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美人,乱世名妓陈圆圆最终魂归何处?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泥丫


我是杭州刺史,我来回答。

三百年来,陈 圆 圆 的 归 宿 成 为 清 史 研 究 之 谜。 1983年贵州黔东南州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陈圆圆墓的 发现,给清史研究者提出了新线索。尽管较长时间没 有得到有关专家足够的重视,但在2010年7月,在李治亭等五位清史学者考察后,已成为热议焦点。本文将从陈圆圆死生追踪;以聪明智慧行隐蔽;吴氏族群及秘 传;家族历史及标记、陈圆圆病死等五个方面,展开系 研究,揭示陈圆圆晚年生活的历史真相,期与学术界 同仁商酌。

一、陈圆圆死生追踪

 自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八日,昆明城陷 落后,以云南总督范承勋为代表的清朝政府,对陈圆圆 等吴氏家族成员(所谓“逆属”),进行大搜捕,而陈圆圆 却不见踪影。那么,陈圆圆到底哪里去了?这个问题 不仅让当代人感到神秘莫解,就是前代史学家也不惜 辛劳翻遍史籍,不懈求索,始终毫无结果,接下来便是 各种猜测。

1.死亡诸说

根据300年来有关文献记载,陈圆圆死的时间有多种说法,即有死时难定说、起兵中间死说和兵败之后 死说等等各种说法。现在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1)难定死时之说。对于陈圆圆在吴三桂起兵后 死,有两种意见。清人戴刚孙等在《昆明县志》中认为 云南平定时,陈圆圆“死已数年矣”。刘建的《庭闻录》 和田龙云的《滇故琐录》也认为,云南省城破时,“陈圆 圆先死”。这“数年死”和“先死”都很难确定时间。有 可能是起兵之前,也可能是起兵之后,难于定论。特别 是《滇故琐录》明确指出:“云南府城外商山西北隅,有 邢妃坟,虽碑志无考,而草间石兽犹存。故老相传,即 圆圆也 。”词便疑似陈圆圆在吴三桂起兵之前就已经 故去了。据网上流传,抗战时期,有一位老者描述昆明 城的莲花池陈圆圆墓时说:“60年前,我尚在昆明读中 学。有一天,与五华中学同学庄体仁等‘躲警报’,到北 门外莲花池附近的新开公路旁,见有一崩塌处现出一 墓碑,碑额写‘寂静禅师墓碑’,中为比丘尼录,右侧记: 寂静大师本姓邢,后改姓陈,名沅,字圆圆……因刚听 季镇淮老师讲过《圆圆曲》,见此,十分兴奋,把尚在林 中‘躲警报’的班主任朱自清、季镇淮、王瑶、汪笺(皆上 世纪4、50年代北大名教授)等老师请来,看此碑。朱先生认为陈圆圆当年即葬此地”。这个墓碑成为数百 年来,陈圆圆早死的唯一见证,几乎无人怀疑过。

(2)起兵中间死说。认为陈圆圆在吴三桂起兵之 后死,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病死,一种认为是自尽 而死。以钮玉樵《觚賸》为代表,主张病死说。《吴逆始 末记》亦从之。并指出死亡年代为康熙十六年(1677)。 近年来,以朱翔《陈圆圆全传》为代表的著作主张是在 康熙十六年秋天,“在荷花池自尽了”。并指出“时年仅 四十六岁”(计算有误,当是54岁)。

(3)兵败之后死说。以孙旭《平吴录》为代表,主张 昆明城破时“陈沅及伪后郭氏俱自缢”。抱阳生的《甲 申朝事小纪》从之。其行文中并没有说如何死。云南 石玉顺在其所著《吴三桂陈沅沅》一书中说:“清军攻入 昆明,……陈圆圆遥望秋水长天,双手合十,口诵佛号, 跃入莲花池。”说得具体而生动,但不知有何根据。有 的史籍说:“安阜园在城北近商山寺”,那里“有圆圆墓 焉,其旁即梳妆台遗址”等等。

综上所述,各家观点的产生,都因为没有事 实 为 证,多来自传说。即使是看到碑文,亦不知内情,更没 有任何旁证材料。出现如上诸种说法,多半是对于陈 圆圆其人缺乏了解。我们设想,陈圆圆在江南历尽磨 难,进京后苦难多多。特别是被李自成、刘宗敏掠去, 九死一生,身经战火,都没有死的念头。特别是一个女 流之辈,在李自成面前竟敢挺身申辩。诸如顺治元年 (1644)四月二十七日,大顺政权杀了吴家30余口,“并 欲杀陈沅”。而陈圆圆以威胁的口吻说:“妾闻吴将军 已卷甲来归矣。徒以妾故,又复兴师。今杀妾何足惜, 恐妾死而于大王不利耳!”同时,又给李自成出 主 意: “为大王计,宜留妾以系其心;妾当说彼不战以报大王 之恩遇也。”一番解说,致使李自成“弃沅而去”。不管 这条材料有多大的可靠性,但它反映出陈圆圆在民众 中的印象是,为人有胆识,其智慧足以应对万变,并非 一般女流,故轻易断定她自尽,难于令人信服。

2.生存诸说

历史文献除记载陈圆圆诸多死亡之说外,也有记 载她出家为尼和不知所终等说法。有的说法与马家寨 秘传人的说法不谋而合。现在我们了解一下。

(1)出家为尼说。吴氏长房秘传人吴永鹏说:“老 太婆(51岁)离开昆明吴王府第一次出家当尼姑。开始 因老太公吴三桂正在积极策划准备反清之时,陈老太 婆持不同意见,对其丈夫竭力劝阻无效,就出家在昆明 附近庵上当尼姑,企图以此做法来阻止吴三桂的反清 行动”。吴永鹏的说法与史籍记载十分吻合。史称, 道光十年(1830)太仓王后山“幕游云南”,在省会“西关 外瓦仓庄三圣庵得晤圆圆第七代法孙”,名叫见修。她 将陈圆圆出家始末讲的“甚详”。她说:“当吴逆叛,圆 圆以齿暮,乞为女道士于宏觉寺玉林大师坐下剃度。 法名寂静,别号玉葊。”目前,云南昆明市金殿名胜区 编的《吴三桂陈沅沅》一书,便从此说。有的著作更有 新意,认为“陈圆圆,递知三桂必败,出家峨眉山(在四 川嘉定府峨眉县),其妆阁在云南五华山华国寺后,曾 留影一帖而去”。文中将峨眉山与五华山联系起来, 宣称不在云南,去了峨眉山。这条陈圆圆“曾留影一帖 而去”的材料,表明她已经不在昆明三圣庵了。然而, 有的材料却认为陈圆圆是“迨吴逆殄灭,遂遁迹于三圣 庵”,并有昆阳牧之妻李氏随往。这种说法,至今难于 证实。据说康熙二十八年(1689)还在这里立有碑刻为 证。总之,陈圆圆出家为尼,确有此事。出家缘由亦 很明确。她首次出家宏觉寺当为事实,只是又去了哪 里尚需探讨。

(2)洁身以老说。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说过,陈圆圆 非等闲之辈。在昆明城被清军占领后,在核查所在籍 户口名册时,唯独没有她的名字。所以,史称:“延陵造 逆,滇南平,籍其家,……邢之名氏,独不见于籍。”瑏瑠可 见,她早就有准备。不但户籍册中没有查到,人也“自 此下落不明”,或称“不知所终”瑏瑡。在众说纷纭中,有一 部分史学家却独具慧眼,毅然慎问“其元机之禅化耶, 其红绿之仙隐耶”。他们相信陈圆圆必是“仙隐”起来了。并且确信她“遇乱能全,捐荣不御,昄心净余,晚节 克终,使延陵遇于九原,其负愧何如矣。”明确指出她是 “洁身以老”并没有遇难,更不可能寻短见而死。史家 的这种明鉴,与今天在马家寨发现的事实,不谋而合。

3.两下湖南

陈圆圆的安全,或者藏身问题,早在吴三桂起兵之 前,就已提出来。因为陈圆圆在吴府中已经是中心人 物,时局带来的危险,人所共知。当吴三桂等问及她的 安全时,她的回答是:“我的安全还无所谓”,主要是考 虑“吴启华(吴应麒)他们”,以便“把根根保住”。所 以,陈圆圆的行踪总是伴随着吴启华一家。陈圆圆的 最初身影,可见于两次下湖南。

(1)随军入湘。陈圆圆在云南时,因为吴三桂有反 叛思想,令其颇受压抑。万般无奈出家为尼,寻求精神 解脱。其后,吴三桂造反,陈圆圆作为吴府中之智慧 者、上下尊崇之人物,在众人劝解下,亦因其尘缘未了, 而走出寺院,所谓“留影一帖而去”。然而,她到底去了 哪里?成为300年来的历 史 谜 团。其 实 她 是 一 下 湖 南,二返回滇城,三再走湖南,行程三部曲,而后再未回 来。

前面我们已就陈圆圆的为人、她在吴三桂心目中 的地位,简略地作了介绍。从云南吴王府来说,吴三桂 有难事不可解时,要找陈圆圆,只要她稍动脑筋,说出 “一、二婉语”,吴三桂的疑难就“直时冰释”了。她对张 皇后的容忍、谦让和超群的政见,令王府中骄傲不驯的 胡国柱、夏国相等著名青年将领,皆俯首听命。当吴三 桂造反,将要出发征讨湖南时,吴三桂没有本事说服陈 圆圆放弃佛事生活,只有胡国柱、夏国相等少壮派俯 首敬请,陈圆圆才答应出山,因为他们离不开这位当代 女杰,而更无法意料的是,吴三桂的后事和残局,正是 由陈圆圆给处理收拾的。

前文提到陈圆圆“留影一帖而去”,去哪里了?现 在明确地回答是随军前往湖南。六年之后,她在康熙 十七年(1678)八月十七日,吴三桂死后,听到消息,从 岳州与吴应麒一起,来到衡州(今衡阳)守灵。当年十 月发丧。她伴随灵柩走湘江、洞庭湖,至常德。再走沅江,经镇远府,进入贵州。吴氏密传人认为,老太婆随 胡国柱等人“护送吴皇三桂的灵柩去昆明”。

(2)回滇暂住。陈圆圆回到云南后,胡国柱等人先 后都返回湖南战场,她便暂住“一段时间”。陈圆圆在 昆明暂住这段时间,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康熙十 七年(1678)十月,她回到昆明后,原本打算在昆明为吴 三桂守孝三年,但到六月份,她看到昆明的洪化政权很 不景气,认定这种“混乱局势,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加 上“湖南战局”,不好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形势 发展下去,大周必败无疑,杀身之祸必将到来。”于是, 她做出明断,离开昆明,带着吴应麒的两个儿子,设法 隐蔽起来。这件事显示出陈圆圆有很高的智慧、预见 性和谋略。同时,这位57岁的老人,已经走进晚年生 活,不得不离开这里,寻求新的生路。

(3)再下湖南。据吴氏秘传人提供的信息,陈圆圆 对于郭壮图控制下的吴世璠,以“傀儡政权”相视。同 时,从洪化元年(1679)开始,不幸的消息有正月 十 八 日,吴应麒的岳州失守。二十九日,马宝等放弃长沙。 二月十四日,衡州、澧州同日失守。十八日,常德再陷。 客观形势岌岌可危,陈圆圆在昆明坐不住了。一则要 离开昆明这“是非之地”,二则要找他的养子吴应麒“商 量”,如何“做好最坏的打算”,决定再下湖南。

吴氏秘传人说,她在昆明曾经与前来议事的将军 李本森商量,并由他⑥派人护送前往湖南。陈圆圆于康 熙十八年(1679),从昆明出发,经过一个多月“千辛万 苦”的跋涉,前往辰州找吴应麒。因为陈圆圆到镇远 一带时,在辰州守军中传递一封诏书。诏书令吴应麒 从辰州回程“护驾”。消息传到的时间是康熙十八年 (1679)七月十四日。吴应麒即刻带领200猓猓兵(苗 兵)前去“护驾”。两天以后,清朝政府派人到沅州府对 吴应麒劝降,被他杀害。由此,我们作出两个判断。其 一,陈圆圆如果七月十四日前后到达沅州府,那么从昆 明出发至少需要一个月左右,出发时间当在六月初旬。 其二,陈圆圆没有直接到达辰州,在沅州府当是事实。 所以,陈圆圆无疑只到达了沅州府。

4.开始隐居

陈圆圆到达沅州府后,实际上已经进入隐居的前 期生活,同吴应麒商量后事。接着她便进入隐居的动 荡生活,这段生活是如何开始的,下文将详细论述。

(1)隐居的预谋。尽管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十 四日,衡州城失守,吴军相继丢掉一些重镇,于武冈、辰 州两处犄角固守;清军将领畏战、怯懦,以致不断调整 军团上层领导和整合部队编制,进军日期一拖再拖,以 致总的战局相对比较稳定。吴应麒从辰州府,前往沅 州府,会见陈圆圆时,他没有将自己的军队全部拉回 来,而是挑选“二百猓猓兵”前来护驾。这里需要注意 的是,尽管陈圆圆对郭壮图政权有看法,但他们之间并 无公开矛盾冲突,否则,陈圆圆出走湖南,郭壮图岂肯 答应。相反的事实说明,陈圆圆的行动意图,得到郭壮 图事实上的认同,是在小朝廷上层少数人员中早已达 成的共识。

(2)初居搭茅洞。进入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中 旬,大周政权在湖南的根据地,除沅州府外,“惟辰州一 府”尚据险而守。主要是以吴国贵、马宝、王绪等将领 据守武冈和枫木岭一带。吴应麒、胡国柱、巴养元、王 会等据守辰州府和扼守辰龙关一带。其战略意图基本 上是执行郭壮图“弃湖南,守险隘”的决策。陈圆圆离 开沅州府隐居,与武冈战争失利有关。其一,武冈决 战。武冈、枫木岭、辰龙关是湘、黔之间的天险,进入贵 州之“要道”。以武冈为陆路,辰龙关为水路,互为“犄 角力守”,以卫护沅州府。康熙十八年二月十四日,吴 国贵自衡州失守后,退守武冈和风木岭一带。马宝、王 绪从常德来会,兵力在2万左右。康熙十八年(1679) 六月,清军在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指挥下,降将 林兴珠、提督赵国祚等统率总兵力共5万余众,以穆占 为前锋,进军武冈。大将军安亲王岳乐指挥桑格、林兴 珠、赵国祚等将领,“督师奋击”。贝勒章泰等人率部从 木瓜桥方向,前来督兵围剿,两军战于黎平、双井铺一 带。八月十三 日,吴 国 贵 等 率 兵 居 高 临 下,“避 垒”待 战,坚守武冈。清军 “鏕战三昼夜”,吴国贵按兵不动。 八月十六日,从清晨至日中,将军马宝等屡屡请战,吴 国贵不允。当清军战至疲劳之时,马宝奉命率兵反击。 在此关键时刻,吴国贵中炮身亡,吴军受到突然打击, 一军溃散。清军占领武冈。将军马宝收拾败兵,退守沅州府。其二,马宝送陈圆圆。陈圆圆与吴应麒会合, 将近一个月,马宝便从武冈等处败下阵来。秘传人所 说的吴应麒命令马宝护送老太婆的时间,当是八月下 旬至九月初旬。当年马宝从沅州府出发护送陈圆圆等 人,来到镇远城时,镇远守城将领伯爵将军江义,伙同 马宝共同护送陈圆圆到达思州府城。思州现任知府李 敷治等人,遵照指示,引导马宝和陈圆圆至猴子岭的搭 茅洞,正式隐蔽起来。

(3)动荡的生活。从康熙十八年(1679)至雍正元 年(1723)的45年间,以陈圆圆为首的吴氏家族及其后 裔,在思州府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地区,从山上到山 下,随着政治气候的松紧变化,不断地搬迁,生活动荡。

陈圆圆、吴应麒等人,在定居马家寨之前,经过几 次搬迁。但据吴氏秘传人说,较大的搬迁,共有三、四 次之多。搭茅洞位于“猴子岭”地区。在这里住的时间 不长,大约半年时间,便下山了。其生活的动荡昭然可 见:其一,首次下山。陈圆圆开始时,住在猴子岭的搭 茅洞,接着搬下山住在“龟形脖子(老场田)”。为什么 从搭茅洞搬到这里,因为搭茅洞地方,“农作物受野兽 危害无收,人畜极不安全”,吴应麒的妻子涂氏就是在 这个地方被狼给吃了。于是,便下山到“马家寨对面的 龟形脖子上”,即马家寨前屋场田居住③。这段时间是 从康熙十八年(1679)八月底或九月初,到康熙十九年 (1680)四月中旬,全部时间共八个月。鉴于春种秋收, 不违农时,陈圆圆等人从猴子岭首次下山时间,当是康 熙十九年(1680)二、三月间,正准备春耕之时。其二, 二次上山。据吴氏秘传人说,第二次上山是吴应麒兵 败,前来安排老太婆生活,即“当时吴应麒作了比较周 密的安排,对老太婆进行保护。围绕老屋场,东面安排 了杨姓,叫杨家屋场;南面安排龙家,叫龙茅(木)垱;西 南面安排石家,叫石家垱;北面是戴家,叫戴家垱;东南 面安排姓罗的,叫罗家湾,都是以姓叫的地方”。这次 上山的时间是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下旬。因为清军 在大将军贝子章泰和绥远将军、湖广总督蔡毓荣带领 下,于三月十五日,攻占辰州府。三月十八日,直逼沅 州府。以吴应麒为主的吴军于四月初旬,放弃沅州府, 纷纷败退,奔向镇远府。吴应麒到达陈圆圆住的龟山 脖子(屋场田),帮助她往老屋场搬家。这与将军王会到达思州府的时间相同,都在四月中下旬,因败退而 至。这老屋场是吴应麒及其后裔等人居住最久的地 方,从康熙十九年(1680)至雍正元年(1723),长达43年 之久。其三,马家寨定居。吴氏秘传人曾经提到,在老 屋场一直居住到雍正年间。这个说法是指大局,长期 较稳定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同时,又称:“康熙二十四 年才搬到马家寨”①。这种矛盾的说法,只有一种解释, 即基本定居在老屋场山上,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 始,逐渐在马家寨开荒,平整芦苇。最后于雍正元年 (1723),全族人决定定居下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 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陈圆圆死时,她决定葬身马家 寨。吴应麒等迁移马家寨的意向,此时已经决定。事 实表明,迁移马家寨时机,因老太婆之死,才最后定下 来,但当时并没有立刻放弃老屋场,仍然准备两手。

二、以智慧进行隐蔽

由陈圆圆带领的吴氏家族这一支,能够在岑巩县 水尾镇马家寨隐蔽下来,尽管在大的环境方面,早有准 备,但在实际隐蔽过程中,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在整 个隐蔽期间,陈圆圆充分发挥了她的聪明才智,突显出 她的文才和较高的智慧。

1.智慧超群

陈圆圆的文才,为自幼所培养,其胆识、胸襟和聪 明为长期苦难中所磨练。这诸种优势在隐蔽生活中, 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无疑是这支吴氏家族的幸运。

(1)文才出众。众所周知,陈圆圆童年受过良好的 文化教育。登上艺坛之后,由于她为人聪慧,善于学 习,在曲艺、文辞方面造诣颇深。史称她“工诗,文辞曲 故”精到,吴三桂爱她如胶似漆,不仅因为她是当代的 大美人,更加欣赏她的文才。故有“三桂尤赏之”的评 论。《众香集》中载有她“转应曲送人南还”之句云:“堤 柳,堤柳不系东南马首,……”等名句,得到文坛赞赏, 名噪一时。她与著名的曲艺名角柳如是、董小宛等都 以“善词章”而 闻 名。因 此,后 人 给 予 很 高 的 评 价,赞 颂:“圆圆之词必非膺品。”她曾经著有《舞余词》、《畹 芬集》等著作问世。因此,我们说陈圆圆文才出众,绝 不是妄说。

(2)胆识过人。前文曾经提到陈圆圆非一般女流,是很有胆识、谋略过人的女杰。尽管许多古籍记载我 们无法详尽考证,但并非都是空穴来风。譬如,孟玉君 在《闺墨萃珍》中,记有陈圆圆给吴三桂的一封书信,其 内容说:“妾承将军之恩义,愤家国之灭亡,戟指骂贼, 奋不顾身,冀拼一死,以谢将军,以成妾志,讵闯贼忽掩 两耳,充如不闻”。从这段文字中完全可以看出,美貌 如仙、如花似玉年仅22岁的陈圆圆真是胆识过人,为 了追求爱情,所具有的大无畏的忘我牺牲精神。她拿 定主意:“妾不亡旧主将何为?嗟嗟妾尚何为哉!此身 可留则固为将军之身,此身不可留则待将军于地下,敢 布腹心。惟将军图之。”据说后来,她在被李自成侍卫 们“仗剑迫妾入后宫”的过程中,遇到吴三桂旧部将军 施保柱参杂其中,乘夜间将她救出,一个弱女子有如此 胆识,诚难能可贵。

(3)承夫之志。陈圆圆在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一 带,稳定下来之后,看到儿孙们大有悲观情绪,为了鼓 舞他们,她为吴氏家族作了战略性地安排。提出后代 名字排辈,统计18个字(见《延陵堂世谱》):应、启、世、 大、朝、廷、仕、宗、勋、名、永、能、兴、国、继、可、裕(《世 谱》为“玉”字)、坤。吴氏秘传人明确告知:其意为“十 八好汉转杰,希望后人满十八辈就又能坐天下,雄心勃 勃地号召后裔要树雄心立壮志,要大胆积极地去完成 前人没有完成的事业”。十八个字的具体解释为:“把 十八个字连起来,就是启迪子孙应该大胆为官于朝廷, 为了世代宗族的利益,而要建立功勋,振作声名,才永 远能够兴旺发达国家,记住这个道理就可以富裕后裔, 驾御(驭)乾坤。”实际上,就是要求后世子孙要卧薪尝 胆,“等待时机”以求一逞。可见,陈圆圆带领的这支 吴氏族人的隐居,并非消极等待,而是具有足够的精神 准备,一有机会,将东山再起,振兴大周祖业。

2.父子更名

康熙年间,在吴三桂藩王府的大旗下,设立两旗, 完全仿照八旗满洲建制,统一编制。旗色为正黄旗,以 左右翼为分别。康熙五年(1666),左翼正黄旗旗主是 吴应麒 (史 籍 中 有 时 写 “麒”为 “期”)。康 熙 十 九 年 (1680)四月初,吴世璠鉴于清军占领沅州府,兵逼镇远 府,吴军纷纷败退之际,借口大婚,退守云南。他于十 月二十一日,到达昆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八日,昆明城献城投降。清朝政府除在进攻贵阳时,提 到吴应麒兵败,保护吴世璠退保云南外,再也没有吴应 麒的消息。

(1)选择根根。吴应麒的消息再次出现,是在昆明 城陷落后将近一年,史家记述中露出蛛丝马迹。史称: “世藩回滇,应麒亦奔回曲靖,欲杀世璠自立,郭壮图使 线緎就曲靖计杀之”。或称:“世璠遁还昆明,伪楚王吴 应麒奔曲靖,应麒妒郭壮图,谋废之。其言泄,壮图遣 将援黔至交水,绐应麒劳师,而缢之”①。三百年来,史 学家多方求索,不得答案。而在贵州岑巩县水尾镇马 家寨吴家的文山上,见到“清故二世祖考吴公讳启华老 大人之墓”。吴氏秘传人说,这就是当年的吴应麒。考 证陈圆圆为吴氏所排字辈,“应、世、……”两字辈,原本 与吴三桂的子孙完全相符,其中“启”字是陈圆圆亲自 加进去的。因为加个“启”字,上接“应”字,自然是“应 启”谐音即同“应麒”。而在《延陵堂世谱》中说:吴氏为 泰伯之后,传至吴三桂为第20世,《世谱》载称:“三桂 公生二子,昌志少亡,次子昌华”。其中的“昌志”当是 吴应熊。“昌华”便是吴应麒。吴氏后人所刻墓碑中的 “启华”之“华”字,是吴氏从高邮族谱大排行中的“昌 华”所得来。这一方面将高邮家族大排行接入,加个 “启”字,谐“麒”音,形成古今合璧,使吴应麒与吴昌华 巧妙地融为一体,令墓碑家人能辨,外人不能辨。这些 做法,都表明从陈圆圆开始,吴氏家族尽管处于农村恶 劣环境,但代代注重文化教育和个人素养的培育,诚如 《世谱》所云:“创业求盛,治学求精”,代代有可观的文 化底蕴。这里通过吴应麒名字的更改,看出陈圆圆用 心之良苦以及后人文字功夫之精到。从上述事实中不 难知道,陈圆圆所谓保护吴三桂“根根”,就是指吴应麒 这一支。

(2)变更名字。史籍在提到吴应麒被杀的同时,说 郭壮图“并缢其子世珺、世珵于昆明”。吴氏秘传人说, 陈圆圆于康熙十八年(1679)六月,从昆明再次下湖南 时,曾经为保住吴应麒的“根根”,将吴仕龙、吴仕杰带 往。根据史料记载,吴应麒的长子吴世琮,次子应是吴 世珺,三子便是吴世珵。吴世琮当时在20岁左右,吴 世珺当在15、16岁左右,而吴世珵必在13、14岁左右。 在马家寨考察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吴 仕杰墓碑记载的年岁,与吴世珵的年岁完全吻合。因 此断定,当年可能不仅吴应麒没有被杀,他的两个儿子 吴世珺和吴世珵同样没有被杀。而陈圆圆所带出来的吴仕龙和吴仕杰,就是吴世珺和吴世珵。只是陈圆圆 巧妙地为他们更改了名字而已。

从上述事实中不难看出两个问题。其一,陈圆圆 为适应隐蔽需要,将吴应麒及其儿子都及时更改了名 字,隐蔽姓名,实行隐姓埋名办法。其二,从隐姓埋名 中,可以看出这个家族有很高的文化底蕴。名字改的 都十分巧妙,做到本家能够识别,外人难于分辨的效 果。展现出了陈圆圆的聪明和才智。

(3)融入社会。陈圆圆为了后裔隐藏得更深,不仅 采取隐姓埋名办法,还采取以退为进,以躲为和的办 法,采用认亲戚,结家族、开亲,并结合做好事、做善事, 搞施舍等来联系和深入依靠当地群众,逐渐使吴氏家 族后裔融入当地社会。

陈圆圆曾经打扮成尼姑,前往大树林苗族大户、老 户陈氏家中化缘。以其固有的魅力,给陈家以良好的 印象。陈氏将她认作本家姑娘,议定吴、陈两家从此永 远不开亲。苗族陈氏作为陈圆圆的娘家,至今仍承认 这种亲戚关系。2010年7月,笔者到当地采访、座谈 时,陈家后裔、苗族人陈精明同志,仍能把陈圆圆当初 到陈家认亲之事,叙述得极为详尽。在吴氏最艰苦的 年代,陈氏不仅在道义上给予帮助,而且在物资上亦曾 伸出援助之手。同时,陈圆圆与吴家湾侗族的吴姓大 户,亦谈成亲戚关系,她“诚恳地要求吴家湾吴氏,承认 她带来的吴姓人是吴家湾的分支,是从这里搬出去的, 与吴家湾的吴氏是一家人”,承认她是吴家的儿媳妇。

在认亲的同时,吴氏家族后裔,继续陈圆 圆 的 做 法,与当地有势力的家族开亲。例如与谭家湾的谭知 县家结成儿女亲家。这样,陈圆圆所带领的吴三桂后 裔家族,在地方便稳稳地站住了脚跟。加上在地方建立学校、广为施舍等措施,使本家族深深地融入社会。 当然,这些少数民族有势力的大户,之所以能够在一定 程度上愿意与陈圆圆这支吴氏交往,同样也看出她有 来头,并与地方政权、宗教势力之间有着非凡的关系所 致。

三、吴氏族群及秘传

  根据康熙二十年(1681)至三十二年(1693),云南 总督范承勋对吴三桂“逆属”和“旧部”的清查以及有关 这段时期文献记载,吴三桂家族的后裔,当不在少数。 除杀掉者之外,归降者、隐蔽者大有其人。然而,截止 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马家寨吴氏等少数族支率先显 露头角。他们是不是吴三桂的后裔,需要实事求是地 论证。同时,它也是陈圆圆身份真实性的有力旁证。 现从其家族隐蔽后的情况和秘传人等整个族群的存在 现状,略加分析。

1.吴氏族群

众所周知,康熙十八年(1679)八、九月间,开始来 到思州府的吴氏家族人员,只有陈圆圆、吴启华及夫人 涂氏、吴仕龙和吴仕杰5个人及其附属人员。此后,这 个家族发展状况如何,需要作以简略的介绍。

(1)现有族群规模。陈圆圆等人进入贵州省黔东 南州岑巩县水尾镇狮子山麓秀凸马家寨后,至今已经 有334年的历史。据统计,马家寨现有230余户人家, 1300余口人,连同在外人口,大约在2000人左右;山上 墓冢多至300余座(约略之言),生、死合计人口就更多 了。从吴大经生年(1695)算起,在318年间,吴氏家族 娶妻、生子、外娶人口等,平均每年以5口的速度在增 长。

(2)族人迅猛发展。吴氏家族初到马家寨时,环境 恶劣,加上隐蔽生活动荡,直接影响族支繁衍。其居住 的周围除以本家族护卫兵形成的胡家铺、尚家寨、郑家 湾外,更多的都是苗、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环绕, 娶妻较难,生子自然受阻。然而,从吴氏墓碑看,其家 族繁衍速度十分惊人。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其 一,吴仕杰的晚婚。陈圆圆进入思州府时,除劝说吴启 华前来隐蔽外,将其两个儿子吴仕龙、吴仕杰也带来。 其中吴仕龙作为深层次“根根”保存,出家当了和尚(从 康熙二十八年后开始)。只有吴仕杰一人作为吴氏家 族最现实的“根根”娶妻生子,管理家事。这是陈圆圆 临死前留下的遗嘱。然而,诚如前文所述,由于环境不利于娶妻,致吴仕杰晚婚。众所周知,满族人奉行早婚 习俗。他们在关外时,男人一般13、14岁结婚,女孩12 岁出嫁者很正常。经过清太宗皇太极改革,稍有改进, 但相比汉族仍属于早婚。吴氏家族可能受满族习俗影 响,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就是14岁时,即于顺治十年 (1653)八月十九日,与清太宗第14女和硕公主、福临的 妹妹成婚。吴仕杰生于康熙六年(1667)七月二十日, 康熙十八年(1679)随同陈圆圆进入思州府时,虚岁只 有13岁。按照吴应熊的结婚年龄,他第二年就可以成 婚。第三年便可以生子。然而,他的长子吴大经却直 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才降生。如果吴仕杰结婚的第 二年生子的话,他真正结婚年龄已27、28岁了,是个晚 婚的大龄青年③。其二,子孙成批出生。吴仕杰尽管晚 婚,但吴家后续人丁却十分兴旺。吴大经降生后不久, 其弟弟吴大纯降生。兄弟俩茁壮成长,不负吴启华所 望,“藏身在此衍百年箕裘”,子孙如同繁花怒放。吴大 经连生4子,他们是吴朝宣、吴朝僅、吴朝逵、吴朝柱; 吴大纯连生5子,他们是吴朝荐、吴朝玺、吴朝魁、吴朝 正、吴朝相。从吴启华算起,父、子、孙、玄孙,四代男性 已增至14人。接着第五代出生的更多,长房生有吴廷 科、吴廷蛟、吴廷芳、吴廷耀、吴廷兴、吴廷彰、吴廷校、 吴廷书、吴廷谭,共计9人;二房生有吴廷宋、吴廷洪2 人,共计11人。第六代长房生有吴仕用、吴仕宗、吴仕 贵、吴仕成、吴仕荣、吴仕玨;二房生有吴仕思、吴仕礼、 吴仕滔、吴仕宾、吴仕略共11人。这时,六代人,女孩 不计,仅男性已多达35人,加上分别娶妻入室,到雍正 末年乾隆初年,其家口已经近百口。这些吴氏家族成 员,有明显的特征,个别除外,多数都身材高大,体魄魁 梧,有人说与吴三桂极似,是基因所致,可能有些道理。

从上述事实中不难看出两个问题,一是进入思州 府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的是一个外来的吴姓族支。二 是他们在特殊艰难的环境中,经过 300多年生育繁衍 而成内外2000余口的家族群体。这是无法否定的历 史事实,也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数年前马家寨之事就有传闻,并未引起笔者关注,此次 亲自考察,已坚信无疑。这个事实,有力地证明陈圆圆 墓在这里,不虚也。

2.秘密传人

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个泱泱大国,民族繁多,人口众 多。从古至今,人口流动无足奇怪。然而,吴氏家族进入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却与众不同。他们欲传承家 史,而不创制族谱,亦不见著任何文字,专门设立秘密 传承之人,代代分房口传,真是有史以来一大怪事。借 此机会,我们研究一下这个密传中的奥秘所在。

机会,我们研究一下这个密传中的奥秘所在。 (1)设秘传人。据吴氏秘传人说,其家族被迫“隐 姓埋名”,为了“不泄露秘密,招来灭顶之灾”,同时又想 使“后人不忘记祖先”,而“采取口授秘传之策”,这便 是他们设置秘传人的根本所在。现就其设置时间和密 传内容略加考察。其一,设秘传人时间。吴氏设置秘 传人的时间,根据长房10世秘传人吴永鹏介绍,秘传 人从分长房、二房时代开始实行。所谓长房和二房,无 疑是指吴大经、吴大纯兄弟。前文已经提到,吴大经生 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作为秘密传承人,必待其懂事 时,至少要15、16岁,甚至更大一些才能承担起这项重 任。而吴大纯生的时间更晚,所以这两兄弟同时接受 秘密传承家史的时间,当在吴大经生后15至20年左 右,即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按照这个时间计算,相 继传承10世,到吴永鹏这里也整整300年了。其二,对 秘传人选择。吴氏家族传承人按照辈数,应当经历两 个发展阶段。开始并无传承人选择问题,因为吴启华、 吴仕杰时期,陈圆圆、吴启华都是当时事件的经历者, 没有设立传承人的迫切需要。这是第一阶段。而当长 房吴大经、二房吴大纯成人时,陈圆圆、吴启华(72岁) 已经先后去世,吴仕杰对那段历史若明若暗,且时年已 经45岁了,所以家族史有失传的危险。于是,始有设 置秘密传人之想。这就是康熙五十年前后发生的事 情。根据长房10世秘传承人吴永鹏亲身经历,凡是当 选的秘传人,必须具备五大条件,即要五官端正、有些 文化、能够保密、热爱家族事业、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 力。换句话说,从外表到内心,都提出比较高的条件。 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实际上不仅是本家族事业的秘密 传承人,也是本家族大事小情的主持人,这件事对吴 氏家族有更深远的政治意义。其三,秘传主要内容。 吴氏家族祖先对选定的秘密传承人,有比较严格地要 求。要求他们对纷繁复杂的家族史,必须默默地铭记 在心。归纳其内容主要有5个大的方面:一是要求对 家族的族源,有明确的记忆。因为本家族隐蔽在少数 民族聚居区,在苗、侗、仡佬等族的包围之中,因此,要 切记本家族“是黄帝后代,是泰伯之后”,一定要向后人 讲清这个“来龙去脉”。二是要向后世子孙说明先祖“来到此地的原因和过程”。三是在对外界宣传方面有 严格限定内容,力保家族安全。四是对老太婆、吴启华 和马宝的墓碑碑文内容,能够作出准确地解释,特别是 对吴启华的碑联更要反复强调。五是对于先祖遗物要 努力保存,防止遗失。

(2)秘传方式。吴氏家族秘传人的选择,由上一辈 秘传人在家族中物色人选,通过一定方式传授。事情 说来容易,实际上并不简单。其一,秘传方式。由上一 辈人将家族的事情秘密传授给下一辈,要经过几个步 骤。一是说服接续人答应。家族秘传方式并非随便说 说了事,须要举行很神圣的仪式。其过程是,上一辈秘 传人看准接续人之后,通过必要的途径接近所选择的 对象。时机成熟后,将严肃地向未来传承人讲明事情 的重要性和利害关系。既有必要的说服,也有一定的 强制性。比如,10世长房秘传人吴永鹏,便是上一辈秘 传人、叔叔吴名寿选中的对象。六十年代初,吴名寿找 准目标后,先是提出让吴永鹏跟自己学手艺,这是一种 接近他的办法。接着就公开提出要将家族的事情传授 给他。尽管吴永鹏心存疑虑,犹豫作难,但吴名寿态度 严肃、坚决,反复强调事情的重要性,令吴永鹏无奈,只 好“勉强接受”。二是向祖宗禀报。吴名寿说服吴永鹏 之后,悄悄地在家中延陵堂设神龛,“摆起酒肉”、“糖果 等”,并“烧起香、纸”,叔侄两个跪在神龛脚下,向祖宗 即“吴三桂老太公”和“陈圆圆老太婆”叩头,报告两个 人的姓名,相互关系,被选人的条件等内容,一一作出 禀报后,请求允许,才开始传授家族秘史。三是传授家 史。家史传授办法是:“授传人说一句,被传人跟着说 一句。并强调只能口传心记,不能墨记,反复讲三遍。” 四是请求祖宗保佑。家史传授完后,被传人要表明态 度,即给祖宗斟酒、在室内、外作揖,请求“祖宗保佑家 族兴旺不衰,保佑接传人工作顺当。接传人向祖宗表 态作出保证。”同时,传授人面对被传人,还有一些所谓 奉神灵之威带有威胁性的话语,迫使接传人遵守诺言 等等。其二,特殊规定。在秘密传承过程中,有两项规 定。一是吴氏家史秘传,在两房之间有明确规定,即 “大房不能传给二房,二房亦不能传给大房”。如果大 房的秘传人没有来得及传授而亡故,二房的秘传人可 以代传。反之亦然。但凡是两房秘传人都健在时,相 互之间不准交叉传承。二是凡是选定秘传人之后,传承的时间必须在三月初三日。为什么限定这个日子 呢?因为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三日(史 载为初一或初二日,秘传人传承为初三日),在衡州即 位称帝。可见,秘密传承人,并非是一般的家史传承 人,而是带有储君即位的政治意义。

(3)秘密公开。吴氏家族秘史的公开,经过漫长的 岁月。大体分作三个发展阶段。其一,从康熙十八年 (1679)至嘉庆三年(1798)的120年间,吴家的姓氏几乎 完全处于隐蔽状态。村子的名称公开宣称是马家寨, 外人自然认为寨子中居住的必定姓马。既然无人认真 过问,又山高皇帝远,很适合隐姓埋名,便于悄悄的度 日。有人提起来,便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含糊其辞, 不讲清楚姓吴姓马”。其二,嘉庆三年,清朝皇帝已经 更迭3位(康、雍、乾三帝),搜 寻 吴 三 桂“逆 属”和“旧 部”早已停止。吴三桂掀起的政治风波,已经平定。用 秘传人的话说“追杀风松下来了”,给吴姓人公开姓氏 提供了较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特别是这一年,正是 马家寨吴姓族人隐居进入120年,吴三桂称帝和死亡 亦足120年的纪念日。吴氏秘传人根据如上理由,将 马家寨吴氏家族姓氏正式公开,对外界不再用马姓。 但仍然隐蔽本家族的渊源,不提本地吴姓与吴三桂的 关系。其三,时间表继续翻过另一个120年左右,即辛 亥革命前后,社会政治环境大为改观,吴氏秘传人顶着 一定的社会压力,鼓起勇气,把自己的老祖宗吴三桂请 出来,在社会上公开讲出本家族的吴姓与吴三桂之间 的渊源关系①。从此以后,长房秘传人吴永鹏,二房秘 传人吴永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完成了他们的历史 使命。同时,他们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做出了重要 的历史贡献,将陈圆圆、吴三桂后裔的真实历史传达给 社会,填补了这段清史研究的空白。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进入思州府岑巩县水尾镇马 家寨的吴氏家族,不是一般的家族。他们确实是从康 熙十八年(1679)开始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为止,为清 朝政府经过十余年追杀而没有找到的吴三桂的族支。 这秘密传承人是活生生的证人。他们的存在远远要比 考古学家们从古墓中挖掘出来的文物重要得多。因为 他们代表古人说话,将当时发生的真实人物、事件,以 口碑形式传承下来,其内容的含金量,绝不亚于当时书 生笔下所描述的那些传闻,即所谓的“事实”更为可信。 作为清史研究者,当听到秘密传承人讲出300年前吴 三桂部下各位将领名字,有关事件时,很难想象眼前坐着的,是一位普通农民出身,没有历史专业培训和历史 知识积累经历的人。秘密传承人的存在,告诉我们陈 圆圆晚年确实在这里生活过。

四、家族历史及标记

  研究吴氏族群和秘传人之后,人们已经知道秘传 人跪拜者是吴三桂和陈圆圆。但同时也自然会进一步 提出,他们与吴三桂及其大周政权之间,到底有什么关 系?为此,我们从吴三桂家族的足迹、延陵标记和皇族 标识等三个方面,加以必要的印证。

1.家族遗迹

直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吴三桂家族正规族 谱,很难面面俱到地详述其家史。但其家族大体情况, 史籍有明确记载。以下简单的加以介绍。

(1)吴家简史。吴襄,字赞墀,又一字两环。为人 颇有勇力,少年不甚读书。祖籍徽州,再迁高邮,流隅 辽东。其先祖为泰伯,吴襄为其19世孙。吴襄先人开 始就居东北辽宁省锦州城(今锦州市),最后定居中后 所(今绥中市)。先祖以“贩马为业,往来辽东海(辽宁 省海州,今海城县)、盖(辽宁省盖州,今盖县)之间”,即 以经商为业,主要是在关内、外经营马匹。吴襄承袭家 传,具有相马的特殊技能,是承祖、父之业。当年,辽东 是射猎和游牧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马匹尤为特产。吴 家最后定居辽东,是特定经济利益所致。吴三桂的先 祖很有经济头脑,他说其祖父坟茔在中后所,表明从祖 父开始他的家庭已经定居此地。中后所距离山海关 120里,地当“两京枢纽”,即“南襟渤海,北枕大河,西籍 山海雄风,东收鱼盐乐利”,是当时经济比较活跃的地 区。明、清之际,中后所城不是很大,城高3丈,周围3 里170步,4门,属于前屯卫下的千户所,与卫镇比邻。 卫镇自唐朝以来,历经辽、金、元、明各朝,是千余年传 统的市集。到清朝时仍然有“大小商户八十余家,资本 厚薄不等……货殖颇较兴腾,商肆以东街、南街为盛, 西街次之,……集期床摊星罗棋布,……定以夏历每逢 双日为集期,至今未改”。吴襄及其子吴三桂都曾经 说过,在中后所自家有“十处庄田”。吴三桂于顺治五 年(1648),奉令调入关内时,曾经请求“留下百余丁”耕 作,表明“庄田历来是靠军丁耕种”,有的专家推算“十 处庄田最多可达千亩以上”,认为“中后所远近的土地 都属于吴家所有,吴氏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这个看法不错。史载中后所共有土地212顷88亩多,每顷 以10垧,每垧以10亩计,中后所的上万亩土地,都是吴 家地产。可见,吴家是有名的官僚地主家庭。

吴襄青年时期,曾经在辽东总兵官李成梁 麾 下, “受知于相马”职业②,为办马差之事,帮助军中购买马 匹,受李成梁的特殊器重,从千总晋升为副将。天启二 年(1622),吴襄考上武举,成为武进士,并提升为锦州 总兵官。他曾经带领吴三桂等家族子弟,参加明朝崇 祯四年(1631,天聪五年)对后金八旗兵的大凌河战役。 因战争失利,罢去总兵官之职。后在山东镇压孔有德 等叛乱有功,恢复官职。接着在宣大地区抗击清兵入 侵,抗战不利,归老辽东。崇祯十六年(1643),清朝和 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带兵占领中后所等三城,宁远城陷 于危机,昊家被崇祯皇帝调入京师。第二年,李自成率 领农民军大战山海关失败后,将吴襄杀死在永平府范 家庄,而其家族30余口被害于京城。

吴襄生有四子,分别是吴三凤、吴三桂、吴三柜和 吴三辅(秘传人只承认前三位)。吴三桂为次子,字长 白。号为延陵、硕甫、月先、月所、雄爽。吴三桂的大 哥吴三凤,在明朝末年,跟随舅舅祖大寿 参加反清(含 后金)斗争。从崇祯四年(1631)大凌河战败后,一度投 降皇太极,后随同舅舅反目归明,于崇祯十一年(1638) 至十五年(1642),在锦州坚守城池,阻止清军南进。崇 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祖大寿投降后,随军加入 八旗正黄旗汉军。顺治二年(1645),以投诚功受封为 世袭牛录章京职务,不知何时战死。吴三桂的三弟吴 三柜,在清军入关前,早已牺牲。吴三桂的四弟吴三 辅,顺治元年(1644)四月,李自成农民军山海关战 败 后,回京诛杀的吴家30余口中,包括吴三 辅 的 全 家。 为此,吴三桂曾经向清朝政府请求抚恤。至于有关吴 三桂的生平历史,有专门传记描写,此不赘述。

(2)家族遗迹。简单追述吴三桂家史,目的在于进 一步印证马家寨所发生的事情,与吴襄父子的关系,有 哪些吴氏家族遗迹。先举三个例子加以印证。其一, 吴氏秘传人明确指出其“祖籍江苏高邮”,是“辽东人”。 这与上述家史完全吻合。其二,马家寨吴氏家族子弟, 每有考上廪生、贡生等获取功名时,都要在寨子中竖起一座“旗座”,以示纪念和炫耀。如宣统元年(1909),吴 勋宣先生考中进士(实为举贡),所竖的旗座对联云: “贡树名标不愧延陵簪缨胄,儒林德重克承渤海八月 风。”这后一句所说的“克承渤海八月风”,就是指吴勋 宣先生继吴襄、吴三桂先后在辽东考取武举之后,再次 中举。渤海是指辽东中后所地区,在渤海沿岸,再次吹 起八月劲风,承继“儒林德重”。其三,马家寨有一个 故事。说是早年寨子中有一个人名字叫“襄子”,因其 名字与吴襄的“襄”字相重,在家族中引起强烈反响。 为此召开家族会议,要求他限期“改名”。因他不愿意 遵从,家族便将他赶出寨子,移居山上居住,形成地名 叫“襄子家”、“襄子家屋”、“襄子家屋场”。以上的遗 迹表明,马家寨的吴氏族支,来自吴襄、吴三桂父子族 系母庸质疑。

2.延陵标记

吴三 桂 给 自 己 起 了 许 多 字、号,其 中 之 一 叫“延 陵”。据说吴氏祖籍江苏高邮吴家,普遍供奉延陵堂。 吴三桂号“延陵”,或许具有不忘祖先之纪念意义。在 他事业发展最风光的时候,人们常常称呼他为“延陵将 军”。那么,史籍和马家寨是如何记载和标识的呢,现 分别加以介绍。

(1)延陵史籍。明末清初,诸多史家,多不称其名 “三桂”,而普遍称“延陵”。诸如吴梅村在《圆圆曲》中 说:“皇朝顺治中,延陵进爵为王……。”⑥有的史籍说: 吴三桂应李自成大顺农民军之约,进京归降,有人前来 入告。“忽问陈娘娘何在”?来人不能隐瞒,“以籍(抄 家之意)入告。延陵遂大怒。⑦”康熙初年,“延陵潜蓄异 谋,邢窺其微,以齿暮请为女道士,霞披冠日,以药罏经 卷自随。延陵训练之暇,每至其处清谈竟喒而还。”⑧史 籍普遍以“延陵”代称“三桂”的事实很明确。而马家寨 设有延陵堂,是陈圆圆故前遗书中五大遗嘱之一。从 康熙二十八年(1689)开始设堂。

(2)现今标识。前文引证的马家寨进士旗座上,共 有上下两联。下联已经做过解释。上联写道:“贡树名 标不愧延陵簪缨胄”。其意是吴勋宣等考中贡士,在贡 树之上有名,不愧是吴三桂的后代。而其中“三桂”之名,也以“延陵”代书。同时,我们看到马家寨吴氏各个 家庭的堂屋,都供有延陵堂。上边书写:“延陵堂上历 代宗祖昭穆考妣姻亲之神位”,并将祖宗神位摆在诸种 神位之首。吴三桂的后世子孙遵从陈圆圆遗嘱,将这 一家俗延续至今。

3.皇族标识

在前文秘传人职责的叙述中,其中有注重保存“先 祖遗物”一项。换句话说,在吴氏秘传人手中,有相当 数量的“先祖遗物”。以下就目前所知,略加介绍。

(1)皇帝御赐书。2010年9月,大房秘传人吴永鹏 传来一个重要消息。说当年顺治皇帝曾经亲自写给吴 三桂四句话,并盖有皇帝御印。这四句御赐语云:“吴 氏望族,三让贤风,千秋功业,万代福绵”。我们没有看 到御赐原件,不知御赐时间,可能仍在吴永鹏手中。但 从内容分析,“吴氏望族”,自然无疑。而吴三桂协助摄 政王多尔衮入关,曾荣封平西王,亦符合“千秋功业,万 代福绵”等历史事实。惟有“三让贤风”,值得深思。我 们认为“三让”并非说吴三桂有过三次谦让,“三”是“众 多”、“非常”之意,形容吴三桂具有非常谦恭的贤者之 风。为什么顺治皇帝要御赐这四句话呢?这使我们想 起顺治元年(1644)十月十三日,清朝政府曾给吴三桂 “授以册印,封为平西王,子孙世袭罔替”。但满洲贵族 可能觉得,吴三桂在清军入关问题上,功劳太大了,只 封平西王,有点委屈他。于是,顺治二年(1645),清朝 政府将吴三桂的爵位再次提升,晋封为“平西亲王”。 吴三桂得到封赏信息之后,当年八月十九日,曾经向朝 廷上疏说:“更有请者,臣倾心剿寇、守关,不过臣子职 分,何蒙圣恩,特受王爵,又复蒙恩,加称‘亲’王,万难 袛承,复恳允辞‘亲’字,以安愚分。”①吴三桂主动辞去 “亲”字,恭让而只满足于王爵。顺治皇帝当即要求议 政王大臣公议。但在《大清历朝实录》中没有下文。御 赐四句话,当是此时所赐。表明皇帝对于吴三桂当时 谦让之风,大加赞赏。通过皇帝个人御赐之文,表示赞 扬。

(2)皇帝御赐簿。在一般的世家大族中,普遍都保 存有家谱、族谱、家乘、宗谱或者堂记等等。而在马家 寨吴氏家族中,却保有“御赐簿”,人们俗称“御字簿”, 在簿子上亦盖有皇帝御印。这个“御赐簿”过去马家寨 的老年人亲眼见过者不在少数。早年保存在马家寨大 地主吴名绣家中。秘传人吴永鹏说:“御赐簿上……有 当时顺治皇帝封赏的签章,原由大财主(局长)吴名绣家保管,但由于解放前土匪横行作乱,湘西和黔东交界 处的土匪头子潘云诚带人报复,把马家寨大半个寨子 全烧光了(主要烧的是有钱有势的人家),局长老爷家 就首当其冲了,御赐簿也就随着房屋化为灰烬了。”

4.保皇族身份

吴三桂称帝,建立大周政权,号为昭武。其孙吴世 璠即位后,改号洪化。先后两帝,时间不过三年零六个 多月,而马家寨的吴氏后裔,在精神领域,却保有皇族 心态。这一方面是吴三桂作为大清国戚亲王,借用清 朝皇室权威,其家族精神生活,早已区别于一般百姓。 同时,吴王府长期称霸滇、黔,盛气凌人。造反后称帝, 仍然延续着传统惟我高尚的贵族精神。

(1)皇伞和村俗。吴氏秘传人吴永鹏等亲口谈到, 早年寨子中某家保存有皇伞,许多老年人都曾经见过。 因为“世代保管”的某某“家穷”,兄弟8人,霸道异常, 无视家族委托,竟将“皇伞当被子盖”,日久天长,便将 这珍贵的文物给“扯烂”、毁掉了。同时,马家寨的吴姓 族人,娶亲一律不给人抬轿子。他们认为本家族的吴 姓人是皇族,只有他姓人给自己抬轿子,而自己绝无给 他人抬轿子的道理。这种村俗反映出的心态,与吴三 桂家族身份亦很吻合。

(2)不外认本家。凡是马家寨的人,都遵循一个规 矩,不管附近省、县及本地吴姓家族的人有多大的权 势,本寨人绝不随意认作本家。他们认为:“我们不同 于他们的祖宗来源,我们是吴三桂的后代,祖籍与他们 不同,我们的祖籍在辽东中后所及在江苏省高邮市。 我们马家寨家家户户都供奉延陵将军。”至于陈圆圆 认作本家的苗姓吴家,是个例外。

以上的御赐书、御赐簿都是顺治皇帝所赐,盖有御 印;马家寨曾经保存的皇伞、不抬轿子、不认外省同姓 人为本家等等诸多事例表明,这一族支与大周、洪化政 权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事事都直接牵扯到吴三桂本 人。各种迹象表明,他们是吴三桂的后裔亦毋庸置疑。

五、陈圆圆病死黔省

陈圆圆不仅在吴王府中是中心人物,早在社会上 已经名扬四海。三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几乎无人不 知,无人不晓。自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八日 昆明城陷落之后,陈圆圆的名字不仅在王府总管何振 邦的户籍“原册”中消失,而且尸体也已经杳无踪影,成 为清史中难解的问题。

1.古刹藏身

从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吴三桂死后,陈圆圆就 沉入痛楚之中。十月,护送吴三桂灵柩于昆明发丧后, 在昆明大约住有八个多月,即于康熙十八年(1679)六 月,便起身前往湖南找吴应麒。在沅州府大约住有一 个半月,在马宝将军护送下进入隐蔽地区猴子岭的搭 茅洞。在这里刚刚落脚约半年,由于野兽频繁出入,儿 媳涂氏被狼吃掉,不得不先后移居屋场田、老屋场。直 到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二十二日,吴应麒从平远府 战败,前来隐居,她才真正松了一口气。苦难的生活和 特殊的辛劳,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呈现“面黄肌瘦, 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之态。吴应麒的到来,使陈圆圆 得以 有 为 自 身 考 虑 的 机 会。为 了 使 吴 三 桂“成 仙 上 天”,为他“念经求佛”,陈圆圆出家的念头再次浮上心 头。她先是在马家寨后山的狮子山头上建造的地安寺 (狮子庵)修行。后因风水先生说此地风水不佳,“影响 马家寨的风水屋场”。她不得不将地安寺“一把火”烧 了。然后,买下天安寺(平西庵),过上出道生活。在天 安寺,她除逢年过节,将子孙招来大摆筵宴,欢聚一堂, 或者乘子孙到思州府贸易、买盐巴等,前来见上一面 外,仍是自己苦苦地念经,思念吴三桂。白天所思,夜 里所梦,苦苦地煎熬着她老年的身心。大概陈圆圆是 尘缘未了吧,在她的脑海中,不断有吴三桂的身影出 现,时而看见他在三桂洞前,走来走去,操练兵马,时而 又俯身近在咫尺,那么地贴近自己,致使陈圆圆无法摆 脱这种精神枷锁的束缚。

2.病痛而终

吴氏密传人说,陈圆圆在天安寺期间,“无论是炎 热的夏天或是严寒的冬天,她总是坚持不断地给死去 的丈夫及其亲人求佛念经,由于过份地思念丈夫及死 去的亲人,挂念马家寨后裔的安全,她晚上总是休息不 好,夜里常梦见丈夫,随着年岁的增长,病就来了。越 来越重。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得了一种头痛病,痛 得她无法忍受,疼痛严重时要痛得昏死过去,不醒人 事。开始时是三个月、五个月发病一次,渐渐地发展到 一个月、两个月发病一次。后来是三、五天发病一次。 最后一次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的一天,她正 在念着佛经就发病了,病倒在地,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世间多巧事,吴三桂和陈圆圆这两个人在相同的年岁、 同月而死。吴三桂是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死,陈圆 圆是十一年后,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死,都是67岁。

据说陈圆圆死前“把一封写好、密封的信交给寺内 主持和尚,交待转交给马家寨她的亲人”。这封信主要 内容有五点:(1)要求他的孙子吴仕龙和吴仕杰把她的 遗体运回马家寨,埋葬在狮子山下的绣球凸上。据说 她曾经给吴应麒托梦,以实现她死后的愿望。(2)要求 后世子孙纪念丈夫延陵将军,在“神榜上要标明延陵 堂。每年正月要在神龛上插上一枝桂枝”。(3)为吴氏 家族安全,提出:“两个子孙中要小孙子吴仕杰,当家理 事;大孙子吴仕龙出家隐藏下来,以防万一。要是吴仕 杰被害,吴仕龙再还俗繁衍子孙”。(4)对于出家的吴 仕龙所作出的奉献,家族后世子孙要有关照,表示纪 念。即“如果吴仕龙没有还俗,要在各家神龛上给他定 位,设斋碗斋席,每年正月初一,吃斋一天”。(5)指示 子孙们,“不到成熟时机,决不能公开马家寨隐姓埋名 之实”。

从上述的事实中不难看出两个问题。其一,陈圆 圆出家为尼,并非出自她喜好佛事,而是为满足她精神 生活的诉求。其二,她的诉求,无非是将一生的身心和 精力完全奉献给了吴三桂和他的后世子孙。

3.墓碑释文

陈圆圆究竟死在哪里?三百年来,有关陈圆圆墓 的研究,不知费去史学家和文人墨客多少精神和笔墨。 但至今争议犹存。自从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水尾镇 马家寨有关陈圆圆墓的发现,网上网下关注者颇多。 肯定者,否定者,怀疑者,直言不讳,这是大好事。现在 要说说对陈圆圆墓的有关认识。

(1)死地之真见。目前的云南昆明说、其它各地说 及贵州岑巩县马家寨说,究竟哪种说法更加可信?应 以各个点上的具体情况而定。如今中国文化事业大发 展,文物发掘、鉴定和考古事业方兴未艾。许多新的东 西浮出水面。清史研究中的诸多疑难问题,亦应根据 新资料,进行重新审核。其一,云南昆明说。这一说由 来已久。300年来,史学、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各种香 客,不断前往云南昆明考察、了解,撰写出各 种 著 述。 前文已经介绍,此不赘述。其二,其它诸说。目前,有 关陈圆圆墓的传说不少,诸如贵阳府东部贵定桃花有 个“陈夫 人 墓”。铜 仁 府 江 口 县 铁 矿 坪 有 个“陈 月 圆 墓”。镇远府黄平县安江有个“娘娘墓”。思州府天安 寺有个“饶氏湛太君墓”等等。当然,还有的说在苏州、 上海和日本者,不一而足。这些所谓的陈圆圆墓,至今没有见到相关的碑刻,或其它人证、物证,因此,很难进 行深入讨论。其三,马家寨说。在马家寨发现陈圆圆 墓,宣传出去后,引起社会不少反响。宣传者认为是 真,反对者认为是假。或者认为证据不足。否定的声 音可谓强劲。然而,事实到底如何?在这里有必要加 以详细介绍。陈圆圆墓发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位于 思州城东北38公里,今水尾镇马家寨狮子山绣球凸 上,其墓坐东朝西,泥土封堆。看去坟头很不起眼,仅 仅是个小土堆。但令人惊异的是立有1983年出土的 一小块墓碑。碑面高0·73米,宽0·48米。坟头和碑 面尽管都不大,但可喜的是有雍正六年(1728)刻写的 碑文。到目前为止,在全国有关所谓陈圆圆的墓中,这 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其特点是隐姓埋名碑,不了解这 段历史,或者没有本家族秘密传承人的帮助,外人很难 解释清楚。其墓碑阴刻铭文是:“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 位席。”标明为“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吉日”。立碑 者是祖孙四代人。即“孝男吴启华,媳涂氏立。孝孙男 仕龙、杰,杨氏。曾孙大经、纯;孝玄孙朝达、选、魁、政、 玺、桂、相、仪”。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这座墓可谓是 陈圆圆死地之真见,前文有关旁证材料丰富而确凿。

(2)碑文之释析。陈圆圆碑文释析,我们请吴氏十 世秘传人吴永鹏先生,给出明确解释,并佐证以其它相 关资料,证明这座墓碑确实是陈圆圆之墓。其一,墓碑 释文。前文所列陈圆圆墓碑文内容为:“故先妣吴门聂 氏之墓位席”。秘传人指出:“‘先妣’是最先来这里开 发繁衍的老祖太婆”之意。“‘吴 门’指 陈 圆 圆 是 苏 州 人,吴门是古苏州的别称”,这里暗示陈圆圆籍贯苏州。 实际上,不仅是古代苏州称为“吴门”,今天仍然如此。 比如,现在苏州就有:“吴门派篆刻之族文彭”、“吴门印 人三铁”等等①。“‘聂氏’代表陈圆圆有二姓,六岁以前 姓邢,六岁父母双亡,是她姨父养大的,随姨父 姓 陈。 邢、陈二姓,都有一个耳旁,还是一右一左的耳。所以 “聂”字代表陈圆圆是邢、陈二姓。“双”字上面的古写 为‘佳佳’二字,即是“圆圆”的名字。”有时,秘传人进一 步解释说:“佳佳”代表“好”,即 花 好 月 圆,自 然 是“圆圆”。“‘位席’因陈圆圆是皇妃,用这两个字理所当然, 这是对皇妃死后的一种敬称。碑上未用‘清’字,是指 她生在明朝。整个碑文暗喻为‘明苏州氏陈圆圆皇妃 之墓’”②。通过秘传人对先妣、吴门、聂氏、位席等各个 关键词的解释,这个隐名埋姓碑传达给我们三个确凿 信息。一是吴氏族支隐蔽思州府,以陈圆圆为首,她最 先来到这里。二是秘传人作为农民,能够在300年后 明确讲出陈圆圆的祖籍、生平史、姓氏和皇妃地位,说 明这里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性。三是碑文用文字技巧进 行隐蔽,表明这个家族原来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从客观 上证明此墓不虚。其二,年龄为证。陈圆圆何时死的, 说者纷纭。网上明确写出“陈圆圆出生日期1623年4 月3日,逝世日期1695年5月16日”。看过这段记载 令人惊讶不已!再三询问出处,终无结果。后来询问 秘传人,他给出的答案是:“陈老太婆死的年份,已记不 准”,或者说是 “吴三桂死后十多年”,大约是“十七”年, 或者是“十一”年,即康熙三十四、二十八年死的。但在 吴永鹏写的《吴三桂魂赋陈爱妃陈圆圆病死天安寺》一 文中,他明确指出陈圆圆于“康熙二十八年八月的一 天,她正在念着佛经就发病了,病倒在地,再也醒不过 来了”。显然,秘密传承人认定陈圆圆死于这一年。

从上述对陈圆圆墓及其碑文等相关五个大问题的 探索与研究,我们可以肯定三点。一是吴三桂死后,陈 圆圆又经过十一年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社会生活洗 礼,这在马家寨得以充分地反映,与吴氏家族历史基本 吻合,人证、物证俱在。二是陈圆圆墓的碑文具有真实 性和可靠性。三是陈圆圆病死于康熙二十八年,享年 67岁,通过秘密传承人之口,首次得到证实。而这一 点,在《吴逆始末记·觚剩一则》一书中,记有同年亦立 碑于云南。不知是何人所为,至今仍是个谜,但客观上 却为陈圆圆之死的时间,提供了佐证。总的说来,陈圆 圆的晚年生活在这里得到了活生生地体现,其历史的 真实性基本可以肯定。


杭州刺史


江南名妓陈圆圆,生活在明末清初那个动乱年代,因为色艺俱佳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但真正让他名留青史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吴三桂的一句话,另一件是吴伟业的一首诗。



吴三桂得到陈媛媛,非常喜欢,因为打仗不能带女人,他到山海关前线,就把陈圆圆留在北京家中。李自成攻占北京,他的手下大将刘宗敏掳走了陈园园。李自成招降吴三桂,吴三桂正犹豫不决,听说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掳,大怒,说出了那句名言“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明末清初的大诗人吴伟业根据这个事写了一首长诗《圆圆曲》,其中有一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从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尽人皆知。



实际上吴三桂是个机会主义者,根本没有气节,他是大明朝的臣子不为大明死节也就罢了,李自成劫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全家一百多口人,逼吴三桂投降,吴三桂宁可父亲被杀也不投降。吴三桂不忠不孝,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个人利益。吴三桂投降清朝就是为自己谋取个好的未来。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那是太抬举他了。

陈圆圆只不过是风流男子的玩物。她从小失去父母,被卖于妓院,因色艺双绝被很多人喜欢,辗转过了很多人手。后来,崇祯皇帝宠爱的田贵妃死了,田贵妃的父亲田红遇担心失宠,想找一个女子代替田贵妃,他来到江南为崇祯选美,相中了陈媛媛,把她带到北京,送给崇祯帝。但这时崇祯被内忧外患搞得焦头烂额,没心思宠爱女人。崇祯不要,田红遇把陈媛媛带回家中。在明末清初的大变局中,田红遇为了保护家产,想结交武将,于是就把陈媛媛送给了吴三桂。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仓促逃离北京,辎重和女人都扔下了。吴三桂在兵火中找到了陈媛媛,此后一直带在身边。

吴三桂平定云南,当了平西王,陈圆圆一直住在平西王府。后来陈圆圆年老色衰,她与吴三桂的正妻不合,更有年轻漂亮的新人进来,因此失去了吴三桂的宠爱。再加上吴三桂要造反,陈圆圆劝他不听,便心灰意冷,从此遁入空门,整天吃斋念佛,在寂寞中度过了余生。

纵观陈圆圆的一生,不能说红颜祸水,应该说红颜薄命。


豫有得


一个弱女子罢了,她也没祸害谁,陈圆圆并非走纯粹的“瘦马”路线,她有过自己的爱情,随着年岁越来越大,最后有目的的嫁给了吴三桂,无非求个稳定,要个家,这都无可厚非的,吴三桂投降满清也不是因为陈圆圆,八竿子打不着。

最后的结局是青灯古佛,寿归正寝,她和吴三桂是有感情的,包括吴三桂及其子孙也都十分敬重陈沅,家中地位极高,她也未被忽视甚至遗弃过,在吴三桂死后,陈沅一力承担责任将其后人安顿好才再次出家的。

陈沅所背的最大的锅

本来吴三桂已经同意归顺李自成,但是进京半路得到消息,李自成追赃助饷严刑拷打吴三桂全家,陈沅被掳,所以才返回山海关。

识破了李自成的奸计,自然不会再归顺李自成,李自成要续用的几百号官员都毫发无伤,只有弃用的官员才会被追赃助饷,被打死一千多人,再看吴三桂家人遭遇,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李自成是想留兵杀将,只不过没想到有人跑出北京城给吴三桂报信。

得知陈沅被掳,吴三桂当时也没想要投降多尔衮,写得很清楚,他是要借兵,满清和他这个辽东总兵的关系很微妙,他有“借”的面子,否则多尔衮就不会改变行军路线,昼夜急行军到山海关了,而当时的多尔衮也要看现场情势才进行下一步动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奔着招降去的(内心的愿望当然是能拿下山海关了,但实际上要看形势)。

到了山海关多尔衮按兵不动,没好处的事谁干,能来救命就不错了,关键是条件。

而此时的李自成和吴三桂已经对抽一昼夜了,谁都无法干掉对方,李自成的后援可以有,吴三桂可就这些人了,吴三桂一方拖不起,劣势太大,所以再次向多尔衮借兵,多尔衮的聪明和决断仅次于皇太极,看出吴三桂不行了,根本没资格提条件,所以直接要求吴三桂薙发易服后降清,否则一切免谈。

这就是吴三桂降清的过程,和陈沅并没有什么关系,吴三桂冲冠一怒后并没有投降满清,而是为了保命返回山海关向多尔衮借兵,最后为了自己的性命,也为了几万明军性命才投降的,这也和陈沅没关系。

陈沅的最终归宿

长久以来,各位看着网络上充斥着的,无数个陈沅的结局无数个墓,一定感到很困惑吧,本文给您一个真实的情况,这很好判断,流传于昆明,甚至云南的墓葬和出家传说(初次出家除外),都是假的,清兵攻陷昆明的时候,特地追查过。

陈沅带着吴氏子孙的逃跑路线,说实话,我看着都觉得累,如果陈沅在吴家地位不高的话,不会担此重任,也不会令吴氏子孙信服。还有,吴家子孙逃跑的非常从容,计划性很强,并且带了不少钱财,没有受过穷。

昆明城的陷落是在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当天平西王府就遭到彻底搜查,陈沅的名字被人刻意抹去了,因为她肩负吴家最后的使命,保住吴氏一脉。

吴三桂反清后,其麾下军官特地去寺院请求陈沅还俗,以前陈沅出家是为了不让吴三桂造反,现在事已至此,无需出家了,所以陈沅不但还俗,还随军到了湖南,吴三桂死后,由陈沅主导,将其棺椁送回昆明,经过反复磋商,在大势已去之前,带一干核心家眷,隐居于岑巩县。

现在的岑巩县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周边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相对比较安全,清廷即便改土归流也无法真正有效控制,而且清廷的人口统计水平根本无法做到依据户籍排查叛逆的程度(即便到了今天,人口普查的精确性也是难点)。

后经几次搬家才稳定下来,主要是一开始过度追求地点保险,但过于偏僻,几乎是和野生动物群居,造成陈沅的儿媳被狼吃掉,所以无奈中再次搬家,最终落户于马家寨。

一切稍稍稳定后,陈沅再次出家,因为长期心理压力巨大,加上始终担心马家寨的吴氏一族后续安危,她自己也无时无刻不思念吴三桂,所以不久就得了头痛病,严重的时候,一发病就会晕厥过去。从最初的三五个月犯一次病,到三五天犯一次病,越发严重,最终于康熙二十八年八月发病病倒,直接去世。

有感于自己的身体无法支撑太久,陈沅留下遗书,主要还是针对吴氏子孙的后续安排,她给吴仕杰、吴仕龙安排了相应的“归宿”,吴仕杰今后掌家做家主。吴仕龙被安排出家,万一吴家最终被灭,吴仕龙就还俗,异地传宗接代。

陈沅结识吴三桂之初,未必有什么真感情,但事实证明,一段时间后他俩的感情非常好,也并非外界传闻,陈沅人老色衰后就几乎被忽略甚至遗弃了,陈沅初次出家就已经五十一岁,那个时候她要挟吴三桂不要起兵的资本绝不会是色相,那肯定就是亲情了,包括当时吴三桂麾下的军官,对陈沅也非常敬重,只不过进门晚,没捞到皇后当当罢了。

八十年代初,在吴氏子孙指认的地方,挖掘出古墓碑一块,高73公分,宽48公分。

“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陈沅六岁前姓“邢”,六岁后姓“陈”有两个耳,双耳为聂。

“孝男吴启华(吴应麒,兵败退守昆明后,史料再无丝毫痕迹),媳涂氏立。

孝孙男(吴)仕龙、(吴仕)杰,杨氏。曾孙等等等等。

陈沅也有自己的恋情,但是可以说真正这一生都是为吴三桂在操劳,包括吴三桂死后的子孙存活问题,也都落在她的肩上,以至于形容枯犒,日渐憔悴,落下头疼病,不久就去世了,与吴三桂死去的时间,相隔11年。


古今通史


特别喜欢花蕊夫人的一首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我想这首诗就能完全阐释陈圆圆的委屈,吴三桂通敌卖国,于她何干?

据史料记载,陈圆圆从小是被姨夫养大,后来姨夫将她卖到梨园,从此开始了四处漂泊,身不由己的生活。先是被江阴贡修龄之子贡若甫曾买为妾侍,后又与与冒襄有过一段情缘,但不幸的是被外戚田弘遇劫夺入京,田弘遇为了拉拢吴三桂,将陈圆圆送给他,几经辗转的陈圆圆完全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一任命运的激流把她冲到任何地方。

陈圆圆成为吴三桂的宠姬的时候,正赶上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吴三桂带着关宁铁骑驰援北京,但是没等进京就听到了崇祯皇帝的死讯,于是吴三桂不再进京而是犹豫观望,李自成用吴三桂的家人威胁他要他投降,吴三桂答应了,但是后来得到消息,李自成部将刘宗敏霸占了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勃然大怒,联合多尔衮,前后夹击李自成,李自成大败,退出北京。

渐渐地,吴三桂彻底投降了满清政府,成为了他们统一中原的急先锋,率领着在大明政府支持下创立的关宁铁骑积极打压南明小朝廷,为了酬答吴三桂做汉奸的功劳,他被封到云南成为藩王,于是在康熙朝吴三桂再一次造反,这一次打的旗号是“兴明讨虏”。

让我们捋一捋吴三桂的一生:是大明的高官——打算投降李自成——实际上投降了满清,帮助满清灭掉了大明最后的力量——做了大清朝的高官——反叛大清,提出扶保大明——兵败而死。

怎么样,看蒙了吧,没有人知道吴三桂心里到底打的什么算盘,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干,没什么信仰。

这样一个人的反复叛乱是再正常不过的,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陈圆圆身上呢?

历史上有很多绝色的女子,承担着跟自己毫无关系的罪名,夏朝的褒姒,商朝的妲己,越国的西施,汉朝的赵飞燕,唐朝的杨玉环,她们都被称为红颜祸水,但是实际上,宠爱她们的人才是真正的亡国之因,因为统治者本身耽于淫乐,不思进取,才会有了别人的可乘之机,物必先腐之而后虫生,如果统治者本身刚正不阿,不为所动,那么任何人都影响不了。

吴三桂大败李自成之后,又重新夺回了陈圆圆,但是此时的平西王吴三桂已经有了很多的宠姬,加之陈圆圆已经年老色衰,和正妻不睦,越来越被吴三桂厌弃,于是陈圆圆出家为尼,一代佳人,布衣蔬食,青灯古佛,了此余生。

很多人扮演过陈圆圆,但是觉得梁小冰的扮相最惊艳。


月轮皎皎


《陈情令》中,“娼妓之子”这四个字是金光瑶身上的一道永远解不开的枷锁,因为这四个字,所有的人包括他的生身父亲都看不起他,也只有泽芜君愿意为金光瑶解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娼妓这个职业是怎样的低贱,以至于人人都能看不起。

但娼妓又是那么普遍的一个存在,古代青楼女子、官妓、营妓等等都是很正常的存在,而她们的生意也是很火爆的,达官贵人、文人武将都愿意去坐一坐,喝个酒、听个曲然后聊聊人生。但也仅限于此,在内心深处,他们是看不起她们的,只能算是用来消遣的一个玩物,玩玩可以,当不得真。

当然妓也没很多种,比如有的自甘堕落,有的为生活所迫,有的则是被拐卖进了这样的场所,还有的是官宦世家的小姐在家败之后被扔进了这样的场所,人的心性、追求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但纵观这个古代史,入了欢场,鲜少会有好的结局。

即便那些卖艺不卖身的艺妓也会被歧视,即便有人真的会为他们赎身,但多半也不容于正室夫人,而被赶走或者打死或者再次发卖,不是所有的女妓都能和梁红玉一样直接成为正室夫人,还有了封号,即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有气节的柳如是也只能嫁给比自己大了三十多岁的钱谦益,还来了一个水太凉。

所有想要有好结果是很难的,能出家为尼或者修道,于很多青楼女子来说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局了,比如著名的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即便如此,还有另一句话能为当时大多数天下女子定义,即“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曾经有多爱,后来就有多无情。

陈圆圆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的,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跟随姨母生活,连姓都改了,跟了姨夫的“陈”姓,而这个姨夫又是一个短视的,面对一个如此有资质的女孩子,却因为贪财将她卖进了梨园。从此陈圆圆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

她太美,太有才情,一时间名动天下,很多人慕名而来,只为陈圆圆登台,当然想得到陈圆圆这个人的人更是趋之若骛。贡若甫曾经用重金将陈圆圆赎出带回家中做妾室,但是贡的正室根本容不下如此艳丽的陈圆圆,于是陈圆圆只得离开。

后来陈圆圆又遇到了冒襄,两人相识相爱,看惯了世态炎凉的陈圆圆萌生了嫁给冒襄的心思,当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而陈圆圆还是跟着冒襄冒着战火去见冒襄的父母,但是或许冒襄并不是陈圆圆的良缘。两人之后的交往并不顺利,陈圆圆数次催促冒襄相见,而冒襄因为家中之事迟迟没有去面见陈圆圆,并且断了书信。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孤身一人的陈圆圆被田弘遇“请”到了京城,而冒襄终究还是晚了一步,等他赴约的时候,早已经没有了陈圆圆的身影。

到了京城的陈圆圆辗转就被送给了吴三桂,都说英雄爱美人,吴三桂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两人就轰轰烈烈的爱了。但战乱年代的爱情往往是脆弱的。

崇祯末期,李自成率军攻进了京城,吴府被控制,陈圆圆被劫掠,而吴三桂的父亲也被软禁。李自成本来是想要通过吴父招降吴三桂,吴三桂也本来在山海关犹豫不决,眼看着京城陷了,降于李自成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是后来吴三桂却得知陈圆圆被劫掠。

于是吴三桂与清军联合攻打李自成,后来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清军入关,从此有了大清帝国。而吴三桂也成功救回了陈圆圆,并将其带在身边,征战沙场,那段日子或许是陈圆圆最快乐的日子,没有正室的打压,可不就是很幸福吗?那么,他们是不是从此就幸福地生活下去了呢?

等到后来,陈圆圆跟着吴三桂回了平西王府,从此开始荣华富贵的生活,并一度宠冠后宫。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吴三桂从来不缺女人,和陈圆圆待在一起时间久了,难免就腻了,所以对陈圆圆不复从前,而吴三桂的正室也很不喜欢陈圆圆,两人素来不和,失去了吴三桂宠爱的陈圆圆在平西王府举步维艰。

倔强的她不愿意就这样老死在平西王府,于是辞别了吴三桂,做了女道士,从此布衣蔬菜,三餐素淡,四季礼佛,一代红颜孤寂终老。

很多人认为陈圆圆是红颜祸水,但其实一个女子在古代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呢?陈圆圆或许在某一个时期得到了吴三桂的真心宠爱,但女人终归是女人,而政治终究是政治,吴三桂怎么可能分不清,陈圆圆不过就是一个借口,她一介弱女子,连自己的命运都左右不了,更不可能是明亡、清军入关的原因。

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听起来似乎很美,但也是很残忍的。


尚宫女史


古代的名妓有许多,但是改变历史朝代更迭的却独有陈圆圆一人,有人认为她促进了吴三桂投降清军的速度,但是她并不是红颜祸水,详情且听我仔细道来。


陈圆圆出生贫苦人家,随着父母早亡,不得不寄住在姨夫家中,然后改姓陈,名圆圆。陈圆圆自小聪明加上人又生的端正貌美。见利起义的姨夫便把她卖于梨园之中。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她很快在苏州便艳名远播,吸引了许多人慕名而来。有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那就是田宏遇。

田宏遇虽然作为当朝贵妃的父亲,但是因为自己女儿的去世而逐渐失去皇帝的宠幸。于是田宏遇急于在朝中结交新的势力,于是把目标定到了吴三桂身上,而陈圆圆刚好作为礼品送给了吴三桂。



初相识的两人在一起确实度过了许多欢乐时光,一时间琴瑟和鸣,羡煞旁人。但是好景不长,明末后期各种农民起义越来越多,吴三桂不得不去往各地镇守,陈圆圆留在北京城。。但是随着李自成攻进北京城,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所劫,吴三桂大怒之下投靠清军,共同进攻北京城,李自成部慌忙撤出北京城。吴三桂陈圆圆二人得以再度重相逢。




在此以后,陈圆圆跟随吴三桂南征北战,在吴三桂平定云南后,二人就留在云南王府中,一时间陈圆圆独宠于一身。但是时间长了,两人之间感情变淡,陈圆圆不能被正妻所接纳,而且一直没有孩子,在王府之中自然处境堪危,不得已带发修行,离开了王府。后病逝于寺庙之中。



虽然陈圆圆声名远播,有人认为她是红颜祸水,但是行军打仗,朝代更迭都是男人之间的正常博弈,不能把一切后果都归咎于一个女人身上。虽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只是诸多因素的一个,远远不能成为红颜祸水!!


一缕枫叶子


陈圆圆,这个名字在中国无人不晓,明末清初秦淮八大名妓之一,拥有绝世的美貌和艺术的天赋,凡是男人见到她,无不为之动情,为了得到她,甚至不惜纷争杀戮,她真的是红颜祸水吗?那就先从她的出身说起。陈圆圆,苏州人,生于邢家,起名沅沅,年幼丧母,父亲将她寄养给姨爹陈家,后改名圆圆。陈圆圆天资艳丽,能歌善舞,14岁时,姨父母遭乱身亡,沦为苏州梨园一名妓女,因色艺双绝,名誉远播。



在陈圆圆的生命中,占据她的第一个男人叫贡若甫,贡若甫,江阴人,家中有些钱财,早已听说陈圆圆的名气,仗着父亲是地方官员,见到陈圆圆之后不惜重金纳她为妾。自从貌美绝伦的陈圆圆嫁到贡家之后,遭到正房的嫉妒,最终,她离开了贡若甫,无处可去的陈圆圆又回到了苏州梨园。

陈圆圆的第二个男人,冒辟疆。冒辟疆,明末江南大才子。自古才子多风流,青楼就是冒辟疆的好去处。冒辟疆和陈圆圆的相见,一个才子一个佳人,成为了天配,正当谈婚论嫁时,陈圆圆被强权夺走了。 陈圆圆的第三个男人,田畹。田畹是田贵妃的父亲,达官显赫。听说陈圆圆是绝代佳人,于是他花重金买下,将陈圆圆献给崇祯帝。但崇祯帝日理万机,无心顾暇,把人退回。田畹直接把陈圆圆做了小妾。

陈圆圆的第四个男人吴三桂,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 陈圆圆藏在府中,田畹经常让她在宾客面前弹琴跳舞,京城的贵人慕名而来,一睹她的芳容。吴三桂也是其中之一,当他看到陈圆圆时,被陈圆圆的惊人美貌倾倒,宾客散后,吴三桂久久不愿离开。田腕看在吴三桂爱慕陈圆圆,自己年龄已大,无力消受,干脆把陈圆圆送给吴三桂。



陈圆圆的第五个男人,刘宗敏。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后,俘虏了吴三桂的家人也包括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此时,吴三桂准备向李自成投降,得知李自成手下刘宗敏强行占有了陈圆圆。吴三桂怒气冲冠,转向与清军合作,在山海关与李自成大战。吴三桂和清军打败了李自成,自己心爱的女人失而得复。

陈圆圆就象一件玩物,被人送来送去,辗转在各个男人之间,她是柔弱的,她无力抗争,可怜可悲。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漂亮是她的错吗?其实问题在于男人身上,男人都是性欲动物,佛说一切都是幻像,色不迷人人自迷。放下执着心,你就能成佛,世上有几个男人能做到呢?

后人对她的死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她是在昆明破城之际,自缢而死。有人说她死在修行的寺里,还有人说,她没有死,带着吴三桂的后人隐居山野。



三百年后,专家在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发现了陈圆圆的墓,虽然这个村寨叫马家寨,实际上他们是吴三桂的后代。立碑时间雍正六年,碑文写着一段,故先妣吴门聂氏,孝男吴启华。吴启华就是吴三桂的儿子,聂氏就是陈圆圆,当年为了避免清政府的追查,无奈只能写成聂氏,陈圆圆本姓邢,陈字取左耳旁,邢字取右耳旁,聂是双耳的意思。



吴三桂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得到重用,坐镇云南,后来叛乱被清政府镇压,陈圆圆带着吴三桂的孩子来到贵州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姓埋名生活下来。吴三桂死后,他的尸体被秘密送过来和陈圆圆一起安葬。



吴三桂的后人向外界展示三幅陈圆圆画像,这女人婀娜多姿美丽动人,放在今天也是一个美女啊。




我来自宇宙星辰


我们今天来讲讲陈圆圆的结局,关于陈圆圆的结局,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我们今天说陈圆圆皈依佛门这一结局。

根据史书记载,李自成将北京攻占后,陈圆圆便被刘宗敏夺得了,这时候的吴三桂是想和李自成合作的,可是知道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裹挟而去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最后投降了清朝。

这个故事在《明史·流寇》中是有记载的,文中说到:“……闻爱姬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去,愤甚……执吴襄于军,东攻三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

因为吴三桂投降清朝,李自成在吴三桂和清朝的联合攻打下,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于是李自成只好逃离北京,据说当时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将很多士兵和金钱都放弃了。“尽弃所掠辎重、妇女于道”。

根据《十美次纪》的记载,最后吴三桂在战乱之中还是发现了陈圆圆,最后吴三桂和陈圆圆在军营中团聚了,再后来就是陈圆圆一直跟着吴三桂南征北战了。

吴三桂在将云南拿下后,陈圆圆边和吴三桂一起前往了云南的平西王府,到云南的陈圆圆也得到了吴三桂的极度宠爱,根据史料的记载是“宠冠后宫”。可见吴三桂对陈圆圆是多么喜欢。

关于陈圆圆的结局,很多史料都是有描写的,在《甲申朝事小纪》、《漫游纪略》以及《天香阁随笔》中都有记载,都说陈圆圆最后皈依佛门出家当了尼姑。

据这些书的记载,吴三桂称霸云南后,便开始穷奢极欲了,此时的吴三桂在云南大理修建园林,而且还采买各种伶人。“采买吴伶之年十五者,共四十人为一队。”当时吴三桂的后宫是“园囿声伎之盛,僭侈逾禁中”。

而此时的陈圆圆呢,因为年老色衰,她已经失去了吴三桂的宠爱,于是心灰意冷之中的陈圆圆离开了吴三桂,最后皈依佛门了。史书对陈圆圆的记载也是比较荒凉的:“布衣蔬食,礼佛以毕此生”。

一代佳人就此陨落。说女人,特别是漂亮的女人是红颜祸水这是不恰当的,女人在古代封建社会,只不过是男人的利用的对象,江山的衰亡,国家的沦丧,和女人没有太大关系,一个霸主的陨落,一个王朝的更替,其实是历史规律,也是执政者腐化导致的,归咎到一个女人身上,是不是太勉强了呢?


朗照千江月


陈圆圆生平。

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年少时候就是个美人胚子,远近闻名。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将其寄养在经商的姨夫家里。陈圆圆的母亲早逝,便随姨父姓陈。陈圆圆天资聪慧,诗词歌赋,一点就通。时年江南年谷不登,姨夫捉襟见肘,重利轻义的姨夫,将圆圆卖给苏州梨园。圆圆初登歌台,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人丽如花,似云出岫。莺声呖呖,六马仰秣,使台下看客凝神屏气,入迷着魔。圆圆遂以色艺双绝,名动江南。加之花容月貌,倾国倾城,能歌善舞,色艺冠时,时称“江南八艳”之一。

崇祯时外戚周奎欲给皇帝寻求美女,以解上忧,遂派遣田贵妃的父亲田戚畹下江南选美。后来田畹将名妓陈圆圆、杨宛、顾秦等献给崇祯皇帝。其时战乱频仍,崇祯无心逸乐。陈圆圆又回到田府,田戚畹占为私有。一日吴三桂在田府遇见陈圆圆,一见倾心,后吴三桂纳圆圆为妾。

陈圆圆与吴三桂。

明末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苏州名姬陈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陈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三桂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

陈圆圆后记。

历史上关于陈圆圆的结局充满了争议,以下五中说法,仅做参考,不下结论。

说法一,入为官婢说。吴三桂反清失败后,陈圆圆归于清朝平定吴三桂有功的将领,如“诸姬红粉皆官婢”。但是如果此时陈圆圆还在世间,恐怕也是人老珠黄了。作为叛将家属,清庭肯定会必杀之。

说法二,城破老死说。《庭闻录》载:“城破,圆圆老死。”

说法三,城陷自缢说。《平吴录》载:“桂妻张氏前死,陈沅(圆)及伪后郭氏俱自缢。一云陈沅不食而死。”他书亦言陈圆圆自缢身亡。

说法四,出家为尼说。《吴逆始末记》载:“当吴逆将叛,圆圆以齿暮乞为女道士,于弘觉寺玉林大师坐下薙度,法名寂静。”(亦即陈圆圆因年老色衰,加之与吴三桂正妻不谐,且吴三桂另有宠姬数人,于是日渐失宠,遂辞宫入道,法名“寂静”,“布衣蔬食,礼佛以毕此生”(《天香阁随笔》)。一代红妆从此豪华落尽,归于寂寞。)亦有言其死于康熙16年(1677年),年八十。此说法或有疑,吴三桂死于康熙17年,年67岁。陈圆圆比吴三桂大14岁。恐属虚言。

说法五,为尼病死说。意即陈圆圆先出家,在吴三桂败死前已病死。持此说法之学者颇多。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长安城不良人


没她,没这段历史。他对历史的功绩就是大清朝入关,可能有她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