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方有些的習俗,女婿女兒每年都要給父母丈母孃錢,或者每個月都要給錢,不給不行嗎?

吳喂喂的vlog


南方,一直以來,重要的節日,比如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等,都有走親戚的習慣,走親戚就要帶點伴手禮,特別是女兒出嫁後,在這個節日時節,會回家看看父母,順便帶點吃的用的給爸媽,後來,很多都外出打工或者嫁的比較遠了,定期孝敬父母就只能給錢讓他們自己買點東西來吃,自己買點東西來用了。特別在農村,別家的女兒都有給錢,而你不給,在村裡,別人都會說閒話的,說你媳婦不孝順,你說,要不要給?


星雨飄飄


我本人是廣東的,我每年中秋,還有過年都會給父母丈母孃要麼就是買禮物,要麼就是給錢。其它時候看情況,也會給他們一些零花錢。首先我覺得給父母們錢花並不是一個習俗,每個人都應該這麼做。至於給多給少,那就看個人的能力。有時候實在沒錢,跟父母說一聲,不給也沒關係,他們也會體諒,甚至還會反過來幫咱。


斌斌說


這個問題只是把所謂的“有些習俗”說了一半,還有一半為什麼沒有說呢?讓人莫名其妙,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好像南方的父母丈母孃喜歡伸手向兒女、女婿要錢,且而被認為是毫無理由的強搶惡要,用湖南話說是霸蠻地要。

女婿女兒每年都要給父母丈母孃錢,不僅只是南方的習俗,在全國都有這種習慣。這既是一種禮,也是一種社會尊老的習俗。這種習俗還有一半,就是外婆外公、爺爺奶奶喜歡給外孫、孫子封紅包的習俗,這是我國愛小的傳統習俗。

現在我們這個社會一些人,平時給父母丈母孃給點錢,就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給得心裡不痛快,給的心裡好像螞蟻噬魂,好像是剜了心頭肉。

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兒女帶大且不去說,這是他們應該的,是他們為人父母的責任,也是他們的義務。我們如果平時仔細觀察,在幼兒園門口、在小學門口,那些送小孩上學,接小孩回家的人中,有80%的是做爺爺奶奶,或是做外婆外公的。如果我們到如今的鄉村看看,留在家裡的人被稱之為“九九六一”部隊。九九是重陽節,也是我國的老年節,指代老人;六一是兒童節,指代小孩。老人帶的是誰家的小孩?當然是自家的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上個星期六,我到一個村裡採風,就碰到一個五十多的婦女帶了四個小孩,其中一個還在襁褓之中。這四個小孩,兩個是自己的孫子孫女,另兩個是自己的外孫外孫女。

問題中說,“每個月都要給錢,不給不行嗎?”這可不是什麼習俗,每月把錢給自己的父母丈母孃,是已做父母的年輕人的責任和義務,帶孫子孫女與外孫外孫女不是爺爺奶奶與外婆外公的責任和義務。這種情況,如果你不給錢,你的心裡過得去嗎?即便在城市裡,大多數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實際上都做著保姆的工作,是家裡不用請的廉價而放心的保姆。他們要給家裡買菜,給小孩買早餐、給零用錢,還有要買家裡雜七雜八的東西,而繁重的家務就不用說了,難道這些錢也是父母丈母孃應該付出的,年輕人可以不管嗎?你們給他們的錢時,是不是還在糾結該不該給?

上面講的是給年輕父母辛辛苦苦帶小孩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下面來說一說沒有給年輕父母帶小孩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的情況。這也算是進入了“給父母丈母孃錢習俗”的正題。

按照中國民間習俗,逢年過節時到岳母孃家中,要給岳母孃家裡帶點禮物,但不一定得給錢,給不給錢也是看自己的手頭是否寬裕。有時是因很久沒有到岳母孃家裡,也一樣帶點禮物。至於兒子對家中的父母,如果是一個鍋吃飯的,這種禮節就用不著講了,但如果是分家了,另立了門戶的兒子,逢年過節喊老人吃餐飯,是一種孝心,封一個小包更讓老人家開心也是孝心。農村老人講究的是“禮”,也就是平時說的“長短是根棍,多少是個禮。”“禮”到了,也就是心到了,他們不在乎多少。

其實大多數爺爺奶奶、外婆外公他們並不白收兒女的錢,一般都是左手進,右手出。為什麼呢,逢年過節時,兒女要帶著自己小孩上門吧,爺爺奶奶、外婆外公是不會讓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打空手而回的,他們一般都要給小孩子發紅包,講述一吉利,也是心裡的安穩。有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給孫子輩們的紅包的錢比收到兒女的紅包的錢要多得多。

其實,作為年輕一輩人,不僅僅只給父母丈母孃錢,有時也給直系長輩給錢,多少就看你的心意。如果你還記得自己小的時候,去走親戚,如舅舅、姨媽等,無論家裡多麼貧窮,他們總會給你準備了一點錢(過去不興紅包),你如不肯要,他們就過意不過,會說:“你不要嫌少,等你長大了,有出息了,你要給我多一些錢用。”等我們長大以後,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父母丈母孃,舅舅、姨媽等親戚,我們又去看過他們多少次呢?又給了他們多少錢呢?真如民間俗語所說的:“外甥狗,吃了夾著尾巴走。”外甥狗這裡是愛稱,沒有侮辱的意思。

從古代到當代,我們對父母丈母孃孝敬確實沒有什麼最好的媒介來表示,唯一能表達心意的不是物質就是金錢。如果我們連這些都孝敬不了,我們又能給他們什麼呢?有些人乾脆說,這是社會一種陋習,那我就要問,這個社會還有什麼樣的好習俗比這些“陋習”更能孝敬父母丈母孃?

作為兒女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心盡力地拿點錢來孝敬父母丈母孃,如果還有子女為此事糾結的話,那麼,我們對上枉為人子女,對下枉為人父母。


關山聽風


你老婆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嗎?父母把女兒養大不容易,嫁入婆家侍候公婆,照顧孩子,為你家辛苦勞作,自己的親爹媽有時間才回去看望,等你把孩子養大了才知不易,想一想吧?我的朋友。


平凡人心12345


在我國不分南方、北方,都有每年給父母或岳父母一些錢的習慣。這實際上是一種孝道文化的表現,在中國自古便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我認為是有必要的。

一個人首先要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社會,感恩世界。

父母把我們養育成人,是一件不求回報的事情,其中的艱辛與操勞不言而喻。他(她)們不辭辛苦地把我們撫養成人,當他(她)們昭華不在,漸漸老去的時候,我們責無旁貸地要讓他(她)們晚年幸福,健康長壽。

由於種種的原因,我們也許不能經常陪伴在父母身邊,但是我們可以常回家看看,為他(她)們安排好衣食住行。我們至少可以讓他(她)們衣食無憂,安度晚年。至於他(她)們情感的缺失,我想我們可以儘量抽時間陪伴他(她)們,現在網絡發達,多跟他(她)們說說話,聊聊天是不成問題的吧。

父母們把我們養大,我們便在他(她)們年老時給他(她)們錢,給他(她)們物,給他(她)們想要的東西,一直陪他(她)們到老,這是作為兒女的我們應該做的。


夔門浪人


這個問題不是南方人的習慣,意義上是傳統美德

家庭氛圍教養好的該子,從小養他,教育她,供他讀書,上完大學,無論是男孩,女孩,參加工作,或者是結婚了,給父母錢,岳父母錢,這些孩子,基本都是心地善良,懂的感恩父母,岳父母的人,我跟先生都有工作,經濟可以滴,孩子每月都有儀式感,給錢二三千,我們會收的,當然孩子家庭都可以,工作好,這是孩子他們的心意,知恩報恩!當然時代變遷,大部份的孩子結婚成家,要父母支持幫助等等,各個家庭各不相同,價值觀,三觀各不同。

看看各個家庭的父母,孩子,如何看待,對一家的愛,因果關係,是怎樣理解的呢。[呲牙]


最愛工夫茶


誰規定的,你說的都是沒保障的老人吧?我看我周圍的都是老的貼小的,老人都有社保、醫保,大多都是幫帶孫輩,還貼兒女生活費,不啃老的孩子很少。


鐵樹結果


孝順父母天經地義。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上來,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多花時間陪父母,在經濟上盡力滿足父母的要求。畢竟,父母是最疼愛我們的!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了!不要等父母不在了,才覺得沒有盡孝,留下遺憾。


蘭天嬌


在廣東農村,很多老人沒收入,嫁女也不講多少禮金,隨心意給,給老人家也是隨心意給,老人通常不會開口問孑女要多少生活費,做子女的自己看著辦,總之不會讓父母餓肚子,有病子女分攤開銷。


用戶615937677772


人養我。我養人。年輕人應學會

春節前。在自己能力內給父母或岳父母

財物。家境好。不用幫助的。新年會將錢轉換給孫子。

能養前輩。是我輩任務。如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會有遺憾和愧疚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