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土文物,淺談中國古代步兵的“第二條生命”之盔甲發展史

從出土文物,淺談中國古代步兵的“第二條生命”之盔甲發展史

在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裡,除了兵器以外,士兵身上的盔甲也是一種必要的戰鬥裝備,甚至在很多時候,盔甲這種防護裝備更能夠體現一個朝代的軍事實力。大約在商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盔甲,後來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之後,盔甲開始變得越來越先進,材質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就連圖案以及形狀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選擇。盔甲作為古代士兵的一種必備裝備一直都是軍備物資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的兵種穿戴的盔甲略有不同,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防護身體阻擋敵人的進攻,也就是說盔甲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場戰爭的結果。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有一些戰爭就是因為盔甲的質量太過粗糙才導致滿盤皆輸,一旦盔甲這個部分出現了一些漏洞的話,作為主力軍的步軍陣營就幾乎喪失了所有的戰鬥力,對於步兵來說,盔甲等同於他們的第二條生命,好的盔甲就是賦予了他們第二條生命,而質量差的盔甲佩戴在身上就等同於把他們送到了死亡的面前。

秦漢以及先秦時期的盔甲裝備

從出土文物,淺談中國古代步兵的“第二條生命”之盔甲發展史

根據當年出土的碎片的 白描復原的商朝盔甲

根據《百度百科——鎧甲》可知:“相傳甲是夏朝第七位夏後杼(予)發明的。《世本》雲:“杼作甲”、““杼作矛”。《墨子》:“古者羿作弓,杼作甲,奚仲作車,巧垂作舟。”盔甲的出現還有一個相傳已久的小故事,杼是少康的兒子,他十分的精明能幹且創造力極強,他跟隨自己的父親在當時消滅了自己部落周圍的很多個勢力,後來在攻打東夷人的時候,遭到了非常頑強的抵抗。這種頑強的抵抗來自於東夷人擅長射箭的技能,因為敵人十分擅長射箭的原因,使得他們的軍隊都被這些射箭的東夷人抵擋在了外邊,並且遭受了很嚴重的損失,面對這樣強有力的攻擊,他們的軍隊沒辦法再前進一步,無可奈何的杼只能夠帶著自己的軍隊退回了自己的領地。但是這次的失敗並沒有讓他喪失信心,他開始研究抵禦弓箭的辦法,經過不斷的研究,他發現如果用獸皮來製作甲,然後讓士兵穿在身上就可以抵禦弓箭的傷害。於是他就用自己部落的獸皮製作了大量的甲讓士兵穿在了身上,果然在接下來的戰爭中,他們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了,東夷人的弓箭優勢變得不復存在,這些身穿鎧甲的夏人終於消滅了東夷。

從出土文物,淺談中國古代步兵的“第二條生命”之盔甲發展史

山西省潞城縣潞河戰國墓出土的青銅匜殘片

在商周時期人們就已經發明出了用皮革做成的鎧甲,並且當時製作的鎧甲是分不同部位的,可以根據不同的部位進行不一樣的調整,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的不同,可以製作出大小形狀有一定差異的鎧甲。同時,當時也發明出了將兩層皮革粘黏在一起,並在表層塗上一層漆的鎧甲,那個時期也發明出了用繩子把這些不同部位的甲穿聯在一起製作成一副完整的鎧甲的方法,運用這種製作方法制作出來的鎧甲即美觀又實用。根據《中國古代鎧甲形制的演變》一文可知:“板甲早在商代就出現了,甲衣的材料為獸皮,出土的商代皮甲其外徑最大都在四十釐米左右,是整片式皮甲。其上有黑、紅、白、黃四色圖案花紋。從甲面的彩繪圖案來看,製作考究,圖案精美,既對人體即起到了防護作用,又使著甲衣的戰士威風凜凜,甲衣的形制屬於單片的板甲式。”同時,因為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青銅器的原因,所以這時製作的鎧甲大多數都是用來抵禦青銅器武器的,並且當時出現了極個別的把青銅放置在鎧甲上的製作方法,只是這種製造方法極為特殊並不普遍,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用皮革來製造鎧甲。

從出土文物,淺談中國古代步兵的“第二條生命”之盔甲發展史

走肖王陵出土的疑似模擬鎧甲甲片的玉片


根據《百度百科——鎧甲》可知:“戰國後期,鋒利的鋼鐵兵器逐漸用於實戰,促使防護裝具發生變革,鐵鎧開始出現。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鐵鎧甲片,是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但直到漢朝,鐵鎧才逐漸取代了皮甲。”

鐵製品的出現代替了原來的皮質鎧甲,但是這種鐵製品的鎧甲並不是所有的士兵都可以穿著的,在這種鐵質的鎧甲剛剛出現的時候,主要是穿戴在一些將領的身上,後來隨著制鐵技術的發展以及鐵礦的不斷被發現,這種鐵質的鎧甲才出現在了步兵的身上。鐵製鎧甲的出現與鐵製兵器的出現是一前一後的關係,正是因為出現了殺傷力相對比較強大的鐵製武器才導致了鐵質鎧甲的產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戰甲已經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了,所以這個時期的戰甲不再僅僅只考慮防護的功能,製作者開始考慮戰甲對於人體結構的貼合度,這種貼合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甲的使用效率。根據《中國古代鎧甲形制的演變》一文可知:“春秋戰國軍事裝備的製造技術發展很快,當時札甲的造型已類似今天的衣服,開合方式採取的是側開式。整個甲衣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每個甲片均有弧度,符合人體形狀,進一步提高了甲衣的舒適性。”

從出土文物,淺談中國古代步兵的“第二條生命”之盔甲發展史

雖然鐵製鎧甲在戰國後期就已經出現了,但在秦朝時期大多數的士兵穿戴的軍用裝備還是普通的鎧甲,這可能與當時的制鐵技術有很大的關係。秦朝時期的鎧甲能夠根據不同兵種的不同作戰特點來調整具體的細節,其中步兵因為作戰之時暴露在敵人面前的脆弱點太多的原因,所以秦朝時期步兵所佩戴的鎧甲長度比其他兵種都要長,而且防護的面積也相對比較大。根據《中國古代鎧甲形制的演變》一文可知:“秦代作戰中的馭手、步兵、射手多著此類型甲衣,甲衣的防護面積是根據不同兵種的作戰特點來設計的,例如步兵甲衣長度較長,因為步兵作戰十暴露面積大;騎兵甲衣較短,減緩了由於騎馬而使甲衣湧起對身體腹部的壓力,編連方式十分考究,最大限度的調節衣服尺寸,滿足了人體由於彎曲運動所產生的變形需要。”漢朝時期是鐵質鎧甲開始被普及的主要時期,漢朝時期鐵製鎧甲成為步兵的主要防護工具,當時的鐵甲被稱之為玄甲,它是每一次戰場中都必不可少的戰鬥裝備。

從出土文物,淺談中國古代步兵的“第二條生命”之盔甲發展史

秦漢出土的鎧甲扣


隋唐時期的戰甲

隋朝時期繼續延續漢朝時期的鐵製鎧甲,但是這個時候的鎧甲已經出現了多種樣式,隋朝時期使用最普遍的應該是兩襠鎧和明光鎧,這兩種鎧甲相比於之前的鎧甲來說有了一定的進步,發生了一些小小的細節上的改變。隋朝時期的鎧甲長度相比之前的鎧甲來說更長了一些,其實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隋代鎧甲的防護力度。根據《中國與外國各種鎧甲(上)》一文可知隋朝時期的鎧甲:“一般 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襬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到了唐朝時期,原本已經逐漸消失的皮甲重新出現在了戰場之上。唐朝時期的戰甲主要分為鐵甲和皮質鎧甲兩種,這個時候的鎧甲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也給原來冰冷堅硬的鎧甲繪製了一些美觀的圖案。根據《中國與外國各種鎧甲(上)》一文可知:“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

當時的魚鱗甲是非常利於防範弓箭攻擊的一種鎧甲,主要穿著在步兵身上,身為所有兵種中暴露面積最大的步兵,他們在作戰的時候都會佩戴上防護力度相對較大的鎧甲,幾乎做到了全覆蓋的程度。

從出土文物,淺談中國古代步兵的“第二條生命”之盔甲發展史

宋元明清的鎧甲

在唐朝之後的許多個朝代裡,步兵的鎧甲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根據不同朝代的不同作戰特點,鎧甲的主要變化還是在材質的選擇上。除了之前提到的鐵質和皮質鎧甲之外,清朝時期人們開始試著將一些棉紡織的材料與鐵片結合在一起,製作出一種兼具貼合度與防護度的鎧甲,這種鎧甲主要應用在步兵這個兵種上。元朝時期則是使用一種把一些皮革與鐵器結合在一起的鎧甲,這主要和元代的蒙古貴族的生活方式和作戰方式有關,宋朝和明朝的鎧甲有很大的相同之處,也是採用的皮革與鐵相結合的鎧甲製作模式。

從出土文物,淺談中國古代步兵的“第二條生命”之盔甲發展史

宋朝戰甲

總結

中國古代步兵鎧甲的發展史其實是隨著古代冷兵器的不斷髮展而逐漸演變的,這種在作戰之中佔據防護作用的軍備物質的發展演變都是被動進行的,它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有一定聯繫,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明確的進步和改變,還是和當時中國逐漸落後的科技發展有很大的聯繫。

參考文獻:《百度百科——鎧甲》、《中國古代鎧甲形制的演變》、《中國與外國各種鎧甲(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