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曾留下遺詔,要求務必誅殺此人,雍正皇帝為何抗旨不遵?

黃鑫


雍正皇帝在整個清朝皇帝中都算是比較勤政愛民的,他接手後的大清朝其實只是一副空有好看的皮囊而已,內部已經千瘡百孔,國庫空虛到只有幾百萬兩銀子的地步。而經過雍正13年的勵精圖治,大刀闊斧的改革,到乾隆接班時,大清朝才真正算是康乾盛世。也足以可以看出康熙看人很準,把接班人選對了。可是在康熙晚年“九子奪嫡”時,還不是雍正皇帝的胤禛在皇子中並不是特別突出的,實力也不是最強大的。可雍正隱忍,不張揚,韜光養晦,讓當時實力最強的老八和老十四明爭暗鬥,最終讓老四漁翁得利,順利繼位。

可是在康熙皇帝駕崩前,除了留下讓胤禛繼位的遺詔外,還有另外一份遺詔,就是要求雍正登基後殺掉廢太子胤礽,康熙認為胤礽對雍正的危害太大。作為一代明君,康熙還是很有遠見的,殺他自然是康熙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可是雍正繼位後抗旨不遵,並沒有殺掉胤礽,而是把胤礽繼續圈禁起來,直到老死。雍正為什麼會這樣做呢?難道他不清楚康熙的意思嗎?不殺胤礽就算了,雍正還對胤礽特別關照,胤礽死後,超規格辦了胤礽的喪事,還特別加封了胤礽兒子郡王頭銜,這是為何呢?

小編以為,雍正並不是如我們外界想象的那種冷酷無情,鐵石心腸。之所以外界這樣說雍正皇帝,還是因為很多人故意造謠,不殺廢太子其實也情有可原。

第一,念及舊情。

胤禛小時候就和廢太子胤礽生活在一起,作為哥哥的胤礽其實還是很照顧這個兄弟的。這份童真在無情的帝王家其實是很難得,雖然很短暫,但是給雍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二,胤禛也曾經是胤礽陣營中過的人。

胤礽還是太子時,胤禛就是胤礽陣營中的人。太子那時候還是很照顧胤禛的,處處保護胤禛。胤禛那時候還沒有奪嫡的想法,直到太子二次被廢,樹倒猢猻散,胤禛才有了奪嫡的想法。

第三,胤礽沒有威脅,沒有殺的必要。

胤礽被廢圈禁,到胤禛繼位為雍正皇帝,中間有十年時間。期間,胤礽的人馬看準了胤礽沒有翻身之日,就紛紛投靠到其他阿哥門下,所以,到胤禛繼位時,廢太子胤礽早就沒有威脅了。既然沒有威脅幹嘛還要殺呢?不殺還可以為雍正樹立好的名聲,留下了美名。

也因為以上幾點,雍正還破格加封了胤礽兒子的頭銜,這在雍正兒子這一輩中也是最早加封郡王頭銜的,可見,雍正還是一位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好兄弟。父命不可違,那我雍正就把榮耀給你的下一代來繼承。


歷史局中人


康熙爺在彌留之際留下:


朕若不諱,二人斷不可留

假如朕死後,這兩個人絕對不能留下!這兩個人指的是廢太子胤礽和胤褆。能讓文治武功的康熙爺表態要殺掉這兩個兒子,作為皇帝的康熙是真傷透了心。關鍵繼位的雍正在歷史上緋聞傍身,讓康熙爺的這句話又變的撲朔迷離。那麼我給大家一一揭開謎底!



康熙說出這句話絕對不是氣頭上發牢騷

胤礽是康熙首選的接班人,按照祖宗規矩和律法都無可挑剔。問題就出在胤礽在應試教育中產生了畸形的性格和價值觀,前後判若兩人的表現一度讓康熙很不滿意。深受寵溺的胤礽變的暴戾不堪,放縱手下人貪汙受賄,私自扣押蒙古貢品,玩弄王公大臣,這些事康熙都忍了。讓康熙不能忍的是胤礽在索額圖等人的慫恿下結黨營私,圖謀帝位!康熙也說過:

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胤礽徹底把奪嫡風波推到高潮,在十八阿哥病逝後,胤礽表現出的冷漠讓康熙徹底寒心了,不然也不會有二次廢太子的事情發生。


胤褆也是奪嫡重要的參與者,這個哥們的的人品壓根不入康熙法眼。在胤礽被廢的時期,膽大的胤褆盡然公開和康熙建議殺掉胤礽:

今欲誅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這句話讓康熙爺刮目相看啊,不顧手足之情,翻臉不認人的本事夠可以得。捱了康熙一頓臭罵的胤褆不思悔改,反而把籌碼押注到八阿哥胤禩身上,再次製造輿論,負責推波助瀾參與奪嫡。為了權利不擇手段的胤褆也是讓康熙寒透了心!

在奪嫡事件中,康熙對這兩個忤逆子是相當不滿,但是和他所謂殺掉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

康熙選擇的是——囚禁



那麼遺詔中的“二人斷不可留”出自何處?

風燭殘年的康熙終於被病魔拖垮,在他宣佈遺詔的時候有皇子七人,以及尚書隆科多在場!遺詔的重點是:

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

宣佈胤禛為接班人,在這種場合,康熙絕對不會公開聲明,胤禛你上位後記得收拾了那兩個危險分子!這完全不符康熙大帝的氣量,此時的胤礽和胤褆已經翻不起風浪,殺不殺已經不影響大統。雖然康熙恨的牙癢癢,也沒必要在這種場合抹黑自己!留下個殺子的臭名聲!如果康熙為了鞏固雍正皇權而做出這種選擇,可以私底下授意給雍正那兩個傢伙你找個機會殺掉吧,免得以後謀亂大清江山!


我更確定康熙是私下和胤禛溝通,溝通的目的不是要殺頭,反而是求情!

在奪嫡風波中胤禛的勝出,意外的不只是他那幾個兄弟,康熙也很意外!按道理知子莫若父,康熙也知道雍正不是個善茬,但是又適合皇位的不二人選。想到那些參與到爭奪皇權的兒子們,一定不會有個好下場。病入膏肓的康熙心力交瘁,在一種很複雜的情緒下,說出了那句話,話裡面帶著憤恨、埋怨、遺憾、無力……請再看第一句話:

———朕若不諱!

等到我死後吧,這句話就是以上情緒的體現。為啥康熙活著不解決這個問題?康熙不願意背殺子的名聲?雍正就願意背殺兄弟的名頭麼?對子年邁的康熙,失去任何一個兒子都是永遠的痛,奪嫡事件已經塵埃落定了的,難道再多幾個兒子陪葬?雍正也明白他爹的心思,心裡面也在盤算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在父子兩的交談中,是康熙的那句話輕描淡寫的化解了兒子們的性命危機!
讓雍正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得失,殺和不殺哪個更合適?於是雍正決定把這個事搬上臺面,打開天窗說亮話!既能體現自己庇護兄弟的手足之情,又能展現作為君主的寬厚仁愛!更多的是減少自己奪嫡過程中帶來的遺患,穩定朝廷,穩定民心。充分的把自己的形象光輝放大,至於康熙是不是真的在遺詔中說過那句話?還是雍正自己杜撰出來的?大家想一想哪個更合理?


我不是易中天


康熙傳位遺詔現存在臺灣的故宮博物院中,遺詔上書:“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等等讚美之詞一堆,總而言之就是一個意思,我死後,皇四子胤禛是我的接班人,對於要誅殺誰,隻字未提。

有野史記載,康熙帝彌留之際曾單獨和四皇子胤禛密談,要求在他死後,務必誅殺大皇子胤褆和廢太子胤礽兩人。但是這條野史卻經不起推敲。

其一,清朝祖上有明確規定:不允許誅殺兄弟。努爾哈赤在位時,他的弟弟舒爾哈齊起兵謀權,關係極好的兩兄弟倒戈相向,最終以舒爾哈齊的失敗告終,努爾哈赤先是圈禁了舒爾哈齊,最後將其殺死。但是贏了這場戰爭的努爾哈赤並沒有感到高興,一輩子都活在深深的愧疚中,這件事成了他一輩子的心結。於是後來就立下了一條規矩:以後凡繼位者,絕不可枉殺兄弟手足。  其二,皇帝病入膏肓之時根本就沒有機會單獨和某一個皇子密談,包括康熙宣佈傳位詔書的時候也是當著眾多的皇子大臣的面做的。

其三,康熙在位期間,因為太子的二度被廢,讓九龍奪嫡的情況愈演愈烈,可謂是刀光劍影、防不勝防。即使如此,後來雍正上位之後,雖然開始秘密的清除異己,但是也沒有直接處死自己的兄弟們,一般也就是將他們囚禁起來,當然就算囚禁也沒有什麼苛待。所以,從雍正後來的行為來看,康熙也沒有下這樣的詔書。

從歷史軌跡來看,康熙可能秘密下了誅殺詔書。但這個誅殺的對象並不是皇子,而是隆科多。為什麼是隆科多呢?這事還要從鰲拜說起。

順治帝傳位給康熙帝的時候念其年幼,特意安排了信得過的鰲拜做輔政大臣。鰲拜前半生戰功赫赫,是順治帝的得力大將,有“滿洲第一勇士”的稱號,後半生新帝登基,過大的權勢讓他忘乎所以,開始結黨營私,限制康熙帝的決策。康熙漸漸站穩腳跟後在黃錫袞等一眾大臣的支持下,得以主政。由於處處受到鰲拜的限制,後想出一計策,直接在武英殿將鰲拜擒獲。雖然為了避免寒了其他老臣的心,沒有直接將鰲拜殺死,卻也最終將其囚死在獄中。

隆科多的身份和鰲拜也差不多,有了前車之鑑,康熙帝很可能會怕自己的兒子重蹈他的覆轍,就下了這樣一道遺詔提防權臣謀權誤國。

當然也有一說,雍正之所以殺掉隆科多並不是康熙遺詔,而是擔心暴露當年的秘密。隆科多直接管理著京城的城防,若是他想幫助哪個皇子榮登九五那也是輕而易舉的。最後的遺詔也是隆科多宣讀的,他也有機會進行篡改。

所以,很多人認為,雍正能夠順利繼位很大程度上是隆科多的幫助。但是後來,隆科多大肆宣揚自己的能力,讓雍正帝感覺到了威脅,所以才處置了他。隆科多的死其實也在情理之中,在清朝,歷代現在這個位置,作為輔政大臣存在的人物往往都沒有一個好結局。


舊時樓臺月


導語:要說清朝哪位皇帝的話題最多,恐怕非清世宗雍正皇帝莫屬。首先是因為他的繼位過程頗受爭議,其次是他以雷霆手段做了不少大事,第三則是因為其死因成謎。


雍正皇帝在登基之後就開始引發了眾人的議論,關於雍正帝是否是康熙皇帝的繼承人選問題也已經困擾人們幾百年。早前在一些檔案館中其實已經找到了類似康熙關於儲位問題的聖旨,在聖旨中還明確寫明繼承人已經確定為雍正皇帝,所以在這道聖旨被曝光之後很多人都開始認為雍正皇帝其實是名正言順繼承大統的。

康熙臨終前曾囑託雍正一件事情,他告訴雍正,大阿哥和廢太子為人都不善良,做了很多錯事壞事,甚至對手足兄弟都可以下得去殺心,此人很有可能與你作對。


康熙此番話暗示了雍正,此人絕不能留。但雍正雖然與這兩人甚為不和,但還是念及兄弟間的情誼,沒有對兩人進行迫害。

當時康熙皇帝留下遺詔要他誅殺自己的兄長,但是他抗旨不尊,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可是雍正繼位後抗旨不遵,並沒有殺掉胤礽,而是把胤礽繼續圈禁起來,直到老死。雍正為什麼會這樣做呢?難道他不清楚康熙的意思嗎?


不殺胤礽就算了,雍正還對胤礽特別關照,胤礽死後,超規格辦了胤礽的喪事,還特別加封了胤礽兒子郡王頭銜,這是為何呢?

  

雍正並不是如我們外界想象的那種冷酷無情,鐵石心腸。之所以外界這樣說雍正皇帝,還是因為很多人故意造謠,不殺廢太子其實也情有可原。


第一,念及舊情。


胤禛小時候就和廢太子胤礽生活在一起,作為哥哥的胤礽其實還是很照顧這個兄弟的。這份童真在無情的帝王家其實是很難得,雖然很短暫,但是給雍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二,胤禛也曾經是胤礽陣營中過的人。

  

胤礽還是太子時,胤禛就是胤礽陣營中的人。太子那時候還是很照顧胤禛的,處處保護胤禛。胤禛那時候還沒有奪嫡的想法,直到太子二次被廢,樹倒猢猻散,胤禛才有了奪嫡的想法。

  

第三,胤礽沒有威脅,沒有殺的必要。


胤礽被廢圈禁,到胤禛繼位為雍正皇帝,中間有十年時間。期間,胤礽的人馬看準了胤礽沒有翻身之日,就紛紛投靠到其他阿哥門下,所以,到胤禛繼位時,廢太子胤礽早就沒有威脅了。既然沒有威脅幹嘛還要殺呢?不殺還可以為雍正樹立好的名聲,留下了美名。

  

 

總結: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就冊封胤礽的兒子弘皙為理郡王,對於胤礽和他的各房妻妾,均是“豐其衣食,以終餘年”。雍正瞭解二哥心中的失意苦悶,為此他特意安排弘皙一些要務予以慰藉,胤礽病逝後,雍正親自安排後事前往祭奠,他對二哥可謂仁至義盡。康熙留下遺詔,此二人斷不能留,雍正雖抗旨不從卻留下仁義之名!


路之意


說起清朝恐怕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的是清世宗雍正皇帝,雍正皇帝自帶流量以及話題性,首先是他即皇帝位,頗具爭議;然後是他即位後以雷霆手段做了不少大事;第三是雍正的死因,至今成謎。這也說明雍正的一生必定是不同凡響的,才能至今任充滿議論,雍正一生勤於政事、勵精圖治,對“康乾盛世”起到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客觀點來說正是雍正皇帝十數年的才使得乾隆可以玩樂一生,成為中國史上最幸福的皇帝。
但是雍正也沒有像史書上寫的那麼狠毒,他對鐵心跟定自己的兄弟,寵信有加的,胤祥就是最好的例子;對於曾經和自己爭位的人雍正也並非鐵石心腸偶爾也會動惻隱之心,廢太子胤礽就是最好的例子。

甚至雍正念及手足之情,公然違背康熙的遺詔

這裡說到的這個人就是廢太子胤礽,胤礽在被廢太子之位後,一直被康熙皇帝下詔關押。直到康熙彌留之際,選定雍正繼位後,竟然還額外留下遺詔,要求胤禛將胤褆、胤礽兩人殺掉。因為在康熙看來:胤褆為庶長子、胤礽為嫡長子,他們二人會阻礙雍正的順利繼位,雖說“虎毒不食子”的說法,但康熙皇帝為了鞏固雍正的地位和防止像明朝朱棣靖難一樣的事件發生,他不得已做了這樣的決定。

但是雍正上位之後並沒有按照康熙的遺詔去殺了胤礽,其實我覺得雍正真的沒有那麼鐵石心腸,他也念及手足之情,或許這就是雍正不殺廢太子的其中一個原因吧,不然怎麼可能留下廢太子胤礽這麼大的一個定時炸彈;再加上雍正初等寶座通過此舉可以大大的收買人心,在天下臣民心裡留下仁義之名。

不管雍正是出於何種目的,他能夠違背康熙的遺詔放過廢太子,也不失為有情有義之人,雖違背了孝道卻也留下仁義之名,對此小夥伴們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哦~


像素說


在臺灣故宮現存的康熙遺詔中,通篇都是在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云云,而沒有提過要剷除掉誰。

部分觀點認為:康熙臨死前曾留下遺命,讓後繼者誅殺胤褆和胤礽兩人。不過嘛,這實屬於無稽之談。

清朝規定:不可誅殺兄弟

努爾哈赤時期,由於弟弟舒爾哈齊之亂,而導致這對原本關係很好的兄弟兵戎相見,甚至舒爾哈齊還被圈禁,最後被殺。努爾哈赤深感痛苦,於是立下規矩:凡以後繼位者,絕不可枉殺兄弟、皇子。

雍正年間的九子奪嫡如此激烈,雍正也不敢隨意處死兄弟們,只是把他們圈禁了事(當然最後也多死於監獄之中,不過至少在明面上,雍正沒親自下手)。所以,就算康熙真的想要雍正殺掉胤褆和胤礽,又怎麼可能留下遺詔或遺令,給後繼者留下如此大的把柄呢?

但是沒有明面上的命令,那暗地裡的命令呢?其實這也不太可能,畢竟康熙對胤礽還是很疼愛的,在胤礽被永久圈禁後,康熙甚至還把自己的愛轉移到了胤礽的長子弘晳。

也是因為這樣,所以在康熙晚年,宮裡和民間也都傳了不少“康熙會因為好皇孫弘皙,而釋放胤礽,甚至三立胤礽”的消息。由此還引發了乾隆年間的“九子奪嫡餘波”——弘皙逆案。所以康熙沒必要殺胤礽,既害了後繼者雍正,又傷了自己的心,順便還給雍正埋了顆地雷(弘皙)。


同理的胤褆也不會殺,除了祖宗制度在前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胤褆當時已經被囚禁起來,而且似乎是下了死命令,永遠不準放出來,也不準翻案。乾隆年間,乾隆一口氣給多爾袞、鰲拜、胤禩、胤禟、胤禵等人翻案,卻唯獨不敢平反這位大伯父,就可以證明上述觀點了。

胤褆已經是沒有再出來的機會,他的危害遠遠比不上還能在朝廷上呼風喚雨的“八爺黨”四人,既然連胤禩、胤禵等人都不殺,幹嘛偏偏要去殺一個無謂之人呢?不過我認為:康熙可能真的留下了遺命給雍正,讓他除掉一個人。此人不是皇家宗親,而是外戚:隆科多。

據載:隆科多是康熙遺詔的見證人,儘管當時在場人數,各方的記載都不相同,但唯一一個共同點就是:隆科多是一定在場的。而且從他宣讀遺詔來看,康熙是把隆科多當成了顧命大臣來看待。

綜合清朝的顧命大臣,下場都不會好到哪裡去:順治時期的多爾袞、康熙年間的鰲拜、咸豐年間的肅順等等。所以康熙很有可能讓隆科多協助雍正繼位,可又暗令雍正除掉隆科多,以防多爾袞、鰲拜專政的局面再現。

當然,雍正最後也是誅殺了隆科多,但這到底是康熙遺命,還是雍正乾綱獨斷,就很難再弄清楚了。




一貳一橙


縱觀整個清朝,最有爭議的皇帝莫過於雍正皇帝了,有人懷疑他的繼位,有人懷疑他的性格。其實客觀地說,雍正皇帝一生勤於政事,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其短暫的帝王生涯為“康雍乾盛世”起到了持續和發展的作用。


實際上,康熙晚年國庫虧虛情況十分嚴重,已經不能夠用盛世來形容了,晚年時浪費耗資十分巨大,以致於國庫無力承擔。正是對吏治十分嚴格的雍正帝大力懲治官員貪汙腐敗,為國庫追繳回不少銀兩,客觀上挽救了清王朝,為乾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整個清朝,最勤快的皇帝,非雍正莫屬。

在康熙晚年,諸皇子皇位的爭奪中,最終勝利的也是他,他老練而不張揚,韜光養晦,能文善武,或許在康熙眼中的確是皇位繼承的不二人選。康熙六十一年,此時康熙帝已是一病不起,彌留之際,選定皇四子胤禛為繼承人。同時留下遺詔,讓雍正帝繼位後一定要殺死胤褆、胤礽二人。在康熙皇帝看來,這二人會給胤禛乃至於大清江山基業帶來禍害,因此他不得不作出這個決定。自古就有一句話,虎毒不食子,或許是生於帝王之家,或許是子嗣眾多,亦或是對二人失望至極,更重要的是畢竟作為一代有遠見的帝王,為江山社稷的傳承,為了祖宗基業的鞏固,這個常人難以理解的抉擇其實也是值得理解的。


自古以孝治天下,皇家也不例外,按理說雍正皇帝登基後應該會遵照父皇遺命殺掉胤礽和胤褆,於公於私都是符合常理的,而且他這麼做也絕不會有人會反對,畢竟這是老皇帝的遺命。對於雍正來說,胤礽是前太子,活著對自己是存在威脅的,他這樣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是肯定考慮到的,更何況他還有康熙帝遺詔這樣的大殺器來堵住悠悠眾口。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雍正皇帝並沒有這樣做。當年康熙皇帝廢太子之時,胤禛曾經為胤礽求情,如果說當初他只是為了賺人氣而裝模作樣,那麼顯然有機會除掉威脅卻選擇放棄,很明顯是有其他原因的。這體現出雍正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情,或許是因為和廢太子的手足之情,他沒有除掉自己的哥哥。不僅沒有遵父命殺掉廢太子,雖然幽禁了他,但是還算是優待自己的這位兄長。

胤礽患重病期間,雍正皇帝得知之後非常難過,他很想去看看自己的兄長,就算是送他最後一程。由於種種原因,直到胤礽去世,雍正皇帝也沒和他見上一面。胤礽去世後,雍正皇帝親自派人給他操辦後事,並且按照和碩親王規格執行,所有花費均由內務府支出,不讓胤礽家人承擔任何花銷。此外,雍正皇帝還加封胤礽之子弘皙為和碩理親王,足見雍正有情有義。

從一開始,雍正皇帝本可以按照康熙帝的遺詔殺掉廢太子,可他並沒有這麼做,或許是因為手足情誼,或許是別的考慮,雖然違反了孝道,但卻留下了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