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作為外蕃,朝中並無勢力,為何到了北京就敢不顧群臣反對追諡父親為帝?

亮仔學史


明朝是個非常奇特的王朝,皇帝再怎麼昏庸,沒有權臣可以強過皇權。明朝的皇權是歷代朝代裡最為穩固的朝代。

正德十六年,藩王朱厚煾撿了一個天大的餡餅,大明皇帝武宗朱厚照駕崩,沒有兒子繼承皇位,藩王朱厚煾被內閣首輔楊廷和和太后立為儲君,接皇帝位。

朱厚煾此時只有十六歲,作為藩王正大光明的進京繼位,大明朝可是獨一份(朱棣那個不算,那是明明白白造反),但是朱厚煾一進北京城就被朝廷來了個下馬威。

朝廷按照禮制安排朱厚煾走東華門,居住在文華殿,朱厚煾年齡小,但見識不少,此時顯示出了他與眾不同的成熟。他聽聞朝廷的安排,立刻止住不走了,告知朝廷,他要走大明門,住奉天殿。

這走什麼門,住什麼殿有什麼關係嗎,這太有關係了!

大明朝的門是什麼人走的,大明朝的殿是什麼住的各有各的講究的。

朝廷安排朱厚煾入東華門,住文化殿,這是太子的待遇;朱厚煾堅持的走大明門,住奉天殿,那是天子的待遇!

明朝嘉靖年間的大禮儀事件就在這北京郊區就開始了。我先簡單的解釋一下,這走什麼門,住什麼殿有什麼區別。朝廷希望朱厚煾以太子身份繼承明孝宗朱祐樘的法統,執行大明朝的祖制——兄終弟及,朱厚照沒有兒子,他死後就兄弟來繼承皇位,朱厚煾作為朱厚照的堂兄弟來繼承皇位是祖制所規。

而朱厚煾的想法卻是我不是誰的太子,我是祖制確定下來的皇帝,我進京不是來做太子的,而是來做皇帝的。朱厚煾這就是典型的得了便宜還買乖了,他能如此的硬氣,其實就是仗著

《皇明祖訓》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說白了,這皇帝位唯一的選擇就是他。所以朱厚煾才如果強勢,最終,朱厚煾還是如他所願,走大明門,住奉天殿了。這就是大明朝大禮儀事件的開始。

朱厚煾登基稱帝了,史稱嘉靖皇帝,他鬧騰的地位問題又開始了,這次是給他爹找待遇來了,他希望給他死去的爹一個皇帝封號,把牌位放進太廟裡,享受世代皇帝的供奉。

這就過分了,你這皇帝位都是白撿的,怎麼的還要給自己死去的老子整個皇帝噹噹?這於禮制法統不符的。

群臣集體反對,說到根源上,朱厚煾你是小宗,而大宗是朱厚照,小宗繼承大宗從法統上來說小宗是入嗣,從法禮來講,你已經放棄了小宗的身份了,接嗣大宗法統。你和你爹現在不是父子關係了。現在嘉靖是作為大宗的合法繼承者,你要給一個小宗的死去藩王上皇帝諡號,入太廟,這就破壞了大明朝最為基本的法統規矩。

嘉靖非要這麼做,其實他的想法很簡單,不但要給自己爭取一個非常合法的皇帝繼承權位,更是要讓朝中上下臣服於他,畢竟作為藩王進京登基,年紀又小,少不了讓群臣輕看,在朝政上就有可能受制於群臣。這就是為什麼嘉靖是大明朝最聰明的皇帝,他懂得用手腕來降服朝臣,掌控權力!

<strong>


沉墨I方之城


嘉靖皇帝朱厚熜本來是湖北安陸興獻王世子,按理說應當就是個藩王,本與皇位無緣。但武宗朱厚照死後因其無子嗣,又因其父孝宗是史上唯一踐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一生只有兩子,因另一子早殤,所以武宗朱厚照也無兄第及後代,孝宗一系絕後,只能從孝宗兄第的後人(即憲宗皇帝的孫輩)中選擇,由於朱厚熜在當時是憲宗皇帝孫輩中年齡最大的,因此興獻王世子朱厚熜成了第一人選,他的繼位得到了朝中內閣和所有大臣們的同意的。

但主持內閣工作的首輔楊廷和及大臣們卻沒有想到只有15歲的朱厚熜是那麼難對付,從繼位之禮到大禮議之爭,朱厚熜一直堅持繼統不繼嗣,即不能管自己的父親叫叔父,自己的母親叫叔母。

朱厚熜雖然一直堅持,當剛開始由於羽翼尚未豐滿,還沒有得到大多數大臣的支持,所以他也是採取一些妥協的方法,他父母的稱謂由興獻帝,興國太后,到興獻皇帝,興國皇太后,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一直到直接稱皇考,追尊為皇帝,並將其父的陵墓擴建成皇陵,即湖北安陸明顯陵。

由於大臣們也不是鐵板一塊,他在堅持的過程中逐步有了支持者,像張璁,桂萼之流,這樣朱厚熜從開始不敢過分的專制,到後來逐步強硬,在此過程中反對最強烈的大臣像楊廷和,毛澄,蔣冕等紛紛辭職,致仕,朱厚熜初步嚐到了專制的甜頭,並對反對者採取下詔獄,廷杖,削職為民,充戍邊疆等,最後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致遠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他一生在位四十五年,也可以說是明朝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了!

說起來,他能成為皇位繼承人也是很幸運的,為什麼呢?原來,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因朱厚照無子嗣,內閣首輔楊廷和根據“皇明祖訓”尋找皇位繼承人,明武宗唯一的親弟弟朱厚煒幼年夭折,於是上推至武宗父明孝宗一輩,孝宗兩名兄長皆早逝無子嗣,四弟興王朱祐杬雖已死,但有二子,興王長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終弟及”的原則立次子朱厚熜為嗣,即明世宗。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即位,次年改年號為嘉靖。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革除先朝蠹政,想收回中央集權!此時雖然內閣首輔楊廷等手中權利比較大,但是在可控範圍之內!朝堂已經有相當多的朝臣,如近士張璁,桂萼等,他們都是明顯支持這位繼位不久有志革新的新皇帝的!聰明的嘉靖帝也是藉助“禮議之爭”這件事,打擊舊朝臣和皇族、勳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他不顧一些朝臣反對,強硬追封親生父親為帝,也可以說是“禮儀之爭”的一部分,算是一個引子,目的就是藉機瓦解舊的朝堂勢力,樹立新皇權威!

說句公平的話,我們這位明朝中期的嘉靖皇帝為人也是很聰明勤奮的,尤其是他在書法和文辭修養方面都有不錯的造詣呢!

至於後來發生“壬寅宮變”之變,嘉靖皇帝幾乎死於宮女之手!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以及後來的“庚戌之變”、倭寇侵略中國東南沿海所造成的”南倭北虜”始終困擾!那些都是後話了!





八戒話八卦


嘉靖即位後議追崇所生。大學士楊廷和、授尚書毛澄等請依漢定陶王、宋濮王例,尊孝宗為皇考,生父為皇叔父興獻大王,生母為皇叔母興獻王妃,自稱侄皇帝,嘉靖不允。

進士張璁獨上疏議別立聖考廟於京師,聖母以子為貴,尊與父同,嘉靖大喜。由此引發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大禮之議”之爭,朝臣分化為支持和反對兩派。

最終張璁、桂萼的一句“今日之議不在皇與不皇,惟在考與不考”擊敗滿朝迂腐之臣,嘉靖大獲全勝。尊其父為皇考,其母為聖母,孝宗為皇伯考,孝宗後為皇伯母,武宗為皇兄,武宗後為皇嫂。

嘉靖上京以嗣皇帝而非朝中大臣所定的皇子繼位,就有打壓前朝遺臣之意,也如願以償。借大禮之議,可說嘉靖即替自己父母謀得尊榮體現孝心,又瓦解朝中大臣的固有勢力,還拉扯一幫為己所用人馬,鞏固自身皇權,一舉多得。


歷史扒糞機


嘉靖皇帝是明朝皇帝中的權術天才,他敢發動大禮議的原因有三個。

一,在明朝的政治制度中,皇帝只要控制住了錦衣衛和禮司監那麼就可以和文官集團相抗衡。

二,打一派拉一派,利用文官中的幹實事的中層來對抗文官中清貴階層和文官高層,文官集團內鬥就有很大操作空間。

三,嘉靖皇帝不按既定規矩辦事,修訂各項制度,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話語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