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高老头》

文/福州大学原书记、泉州师院原院长陈笃彬先生


我与《高老头》

我与《高老头》结缘是在知青时代。1970年冬天,一位知友借给我一本《高老头》和一套《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年代世界名著十分珍贵,要借的人排成长队,那位知友告诉我那几本书只能借给我两天。我白天要下田干活,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那两天天气特别冷,吃过晚饭后,我就躲进被窝,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伴随着耕牛的喘气声(我的宿舍隔壁是牛棚),欣赏着这几本世界名著。第二天早晨醒来,手指头往鼻子里一抠,都是黑黑的油烟灰。


我与《高老头》

巴尔扎克

读完《高老头》,巴尔扎克犀利笔触下的高里奥、拉斯蒂涅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直渴望着自己能拥有一本《高老头》。

1978年6月中旬,泉州市新华书店(当时在中山路)通知将于6月18日上午八时出售文革后首批再版的文学名著。得到消息后,我就与几位爱好文学的知友相约到新华书店排队购书。17日晚上八点我与几位知友带着草席和扑克来到新华书店门口,到达时才发现还有几个文学爱好者比我们到得早。寒暄几句之后,我们打开了草席,在新华书店门口打了一个晚上的“四十分”。第二天早晨八时,新华书店一开门我们第一批进了店里,回头一看后面早已排起了长队。因为排队的人多,书店规定一个人一次只能买三本,我购买了《高老头》和《安娜.卡列妮娜》(上下集)。

我与《高老头》

托尔斯泰

一回家我就急不可待地打开这本《高老头》,重读了一遍。从此这本《高老头》就伴随着我至今。

最近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易图强先生的文章《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名著畅销的原因》中得知,那次再版的文学名著有35种,其中外国文学名著16种。1978年5月1日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出售此批再版书时,4月30日晚上有四百多人彻夜排队,5月1日上午书店开门时排队的读者已有四五千人。看来彻夜排队买名著在当时是普遍现象。

1978年10月,我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华东师大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吸引了我。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让我接触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文学名著。当时华东师大有免修的规定,那就是下学年要开的课程,你可以提出免修的申请,免修考试成绩80分以上可以不用去上课。虽然我参加了《外国文学》这门课的免修考试,成绩80多分,可以不去上课。但是当时华东师大中文系《外国文学》任课教师是王智量先生,王先生博学多才,精通外语,讲课十分生动,我也就一节不拉地听完了这门课,对巴尔扎克、对《高老头》等名家名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来我还选读了王先生的《英美文学原著选读》课程,确实很有收获。

1978年6月18日我购买的这本《高老头》封面上印着“巴尔扎克著”“傅雷译”。衬纸上我用英文写着:“Chen Tu Pen,June 18 ,nineteen seventy--eight”。扉页上印着“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北京”。定价是0.78元。

我与《高老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