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直击丨曾为村站岗39小时的他,却说“他们才辛苦”

“请问你是酒店的经理吗?你们这里有两位员工要经过我们卡点,他们是到黄岩去采购物资的吗?”2月7日晚上9点多,路桥104国道西入口的防疫卡点上,当班班长吴启通过手机与相关人员通电话核实情况后,要求过卡人员登记好信息,才予以放行。

“他们真得很辛苦,昨天半夜下着雨,很冷,可他们一直坚守在岗位,直到天亮。”赵君义是桐屿街道下庄卢新村村务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他自己也在两百米不到的村口执勤点站岗。“我们还好点,有一个警情值班室可以烧点热水,休息一下,他们就一个临时棚,大家还都站在路边执勤。”赵君义说道。事实上,赵君义最长一次值岗,守了整整39个小时。

一线直击丨曾为村站岗39小时的他,却说“他们才辛苦”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24小时执勤卡点,临时棚里存放着食品和必须的物资。另一个为红色帐篷,则亮着一盏照明灯,灯下是两张桌子,桌上放着一块“党员先锋岗”的牌子,桌子下的一根电线接着一个圆形取暖器。一台笔记本电脑,键盘上蒙着白色塑料薄膜,据说是为了下雨的时候防雨用的。这就是执勤人员所有的工作“条件”。

“我们正月初六来的时候,连帐篷都还没有呢,那一夜真是冷。但我们说来就来,说干就干上了。”现场执勤人员说道。

一线直击丨曾为村站岗39小时的他,却说“他们才辛苦”

执勤点实行两班制,白天从早上9时到下午5时,晚上则从下午5时一直到第二天的9时,整整16个小时。

“我们晚班虽然时间长点,但晚上车流少,而且我们人手也多,大家可以轮流休息,也就不怎么累了。”吴启说着,指了指一旁停着的中巴车,“这是我们的休息车。”记者看到,中巴车门敞开着,里面黑灯瞎火,并没有人在休息。

尽管大家始终在强调并不辛苦,但事实上,记者在现场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寒冷冬夜蚀骨的寒意。

当来自路桥街道康博中医门诊部的负责人王菊文张口说话时,记者委实被穿着防护衣、带着口罩和眼罩的她“惊”到了,她是当晚执勤的唯一女性。除了医护人员,这里还有民警、交警。

一线直击丨曾为村站岗39小时的他,却说“他们才辛苦”

就在这时,一辆车牌为河北的大货车从远处驶来。“先测量体温。”吴启立即开始指挥现场工作。交警挥起警示棒示意车子停下,医护人员拿着体温计给司机测量体温,然后再检查通行证和身份证,通过电脑进行实时的身份比对并登记,一切都明确无误后,才给予放行。所有工作安排得紧凑合理、有条不紊。

“我们经常烧点热水,给他们送过去,大家都是为人民服务,守望互助吧。”赵君义说道。在他的执勤村口,四五名村里的党员、干部、老年协会会长也将彻夜值守,他们中年龄最大的都快70了。“但我觉得还是他们辛苦,无论刮风下雨,这么冷的天,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赵君义一直强调这句话。

这寒冷夜空中闪亮着的一座座红帐篷,着实让人觉得踏实和安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