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上您对水平高低临临便知是怎么看的呢?

老三供热环保锅炉


对于每个初学书法者来说,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临帖的目的就是让学书者弄明白所学书体在结构、用笔、章法等方面的法则、规律、方法和技巧。

东晋著名书法家卫铄就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朔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

关于对一个人书法水平的高低只要看其临临便知,不能一概而论,也无法定夺。最主要的是看其创作水平,有的人字帖临的好,甚至和原帖一样,可一旦离开了字帖自己创作时就写不好了,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主要的原因是临习方法不对,加之不去思考,不去领悟,只顾照胡芦画瓢,没有掌握用笔的书写方法。

从古至今,各个朝代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著名书法家,但最终被大家认可的喜欢去临习的一般都是颜、欧、柳、赵楷书四大名家,还有书圣王羲之的行书。无论临习哪一家都要认真临写,做到边临边思边悟,善于动脑,对照字帖找出存在的问题,多写多练。另外还要养成良好的读帖习惯,通过临、读掌握其用笔方法。

对初学书法者而言,本人认为还是先从大楷入手,其实大字最难写,只要把大字写好了写小字就容易多了,如果只写小字不写大字,时间久了再写大字就困难了,很难上手。再者写字时最好站立悬肘写,因为站着写视野开阔,容易把握字的结构,同时能有效的提高书写的力度。对此卫铄在《笔阵图》中提出“先须大书,不得从小”。还提到了“力筋”之说,她认为“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当然, 如果只是喜欢书法,把写字当成业余爱好或乐趣,就无须讲究这么多,只要自己觉得满意就行。祝书友们学习进步,开心快乐!!!




微笑如酒3


很多不入流的书法爱好者,其作品难以进步的根本原因,不临帖占大头,更有甚者,本身毫无根基,却标榜个性,大写特写,尽情展示,精神虽可嘉,殊不知被业内贻笑大方。所有会不会临帖,会不会写楷书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检验方式。

对于书法学习,临习古人经典法帖是唯一的选择或者说是最好的选择,“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更是清楚的说明了取法的重要性,李世民也曾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临帖的重要性其他答友都说了,我不再展开着说,我说说一个尖锐的问题。

造成时下学书者不临贴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有几个观点:

第一,古今审美的差异。古人欣赏书法是以望闻问切的方法为之,而且形容书法都是用神采飞扬这样的词汇;今人正好与之相反,欣赏的是力度、结构、章法,即使赞美某人的书法,也只会用刚劲有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也就是说,从过去的神采美变成了今天的造型美。

第二,因为审美不同,导致学习方法也不同。古人学习书法是以神采为上,外形为下,也就是说学习字帖中的神采,不太注重外形(所以有很多人会觉得兰亭序不知道到底好看在哪里?);今天则是外形为上,神采为下,刻意去追求外形的相似度,极力刻画线条,而忽视神采。

第三,懒,急功近利,过多的个性与自己武断的主见





俊文书法


再者,当今书坛有一部分书家与爱好者,终生都致力于某位书法名家的临摹学习,比如“启体”书法圈、“毛体”书法圈,许多人临摹的非常逼真。而对于一些较少临摹这两种体式的书法家,临摹的水平肯定是比不过前者的,但你能说“启体”、“毛体”书法家们就比别的书法家艺术水平高吗?


因此,要辩证看待临摹水平与书法水平之间的关系,临得好并不代表书法水平高,临得不好也不能代表书法水平低。有些书法家本身也不愿意去深学某个书家作品,而是有选择性地去吸收借鉴,重点放在“化”上,而不是“形而上”。同时,也要从反向去辩证来看,临得不像并不代表写得不好,如果在体现书法最基础的线条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硬伤”,书法水平也绝对好不到哪里去。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说到底都是标准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标准,书法的好坏就没有办法判断。

就像大家评论弘一的书法,有的说好,好到快达到佛的层次了。有的说不好,说弘一那样写书法是对书法的背叛!

我不赞同弘一法师的书法,如果把横与竖写成木棍是书法的话,那么,我们使用火柴摆字就行了,何必费事弄那个柔软锋豪的毛笔呢?

有一定的标准就不用考究临帖了,从书法的笔划,结构可以判断书法的优劣!比如横在楷书至少有个规范的标准,也有个难度的标准,而在行草也大致如此吧!如果没有呢?大家只能在难理解的笔划上下功夫,你看楷书的一个横,写的没有起笔,没有运笔,也没有收笔,谁敢说不行?恐怕只有底层的书法人敢说!高层的敢吗?有这胆识的没有几个吧。为什么呢?恐怕是自己不懂,不能再理论上说明,弄不好就会贻笑大方!

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呢!临帖也不失是一个好的建议!大家可能看不出全部的水平,至少可以理解个大概,怎么也胜过明知不成,还被人家云里雾里地糊弄好吧!


一笑貫长天


现在,一般说来,人们把书法和写毛笔字是区别来看的。所谓用毛笔写出标准的汉字,就叫写✍🏻毛笔字,,可以好看,也可以不那么好看,看懂你写的是什么就好了,与写铅笔字,钢笔字没啥区别,主要是通讯和交流功能,实现功能就OK了。这在中国古代,甚至是上个世纪之前,写毛笔字和写书法之间,区别是不大的,所谓“书法艺术作品”一说起码还不是太普及。但是,到了近现代,随着交流,通讯功能的渐进式退出,人们写字机会大大减少,很少写信📝了,写文章、写总结,写报告等也逐渐采用电脑打字了,写字,尤其写毛笔🖌️字,完全成为一种形象表现形式,签个名,题个款儿,写个艺术点的牌匾,招牌等,交流的功能为次,甚至没有,主要是展示,艺术欣赏的功能,文人骚客们再罗列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功能,收藏拍卖行价值连城的古代墨宝的连篇累牍的展示,等等,普通的写写毛笔字就变成艺术继承与创作了,高价字画大行其道,尺面只字,动辄拍出天价。引得无数追名逐利者,一时趋之若鹜!刻苦练了几天毛笔字,自觉和古人写的也没差多少(艺术审美也确实没有什么太明确的衡量标准,见仁见智,尤其是一些人就是觉得他写的就是好,水平嘛,古来没几个,你也真的没法说反对的话),古人的几个字就值几千万,我的就不值么?世上还有天理没有?于是,已经有点名气的,就把名气拌上,有点地位的就把自家的字抬得高于自己的地位,有点权力的就直接权力开道,总之,其实都是名利惹的祸,附庸风雅造的孽,写毛笔字一时成为艺术创作的重灾区,一言难尽!

扯得有点远,哈!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时代背景。至于书法水平,我们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字写得好不好,有没有标准?我认为有!是不是艺术?我认为也是艺术,而且是一门很独特很高级的艺术。写字要达到一种很高的艺术水准,需要长期磨炼,也需要书写者的艺术灵性!说人话,就是刻苦训练,临黑一潭清水,还要加上自己有一定的悟性。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指的就是要学习传统,对老祖宗的章法结体用笔要有足够的“扬”,“弃”,这就是要充分临帖,揣摩古人的谋篇布局笔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承发扬,所以,临帖很重要,而且要临经典贴,对汉字各体”大小篆章草汉隶正行”演变要了然于胸,融会贯通,只有充分的实践,能做到深入浅出,才是你自信的基础。某种情形下,字的好坏不用评,自忖一下自己所下功夫!自己下了多大功夫自己心里没个B数嘛?别狐假虎威了,回去🔙练字,临帖!心里没底就出山,不虚吗?还要名要利的,别闹笑话了,行吗?


韶华依旧


我也写写






管戈


临帖是书法的必经之路,通过临帖可以增强用笔的功夫,体会先人书法的意境,掌握书法的结构、笔法和章法,然后形成自巳的风格。书法没有捷径,只能大量的,用心的临帖,才能修成正果。但从当下看,有些名人也热衷于书法,大笔一挥就能卖字。但真正懂书法的人是不会买他们的字的,因为他们不是书法家,他们很少有认真练字的,即便是有些名人写的不错,但对于一个临过帖的人一看,就如同照妖镜一样,其本性即暴露无遗。如果让那些名人临一下帖,估计他们会丑态百出。

当然,临过帖的人就不一样了。书法这东西看着简单,一张纸,一扞笔,是个人就能来两下。然而要想写好,可不是件客易的事,甚至要比作画难,因为写字是一次形成的,一旦涂改即成败笔。学写字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大多数人写了一辈也成不了名家。虽然成不了名家,只要临过帖的人,写出来的字会称之为正统,否则被视为江湖体。赵孟頫的字,被称为赵体。但人们说他是最贴近王羲之的,说明他一生中临过除王羲之之外的大量的帖,才形成赵体。这个事例比较典型,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左岸闲云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在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中涌现了数不清的书法名家,他们有的字体雄强,浩浩荡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而有的却是温文尔雅,晚风拂柳笛声残的韵律!但是,不管如何展现自己的艺术表现风格,那些性情的部分必然得从功夫里吸收营养!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就是对这些事情最真实的写照。我们评判一个人的书法水平高低,要从他的几个方面来切入。首先,书法的好坏要看章法是否流畅,和谐,一副书法作品好的章法,能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也能够充分的反映作者的心情和意境,是欣赏着叹为观止。因为章法中行气的贯通,就好像赋予了这幅书法极强的生命力,把一个静止的事物活化起来,是所有书法艺术的最高特色,那么这就需要章法来表现!其次是字的结构处理,字的和谐与否,全靠结构来支撑,当然能合理的安排每个字的结构是书写者的能力提现,他是需要长时间的摸索,研究,积累。这个过程是枯燥无味的,是寂寞的。正是这种枯燥无味和寂寞,才最终使我们跃上了一个又一个的书法艺术台阶。最后是笔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笔画。若果说章法是灵魂,结构是肉体,那么笔画就是组成我们肉体的一切元素。没有一个好的笔画做基础,难以造就高质量的肉身结构,在往后直接影响章法灵魂的发挥,所以笔画对一个字至关重要。这三个要素,是衡量书法好坏的重要标准,可是我们中国文化将就对立与统一,我们不能很机械的去看待这三个书法要素,他们虽然是三个,但是他们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一个学好,对另外两个都有帮助,如鼎三足,缺一个,另外两个也无法站立。从这个地方讲,他们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因为书法是内有心理酝酿,外用毛笔表现的特殊艺术,那么我们懂了那些理论思想后,就要把精神的变成现实的。关键的地方来了,怎么让心,身,笔,墨配合起来,真正做到,心所思处正是身所行处,身所行处又是笔所落处,笔所落处恰又是墨所归处。完全的把身心笔墨和谐的统一起来,也许才稍入境界!所以所以才有了临临,写写,就能看出来此人的书法水平,最主要的看的还是你的统一程度,当然也有写过的字迹!那么看到这些,书法人的水平,全部暴露无疑,有多大本事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大乐山书法


书法,书乃书写,法乃法度。没有临帖,何知法度。写进去走出来方可成家,如不临帖,随意书写,叫江湖书写达人。










老王说画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径之路。临帖要先读帖,掌握字法,笔法,章法,墨法,气势和神韵,然后在临摹时要逐步做到形似。在读中临,在临中读。临临相较有高低,好差之分。有评者会指点:笔的点画出处,与那位书家相似。博采众长,真正做到有法而无法,象又不象的地步,那才是书家的最高境界,出师而立派。这要耗毕生之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