到公司管理岗位的设置明显偏多了。个人认为你要去评估一家企业中高层领导岗位人员是否过剩,应该从以下维度进行判断:

1.是否有部门存在管理层数量≥员工数量的情况;

这种员工比领导还稀缺的部门往往是公司整体管理岗位过剩的一个缩影;

2.是否存在过多的部门副职(类似“主任助理”的副职);

一般来讲,300人以内的中小企业,设置副职除了提高管理成本,增加内耗,并无多大实际意义;

3.管理岗位上是否存在明显的人浮于事、工作量不饱和的现象;

4.是否存在部门职责和定位有较大重叠的两个部门并存的现象;

5.是否存在部门人数(连同领导)≤5人的情况;

6.是否存在非直接从事生产的职能部门及人员过多的情况;

综上,我个人是比较习惯于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即便它是传统的科层制的组织架构,管理岗位数量偏多,但相比于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无疑给普通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可晋升岗位。因此,无论客观环境如何变化,对你来说,努力争取到一个管理岗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

关注我,每天与你分享职场上的那些人和事。有关人力资源、职场社交、职业发展的问题欢迎随时交流,共同进步。

职场百态1020


这需要看公司主营业务。

如果公司主营新型业务,例如互联网、新媒体等等,则不需要这么多管理层。新型业务的特点是分散式、内容式、去中心化工作,只要权责清晰,每个人只需要根据分工,完成本职工作,由后台统一分析、审核、统计、考核即可,不需要过多管理层。我曾经见过一家公司在成都的分公司,员工近200人,仅有总经理、副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财务经理四个管理层,这种现象很普遍。

但如果公司业务以传统型为主,例如研发、工程、制造业等,则必须根据管理幅度设置管理层。例如工程,必须分成若干项目组,项目组必须设置项目经理等中层甚至高层管理团队,以便进行现场控制、现场管理、现场指导,否则如果去中心化,完全依靠自主自觉,则难以及时反应,容易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管理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机械照搬。扁平化管理虽然利于减少管理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同样会造成无法实时控制的问题。垂直化管理虽然管理系统复杂,容易形成官僚体系,但更利于现场控制。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需要不断进化、改革,否则削足适履,后患无穷。

员工更要注意适应企业体系,任何存在都是有历史原因和现实理由的,企业的目的是盈利,而不是试验场。不要自己听到、见到一些新概念就目空一切、指桑骂槐,要知道,站得高才能望的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