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楷书的时候有没有必要练悬肘?

与王阳明对话


悬不悬肘应该是看个人吧,网上老是鼓吹的不会悬肘就不算会写字云云,其实没那多的围围绕绕。

手腕运笔也有其局限性,就是转环范围有限,小字无法体现出来,写到中大字的时候就尽显无疑,这个时候用悬肘的好处就能体现出来了,悬肘能够更灵活的运笔,不会受限于方寸之地,运转空间更大。悬肘绝对不是走入偏道,反而可以说是康庄大道。

悬肘也有一些弊端,难持久,特别是坐着的时候,对体力的消耗有点大,挺累人的,时间长了对关节处还是有点损伤的,所以每天悬肘练字的时间不宜过长,过犹不及,感觉累了就放下,休息一下再练就行了。

小字枕腕,中字悬腕,大字悬肘。大多数的时间我更喜欢悬腕,可以写中小字,而且没那么累人,适合长时间练习,因为我平常练字,喜欢练个过瘾,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眨眼就过去,如果一直悬肘,体力跟不上。当然悬肘可以算是基本功的一种,不能丢。


缘来斌哥


悬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还是有些人搞不清楚悬肘,其实我们只需要弄清楚这三件事情,就可以搞定悬肘了,即:

我们为什么要悬肘?我们在何时悬肘?我们应该怎么练习悬肘?

这三个问题应该是关于悬肘最要紧的问题。

一、为何悬肘?

悬肘,简而言之,是将肘部关节悬在空中进行书写的姿势。其实这就关系到我们执笔姿势的问题。

执笔法历来被视为中国书法的生命和根本,因为执笔的方式可能是古人想到的或者是直接可以观察到的,对书法书写效果影响效果最显著的方式了。

而实际上,当我们在悬肘的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将要“悬”起身体的另外一个部分,那就是“腕”,因为悬肘必然会悬腕,不悬腕,就不可能悬肘。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抬杠说:我把肘悬起来了,但是腕还死死的按压在桌子上,那么这不也算悬肘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悬肘的意义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还要清楚悬肘的意义在于什么。

我认为悬肘有两个意义:

第一、给手腕以充分的自由

第二、给手腕以充分的力量

我认为这是悬肘的意义所在。所谓的“给手腕以充分的自由”,是指当悬肘的时候,我们顺势将腕部抬起,那么腕部的活动就不仅仅局限于枕腕的一维空间、悬腕的二维空间,从而达到悬肘之后,腕部的三维活动,即腕部可以“上下左右前后”的自由挥运。

这样自由的挥运,就会使得中国书法从二维平面艺术向有笔力、有立体感的三维艺术过渡。

所谓的“给手腕以充分的力量”,是指当我们悬肘的时候,肘部力量可以作为腕部力量绝佳的来源之一,帮助我们挥运腕部的时候更加自如灵活,同时力量充足。

我们如果只是用腕部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胳膊肘抬起来,那么就可以使用更大的力气了。实际上,写书法也是需要“力气”的,只不过它使用的力气,不是鲁莽的力气,而是一种“巧劲”。

所以悬腕和悬肘是紧密相联系的。

总结一下,悬肘的意义是让腕部活动更加灵活,书写更加有力。

二、何时悬肘?

实际上,这是关于悬肘问题的焦点,悬肘到底是否值得,应该在什么时候悬起来?

按道理上讲,写书法,无论什么时候确实都应该悬肘,因为只要你悬起来总没有错。很多人说自己写小楷的时候也悬肘,实际上我认为这真的没有必要。就好像我们要出一趟远门,各种出行方式都可以,步行、骑自行车、坐火车、坐高铁、坐飞机。

假设说,如果做飞机是最快的一种方式,甚至是比起其他任何出行方式都有很多优点的方式,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去小区门口买瓶酱油的时候,也要坐飞机去买呢?

所以关键是看书写书体的难度如何。我不是说写小楷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只写一个小楷字,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小楷难就难在它需要书写的文字数量众多,而且要求写得又快又好,这是最难办到的。

所以,对于写小楷的人来说,悬肘和不悬肘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为什么不选一个更加舒服的姿势,更有利于书写的姿势来书写呢?

但是对于其他书体来说,就需要按照书体情况不同进行不同的调整了,总而言之,我认为,悬肘和不悬肘的一个标准就在于:

看你写单个字的时候,它的难度如何,一般而言,难度越大、尺幅越大,就越需要我们悬肘书写,而到了写榜书的那个尺幅,想不悬肘也不行了。

至于楷书和篆书,需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篆书一般而言悬腕就可以,最好悬肘,中楷枕腕就可以应对,但是最好悬腕。

三、怎么练习悬肘?

悬肘应该说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一种书写姿势,我认为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

首先是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对于悬肘的神秘感、崇拜感,这些感觉对于我们学习悬肘没有用处,只会让我们更加“害怕”它,或者是让我们为以后的失败找理由,也即当我们悬肘的时候,我们大概也许会想:

是的,这是书法中最难、最神秘的一种书写姿势,我学不会也没关系。

如果你这样想就完蛋了。所以一定要破除这样的迷信。

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就不至于半途而废了。另外在克服心理障碍上,我还有一个心得,那就是尽量用写完字的纸进行这样的书法练习,这样比较容易让人没有心理压力,也不会让人有“万一我写不好,搞砸了,岂不浪费纸”之类的想法。

接下来所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如何循序渐进的掌握这个技巧。

我认为可以从枕腕开始,然后慢慢过渡到悬腕,然后接着悬肘。每一个步骤都要配合一定的练习,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一定有收获。


松风阁书法日讲


关于悬肘的这个问题,大家的争论很多。有人认为必须要悬,才是书法。有人认为该悬时悬,大字、行、草书要悬,小楷就没必要悬。还有人持不悬也能写好的态度。咱们就来谈谈悬与不悬的这个问题

悬空而书,是在你一开始学习书法时养成的。头三天坚持住了,一个星期以后,手的酸痛感就会渐渐消失。这个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手上的肌肉开始适应了悬空书写的姿势。随着练习时间的延续,持续悬空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为什么要悬空呢?悬空运笔是以肘部为趋动。书法的运笔主要是以中锋行笔。垂直的笔杆,是最容易让笔锋处在中锋运行的。而枕腕于桌面上,运笔就会因桌面上的接触点,产生运行时的阻碍。十公分左右的字,就要依靠腕和指、笔管的侧斜来达到运笔的距离。笔管的侧斜,就会导致偏锋。如果把中锋变成了偏锋,笔画的质感就会很单薄,缺乏应该有的厚重。字如其人,稳重与轻浮,优劣大家都知道。



悬空书写,对流动性强的书体,行书、草书,不论其大小,是十分有利的一种方式。这对保障笔势的贯穿,行气的承应,是枕腕枕肘所难以做到的。


在说了悬空书的优势后,再来说它的弱势。枕腕书的优势是稳定。悬空书在稳定性方面是不能够和枕腕书相比的。为什么要稳定?精细的书写就要稳定的执笔才能做到精细。什么字要精细?小楷就要精细。小楷的书写,往往比大字的持续时间要长,一幅二三百字的作品完成,快的人也要一个多小时。如果是长篇大论的写,持续悬空的手悬就很难以保持稳定。书写的质量就会出现问题。在字径不足一公分的小楷中,悬空书写就不可能做到十分的精细。

悬空书写,我个人认为,不能悬空书写,肯定是有缺憾。但也应根据字体的需要而选择。不能够以写大字时的要求去要求写小楷的人悬空书写。


子衿书法



楷书练悬肘,这个问题貌似很专业,其实有些吹毛求疵的近于矫情了。

首先说一下我个人的练习过程:我的学书时间最早要追溯到小学时候。三年级吧,就开始练习写大字,有统一的教授,练的是柳体字。

因那时是初练,甫一上手,不可能悬肘而书,即便是枕腕,也写得支离破碎、东倒西歪,常被老师批得尖酸刻薄,体无完肤。

后来出于喜爱,开始自我习练。当时一个发小儿拜在辽沈名家沈延毅的徒弟名下,我也就随帮唱影开始了陪练——也是从楷书起始,不同的是换成了欧体,从临摹《九成宫醴泉铭》伊始。

老师说练字讲究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就按照要求如法炮制亦步亦趋,不久就开始大汗淋漓,一场临摹下来,汗透衣衫,热气蒸腾,但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如此练到一年以后,老师要求悬肘而书,双脚岔开与肩等宽,静心凝神纸前站立,笔直树天,却几乎写不出一个完整的大字,不是颤颤巍巍就是扭扭歪歪,样子既丑且还别扭,大概三个月以后,方才感觉脚下有根,腕力稳定,笔下了也有了一定的准头,有点儿像模像样了——

——但说实话,到现在为止,也没感觉那字写得如何满意,总是自嘲说尚有巨大的进步空间。但每每参加书法大赛或书写表演,却感觉倍儿有面子,别人都是近于伏在纸上,像近似眼一般,而我可以或站或坐,或悬肘或枕腕,自由发挥,赢得赞叹无数,尽管我的字还是那么臭那么丑。

以我个人的理解:如果不是指望吃书法这碗饭的人,就完全没有必要练习什么悬腕,以写好为原则,而不是追求什么姿势潇洒动作难看。

但是,这种姿势却对自我锤锻大有裨益,不仅可以玉树临风一挥而就,还能练成元气归真的吐气纳息功夫,对自我的养生和保健很有滋养的补益。

如果可能的话,不妨试着开始悬肘书写。但要是纯粹的自我修炼字迹,则没有这个必要。


龙吟148119260


我写楷书一向是悬肘的,即使是写柳楷都如此!

悬肘的好处在于写字的时候能够放的开,对于奔放恣肆的狂草尤为适合!

那么对于楷书是否有益呢?我认为是有益的,悬肘的好处咱们已经说明了,弱点呢?就是稳定性差,那为什么悬肘呢?其原因就在稳定性上,如果你想成为高手,那一定需要挑战难度,难度越大,你的成就可能越高。

其实,不仅仅是悬肘写柳楷,我写小楷都在悬肘,就是训练自己的稳定性。我认为只有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你才能写出超强的书法。


一笑貫长天


看到大家回答都很精彩,我也谈谈个人观点。这个问题,我理解要清楚三个道理。一是悬肘与书体有关系吗(其实是悬臂,肘是关节,与臂连为一体)?二是楷书一定要悬臂吗?三是怎样才是正确的执笔方法?

练书法者对执笔都有一定的经验,执笔方法与书体没有直接关系。好比吃饭,吃干饭,稀饭还是面条,不会因食不同而改变拿筷子的姿势。西方人吃饭善于用调羹、勺子,那是文化的不同。同样道理,写书法的执笔方法,中国人有着上千年的习惯,虽然有多种执笔方法,执笔也因人而异,但不会因书体不同而改变自己一贯的执笔习惯,也没有必要改变。

但执笔与字体的大小确有一定关系。楷书具有“横平竖直”、“短平快,稳准狠”的一些用笔特点,为了能准确把握和表现这些楷书特征,写蝇头小楷,有许多书家主张枕腕运笔,这自古有之,也符合书写法则。古人写的字小,执笔多为枕腕,近代许多大家,如沈尹默先生,写小楷或小字行草体,也都是枕腕执笔。但如果写大字,显然不适合,即使不是大字作品,一些字势或灵动、而笔力遒健的字体,用枕腕法也难以写好,如“褚字”、“颜体”以及行草书体。

执笔还会因时因人而异。书法是人依赖技法实现笔墨情趣,历来把执笔、笔法看作非常奥秘,以致误认为名家的经典书法是因为笔法高超。其实不然,王羲之的时代,人们写字多以席地而坐,无论是二指、三指单钩亦或其他执笔姿势,我们都不可一味效仿,即使唐、宋元明清时代,社会的发展,书法审美观念的不同,执笔方法也各有差异。例如何绍基的“回腕法”,颇受争议,有人认为这是违背人体生理功能,不可取。现代人书法流行展览字体,大字、大尺幅作品居多,势必要站着书写完成。站立的书写姿势,不可能再枕腕,而是手掌、腕、小臂、肘乃至大臂、腰、腿及整个身体都是一个连贯体。这就好比机器人的动作,尽管整个身体依靠各个独立的零部件组合而成,但运作必须依靠各部件的相互联动完成。这种握笔方法,可比作一个活络板手,板头好比手指,以满足大小不同的螺母需要,一旦大小选配合适,就咬住,而传力则依靠扳手的臂杆,臂杆的受力支撑点,决定扳手的力量大小。同样道理,手臂及身体相关各部的参与联动,与笔力大小一定有关系。我比较赞同米芾的用笔论。米芾是眼高手也高的书法大家,对自己的笔法很自信,他自以为是四面皆能,八面出锋。谈到笔法时,他重点提到了:“提锋、运腕、悬臂”这一执笔关键点。这个说法,非常有科学道理,尤其适合当今书法的书写。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纯属个人主张,欢迎批评指正。











如石书艺


很多初学书法的朋友,经常会问:“学书法必须'悬肘'吗?”

今天,侠客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王羲之书扇图

要知道,中国书法学习风气集中高涨是在汉朝。汉朝开国之初,依萧何所制律法,要想做官,必须识更多的字,必须学好书法。一时间,书法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癖好”,更成为了进入仕途的必修课!官越大,字也相对的越好!

可是,西汉没有纸,到了东汉才有纸,但当时同纸和现在面积的百元大钞价格无异,非常不利于汉字书法的普及。

“觚”(gu一声)

于是,当时聪明的汉人发明了一种叫“觚”(非商代酒杯)的工具。将木头削成三棱、四棱、六棱、八棱等形制不一,代以练字草稿!且写完可水洗或用刀刮去,反复使用。

可以想象当时的练字场景:学生们左手握“觚”,右手执笔。这或许是“悬肘”的雏形。

《夜宴图》

还有一点,宋以前,当时是没有高桌,我们从五代时期的《夜宴图》中可窥一二。大家席地而坐,左手拿纸卷,右手拿笔,纸卷和地面有30-40度的夹角,然后笔和纸面垂直,无论字大小。

等到宋以后,逐渐有了高桌,才慢慢有了“悬肘”和“枕腕”之分。我们从《西园雅集图卷》里可以窥探出苏轼既有枕腕又有悬肘。

苏轼的枕腕

苏轼的悬肘

我们从苏轼大量的行书作品来看,他的字形大多左放右收,且呈右上昂的姿态很重,所以侠客推断他大部分时候采用方式应该是:枕腕。

民国之前文人一辈子都在和笔墨打交道,且有系统刻苦的书法童子功,他们的控笔能力比现代人不知高出多少倍。

启功写扇面小楷时,采用的枕腕。

当写大一点字的时候,则采用的悬腕。

当然,也有坚持悬肘的,比如民国才女张充合。

综上,从历代书法大家来看,“悬肘”与否并不影响字的好坏。主要还是根据书写情况而定,侠客认为:

“五公分以下的字,可采用枕腕;以上的字可适当悬腕;当写榜书或行草书时候,那就得采用悬肘了!”

最后,回归主题:“学书法必须'悬肘'吗?”

答案是:“必须会‘悬肘’!”


墨池轩书法


练楷书的时候必须练悬肘。不但练楷书,练其他书体包括练小楷也应该悬肘,这是宋米芾说的。而且米芾当场示范悬肘写绳头小楷书一篇,让提问者闭嘴服气。

宋代以前的家具没有高桌子,写毛笔字只好悬起手臂来写。但是宋代已经使用高桌子了,为什么米芾还要强调悬肘书写?

这是书法创作的基本功,如果不是书法,只是一般毛笔书写,就不要去自讨苦吃,可以随便写写的。但是书法必须训练,就像练拳必须先练站桩一样。

为什么宋代以后书法不如前朝?为什么元明清出不了狂草佳作?不能悬肘书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五指执笔,悬肘运腕,中锋书写。书法学习的三大秘诀被今人完全抛弃了,还指望弘扬书法?普及一下被淘汰了的毛笔书写而已!








王乃栋说书画


我觉得练楷书未必要悬肘,是否悬肘要看字形的大小。核桃大以上的字悬肘当然好一些手腕活动范围一些,可以更好地控制字形。蝇头小楷或许有人可以悬肘去写,这就像职工技能大赛,有人开着吊车给钢板上用机械手上螺丝,也能上,引得众人惊叹。然而人们欣赏的最终是书法作品,不是书写的过程。两晋时期,王羲之之流我相信他们的楷书一定没有悬肘。苏轼写字的姿势像现在小学生使用铅笔。过分的强调写字的姿势,往往是舍本求末,你不可能在你的楷书作品后面加一条说明:本楷书是悬肘写的吧!










兴平南郊窦文海


开始学习阶段都不建议悬肘,在初步掌握执笔方法后,可以先熟悉悬腕,手臂紧贴桌面练习。这期间,因悬腕,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手腕会出现酸痛感,这个时候也可以把左手放在右手手腕地下,起到支撑作用。等手腕慢慢适应了,可以抽出左手。这种情况大概一个月左右就能运用自如了。手臂紧贴桌面,悬腕练习,某种程度会限制书写大字体。

当熟练掌握悬腕方法,可以进行悬肘练习。刚悬肘练习时也会出现手臂僵硬、酸痛,有时还会颤抖不听使唤,这都是刚开始练习书法时的正常现象,只有坚持练习才能逐渐克服,进而运用自如写出好字。

这两种方法是一种自然过度的过程,熟悉以后,书写者会根据创作的需要会采用不同的执笔方法。既然已经开始悬肘练习了,那就坚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