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难道诸葛亮那么怕郭嘉吗?

默说西游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后世文人的渲染,其实二人从来没有任何交集。郭嘉突然病逝,不久后诸葛亮出山,双方实力开始此消彼长,这才让后世觉得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但是,这两位都是少年英才,不存在一方惧怕另一方。

建安十二年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郭嘉病逝,另一件就是诸葛亮走出隆中,出山辅佐刘备。

从这一年开始,有了诸葛亮的刘备力量迅速壮大,逐渐开始走向了成功之路,最终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反观曹操后期在军事上逐渐走下坡路,除了收拾马腾、韩遂两个地方势力外,面对孙刘败多胜少,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性。

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倚仗的智囊,为刘备集团效力了28年,所获得的权利和职位远非郭嘉可比。反观郭嘉早期跟随曹操职位不高,只是参谋,时间只有11年,导致名气没有诸葛亮那么大。

那么郭嘉和诸葛亮在各自阵营中的地位有可比性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两个人分别是曹操和刘备最看重的谋士,双方同等分量。

我们先看一下曹操和刘备分别获得这两人后的评价:

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三国志》—郭嘉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

由此可见,曹操和刘备对于郭嘉和诸葛亮都是极为看重的,因为他们都是少年天才,是上天赐给他们的帮手。这两个少年天才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郭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史书记载这个人擅长军事,做事敢于出奇制胜,敢出险招。

当曹操消灭袁绍,准备北征乌丸时,很多人担心刘表回来偷袭许都,大家举棋不定时,郭嘉说大家不用担心。

郭嘉说刘表“坐谈客耳”,只可以做下来聊聊天,不会打仗。虽然刘备在他身边,但是刘表不信任他,不会委以重任,所以郭嘉跟各位说,刘表肯定不会偷袭我们的大本营。

结果跟郭嘉说的一样,虽然刘备极力劝说刘表趁现在许都空虚,偷袭许都,夺回汉献帝,但是刘表最终还是没有听从,白白浪费一次机会。

当袁绍的两个儿子逃往幽州时,众将都说要过去追杀,郭嘉却说道,只要我们按兵不动,幽州公孙康反而会乖乖把他们的人头献上,如果贸然过去追杀,只会让他们携起手来与我们对抗,结果也跟郭嘉所料一样。

这就是料事如神,因为郭嘉把人看透了,才敢出险招。自从郭嘉来到曹操身边后,帮助曹操逐渐消灭了袁术、吕布、袁绍、乌丸,成功地统一了中国北方,也让曹操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军阀。

而当曹操赤壁失利回到南郡后,嚎啕大哭,众臣不解,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也说明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如果郭嘉还在的话,赤壁之战便不会遭到如此惨败了。

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呢?史书上说诸葛亮“治戎所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治军养卒是诸葛亮的强项,但谋略不足。治国理政的方面的才能比带兵打仗方面强。诸葛亮用兵谨慎,在军事上的成就不算突出,等到诸葛亮后期独自带队出征时,则是负多胜少。

诸葛亮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隆中对》,帮助刘备规划了清晰的发展战略,并且在曹操南下的过程中,促成了孙刘联盟,从而占据荆州,有了根据地,最后建立蜀汉王朝。

所以说,这两个人都是当时的俊杰,也都是可以托付后事的,刘备白帝城托付诸葛亮,郭嘉因为早逝并没有这个待遇,但是曹操在郭嘉死后,对众谋士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曹操也计划将后事托付给郭嘉,只是天命难测,郭嘉没有等到那一天。


诧寂说史


这句顺口溜是“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翻版吗?

▲郭嘉剧照

此话想必是来自《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假设郭嘉未死而出现在赤壁战场,那么诸葛亮周瑜的苦肉计和连环计想必会被识破,曹操大军于赤壁大胜孙刘联军进而定鼎天下,如此诸葛亮是否出场的确就并不重要了。

▲诸葛亮

貌似无可反驳,但曹操的一众谋士肯定不答应,何况诸葛亮呢?演义中的诸葛亮出山可不是因为郭嘉的去世,而是刘皇叔三顾茅庐的得到的盖世奇才。郭嘉虽然不在,但荀彧叔侄、程昱和贾诩一干谋士毕竟在场,照样被耍的团团转。况且郭嘉能够识破连环计本来就只是一个假设,想把诸葛亮吓得不出山怕是做不到吧。

郭嘉的确很厉害

郭嘉作为曹操前期的头号谋士,具备极佳的战略眼光和谋划能力,在统一北方的征战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没那么牛。

笔者认为表现最好的一次就是建议曹操伪征刘表,使袁谭、袁尚发生内讧。

“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三国志.魏传》

▲一脸懵逼的袁谭

曹操假装南下攻打刘表,进军至汝南郡西平县,这时袁谭和袁尚果然打了起来,袁谭不敌袁尚,遣使向曹操求救。曹操回军冀州,分别击破袁尚、袁谭,遂平定冀州。

第二次在于建议轻骑兵突袭乌桓。

袁绍在世时极力笼络乌桓,与乌桓人感情颇深。袁绍死后,乌桓仍全力支持袁尚与曹操对抗,袁尚被曹操打败后,投奔乌桓单于蹋顿,企图引乌桓兵卷土重来。曹操打算追击袁尚,讨伐乌桓,但诸将都担心孤军深入乌桓后,刘表会袭击许都。

然而,郭嘉却认为,刘表不过是“坐谈客耳”,行动力不行,也不敢重用刘备,没有什么可怕的。曹操于是决意远征乌桓。军至易县,郭嘉又进一步建议曹操放弃辎重,轻兵急行,趁蹋顿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出其不意打一场闪电战。

▲阵斩乌桓单于的主力--虎豹骑

果然,乌桓仓促应战,蹋顿阵亡,袁尚败走辽东。

其他时候就未见得都是郭嘉的功劳了,比如官渡之战的“十胜十败”之说,充其量只是一番拍马屁和激励士气的言论罢了,双方的实力差距摆在那里,如果不是许攸投降、张郃临阵反水的话,鹿死谁手尚不可知。

至于准确预言孙策将死于刺客之手则更加是事后诸葛亮的套路,载于正史想必是出自史家的附会,而曹操也不敢真拿预言当事实。刺杀发生和成功的概率都微乎其微,如果这都能预测,诸葛亮确实不用出山了。一句话,凑巧而已。

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奕为太子文学,早薨。--《三国志.郭嘉传》

国家并非完人,曹操的器重自然不用说,甚至以正直闻名的陈群数次检举,他依然“意自若”,丝毫不放在眼里。看来他眼中只有领导,与同僚关系不过一般,人品也不过如此。

郭嘉被曹操推崇的原因


这一点很大程度上跟他的风格和与曹操的私交好有关系。曹操每次夸他“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可以说,郭嘉的建议往往是曹操的本意,作为参谋既能揣摩领导心思,也能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这自然是领导最为器重的人。比如官渡的“十胜十败”之说,曹操听得那叫一个心花怒放,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对比之下,荀氏叔侄一直把自己当做汉室忠臣、程昱心思太狠,贾诩则总是把明哲保身放在第一位,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忠诚和顺手比郭嘉差太多了,而揣摩领导心思的功夫也跟着落下一筹。

最有意思的桥段来自曹操在赤壁吃败仗后的一句话: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郭嘉传》

似乎如果郭嘉如果还活着,他就不会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

▲赤壁之战

但这样的话众谋士是不会服气的,哪怕是在小说里,曹操也有“十败”而非仅仅失败与连环计和东南风之下,比如荆州降将的军心不稳、天气、不熟悉水战等。

况且一干足智多谋的谋士团队如贾诩、刘晔、荀氏叔侄和程昱都在军中,他们在赤壁之战前也预见到了曹操的弱点,但曹操根本听不进去。程昱提醒曹操孙权很可能真的会与刘备联盟,要采取外交措施阻止这一联盟,然而曹操并未采纳。又如贾诩认为孙权在江东的统治相当稳固,形势与荆州不同,平定江东要从长计议,没必要逼得太紧。

但此时的曹操在近在咫尺的统一面前已经膨胀,完全听不进不同意见。谋士不过是参谋,你采纳便采纳,不用就算了,想必没人犯得着来一场“尸谏”的大戏吧。哪怕郭嘉在世,曹操能否听得进他的忠言,也很难说。

曹操之所以这样对郭嘉表示悼念和惋惜,除了真心的哀思以外还有两个目的:

一是推卸责任。曹操的思路是不肯承认战败的原因是自己不听忠言,而认为是其他谋士比不上郭嘉,把责任推给下属(这是曹操惯用伎俩,杀粮官以安众心,就是把责任推给下属的典型事例)。

二是激励其他谋士。 中国历来的英雄模范,大多都是死后才得到的荣誉,因为死人不会再犯错误,就可以成为完美的人。

曹操高调追悼郭嘉, 是一种略带夸张的政治作秀 ,目的是要把郭嘉塑造成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当代雷锋,以激励其他谋士向郭嘉同志学习,不断争先创优、取得更大成绩。因此在《三国演义》中众谋士“皆有愧色”。

诸葛亮更是牛人

诸葛亮显然比郭嘉要全面多了。

“多智而近妖”诸葛亮是演义中的表现,如果各路谋士是学霸,那他就是学神,智商的对拼绝非是数据叠加的结果,除了司马懿能够添点麻烦之外其他都被表示毫无压力。

当然,我们还是从正史上来看吧。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作为战略家的作品典范,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在分析了天下形势之后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凭借这一篇文章,诸葛亮在战略规划上就在郭嘉之上。

再说参谋能力,这一点不好说,毕竟西川、汉中和荆州都不是诸葛亮的奇谋打下来的,庞统和法正的参谋能力的确不在孔明之下。但应该也不差,自刘备死后诸葛亮及军政大权于一身,南征北战几乎没有吃过大亏,说他作为参谋的脑子不合格是不可取的的。

刘备入川之时将荆州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刘备当时的大本营,其重要性其实比能够全取西川还要重要,足见刘备的信任和底气。

而剩下的两项技能诸葛亮完全可以完爆郭嘉了。

首先是内政能力,诸葛亮治蜀的传说至今流传在西南地区,其担任蜀国丞相十余年,既能够保证民生和经济发展,让南方蛮族心悦诚服,同时还能筹集粮草、训练军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保持对于曹魏的军事压制,就这份能耐就可以跟古之萧何媲美了。

另一个是统帅能力。当然,蜀汉集团当时具备独自带兵打仗能力的唯有他和姜维了,而且诸葛亮也是一个揽权的人,至少姜维在他手底下自由发挥的机会不多。

▲六出祁山

诸葛亮行军打仗绝对是个行家。司马懿也算是战阵高手吧,但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没见过司马懿几次正面迎战过,一打就是惨败。坐拥数倍的军力、无数精锐骑兵和十倍的国力尚且难以招架,每次都疲于防守,这哪里是一般的高手呢?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如同白起或韩信这样精通奇兵作战的类型,这也是他最终功败垂成的主要原因--耗不起。这不是能力,而是风格的差异,诸葛亮是一个不喜欢弄险的人,用兵打仗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哪怕是白起和韩信再世,怕也很难在实力对等的情况下讨得了好。

综合对比

如果说郭嘉是一个优秀的参谋的话,诸葛亮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全才了。

在书本中谋士的地位会被放大,因为他们在出谋划策中往往语出惊人,但能否成功并不绝对,一旦失败就有可能能为万世笑柄。况且出谋划策是否能执行还在于“主公”是否采纳,不开口是说不过去的,哪怕支错了招也只需承担小部分责任。

如果孙策未死,那曹操集团就死的不能再死了,一言断定刺客行刺且一击必中,这难道不是口出狂言的豪赌吗?不过是在曹操没有退路的前提下拿来稳定军心的话罢了。

▲可怜功亏一篑

而诸葛亮的地位不需要《三国演义》的吹捧,虽然没有小说里那么无所不能,但也是一位千古难寻的人才。《隆中对》的字字珠玑,《出师表》的闻之泣血,五丈原的冷冷秋风,<strong>诸葛亮在才能和人品上都无可挑剔,不愧“卧龙”的美誉。

而三国时代之所以精彩,既在于将星和谋臣的英雄辈出且势均力敌,天下三分的背后其实是人才的三分,诸葛亮几乎凭借一己之力独自支撑弱小的蜀汉如此长的时间,这似乎也说明了什么吧。


凉州七里


什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都是后人美化,甚至是神话自己心中的偶像,或者增添喜剧效果才编出来的。“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还有些许的历史出处,毕竟诸葛亮和司马懿交过手。“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又何来的根据呢?难道郭嘉与诸葛亮交过手吗?

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恒,大胜!在回来的路上,气候恶劣,加之水土不服,连日的急行操劳,导致郭嘉身患重病去世。

同年,在荆州新野,刘备三顾茅庐,卧龙诸葛亮出山。

从时间上来说,诸葛亮和郭嘉没有过招的机会,两个人都没有交过手,何来的谁怕谁一说呢?

诸葛亮、郭嘉二人的专业方向不同,各有优势,平分秋色

史书上称郭嘉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他辅佐曹操的时候,接连为曹操出奇谋,断局势,揣人心,在曹操低谷的时候,提出《十胜十败》的理论,鼓励曹操、激励曹操、振奋曹军士气,为官渡之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也为曹操称霸天下打下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郭嘉最大的优势,是其惊人的洞察力。通过对时局的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掌控,加之人心的揣度,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巧妙精准的判断未来局势的走向,并提供相应的战略建议。

诸葛亮的最大优势,是其超强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头脑。曹操挥兵南下时,诸葛亮精准道破孙权“唇亡齿寒”,曹操一家独大的担忧,在刘备没有任何优势、任何资源的情况下,促成了孙刘两家的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在刘备入主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后,诸葛亮更是完全承担起了蜀汉朝政的重任,从协调荆州派、益州派、东洲派等势力之间的平衡,到立法典,兴屯田、修水利,做为一个外来势力,在毫无根基的情况下,将益州治理的井井有条。

两个人郭嘉擅长的是军谋大略,诸葛亮擅长的是治政治国,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佼佼者,双方都有强于对方的优势和劣于对方的弱势。

所以,说诸葛亮害怕郭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没有根据的。自始至终,二人都没有可一较高下或拿来比较的地方。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神话诸葛亮,把许多其他人身上的军事事件,一些莫须有的事件,都安插在了诸葛亮的头上。导致大家误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很强。


始终先生


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无论是通过演义还是正史都对诸葛亮有所认识,下面就对诸葛亮其他方面,进一步认识诸葛亮。

第一,诸葛亮是中华历史上综合才能最高者,诸葛亮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外交家、书法家、思想家、战略家、发明家等,除此之外诸葛亮还精通兵法、阵法、治国、建筑学、物理学、水利工程学、数学、音乐、哲学、奇门遁甲等,涉及领域极广。

第二,诸葛亮是中国 “智圣” ,中国智慧的代表,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一个能与诸葛亮智慧相媲美的人物,诸葛亮的智慧影响中国近两千年,历朝历代都杰出人物,常常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或者,把其他聪明的比作诸葛亮,以显示某个人出色的才华。

第三,中国忠诚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品质堪称完美,他在三国蜀汉深得民心,在昏庸无能的刘禅面前,诸葛亮忠心不二,一心为国为民干,死后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家业。这样高尚的品质,在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使得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历朝历代忠诚人物的代表,中国第一贤相。

第四,中国同时入选文武庙者,诸葛亮不但是中国武庙十哲之一的人物,同时还是文庙大儒之一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能同时入选文武庙者,一共只有两人,而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人是晋朝杜预。

对于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只能引用伟人的两句话:

一是,两汉无双仕,三代而后第一人。

二是,一诸葛,足以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汐水柔情


诸葛亮会怕郭嘉,你以为诸葛亮是吓大的吗?

公元207年,郭嘉北征乌桓途中病逝,年仅28岁,英年早逝。恰恰在同一年,诸葛亮初出茅庐,年仅27岁。

同一年,一个天才离去,一个天才出山,所以后世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之说。


这个说法刚一出来,就引来哗然一片,貌似诸葛亮怕郭嘉似的,故意躲着不敢出来,等到郭嘉死了之后,他才悄悄地出山。

事实真的如此吗?

肯定不是的。

郭嘉有郭嘉的厉害,诸葛亮有诸葛亮的本事,假如郭嘉不死,诸葛亮与郭嘉势必有数场好斗,鹿死谁手,殊不可知呢!

这些年郭嘉被捧上了神坛,受到众多粉丝热捧,大有压倒诸葛亮之势。

郭嘉和诸葛亮到底哪个更厉害呢?这里不妨比较一番。

先比战略。


郭嘉有“十胜十败之说”,诸葛亮有《隆中对》。曹操攻打袁绍之时,属下思想极不统一,有主张打的,有认为不能打的,还有准备“弃暗投明”的。

曹操问郭嘉的意见,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坚定了曹操的信心,统一了全体思想。

其实,“十胜十败”之说,更像是郭嘉揣摩了曹操的本意,故意往曹操心坎上说的,曹操听了之后心花怒放,因为“正合孤意”。

就算没有“十胜十败”之说,曹操照样要打袁绍的,因为一个山头有两只老虎,恶战根本无法避免,不打也得打。

由此可见,“十胜十败”之说并不十分高明,像是给曹魏打了一剂强心针,相比来说,诸葛亮《隆中对》满满的诚意,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之光。

如果说《隆中对》是无价之宝,那么“十胜十败”之说就是地摊货。


再比谋略。

郭嘉谋略过人。官渡之战大胜之后,大家一致建议追击袁绍的两个儿子,但郭嘉却极力阻止:“袁绍两个儿子各怀异心,咱们要是穷追,他们必定联合在一起,咱们要是不追,他们一定会窝里斗。”

果不其然,后来袁绍两个儿子搞内讧了,曹操毫不费力地除掉了他们。

再来看诸葛亮,《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多智近乎妖”,被过于神话了,这里咱们不谈演义,只谈正史。

刘备带着攻打西川之时,副军师庞统不幸中箭身亡,诸葛亮及时顶了上去,出奇谋擒了严颜,最终迫使刘璋投降。

汉中之战,诸葛亮帮助刘备击败了曹操,一举取得了汉中之地,实现了《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后面六出祁山更不用说了,虽然大多功败垂成,但那是两国经济实力决定,与诸葛亮智谋无关。


最后比统帅能力。

这个就更不用说了,郭嘉只是个小小军师祭酒,平时出谋划策,耍耍嘴皮子而已,根本不会统兵打仗,而诸葛亮乃一国丞相,统管三军,六出祁山之时,诸葛亮是军事总指挥,次次亲临战场指挥作战。

综合以上三点,郭嘉根本比不上诸葛亮,就算郭嘉不死,诸葛亮照样会出山,说不定会暴揍郭嘉一顿。


一半秋色


这两位都是天纵奇才,但是奇才之中也是有等级之分的,很显然,诸葛亮的等级要远远在郭嘉的登基之上,一个属于一时俊杰,另一个千古留名:"万古云霄一羽毛"。

为什么会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呢?怪就怪在刘备不早点儿去三顾诸葛亮的茅庐,偏偏等到郭嘉病死才去,诸葛亮在家中闲的没事,做了一份“三分天下”的策划案——《隆中对》,已经把出山后刘备的发展路线做了规划。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这才动身出山,准备大展鸿图一番,要是刘备早点去,诸葛亮可能早点出山,这跟郭嘉死不死有什么关系?



再看两人的成就。

郭嘉在曹操那里是一等一的谋士,但是绝对不是最好的,他前面起码还得有三位:荀彧、荀攸、贾诩,比如在官渡之战的记载里,这三位大牛都献出了重要的计策,但是郭嘉只有四个字:从破袁绍,意思就是跟着协助打败了袁绍。著作方面主要就是一部《十胜十败论》,提出了曹操的十个胜点: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但是这么理论的东西就跟喊口号一样,喊得曹操都好意思了,还得谦虚着说:“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诸葛亮的第一部著作《隆中对》当时就把刘备震住了,本来想在乱世中占个地盘,没想到还有发展壮大平分天下的机会,那个时候的刘备空有皇叔的称呼,但是谁都能踢几脚。《隆中对》中详细分析了当今天下的局势,曹操势力太大,还挟持了皇帝,标榜自己是天子之师,而东吴的孙权势力相对弱小,面对曹操的威胁可以联合孙权,于是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



诸葛亮出山后,硬是靠着自身的硬实力带着一群萌新号闯关刷副本,终于打下了西蜀的一片天地,辅佐刘备称帝,政治、经济、军事都有很高的建树,这是郭嘉所不能比拟的。

再看正史对两人的记载,《三国志》单独列传的臣子只有两位:一个是陆逊,一个是诸葛亮,郭嘉在《三国志•程郭董刘蒋刘传》里,跟好几个人一个传记。

所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不知道是哪个民间野史中记载的,完全不可信。


历史伶俜者


大家好!我是YUE历史小作者

一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通过贬低诸葛亮,将曹操帐下谋士郭嘉几乎捧上了天。因为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精彩的表现,让许多人都不赞同这句话,反而认为应当是“卧龙一出,郭嘉吓死人。

  先来说说郭嘉,郭嘉是一个典型的年少有才之人,年少时便已经断定汉家江山将会大乱。所以他在20岁时弱冠之后便隐居起来,秘密结交当世英杰。公元191年,袁绍入主冀州,因为有着不俗的实力和“四世三公”的名望,21岁的郭嘉便前往投奔。郭嘉身为当世英杰,看人的眼光非常毒辣,一眼就看出了袁绍不是成大事的人。要知道当时的袁绍是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郭嘉却毫不动心,此后6年一直隐居不出。

  公元196年,谋士戏志才去世后,继续智囊的曹操便令荀彧为自己推荐一个能够替代他的人。荀彧与郭嘉有交,且深知他的能力,便将他引荐给了曹操。二人见面之后共论天下大势,也因此而惺惺相惜。曹操很高兴自己得到了左膀右臂,郭嘉则庆幸自己遇到了英主。曹操任命郭嘉为自己的军师祭酒,也就是参谋长。当未有尺寸之功的郭嘉还在思考怎么证明自己的实力时,袁绍便给了他一个机会。

  公元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失败,被袁绍写信羞辱。曹操与袁绍是旧交,年少时一同在长安城斗鸡走狗。如今各自为一方诸侯,即便不是敌人,也是对手。面对比自己实力强大太多的袁绍,曹操很是头疼。此时郭嘉便提出了让他扬名立万的“十胜十败”之说,让曹操对眼前和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因为帮曹操制订了长期的战略目标,所以郭嘉为成为了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人物。

  曹操能够发展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诸侯,离不开他早期打下的基础。而他这个基础的奠定,又离不开郭嘉的规划与各种计谋。对于郭嘉功绩的评价,身为主公的曹操非常客观:“东擒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公元207年,年仅38岁的郭嘉病逝,次年诸葛亮出山。

  通过小说《三国演义》的加工,诸葛亮几乎成了汉末三国鬼神一般的人物,以至于鲁迅先生评价道:“诸葛之智近乎妖”。罗贯中将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都强行变成了诸葛亮的,比如“草船借箭”就是人家孙权干的。而他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是直接面见的孙权,所谓的“舌战群儒”也是罗贯中编撰的。当然,历史是历史,演义是演义,把演义当历史或者用历史来批评演义,就是我们自己的不对了。

  为了个郭嘉进行比较,我们不得不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三顾茅庐”在塑造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时,也将诸葛亮的能力捧上了天。但其实是,诸葛亮出山之后,一直在主管后勤,也就是征收粮草和税收,大致相当于今天地方上的农业局和税务局的负责人。直到曹操退回北方、刘备得到了荆襄数郡之后,诸葛亮才成为了军师中郎将,但依旧负责后勤工作。

  刘备集团最为重要的军事行动便是进军西川,但刘备进军西川时也没有带诸葛亮,而是让他留守荆州负责后勤。刘备入主益州之后,诸葛亮还是负责后勤工作,直到刘备病逝诸葛亮成为托孤大臣之后,他才开始掌握蜀汉军权。诸葛亮治蜀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分明,让蜀地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也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爱戴。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和郭嘉的侧重点其实是不同的:诸葛亮更多的是处理政务、发展经济、解决刘备的后勤问题。郭嘉则是为曹操的军事行动出谋划策,是名副其实的军师。曹操曾说郭嘉就是他的张良,笔者要说,诸葛亮更像是刘备的萧何。张良和萧何都是“汉初三杰”之一,一个为刘邦出谋划策,一个则为他源源不断的输送兵员和粮草,确保他们实现军事战略战术的物资支持。

  诸葛亮和郭嘉不在一个层面上,要如何进行比较呢?所以二者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并且他们各自的功绩也无法通过量化打分的当时进行比较。如果非要比较,郭嘉英年早逝,成就自然是比不过治蜀数十载的诸葛亮的。即便是从演义出发,诸葛亮被罗贯中写成“妖孽”了,甚至差点给自己续命,郭嘉拿什么跟他比!

所以诸葛亮并不怕郭嘉。






YUE历史小作者


这个观点真的是无稽之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都是后人为了增添戏剧冲突而扣上的。

郭嘉是曹操账下著名的谋士,助曹操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以至于在曹操兵败赤壁后都感叹: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确实,郭嘉才能在曹操账下数一数二,但是因此说诸葛亮怕他这样牵强的说法就有点过了。


首先

两个人出山的时间相差很大,先后出山自然是理所当然,不存在谁下去了我才敢出来的说法。郭嘉是建安元年投到曹操账下,也就是公元196年。而诸葛亮是建安12年,公元207年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差了差不多一代人呢。只是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出山的那一年就是郭嘉去世的那一年。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两人的这个巧合造就了“郭嘉不死 卧龙不出”这句话流传开来。用现代的观点想想也知道,这只是巧合,并没有什么阴谋论。


再者

诸葛亮在出师表也说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由此可见,诸葛亮本来就没有追求功名利禄的心,能够出山跟随刘备只因感激三顾茅庐之恩。从这里就可以说明诸葛亮不出山不是因为怕郭嘉,而是人家根本就没有那个心想要出来。只是巧了,刚好这一年,刘备三顾茅庐被感动了,才出来。


最后

我们再从另一个观点看,诸葛亮是荆州人士,假如他原本就有出仕的打算,必定在荆襄地界名声很大,而且诸葛亮是一个忠于汉室之人,他投靠的很大机会是刘表。当时曹操在北边,根本不可能和荆州这边有冲突,不会有战争,也就说明诸葛亮不会和郭嘉碰上面,怕郭嘉这个说法也不成立,两个八杆打不着边。当然,最后这个观点并不是很强地论证问题,因为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是有一点,诸葛亮如果在刘备到达之前出山,是不会和郭嘉的曹操阵营对上的。

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只是人们根据他们的生平一些事杜撰出来的,为的就是让事情看起来没有那么简单,也许是从哪位说书人的嘴里流传出来的,说故事嘛,当然越神奇越好,这样才能吸引人,至于从这句话推出诸葛亮怕郭嘉就不必了。

绿色八叶草🍀🍀


绿色八叶草


三国中,曹操是求贤若渴、广纳贤才的明君雄主,他麾下人才济济,其中武以典韦、许褚最为勇猛,而文以郭嘉、司马懿最为出色。特别是郭嘉,曹操称赞他 “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并给了他“鬼才”的高帽子。更令人称奇的是,世人还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样的8字说法,如果单从这8个字的表意来看,一方面“棒高”了郭嘉,另一方面“贬低”了诸葛亮,那么,郭嘉究竟有多厉害?诸葛亮真的跟郭嘉不在一个档次吗?


首先,来看郭嘉到底有多厉害?

郭嘉出道很早,十六、七岁的样子就是创业了,他最开始投奔的是袁绍,结果发现袁绍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成王霸之业,于是辞官归隐潜心修炼。后来在荀彧的推荐下,曹操把21岁的郭嘉请下山,从此对他器重有加。

郭嘉分析天下形势后,首先国劝曹操攻吕布伐刘备。结果曹操采纳了,公元198年,曹操围攻吕布,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准备放弃时,郭嘉却看出了胜机,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计策而行,最后擒杀吕布。

公元200年,曹操率大军和袁绍抗衡时,当时曹军人少势单,信心普遍不足。结果郭嘉针对形势,一针见血地就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郭嘉的分析给曹军将士打了一针强心剂,很快军大振。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为了防止同袁绍作战时,徐州的刘备背后突袭,决定先消灭刘备。结果众将士都担心袁绍趁机来攻许都。曹操为此也摇摆不定,郭嘉挺身而出说:“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结果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大破刘备,袁绍果然“按兵不动”。

同时,曹操在官渡之战时,还忌惮孙策,郭嘉却预言孙策很快会死于刺客之首,结果小霸王真的遭到了暗算。

后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后,极怒攻心的袁绍病死,而他的两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人却起了分裂,曹军的将领都认为,这时应该趁他病要他命。唯独郭嘉摇头制止,力劝曹操放出消息,假装南下攻打刘表,等二袁内讧生变之后,再杀个回马枪,一战可平定。曹操采纳后,结果果然所郭嘉所料。

随后,曹操决定千里远征乌桓,郭嘉提出“闪电战”的攻击思路,建议曹操轻兵急行,出其不意,直指单于庭,果然,曹军犹如天降,大败乌桓人。

然而,远征乌桓成了郭嘉的绝唱,年仅28岁的郭嘉在凯旋归来的中病逝。而巧合的是,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27岁的顾葛亮。

诸葛亮出山之前一心躬耕于南阳,晴耕雨读,与世无争。而在郭嘉病逝后,诸葛亮便马上出山,于是就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名言。

其实这8个字,要一分为二来理解,首先,郭嘉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他如果不过早病逝,以他的聪明才智和超级智谋,曹操肯定不会有赤壁之战的惨败,这也是曹操在赤壁大败后痛哭不已的原因,他哭泣着说了9个字: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9个字道破了郭嘉真识水平——其谋略绝对是三国超级一流的。


其次,诸葛亮的才华也是有目共睹的。诸葛亮下山后辅佐一穷二白、居无定所的刘备一步步逆袭成为一方霸主就是最好证明。然而,诸葛亮下山这一年,刚好是郭嘉病逝这一年,虽然这是巧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如果郭嘉不死,其实诸葛亮真不用下山了,因为下不下山的结果都一样,阻止不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格局。因此,“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并非言过其实,而是言之根本,郭嘉的过早病逝是曹操终生的遗憾。

当然,除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之说外,其实后面还有8个字:“孔明北伐,冢虎崛起。”


破乞


这个纯属谣传!

我是《杂看世界》阿穆,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我们要比较两个人的本领,应该全面的来看待,而不是单独的拎出来一个点来比较。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比较一下两个人:

先说谋略:

众所周知,郭嘉是曹魏军事集团前期的重要谋略团成员。在戏志才病死之后,郭嘉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军略任务。打袁绍、征乌丸,都是出自郭奉孝的手。

那么诸葛亮呢?“未出茅庐便知三分之事”就不用说了,连东吴、取西川等等。一系列的谋划直接奠定了蜀国建立的基础。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实际上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当然,他们二人侧重点不同、诸葛亮更侧重于大局观,而郭嘉更侧重于人心。

再来说一下处理政务方面的能力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两个人的官职上入手,毕竟作为他们的老板,对于他们的能力肯定比我们现代人瞎猜要来的靠谱得多。

那么两个人都是什么官职呢?

  • 郭嘉:军师祭酒

军师祭酒,官职名称,由曹操设立在东汉末年,建安三年正月设立。后因避司马师讳,也称为军祭酒。实际上是曹操为首席幕僚所设的职位。说白了相当于师爷的头儿或者说秘书长。

  • 诸葛亮: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丞相、司隶校尉、益州牧。

其中,军师中郎将的之位和郭嘉的军师祭酒职能相似,但是又有些不同,大体可以归为一类职务。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能看出来不同了。

郭嘉在曹操手下扮演的角色是属于纯计谋型人才,也就是说,郭嘉只负责战略上的问题,并不会真正负责落到实际。

而诸葛亮则不同,他不仅仅需要负责刘备的战略部署,很多时候还担负了税收、城建、后勤管理、法律制定、外交的工作。而在曹操阵营之中,这些是荀彧的工作。

当然,也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刘备手底下能用的人少,曹操手底下能用的人多。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个样子!

因为,刘备手下能用的人可不算少。前有庞统、后又法正,他们二位都是当世人杰。楚辞之外还有张松等人。而诸葛亮能够在这么多人之中脱颖而出稳居头把交椅,其个人能力毋庸置疑。

简单来说,郭嘉是单一功能型人才而诸葛亮却是复合型人才

郭嘉玩计谋,玩谋略的确手段高超,但是他会的这些诸葛亮也会,而且未必就一定比郭嘉差劲。


但是诸葛亮会的,郭嘉就不一定行了。

同样拿军事来说,诸葛亮亲自带兵征南蛮,“七擒孟获”,帮助蜀国评定南蛮。可你可曾听说过郭奉孝亲自带兵征乌丸?

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

正是由于两个人属性不同。

当然,这也和曹操与刘备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同。曹操的集团属于一个成熟的团队,他的手下有荀彧这种后勤政务人才,也有程昱这种法律人才。在他的手下需要的是一个专精一个领域的人,而不是诸葛亮这种全方位的全才。

至于说诸葛亮惧怕郭嘉,这更加是无稽之谈了。事实上他们两个人从来没有交过手,更不用说什么惧怕了。

郭嘉病逝的时候,诸葛亮还尚未出山,而依照史书中的记载:诸葛亮时常自比管仲、乐毅,这种性格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惧怕挑战。

而在当今社会,诸葛亮与郭嘉两人这种人才也是经常会被人们拿来比较。当然这两种人各有千秋。

不过,虽然我们一直都由“伤人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说法,但是还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决定你高度的不是你的长处而是你的短处”。想要有更好的发展,一专多精才是最好的选择。

文/《杂看世界》,有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喜欢历史,想要看更多历史故事,别忘了关注我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