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作为外蕃,朝中并无势力,为何到了北京就敢不顾群臣反对追谥父亲为帝?

亮仔学史


明朝是个非常奇特的王朝,皇帝再怎么昏庸,没有权臣可以强过皇权。明朝的皇权是历代朝代里最为稳固的朝代。

正德十六年,藩王朱厚煾捡了一个天大的馅饼,大明皇帝武宗朱厚照驾崩,没有儿子继承皇位,藩王朱厚煾被内阁首辅杨廷和和太后立为储君,接皇帝位。

朱厚煾此时只有十六岁,作为藩王正大光明的进京继位,大明朝可是独一份(朱棣那个不算,那是明明白白造反),但是朱厚煾一进北京城就被朝廷来了个下马威。

朝廷按照礼制安排朱厚煾走东华门,居住在文华殿,朱厚煾年龄小,但见识不少,此时显示出了他与众不同的成熟。他听闻朝廷的安排,立刻止住不走了,告知朝廷,他要走大明门,住奉天殿。

这走什么门,住什么殿有什么关系吗,这太有关系了!

大明朝的门是什么人走的,大明朝的殿是什么住的各有各的讲究的。

朝廷安排朱厚煾入东华门,住文化殿,这是太子的待遇;朱厚煾坚持的走大明门,住奉天殿,那是天子的待遇!

明朝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事件就在这北京郊区就开始了。我先简单的解释一下,这走什么门,住什么殿有什么区别。朝廷希望朱厚煾以太子身份继承明孝宗朱祐樘的法统,执行大明朝的祖制——兄终弟及,朱厚照没有儿子,他死后就兄弟来继承皇位,朱厚煾作为朱厚照的堂兄弟来继承皇位是祖制所规。

而朱厚煾的想法却是我不是谁的太子,我是祖制确定下来的皇帝,我进京不是来做太子的,而是来做皇帝的。朱厚煾这就是典型的得了便宜还买乖了,他能如此的硬气,其实就是仗着

《皇明祖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说白了,这皇帝位唯一的选择就是他。所以朱厚煾才如果强势,最终,朱厚煾还是如他所愿,走大明门,住奉天殿了。这就是大明朝大礼仪事件的开始。

朱厚煾登基称帝了,史称嘉靖皇帝,他闹腾的地位问题又开始了,这次是给他爹找待遇来了,他希望给他死去的爹一个皇帝封号,把牌位放进太庙里,享受世代皇帝的供奉。

这就过分了,你这皇帝位都是白捡的,怎么的还要给自己死去的老子整个皇帝当当?这于礼制法统不符的。

群臣集体反对,说到根源上,朱厚煾你是小宗,而大宗是朱厚照,小宗继承大宗从法统上来说小宗是入嗣,从法礼来讲,你已经放弃了小宗的身份了,接嗣大宗法统。你和你爹现在不是父子关系了。现在嘉靖是作为大宗的合法继承者,你要给一个小宗的死去藩王上皇帝谥号,入太庙,这就破坏了大明朝最为基本的法统规矩。

嘉靖非要这么做,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不但要给自己争取一个非常合法的皇帝继承权位,更是要让朝中上下臣服于他,毕竟作为藩王进京登基,年纪又小,少不了让群臣轻看,在朝政上就有可能受制于群臣。这就是为什么嘉靖是大明朝最聪明的皇帝,他懂得用手腕来降服朝臣,掌控权力!

<strong>


沉墨I方之城


嘉靖皇帝朱厚熜本来是湖北安陆兴献王世子,按理说应当就是个藩王,本与皇位无缘。但武宗朱厚照死后因其无子嗣,又因其父孝宗是史上唯一践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一生只有两子,因另一子早殇,所以武宗朱厚照也无兄第及后代,孝宗一系绝后,只能从孝宗兄第的后人(即宪宗皇帝的孙辈)中选择,由于朱厚熜在当时是宪宗皇帝孙辈中年龄最大的,因此兴献王世子朱厚熜成了第一人选,他的继位得到了朝中内阁和所有大臣们的同意的。

但主持内阁工作的首辅杨廷和及大臣们却没有想到只有15岁的朱厚熜是那么难对付,从继位之礼到大礼议之争,朱厚熜一直坚持继统不继嗣,即不能管自己的父亲叫叔父,自己的母亲叫叔母。

朱厚熜虽然一直坚持,当刚开始由于羽翼尚未丰满,还没有得到大多数大臣的支持,所以他也是采取一些妥协的方法,他父母的称谓由兴献帝,兴国太后,到兴献皇帝,兴国皇太后,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一直到直接称皇考,追尊为皇帝,并将其父的陵墓扩建成皇陵,即湖北安陆明显陵。

由于大臣们也不是铁板一块,他在坚持的过程中逐步有了支持者,像张璁,桂萼之流,这样朱厚熜从开始不敢过分的专制,到后来逐步强硬,在此过程中反对最强烈的大臣像杨廷和,毛澄,蒋冕等纷纷辞职,致仕,朱厚熜初步尝到了专制的甜头,并对反对者采取下诏狱,廷杖,削职为民,充戍边疆等,最后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致远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他一生在位四十五年,也可以说是明朝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了!

说起来,他能成为皇位继承人也是很幸运的,为什么呢?原来,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朱厚照无子嗣,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寻找皇位继承人,明武宗唯一的亲弟弟朱厚炜幼年夭折,于是上推至武宗父明孝宗一辈,孝宗两名兄长皆早逝无子嗣,四弟兴王朱祐杬虽已死,但有二子,兴王长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终弟及”的原则立次子朱厚熜为嗣,即明世宗。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嘉靖。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革除先朝蠹政,想收回中央集权!此时虽然内阁首辅杨廷等手中权利比较大,但是在可控范围之内!朝堂已经有相当多的朝臣,如近士张璁,桂萼等,他们都是明显支持这位继位不久有志革新的新皇帝的!聪明的嘉靖帝也是借助“礼议之争”这件事,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他不顾一些朝臣反对,强硬追封亲生父亲为帝,也可以说是“礼仪之争”的一部分,算是一个引子,目的就是借机瓦解旧的朝堂势力,树立新皇权威!

说句公平的话,我们这位明朝中期的嘉靖皇帝为人也是很聪明勤奋的,尤其是他在书法和文辞修养方面都有不错的造诣呢!

至于后来发生“壬寅宫变”之变,嘉靖皇帝几乎死于宫女之手!长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以及后来的“庚戌之变”、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所造成的”南倭北虏”始终困扰!那些都是后话了!





八戒话八卦


嘉靖即位后议追崇所生。大学士杨廷和、授尚书毛澄等请依汉定陶王、宋濮王例,尊孝宗为皇考,生父为皇叔父兴献大王,生母为皇叔母兴献王妃,自称侄皇帝,嘉靖不允。

进士张璁独上疏议别立圣考庙于京师,圣母以子为贵,尊与父同,嘉靖大喜。由此引发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大礼之议”之争,朝臣分化为支持和反对两派。

最终张璁、桂萼的一句“今日之议不在皇与不皇,惟在考与不考”击败满朝迂腐之臣,嘉靖大获全胜。尊其父为皇考,其母为圣母,孝宗为皇伯考,孝宗后为皇伯母,武宗为皇兄,武宗后为皇嫂。

嘉靖上京以嗣皇帝而非朝中大臣所定的皇子继位,就有打压前朝遗臣之意,也如愿以偿。借大礼之议,可说嘉靖即替自己父母谋得尊荣体现孝心,又瓦解朝中大臣的固有势力,还拉扯一帮为己所用人马,巩固自身皇权,一举多得。


历史扒粪机


嘉靖皇帝是明朝皇帝中的权术天才,他敢发动大礼议的原因有三个。

一,在明朝的政治制度中,皇帝只要控制住了锦衣卫和礼司监那么就可以和文官集团相抗衡。

二,打一派拉一派,利用文官中的干实事的中层来对抗文官中清贵阶层和文官高层,文官集团内斗就有很大操作空间。

三,嘉靖皇帝不按既定规矩办事,修订各项制度,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话语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