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珺的书法好在哪里?

书法影响力


周慧珺的书法(字)好。好在有个人强烈的书风,气息流畅而不俗流,四分书卷气,三分金石味,还有三分山林气。

周老师的字好,给人耳目一新,普通人认为是丑书,行家们感觉是高书。我的感觉是:有思想,有见地的书家,她不是名家之名家,而是明白的明家。😄

周老师我不认识,字如其人,一看她的字,便知学养深厚,对书道深研有悟,达到了书学中的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她的字,随心而出,书心源之气,书自然之境,书之妙道。








浓淡任由冰雪中


任何人都有优缺点,一个人的书法作品也一样。周慧珺,一个为人所敬重的书者,一个令人叹息的艺术家。

周慧珺的书法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来自米芾,王铎。其中米芾的印迹更多一点,很多作品都以米芾的笔意来创作,显示了她较深的临帖功力。对米芾的书法理解也比较深入。

所以说周慧珺的书法路子在前期一直走的很正,很踏实。而她的书法作品被人接受,认可的也正是这段时期创作的,这段时间她的作品很多,大部分都非常不错。虽然是女性,但她的作品用笔爽快、硬朗。字的结构大方自然,并无妩媚娇弱之感,作品气质不俗。水平在当时的年代中是比较突出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周慧珺书法的第二部分,是周慧珺的书法后期,这个时期她的风格变化很大。其实这也很正常,很多书画名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对人生和艺术的看法会变得和他们的早期完全不同,大部分人都会求变。创作态度上更追求自然,更追随自己的内心,对外界的评价,也会比较超然。

周慧珺也在变,但促使她求变的原因却不同,她是觉得自己落伍了。周慧珺是一个很好的人,有众人所公认的不错的人品,有坦荡的艺术家心胸,有实事求是的艺术态度。

她后期在书法界担任了很多要职,各种荣誉,各种社会活动,各种夸赞不胜其多。但这些并没有麻醉她的头脑,她清醒的看到随着书法艺术活动的兴起推广和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对传统书法艺术更专业细致的研究,书法艺术蓬勃发展,一大批高手踊现了出来。

他们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作为一个专业书法人,周慧珺对书法水平是最为看重的,而她偏偏也是一个好胜的人。她觉得,自已落后了,她在各种公开场合多次说过:自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跟不上书法艺术的发展脚步,当然可以说这是谦虚的客套,但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她的内心想法。于是她开始转变了,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以后的作品也是她被议论、批评最多的时期。




人们发现,那个以擅长米体行书而被大众熟知的周慧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人。创作风格也大变,有人评论说她后来碑学研究的比较多,作品更有质感。但很多人批评她的字越写越差,水平不进反退。

客观的说,这些批评是有道理的,她的后期作品因为求变,过于激进,在笔划、结构上都出了问题。作品线条充满躁气、火气。很多字结构上都向中间紧紧拥挤在一起,像形容枯槁的皮包骨的病人。

面对众多批评,周慧珺也作了正面回应,她说“书法在进步,也许我的观念真的落后了,但我的潜意识里是不甘落后的。每个人都会有因各人的理念之差带来的局限性,我会尽力并尝试去做我所能意识到的那一部分。展现了她坦荡的艺术家的胸襟。

因为喜欢米芾的原因,很多人对周慧珺一直很关注,认为她是可以在现代书法史上留下脚印的人,是能为书法的创新发展找到方向的人。看来这个期望太高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很多喜欢周慧珺的人纷纷反思:书法艺术是否只能继承,很难再向前发展,因为难以在那些搞书法的人身上看到希望,即使周慧珺也不行。

任何事物,我们都应多看积极的一面。在评价一个人和他的作品时也是如此。周慧珺在当代的书法地位是应受到尊重的,她的很多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水平,为欣赏者带来了很好的艺术体验。这就已经很了不起。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希望能为提问者带来帮助,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杉石


被类风湿性关节炎所折磨的病躯里,蕴含着不屈与坚毅,这是周慧珺先生给人的印象,而其书法也如其性格一样,慷慨轩昂,豪放明快。


周慧珺成名较早,1974年,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35岁的她,一本《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风靡全国,几年间连印十多版,销量达100多万册,这在那个视传统法帖为封建糟粕的年代实属难得。

周慧珺初学赵孟頫,这是由她父亲决定的,周父希望她成为赵孟頫夫人管道昇那样的才女。但她不喜欢秀媚甜熟的赵字,反而喜欢上了姿态奇逸、笔力遒劲的《蜀素帖》,从此,她从“二王”的鹅池驶入了米芾的苕溪。

80年代后,她“不重故常”,寻求再突破,从米芾上溯北碑,深研魏楷,将魏碑的质朴和雅趣融入到自己的行书之中,自成一家。

她的书法,首先在用笔上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时而笔墨浓重,密不透风,时而飞白枯藤,疏可走马,纵横潇洒。

其次在结体上给人以跌宕多变的风貌。在她的行书中,总是笔随势生,宽窄疏密各得其宜。她用“米刷”,刷出了布白的呼应变化,她开启了当代帖学新风和尚趣意识的先河,启迪了当代书法创作在结字上奇宕变化的追求。



当然,对于她的书法,也有各种议论,说的最多的是“保守”“落伍”“俗”等等。但书法是多元性的、触合性的,雅与俗的界限很难准确划定。“唯美”与“宁丑”都不符合周慧珺,可以说,她的书法是偏于“中庸”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好在字型,结体和章法。





书香中华643


周慧珺先生在当今,绝对是顶尖的书法家。自成一体还谈不上,未完全脱众,这方面逊于启功先生。

早期风格自然,晚期重势、重型、重形,导致仪式感、泼墨感,粗拙感。形如枯枝,扭曲造型,人工感强。

胜在笔法,八面出锋,刷笔而体。粗细相间,动静相宜。

弱在结体章法,多刚势少柔接,中宫紧而抱足,多折断少圆连,新枝昂头而出,秋藤枯折而收,多字气少群气,多组合串珠少机体一息气,双拳打人而非单拳打人留有余地。字字重点导致没有重点,因此少起承转合,即缺乏君臣佐使,缺乏最高潮,即文眼,书眼。




urna风之度0


周慧珺老师的书法好在一个字“野”,好在全面,行书、楷书、隶书等皆擅,还好在影响力大,周慧珺老师影响了一代人。

周慧珺老师书法的优点主要在于不拘泥,不缩手缩脚,放的开,用笔、结字、章法都给人一种大开大合的感觉,很不像一位女性的书法。这一点好像稍早一些的两大女性书法家,一位是萧娴先生,另一位是游寿先生,但周慧珺老师的艺术成就远不如这两位,即使萧、游二先生是代表的碑学。当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还有孙晓云老师,孙家学渊源,受其外祖父与其舅父的影响,传统书法功底极深,当代少有人及,将二王一脉行书一通,当是要高于周慧珺老师的。



周慧珺老师的书法好在不拘泥,不好也在不拘泥。她师从沈尹默先生,并未得到沈尹默先生多少东西。周慧珺老师书法结字多作一些欹侧之势,但总感觉多少有些过。也是因为她的这种不拘泥,而将传统书法的文人气、书卷气抛开,所以总给人一种野的感觉、俗气的感觉,还稍显一丝丝的江湖气。


古风书法


周慧珺,1938年生,浙江镇海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犹擅行书。曾拜沈尹默、白蕉、翁闿运等人为师。其行草得力于宋四家,二王。书风刚健雄强。

周慧珺行草《将进洒四屏》,像狂风骤雨中的竹林。一阵狂风刮过,翠绿的竹子歪歪斜斜,在风中摇曳,柔中有刚,竹林非常顽强,风吹不折,刮不倒。坚强不屈。正如郑板桥诗句描写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帖豪放不羁,老辣。随意而发,跌岩起伏,仪态万千。也表现了她坚韧不拨的品质。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周慧珺的书法到底好在哪里?

是技法,是意境?从提示的言句,引领议论的重点,提醒作答问题的纲领,思考周慧珺先生,之书法,是技法与意境,哪一方面突出。

答曰,都具有,技法瑧熟,意境深远。

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周慧珺是当今书家中最为传统功力,独有书法钻研,别无旁骛,也没有别的方面涉猎,在书法领域是一位专业性很强的书法家。



一生在书法传承方面,最为突出,也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草书,行书境。她四体皆善。且功底深厚,书之底蕴非常人所及。

实在的说,中国书法,有一定书法深意者,且继承古代蕴藉,书之精神,非周慧珺莫属。

帖学,碑学,兼之,她的书体,带着碑帖相兼,意法相承,没有左右绳墨其外。情性表现与形质线条笔画展示,俱美。

个人见解,及欣赏爱好,偏爱周慧珺的书墨境。技法娴熟,而糅杂了古意典雅,抒写出了现代笔法。


从而形成了因为注重书法古典性,所以没有随意乱来自己的笔墨一点一笔。在笔法掌控上非常分寸。特别合度合矩。因此符合大众审美标准,但不能否定其书墨的创新性,在创新上,周慧珺在草书上有了自己独特的草书书写风格。没有窠臼前人书貌。

技法娴裕,游笔有余,沉稳炼达,稳健的圆转顿挫,刚柔相济。实为意法相承的践行者。由此断论善笔者,周慧珺先生也。

因此所写的作品,都是意境深远魅力。


狂喜淡墨a


周慧珺先生的书法确实非常有特点,一个女性书法家写出了男子的豪迈与气势,酣畅淋漓,不愧是一代大家。她的书法能形成这样的特色,完全是她的性格使然。下面我们从她学书的经历入手,然后再从技法和意境来看周先生书法好在哪里。

周慧珺的书法学习经历

周慧珺先生自己曾说起小的时候学书的经历,幼时是在父亲的要求下开始学习书法的,最早师法赵孟頫的字。因为在其父亲的眼里,赵孟頫的书法代表着书法的正统。而周先生的气质似乎与赵书并不合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柜里发现了一本米芾的《蜀素帖》,一下子点燃了她的激情,找到了米书与其气质的感应点。

从那开始,心摹手追,浸淫其中。62年上海举办市级的书法展,周先生把临摹的《蜀素帖》拿去参加,结果还得了奖,并被《新民晚报》刊登。后来正式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班学习书法,当时这里汇聚了一大批顶尖的高手,如:沈尹默、白蕉、拱德邻、翁闿运等名家,从此走上了正轨的书法之路。

周慧珺书法技法

周慧珺先生师从海派书法的前辈,而海派书家一向对魏晋书风之审美情有独钟,“二王”书法的中和与简约、萧散、典雅历来都是海派书家之追求。

而周慧珺虽然是学习赵、米起家,也曾师法魏晋,但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其中。她受到了翁闿运的影响,临摹了大量的碑版书法,将碑与帖结合起来,形成了她那“帖形碑质”的特点。

通过学习魏碑的元素和吸收,在书写的时候有机地将帖中以中锋运笔的圆笔与北碑中的方笔相结合,表现出碑帖交相辉映的样式。同时,这种方圆并举,气势雄阔的用笔也成就了周慧珺“帖形碑质”的风格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书风当中就是圆笔与方笔的相结合。

书法中的方笔强调转和折,行笔强调断然后再起,收锋会外拓,显示出一种方刚雄俊之美;而圆笔则讲究行笔的连续不断,收锋强调内擫,表现出婉转幽美之趣。

周慧珺书法的意境

碑帖相融,比简单地就学帖或者碑要难的多。而周慧珺作为一个女性书家,既有女性的细腻情感,又因为文革和病痛的折磨,让她具备了坚强不屈和刚毅的品格。这后者正好符合她曾学习的魏碑中雄壮有力,笔调端正,有棱角、有方向感的审美。

“帖法”给人一种感性之美,“碑学”给人一种理性之美,周慧珺先生将感性与理性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在书法中就形成了“帖形碑质”的特点,也形成了她女性中之大丈夫的书法风格。

周慧珺的书法有一种苍茫放纵之气势,在墨色上讲究干枯与润湿的对比,在章法布局上跌宕悦动,整体上看形散而不失重心。其作品线条书写的流畅,给人一种任情而发的状态,表现出书家精神生活的超越性,一种不为凡尘俗事所羁绊的大气。

综上所述,周慧珺先生的书法与其出身、生活经历、以及面对磨难时坚韧不屈的意志力有很大的关系。她的书法值得我们品味,而她对书法和人生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翰墨今香


我第一次见到周慧珺先生的行书作品,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先生的行书写得饱满大气端庄优雅。咋看咋美,我就买了先生的字帖练习把玩,感觉她的行书很像沈尹默先生的笔体。从她的字里我读到了生命的旺盛和张力,那笔笔到位,气贯长虹的点画,令人叫绝。后来又接触到了周慧珺先生的草书,同样让我震撼。用笔老辣,结体险峻,如虬龙穿云,又如盘根错节。其气势张扬,令人心潮澎湃。

我没有看到对周慧珺先生的负面评价。大家都一个声的叫好,可见先生的影响力。但我对先生的草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些字体过分夸张反而有一种不够沉稳的感觉,一些大长笔画,比如长横,长撇,长竖等虽然增加了气势,但影响了整幅字的气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