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遭贬谪为什么称为“左迁”呢?

骑蜗牛走高速


李白有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在听说好友王昌龄要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写下此诗赠与好友。

而为什么贬谪称之为左迁呢?

要知道,在唐朝时人们习惯尊左卑右。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唐朝的官制上就可看出。

参看《旧唐书·萧瑀传》记载身为尚书右仆射的萧瑀推荐封伦为中书令,而后太宗即位,萧瑀为左仆射,封伦为右仆射。不难得知左仆射官位高于右仆射——唐朝以左为尊。

那这又该如何解释上面的问题呢?

其实很简单,左迁沿用的是汉朝的习惯,在汉朝时人们习惯尊右卑左。

《汉书》记载

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柰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赵相。

而在更早的先秦时代在礼仪方面也是以左为尊。

孔夫子还曾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



七品阐史官


左迁的意思是降低官职,简单点说,就是被贬官了!那为什么古代官员遭贬谪为什么称为“左迁”呢?

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

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后世沿用之。意思就是在汉代,以右为尊贵,贬官就被称为左迁,后世就一直沿用了这个词语!

唐代诗人李白写了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就是王昌龄被贬官后,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王昌龄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所以,在古代的官员遭贬谪均称为“左迁”!


大江侃历史


“左迁”和贬谪都有降职的意思,指官员由高职调任低职。“左迁”中的“迁”字,《说文解字》释为:“登也。”其基本意义是“由低处到高处”、“上升”,《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其中的“迁”字正是用的这一意义。后来“迁”字用于官场中官员调动职务,由于受“登升”义的影响,一般也是指升官,例如《管子·禁藏》“夏赏五德,满爵禄,迁官位,礼孝悌,复贤力,所以劝功也”,《史记·张丞相列传》“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两例中的“迁”字都是指升官。

古籍中若要说调职或降职,则用“徙”字。“迁”与“徙”在《史记》《汉书》等早期典籍中分用甚为明显,例如两书在记载石庆由太子傅升任御史大夫一事时,分别称作“迁为御史大夫”、“迁御史大夫”;而记载石奋由太子傅降职为诸侯相时,则均称作“徙奋为诸侯相”。这种“迁”、“徙”分用的情况延续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后世虽然出现混用的现象,但也主要限于“调职”的意义。

“左”字的情况稍稍简单些。原来古人尊崇右首,所以视右首为尊贵的地位,而视左首为低卑的地位。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位在廉颇之右”,意思就是地位在廉颇之上;同书《魏其武安侯列传》“诸士在己之左”,意思就是诸士的地位在自己之下。

从“左迁”一词内部构成的语素意义来看,一方面由“迁”字体现“升迁”的意思,另一方面又由“左”字体现“往下位”的意思,若单纯从字面上解释“左迁”,就应理解为“往下位升迁”。

那么,“左迁”一词又是怎样产生并沿用到后世的呢?我大致有以下三点原因:

  • 首先,“左迁”的出现是出于修辞上委婉的需要。


古人在与人交往时,常常顾及对方的颜面与感受,尽力避免使对方处于难堪的境地。因而在言及对方降职时一般不会当面用上“徙”字,而改用一个“迁”字则要委婉得多。

但降职毕竟是降职,单用“迁”字显然与事实不符,对方不仅难以接受,反而会认为是意含嘲弄,于是又在“迁”字之前加上一个“左”字来加以限制,表示虽则为“迁”,但是“往下位升迁”,委婉地表示这其实是降职。例如《史记》、《汉书》叙述汉高祖想让周昌去辅佐自己的爱子赵王如意,于是将周昌由御史大夫降任为赵相,两书在记载此事时分别说成“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赵相”。由此看来,“左迁”一词饱含着委婉的修辞色彩。

  • 其二,“左迁”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区别与强调的意义。

前文说到古汉语中“迁”字主要表示升职,后来又可以表示调职,“徙”字主要表示降职,也可以表示调职,这样在需要明确表示降职时,用“左迁”的效果不仅好于“迁”,而且也要好于“徙”。例如《汉书·朱博传》载朱博“迁为大司农,岁余,坐小法,左迁犍为太守”,即便读者不了解太守与大司农的官阶高低,也能根据“左迁”一词来判断朱博是降了职。显然,“左迁”表义上的明确性优于“迁”、“徙”,更何况它还含有委婉的感情色彩呢。

  • 其三,“左迁”的双音节形式符合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

汉语的词汇是逐步向着双音化的方向发展的,尽管大规模地产生双音词是在语音明显简化了的宋代之后,但宋代之前词汇的双音化也在缓慢地向前推进。“左迁”产生于西汉,可说是汉语中较早出现的双音词,再加上它的平仄相配的语音形式又较能体现汉语的音声美,因而它能顺利地流行于后世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七隅文史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汉书·周昌传》: “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

右迁是升官的意思。 汉右尊左卑,故将升官称为右迁。

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古代诗人们的对左迁的愤慨,而《李端悫可东上阁门使制》则是对右迁的喜悦之情。

唐朝官制为唐中央政府下主要分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门下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尚书省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为三省六部制,当时的官职很不稳定,社会制度,思想变化又大,所以免不了换人做官,而当时又不好把原官辞下,于是从京城贬到XXX地,叫左迁,而从XXX地到京城叫右迁。

因为当时的官职很不稳定,社会制度,思想变化又大,所以多有左迁,右迁很少。

汉右尊左卑,所以有“左迁”“右迁”。

也有一种说法是京城靠海,而从京城贬到XXX地靠近内陆,叫左迁,从XXX地到京城则是从左向右迁,即右迁。


辞海之鱼


左迁一词源自《汉书》:

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柰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赵相。

师古曰:“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佗皆类此。”

——《汉书·周昌传》

颜师古是唐朝人,强调汉朝的时候是以右为尊,故而说贬秩位为左迁。

那唐朝是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呢?可参看《旧唐书·萧瑀传》:

及平王世充,瑀以预军谋之功,加邑二千户,拜尚书右仆射。内外考绩皆委之司会,为群僚指南,庶务繁总。瑀见事有时偏驳,而持法稍深,颇为时议所少。瑀尝荐封伦于高祖,高祖以伦为中书令。太宗即位,迁尚书左仆射,封伦为右仆射。

——《旧唐书·萧瑀传》

身为尚书右仆射的萧瑀推荐封伦为中书令,而后太宗即位,萧瑀为左仆射,封伦为右仆射。不难得知左仆射官位高于右仆射——唐朝以左为尊。

那为什么唐朝将降职称为左迁呢?只不过是之后都延用汉朝的说法罢了。

————————————————————————————————————————

先秦时代在礼仪方面是以左为尊:

公子於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史记·魏公子列传》

不过如果是兵事、凶事,以右为尊: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老子》

若单独比官职大小,还是以右为尊: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索隐】:王劭按:董勋答礼曰“职高者名录在上,於人为右;职卑者名录在下,於人为左,是以谓下迁为左”。正义秦汉以前用右为上。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至于先秦时代之后,我还是不随便乱总结了。。。



SVIP至尊版


中国古代崇“右”,以右为上,为贵,为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两例中的“右”均要释为“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左”指较低的地位,“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中“闾左”指贫苦人民,《后汉书·张衡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中“豪右”即富豪大户,因古时贫者居闾左,富豪住城右。右代官职亦有“左”、“右”之别,且以“右”为高。如《〈指南录〉后序》“予出右丞相兼枢密史”,“士大夫萃于左丞相府”,《海瑞传》“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等。


历史小白兔


右为上,右为尊


范阳节度使


没那么复杂,其实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古代以右为尊,贬值自然就用了左迁一词。一句话说清了,我就不再引经据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