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偉至微貝多芬

至偉至微貝多芬 | 樂評

文 | 張聽雨

今年適逢貝多芬誕辰250週年,各大樂團的音樂季上貝多芬的作品都佔很大比重。對於國內樂團,貝多芬的作品不僅是偉大的音樂文獻,更是訓練樂團的絕佳“教材”。貝多芬的作品對樂團奏法與平衡等有十分高的要求,許多奏法更是樂團需要學習研究的,對其進行細緻的讀解是保證樂曲精準呈現的前提。1月19日,指揮家俞峰帶領寧波交響樂團在寧波大劇院上演了貝多芬《第二交響曲》與《第四交響曲》,其在作品的讀解與演繹上所呈現的精益求精精神令人贊慕。

在一場音樂會中同時安排上演貝多芬的這兩部作品有著明顯學理上的考量。首先,這兩部作品的音樂文本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在調性安排上,兩部作品四個樂章都選擇了大調,表現的情緒都是帶有所謂貝多芬“偶數風格”的輕鬆與優雅。其次,兩部作品都伴隨著貝多芬的兩件軼事:“貝二”誕生於寫下《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的困厄之境,而作曲家卻以勝利者的姿態創作出如此意氣風發之作。“貝四”創作於貝多芬最穩定的一段愛情之中,是作曲家少有的放鬆與歌唱之作。兩部作品的相似性無疑又給演繹帶來難度,只有對於音樂的細緻讀解與準確掌控,才能讓聽眾聆聽、接受時不會感到單調與雷同。

面對偉大藝術家的作品,如何平衡藝術家的強烈個性與所處時代風格的衝突是一個難題。且“貝二”與“貝四”有著許多相似性,這更給演繹帶來難度,只有對音樂細緻讀解與準確掌控,才能讓聽眾聆聽、接受時不會感到單調與雷同。對貝多芬《第二交響曲》的呈現,在風格把握上稍有不慎便容易演繹過度。俞峰棒下的“貝二”表現出的是純熟與平衡,每一段音樂都表現得個性鮮明而又在整體上一以貫之。另外,貝多芬樂曲的引子樂思和情感相較於海頓更加豐富,“貝二“和”貝四“兩個開頭長大的引子處理起來都不簡單。“貝二”又有許多細密的節奏,使這段引子不易把握。俞峰率領寧交的這段演繹,運用精湛的指揮技巧,讓每個聲部以最自然的音色精準進入,前兩句之間的木管連接部分,每個音的奏法都是字斟句酌且充滿活力,到了絃樂的快速經過句則展現出沉著與從容,即使到了呈示部之前的快速三十二分音符,跑句仍保持引子的速度。德國指揮家魏因加特納在《論貝多芬交響曲的演出》中曾強調貝多芬引子到呈示部間連接句速度把握的重要性,俞峰基於樂譜細緻讀解的現場演繹更使音樂的古典謹嚴風格與演奏家的音樂個性融合呈現,文質兼美。在呈示部之後,指揮家並未從誇張的音效出發,而是通過對每一個句法的考究得出合理的戲劇性。第二樂章小廣板的速度選擇頗有深意,俞峰並沒有如許多指揮家般選擇緩慢的速度,而是強調音樂的流動性,著力表現貝多芬古典健康的一面。

貝多芬《第四交響曲》是俞峰十分擅長的曲目,他曾指揮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與中央歌劇院演出這部作品。樂團下半場的狀態也更加自如,演奏出的音樂汪洋恣肆。 “貝四”第一樂章的引子與“貝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彼混沌之一氣兮吾不知誰合而為一”。俞峰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其提出的“被動演奏”觀念使每一處演奏法都得到仔細雕琢,在極弱的力度中,音樂的層次感並未消弭,而是蓄積著能量直至呈示部石破天驚的爆發,爆發前指揮家選擇拉長了休止的時間以營造戲劇性。聆聽俞峰指揮的貝多芬,能感受到一種能量貫穿始終,如果說第一樂章中這種能量是作為動機展開的源動力,那麼在第二樂章中則化為一種樸素求真的內在力量。這個樂章有著希臘雕塑式的高貴均衡之美,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一交響曲》第二樂章能聽到許多對這一樂章的模仿。對這個樂章的把控十分考驗指揮家的功力,稍不留意,伴奏的分解和絃便容易演奏得越來越快,使音樂失去骨架而鬆懈。俞峰在這裡體現出出色的控制力與純正的音樂品味,絃樂演奏旋律處的揉弦恰到好處,樸素優美。聆賞之餘,使我想到許多德奧指揮大師指揮的音樂,雖然有時很難明確說出哪裡十分出彩,但卻無限接近心中“正確”,這種歸真的力量也是我在這個“二樂章”中聽到的。三樂章展現了俞峰出色的指揮技巧,連續的“移節拍”演奏得精確而生動。第四樂章的“樂隊競奏”展示了樂團的出色技巧,絃樂的快速段落乾淨清晰,雙簧管與大管演奏家的出色獨奏更展現出國際水準。綜觀整場音樂會,俞峰所塑造的貝多芬仍是莊嚴崇高的“樂聖”形象,指揮家有著出色的技術,棒下的樂隊總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幅度對比而不缺少平衡,這都來自他對音樂本體的精深研究與對音樂目標的孜孜以求。

近年來,寧波交響樂團致力於培養觀眾,每場音樂會前都會邀請樂評人賀秋帆做曲目導賞和詳解,每個音樂季的音樂會之後還會返場演出下一場音樂會的曲目片段。這場音樂會加演的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二樂章的動力再現是我最鍾愛的一段,從貝多芬的青春洋溢直入勃拉姆斯的暮年晚境,如滄海桑田變幻,令人感喟。

寧波交響樂團十分重視對貝多芬音樂的梳理與演繹,建團四年來演出了大部分的貝多芬交響樂作品,這個音樂季貝多芬交響曲只餘“貝九”還未上演。2019年,樂團出訪波蘭,由俞峰率領演奏了“貝三”和“貝七”。這次的排練更是精雕細琢,拿出九片(四天半)時間排練,可見對於貝多芬作品的重視與精耕細作,相信樂團未來會取得長足的發展,亦希望看到更多對於貝多芬的優秀演繹。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