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逻辑文史游


在古代发生灾荒,为什么不去捕鱼打猎?这个提问有些异想天开。灾荒发生时,对于农耕社会中的人们来说,捕鱼、打猎真的太难做到了!原因很简单:没装备、没技术、没体力。另外,灾荒之年,林中野兽、水中鱼虾一定也会减少,这是食物链的发展规律!灾年想捕捉它们更是难上加难。

没有体力,打猎有点难



从考古发现上判断,中国进入农耕社会已经有5000余年的历史。远古人可以长途奔袭追赶野兽,可以茹毛饮血地在野外生存。进入农耕社会的人们是很难做到这些的。因为生存环境以及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人的肌肉类型、肺活量、肢体力量与远古人类相比已经大不相同。身体已经适应了农耕社会的节奏。



即使与同时期的游牧民族相比较,比如匈奴、突厥、鲜卑族就可以看出农耕的中原人体格上的劣势。在两兵相接时,单兵对比尤其明显,中原人的体力、四肢力量明显不如剽悍的少数民族。

所以,农耕社会的中原人不可能再像远古祖先那样体格健壮去打猎了。况且灾年来了,人饥肠辘辘本身身体就虚弱,哪有那么多体能去围捕、追逐猎物?搞不好,自己则变成了野兽的美餐。

不懂渔猎技术,有猎物也逮不到



渔猎需要专业的技术,技术不过关,即使猎物在眼前,也很难有收获。在我的老家黑龙江至今还有一个渔猎的民族,达斡尔人。据说他们是契丹人的后裔。上千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捕鱼打猎的生活习性。看着他们钢叉捕鱼、满山设夹子追狍子、套索捉麋鹿很容易。

但我们普通人尝试用钢叉插鱼,一天也抓不到一条。因为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掌握了猎物的生活习性,而且常年练习渔猎技术,使得手疾眼快,很少失误。在古代也是一样,以农耕为主的汉族人,更多研究是种植作物的技术,不懂得渔猎技术,更没有捕猎的装备,所以让他们去捕鱼打猎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

灾害之年,动物要么饿死要么逃离



中国的版图上,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扩张,大型野生动物在减少。比如河南以前是有大象生活的,正如河南的简称“豫”,那里的大象随着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多而减少、消亡。至于东北虎、华南虎、黑熊、狼等野兽更是随着耕地、人口的增多,数量在减少而且被逼进了深山老林。所以,古代发生灾荒时,想抓到野生动物的概率自然减少了。



另外,一旦一个地区遭遇蝗灾、旱灾,或是水灾等自然灾害时,粮食等作物减产、植被遭破坏,食物链底端、中端的动物不少会饿死或者远走他乡,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想抓它们,你说难度大不大?


所以灾荒来了,古人吃草根、树皮、观音土,再饿得没有活路甚至还吃人!这也是被逼无奈。至于打猎捕鱼,真的是很难实现,这仅仅是没挨过饿的现代人意淫出来的想法而已。


二月二的二龙头


关于这样的问题,我小时候听奶奶说过。

1942年河南大饥荒,3000万人受灾,饿死约300万人。从1941年开始,一直到1942年五月,整个河南就没有下雨。大地干裂颗粒无收,这中间还飞来了大量的蝗虫,把庄稼都吃光了,当时连绿叶都很少见。

老百姓饿的什么都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后来连树皮都揭了吃了,再后来吃衣服、吃棉花、吃观音土,吃这些东西肚子就会涨的像皮球一样,很多人拉不出来,不久就会死。



我奶奶说人都饿疯了,村子里还有人交换孩子吃,当然换的都是已经饿死的,其中有个老爷爷拿自己孙子换的,他吃过肉后,也可能是恐惧,也可能是别的原因,他整整大哭大叫了一个晚上,整个村的人都被他那凄惨的叫声吓的睡不着觉,可怜第二天他就死了。

当时村子里的人大都选择去地里挖一些植物的根茎,回来晒干磨成粉,做成窝窝头,或者煮成糊糊吃,后来好多村子的人就大批的逃亡,要饭去了陕西。

关于闹饥荒为什么不去水里捕鱼这个问题,

我想大家都想到了,长时间的干旱,河里和池塘里的水都干了,没有水哪里来的鱼呢?

即使在有水的情况下,

1、河里的鱼也不好捕捉。人都饿得没有力气了,鱼儿又那么机灵根本不好抓。捕捉鱼也得有渔网、渔具等东西,不是专业捕鱼人,基本都是白白浪费时间,一不小心还会掉水里淹死,还不如去地里找点东西吃。

2、河里的鱼太少,再说那么多饥民一条小河或者池塘能有多少鱼呢,根本不够活命。

3、捕到鱼也吃不上,饥民那么多,就算你把鱼钓上来,也会被人抢跑,还可能被人推到水里淹死,水边是个危险的地方。

4、另外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恨不得一口吃下一头牛,一个快饿死的人,面对做好的鱼,根本来不及挑刺就会狼吞虎咽,很容易被鱼刺卡死。

由于种种原因饥民就不选择去捕鱼了。



关于打猎,当然有人去打,但是得有适合打猎的条件,有大山或者森林,平原地区很少看到猎物,像一些山鸡、野兔、狐狸、大熊等一般在大山密林里。另外也得有专业的打猎工具和本领,否则不但打不到猎物,还会被森林里的野兽吃掉。一般平原地带的饥民都是以种地为生,他们根本不具备打猎的本领,也没有可以打猎的条件,只好放弃打猎了。

在一些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比如旱灾、水灾、瘟疫等,很多时候根本就看不到猎物,没有吃的那些野生动物也应该迁移走了。另外人都饿得走不动了,哪有力气追猎物。所以即使去打猎也基本一无所获。所以饥民饿的无法忍受大都会选择吃老鼠、蛇、虫子等。

另外,如果在古代,那些森林、河流、池塘等都被那些有权有势的皇亲国戚,或者显赫大家族控制,普通的饥民怕是还未近前都被赶走了,所以也没有扑鱼打猎的机会。


小姐姐讲史


我想起一个笑话:\r一个地主有一天出门,没走几步就看到前边围了一圈人,他挤进去一看,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周围的人议论纷纷“哎……这老头真可怜,无儿无女,这已经几天没吃饭了,出门走在路上饿晕了!”地主听到了,差异的说“饿晕了?没饭吃?那他为啥不喝碗参汤呢,那也能顶一阵子饿啊!”


海洋Guitar


谈谈我对捕鱼的看法,小时候家就住在河边,84到90年左右,那时候良种化肥还没普及,粮食产量很低,大家为了吃饱饭都是靠偷别人家的粮食活着,你偷我,我偷你,你偷的少就得饿着。

河里有鱼,河周围也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泡子,都有鱼,青蛙蛤蟆都很多,但是没法当主粮。

因为鱼难抓,真不好抓,捕鱼一般两种方式:

一是钓鱼,一天也钓不上来几条,还啥活都干不成;

二就是用渔网打鱼,渔网很重,下面都是铅坠子,二十斤左右,扔下去要很大力气,因为要把网扔散开捕鱼效果才好,糟糕的是河底有树枝什么的,很可能挂住渔网,这时要下河摘网,很危险。

小时候我家里有渔网,父亲经常打鱼,一天也打不了几斤鱼,还挺累的,所以只能吃个新鲜,平时还要种地,而且渔网也是贵重物品,不是家家能买的起的。

还有,最最最重要的是,河边真的很危险,我家门口这条河每年都要淹死几个人,捕鱼的结果很可能是鱼没捕到,人没了,因此我父亲虽然水性很好,但从来不让我上河边凑,同样本地村民也是能不去河边就不去,宁可土里刨食,也不会上河边冒险。


阔鱼


这问题我还真有点发言权,我家乡盐城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可以说是鱼米之乡。不过即使如此,光靠渔猎真养不活多少人口。我父亲十几岁时(七十年代末),曾经和我一个堂叔两个人,光靠很简单的渔网之类工具,把全村的野鱼几乎一扫而光。至于打猎,我们那最大的野生动物就是兔子和黄鼠狼。能养活上千人的村落,正常年景时自然界的食物也就够几家人打打牙祭。如果发生灾荒,自然界动植物也要遭殃,野外能提供的食物更为稀少。


清风知水


上世纪60年代,我的爷爷带着我的爸爸为了讨活口儿,从山东郓城一带沿路乞讨到河南境内,途径黄河。黄河里应该有很多鱼吧。不知道他为啥不捕鱼呢?

刚进河南没多久,离老家也就100多公里。我爷爷到了一个村子便饿死了,留下我那苦命的爹,得亏有人收留,我爹讨了个活口。但是吃饭还是比较匮乏。

那时候老人不耐饿,撑不了多久。小孩子耐饿,饿得坐在门墩儿上一天不动,以保持体力。怕是没有力气去捕鱼哦。

那时候家里有点粮食,都拿去换成榆面,榆树皮磨成的面,换成榆树皮面可以撑的久一点。每年一人只能分十几斤粮食。

那时候能吃的,都想办法吃了,如果有鱼,人们会不吃?即便饿着肚子也得劳动。小时候我不好好吃饭。我老爹都说:让你天天喝照人汤,你都不挑食了。照人汤,就是饭稀得可以照出人的影子。

好在到了70年代,真的有鱼吃了。不知哪里发了大水。好像有一年河南哪里大坝溃堤了。具体不清楚。我们这里来了好多水。水带来了好多鱼。最大的鱼100多斤。这时候我们村里的人有福了,那时候我老爸拿个挎篓就能抓很多鱼。鲶鱼,鲤鱼。还有給呀鱼,给丫是一种黄色的带两个硬刺的鱼。有的地方叫嘎鱼,我们这里就叫给丫。那时候鱼是没少吃,这个时候粮食还是不好。但是能吃饱了。有力气抓鱼了。

小时候经常听老爹念叨:你们生下来就掉到蜜罐里了。不知道那时候生活有多苦。

88年的我,记忆里一直吃的都是白馍馍。偶尔蒸一些黄窝窝,用来喂小鸡。

记忆里最好吃的食物。就是妈妈用大锅蒸出来的馒头了。靠锅沿儿的,还会胡一点点,金黄金黄的,吃起来麦香味十足。好多年没有吃到过那么好吃的馒头了。现在都不蒸馒头了。都是买现成的。

那个时代。人们饿得不行。应该是没有力气下河捕鱼。还有还得上班挣公分。

灾害是地域性的,听老爹说。当时陕西没有受灾。好多人都跑陕西去了。我的好多亲戚都是在陕西长大的。等情况好了,又回来了。带了陕西媳妇儿,还有山西媳妇儿。所以到现在。我们村里有很多人说话带着陕西腔。因为他们是在陕西长大的。


六狗儿瞎胡拍vlog


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意思了,古代闹饥荒,人们怎么可能放过鱼塘河沟。你想想,饿的树叶草根都吃,会不吃鱼,那是不可能的。只是一般来大饥荒,一般都是旱灾,只有旱灾才能颗粒无收。旱灾发生了,一般的小河沟、小池塘怎么还会有水,水没了还会有鱼吗?不要事事把古人想象的跟一个傻子似的。先不说古人,就拿我一名70后来说,小时候口粮都是玉米面,白面都吃不上,甭说吃肉了。于是一群孩子散学后,星期天,满河沟里捞鱼,上树掏鸟蛋,烧着吃打牙祭。因为每年都有孩子淹死,捞鱼是背着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拿回家。古人不是不知道野味和鱼可以吃,只是饥荒来了,它们也没活路了。


秋分v落叶


大学之前我也有过类似的疑问。


大学的时候,我们校长是研究中国灾荒史的,尤其是对近代灾荒的研究,是中国这个方面的开创性人物。


那时听说还有人专门研究灾荒,还成了国际国内有名的专家,很是不解,这个有什么研究的呢?


然后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他写的专著,粗粗翻了一遍。作为七十年代生人,小时候经历过一段艰苦的日子,即使如此,第一次知道历史上那么多灾荒,而且每次都是大量人口死亡,非常震撼。


大一那年暑假,我作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成员,去革命老区西柏坡参观。


当地老乡仍有人住在低矮黑暗的土坯房里,窗户没有玻璃,只贴了一层旧报纸挡风。有电灯,但不是总有电,很多人家还用煤油灯和蜡烛照明。吃什么?最常吃的是窝头,还有一种类似东北地区疙瘩汤的东西,我忘记叫什么了。最关键的是,这些东西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救济的,靠本地的产出,不够。


那个时候已经解放40多年,改革开放也快二十年了。


即使在和平年代,正常年景,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仍然有大量人群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何况灾荒之年。


在古代救济体系非常不完善的时候,如果政权稳定、政令通畅,还有官府组织救灾,如果正适乱世,或者政权腐败,根本没有人顾及普通老百姓的死活,就看自己的运气,能挺到什么时候。


那为什么不能捕鱼打猎呢?肯定地说,吃!!!饿了的时候,连土都吃,所有活物都不放过。


但这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以几种最主要的灾情为例:


1.旱灾。河流干涸,不要说鱼,连饮水都是问题。野生动物,不是死掉,就是跑到很远的地方。


2.水灾。大水一起,连住处都没有,没有工具怎么大量捕鱼捉虾?捕完之后怎么吃?即使有,因为水灾通常伴随瘟疫,这些东西吃了之后只能加速死亡。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淡水鱼食用大国,但在很多地方,老百姓不会吃淡水鱼,尤其是古代的中原地区。食用淡水鱼需要具备一定的烹饪条件,不是武侠小说里的大侠那样,穿个树枝烤完即食,没有盐的情况下,吃两天三天可以,吃一周半个月不可能的。而灾情一起就持续数月,没等坚持下来就因为营养不良死掉了。


3.蝗灾。这个是伴随旱灾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灾情,而且非常可怕。蝗虫一过,不要说庄稼,连树枝树叶野草都没了。蝗虫也要吃东西啊。


拾字接头


我给你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我妻子的姑父,生于1957年。在他年轻的时候(也就20岁左右),在生产队赶大马车。每年秋冬季的时候,经常驾着马车拉着柴禾上县城。然后再从县城边上的苇塘拉苇子回生产队。

有一次他跟我说他上苇塘拉苇子时,苇塘边上的水沟里大鲫鱼有的是。不用下去,拿着铁锹就能捞上来。我听后说,那你们一定捞了许多回家吃吧?他说没有,一条都没捞。我很诧异:为什么?他说把鱼拿回家,家里做饭的老母亲会犯难甚至生气,有两种原因:一是炖鱼需要用油,那时的油太珍贵舍不得吃;二是有鱼当主菜,特别容易下饭,饭都不够吃、省着吃,哪敢敞开肚皮吃?

我的回答可能答非所问,毕竟没有经历过灾荒之年,尝过挨饿的日子。所以这个回答仅供参考吧。


朝天阙1


你这问题问的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虽然我没有受过饥荒,但是我听过饥荒。

不说远了,就几十年前

据说连老鼠都被吃没有了,河里的鱼都捞光了,连麻雀都要绝种了,那还有什么猎打?


成都人汤师傅活着的时候和我们小辈吹牛。

他弟弟,那时还小,他妈没有奶水。

实在没办法,他跳的大河里面去捞鱼,几次差点没命。

小河沟已没有鱼了,成都那地方到处都是河和水沟,别的地方就别提了。

人都不是傻的,饿了会去找吃的。

能打猎,能捞鱼,何必饿肚子呢!


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战乱吃人肉己成家常菜!

晋史尤其五胡乱华时,记录吃人的就有十多处,各民族都在吃!烧烤的,水煮的,孜然的,红烧的,换着方法的吃,那时的人还不如一头猪。

而侯景做乱时,连高大尚的南朝也吃上人肉了!

唐朝这么炫的朝代,却有黄巢用人肉当军粮。

在我记忆里,几乎所有朝代都出现过饥荒。

但,达到人吃人的程度,往往伴随着战争!

所以,天灾引起的饥荒并不可怕

而,往往人祸才是最可怕的!

蓉儿总结一下。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正常的王朝,粮食都是有储备的。遇上灾荒,会拿出来用。

中国对粮食,自古以来看的都比较重。

各地方都有不同的储备。

连每个县都有,有些大家族都有储备。

今年遇上灾,明年总会好的,不可能年年都有灾。

但是遇上了战争,生产力被破坏。人口凋零,大面积死人,还会发生瘟疫。这个时候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所以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千古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