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父親6個孩子,5個成博士1個成碩士,他是如何教育兒女的?

鄉村父親6個孩子,5個成博士1個成碩士,他是如何教育兒女的?

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所學校。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父母為孩子教育無私付出的舉動被歌頌著。古有急中生智的司馬光砸缸救人,他從小生活在書香門第之家,雖有數十萬家產,仍舊專心學習,積極進取。

有慈母嚴父的影響,司馬光十九歲時就編寫完成了篇幅浩瀚,紀事廣博的《資治通鑑》。更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傳頌至今,優秀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一個孩子走向成功的助力棒。每一位孩子的天賦如同自然花木,需要父母的修剪,才能長得茁壯正直。今天要跟大家聊一位平凡而偉大的鄉村醫生父親蔡笑晚,他生育的六個孩子中有五個博士,一個碩士。

關於家庭教育

俗話常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想而知,父母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決定性作用。那麼首先我們就要考慮什麼是家庭教育,再來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即是家長通過有意識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於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以上是大眾對於家庭教育的官方解讀,我個人概括為父母的生活狀態對於子女的影響。家庭教育是一個人的終身教育,它是孩子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

鄉村父親6個孩子,5個成博士1個成碩士,他是如何教育兒女的?

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以家庭教育為基礎,為孩子的後期生活狀態及方式提供幫助,而現階段由於轉型時期的社會發展,成年人的價值觀發生改變,人們不再重視一個人的品德和人格,而將重點放在能力學歷等外在條件。如此的社會現象使得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生缺失。

關於博士爸爸

博士爸爸蔡笑晚1941年出生於浙江省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蔡爸爸自幼學習優秀,初中畢業後隨父學醫,隨後自學考入杭州大學,最後因政治原因被迫回鄉從醫,無法繼續學業成了他一輩子的遺憾,也因此他發誓要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人才。把父親的角色當事業來經營是蔡爸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他的六個兒女個個高學歷一定離不開他的言傳身教的教育。有節目曾經問過他是什麼方法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兒女們,蔡笑晚根據早教 立志 自學的家教原則和特才特教的人才培養理念來應對當下和未來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問題。

關於三個關鍵詞

蔡笑晚的教育方法強調早期教育,他認為孩子愛不愛學習,從小就能看出來,越早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對孩子以後的學習更好。所以他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讓孩子們不知覺的接觸數字,沒事的時候就放外語廣播給孩子們聽,每天晚上一家人一起讀書,日復一日,即便孩子們還不懂什麼是數字什麼是外語,他也堅持這樣做著,這樣的家庭氛圍對孩子們的影響很大。

鄉村父親6個孩子,5個成博士1個成碩士,他是如何教育兒女的?

蔡笑晚的教育還強調從小立志,此處的志不是什麼偉大的人生理想,而是一個人的人生目標。用最近大火哪吒的經典語錄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志氣。他覺得人要有一個基本的志向,有一個人生目標。

即便生活窘迫,蔡爸爸仍舊在擁擠的房間裡貼上了愛因斯坦,牛頓等偉人的畫像,他也教育孩子說偉人們也都只是普通人,只要有毅力和恆心自己也可以成為偉人。人要有一個偉大的目標,我們才可以時刻想著想目標學習進取。

鄉村父親6個孩子,5個成博士1個成碩士,他是如何教育兒女的?

蔡笑晚的教育還強調培養自學,他認為無論給孩子創造什麼樣的條件,都是在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如果一個人有了自學能力,那麼他在解決很多問題的時候靠自己就可以。同樣自學是一個優秀的人才最重要的基本功,他教會孩子們如何思考,而並非直接指出答案及問題所在,所有的問題都要孩子們自己發現。

關於四個要點

果然,蔡爸爸的一輩子都在幹教育孩子這件大事,他把自己的經驗總結了主要四個要點。首先一個人要先學會做人,當然家庭教育主要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做人,生而為人,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要做一個道德高尚,自立自強的人的確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因此便有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其次教育需要是快樂的教育,現時浮躁的社會,陪孩子寫作業成了家長們最頭痛的難題,網上也不時有些段子,媽媽陪孩子學習,最後都進入奔潰的狀態,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孩子覺得父母沒耐心,久而久之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學習對於每一個人都是有壓力的,這便取決於大家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學習,蔡爸爸擅長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嚐到學習得樂趣。

再次,蔡爸爸強調的愛的教育,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好性格的基礎。最後還有溝通,大部分的代溝問題都是因為沒有充分的溝通,父母不知道孩子的需求,孩子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久而久之兩代人的關係有了隔閡。

鄉村父親6個孩子,5個成博士1個成碩士,他是如何教育兒女的?

父母和子女在各自的角度上給了彼此最多的愛,但卻因為溝通不當,弄巧成拙。溝通是一切表達的基礎,有了平等有效的溝通,才能合適的表達彼此的愛與責任。

蔡爸爸將自己成功的教育方法總結為24個字早期教育、從小立志 培養自學、先教做人、快樂教育、愛和溝通,這簡短的24個字,看似簡單易懂,而真正能做到這樣的家長卻少之又少,這24個字是蔡爸爸一輩子以教育孩子為事業的見證,同樣也是培養出五個博士,一個碩士的原因。教育方式雖不可照搬照抄,可教育的根源是一致的,都是父母為了孩子的將來做的努力,只是方法不一致罷了。

現階段我國正處高速發展的時期,各行各業對於精英的需求也在增加,更多的家庭開始培養自己的孩子變成父母心裡所想的精英,同時在這個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年代,中國的家長擠破頭的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從不考慮因材施教,

因此現在好多的家庭關係問題特別的僵化,有錢人家的孩子叛逆,不懂得心疼父母,而窮人家的孩子沒有唸書的機會。如若每一位父母都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結合自身的經歷閱歷給孩子以最好的建議,那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會培養更多的社會精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