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楷書的時候有沒有必要練懸肘?

與王陽明對話


懸不懸肘應該是看個人吧,網上老是鼓吹的不會懸肘就不算會寫字云云,其實沒那多的圍圍繞繞。

手腕運筆也有其侷限性,就是轉環範圍有限,小字無法體現出來,寫到中大字的時候就盡顯無疑,這個時候用懸肘的好處就能體現出來了,懸肘能夠更靈活的運筆,不會受限於方寸之地,運轉空間更大。懸肘絕對不是走入偏道,反而可以說是康莊大道。

懸肘也有一些弊端,難持久,特別是坐著的時候,對體力的消耗有點大,挺累人的,時間長了對關節處還是有點損傷的,所以每天懸肘練字的時間不宜過長,過猶不及,感覺累了就放下,休息一下再練就行了。

小字枕腕,中字懸腕,大字懸肘。大多數的時間我更喜歡懸腕,可以寫中小字,而且沒那麼累人,適合長時間練習,因為我平常練字,喜歡練個過癮,一兩個小時的時間眨眼就過去,如果一直懸肘,體力跟不上。當然懸肘可以算是基本功的一種,不能丟。


緣來斌哥


懸肘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是還是有些人搞不清楚懸肘,其實我們只需要弄清楚這三件事情,就可以搞定懸肘了,即:

我們為什麼要懸肘?我們在何時懸肘?我們應該怎麼練習懸肘?

這三個問題應該是關於懸肘最要緊的問題。

一、為何懸肘?

懸肘,簡而言之,是將肘部關節懸在空中進行書寫的姿勢。其實這就關係到我們執筆姿勢的問題。

執筆法歷來被視為中國書法的生命和根本,因為執筆的方式可能是古人想到的或者是直接可以觀察到的,對書法書寫效果影響效果最顯著的方式了。

而實際上,當我們在懸肘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將要“懸”起身體的另外一個部分,那就是“腕”,因為懸肘必然會懸腕,不懸腕,就不可能懸肘。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抬槓說:我把肘懸起來了,但是腕還死死的按壓在桌子上,那麼這不也算懸肘嗎?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懸肘的意義就沒有了。

所以,我們還要清楚懸肘的意義在於什麼。

我認為懸肘有兩個意義:

第一、給手腕以充分的自由

第二、給手腕以充分的力量

我認為這是懸肘的意義所在。所謂的“給手腕以充分的自由”,是指當懸肘的時候,我們順勢將腕部抬起,那麼腕部的活動就不僅僅侷限於枕腕的一維空間、懸腕的二維空間,從而達到懸肘之後,腕部的三維活動,即腕部可以“上下左右前後”的自由揮運。

這樣自由的揮運,就會使得中國書法從二維平面藝術向有筆力、有立體感的三維藝術過渡。

所謂的“給手腕以充分的力量”,是指當我們懸肘的時候,肘部力量可以作為腕部力量絕佳的來源之一,幫助我們揮運腕部的時候更加自如靈活,同時力量充足。

我們如果只是用腕部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如果我們把胳膊肘抬起來,那麼就可以使用更大的力氣了。實際上,寫書法也是需要“力氣”的,只不過它使用的力氣,不是魯莽的力氣,而是一種“巧勁”。

所以懸腕和懸肘是緊密相聯繫的。

總結一下,懸肘的意義是讓腕部活動更加靈活,書寫更加有力。

二、何時懸肘?

實際上,這是關於懸肘問題的焦點,懸肘到底是否值得,應該在什麼時候懸起來?

按道理上講,寫書法,無論什麼時候確實都應該懸肘,因為只要你懸起來總沒有錯。很多人說自己寫小楷的時候也懸肘,實際上我認為這真的沒有必要。就好像我們要出一趟遠門,各種出行方式都可以,步行、騎自行車、坐火車、坐高鐵、坐飛機。

假設說,如果做飛機是最快的一種方式,甚至是比起其他任何出行方式都有很多優點的方式,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去小區門口買瓶醬油的時候,也要坐飛機去買呢?

所以關鍵是看書寫書體的難度如何。我不是說寫小楷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只寫一個小楷字,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小楷難就難在它需要書寫的文字數量眾多,而且要求寫得又快又好,這是最難辦到的。

所以,對於寫小楷的人來說,懸肘和不懸肘沒有什麼區別,那麼為什麼不選一個更加舒服的姿勢,更有利於書寫的姿勢來書寫呢?

但是對於其他書體來說,就需要按照書體情況不同進行不同的調整了,總而言之,我認為,懸肘和不懸肘的一個標準就在於:

看你寫單個字的時候,它的難度如何,一般而言,難度越大、尺幅越大,就越需要我們懸肘書寫,而到了寫榜書的那個尺幅,想不懸肘也不行了。

至於楷書和篆書,需要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篆書一般而言懸腕就可以,最好懸肘,中楷枕腕就可以應對,但是最好懸腕。

三、怎麼練習懸肘?

懸肘應該說是比較難以掌握的一種書寫姿勢,我認為我們可以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

首先是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對於懸肘的神秘感、崇拜感,這些感覺對於我們學習懸肘沒有用處,只會讓我們更加“害怕”它,或者是讓我們為以後的失敗找理由,也即當我們懸肘的時候,我們大概也許會想:

是的,這是書法中最難、最神秘的一種書寫姿勢,我學不會也沒關係。

如果你這樣想就完蛋了。所以一定要破除這樣的迷信。

有一個心理上的準備,就不至於半途而廢了。另外在克服心理障礙上,我還有一個心得,那就是儘量用寫完字的紙進行這樣的書法練習,這樣比較容易讓人沒有心理壓力,也不會讓人有“萬一我寫不好,搞砸了,豈不浪費紙”之類的想法。

接下來所需要考慮的事情就是如何循序漸進的掌握這個技巧。

我認為可以從枕腕開始,然後慢慢過渡到懸腕,然後接著懸肘。每一個步驟都要配合一定的練習,這樣持之以恆,堅持下去,就一定有收穫。


松風閣書法日講


關於懸肘的這個問題,大家的爭論很多。有人認為必須要懸,才是書法。有人認為該懸時懸,大字、行、草書要懸,小楷就沒必要懸。還有人持不懸也能寫好的態度。咱們就來談談懸與不懸的這個問題

懸空而書,是在你一開始學習書法時養成的。頭三天堅持住了,一個星期以後,手的痠痛感就會漸漸消失。這個時間不會超過一個月。手上的肌肉開始適應了懸空書寫的姿勢。隨著練習時間的延續,持續懸空的時間會越來越長。為什麼要懸空呢?懸空運筆是以肘部為趨動。書法的運筆主要是以中鋒行筆。垂直的筆桿,是最容易讓筆鋒處在中鋒運行的。而枕腕於桌面上,運筆就會因桌面上的接觸點,產生運行時的阻礙。十公分左右的字,就要依靠腕和指、筆管的側斜來達到運筆的距離。筆管的側斜,就會導致偏鋒。如果把中鋒變成了偏鋒,筆畫的質感就會很單薄,缺乏應該有的厚重。字如其人,穩重與輕浮,優劣大家都知道。



懸空書寫,對流動性強的書體,行書、草書,不論其大小,是十分有利的一種方式。這對保障筆勢的貫穿,行氣的承應,是枕腕枕肘所難以做到的。


在說了懸空書的優勢後,再來說它的弱勢。枕腕書的優勢是穩定。懸空書在穩定性方面是不能夠和枕腕書相比的。為什麼要穩定?精細的書寫就要穩定的執筆才能做到精細。什麼字要精細?小楷就要精細。小楷的書寫,往往比大字的持續時間要長,一幅二三百字的作品完成,快的人也要一個多小時。如果是長篇大論的寫,持續懸空的手懸就很難以保持穩定。書寫的質量就會出現問題。在字徑不足一公分的小楷中,懸空書寫就不可能做到十分的精細。

懸空書寫,我個人認為,不能懸空書寫,肯定是有缺憾。但也應根據字體的需要而選擇。不能夠以寫大字時的要求去要求寫小楷的人懸空書寫。


子衿書法



楷書練懸肘,這個問題貌似很專業,其實有些吹毛求疵的近於矯情了。

首先說一下我個人的練習過程:我的學書時間最早要追溯到小學時候。三年級吧,就開始練習寫大字,有統一的教授,練的是柳體字。

因那時是初練,甫一上手,不可能懸肘而書,即便是枕腕,也寫得支離破碎、東倒西歪,常被老師批得尖酸刻薄,體無完膚。

後來出於喜愛,開始自我習練。當時一個發小兒拜在遼瀋名家沈延毅的徒弟名下,我也就隨幫唱影開始了陪練——也是從楷書起始,不同的是換成了歐體,從臨摹《九成宮醴泉銘》伊始。

老師說練字講究屏息凝神、全神貫注。就按照要求如法炮製亦步亦趨,不久就開始大汗淋漓,一場臨摹下來,汗透衣衫,熱氣蒸騰,但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如此練到一年以後,老師要求懸肘而書,雙腳岔開與肩等寬,靜心凝神紙前站立,筆直樹天,卻幾乎寫不出一個完整的大字,不是顫顫巍巍就是扭扭歪歪,樣子既醜且還彆扭,大概三個月以後,方才感覺腳下有根,腕力穩定,筆下了也有了一定的準頭,有點兒像模像樣了——

——但說實話,到現在為止,也沒感覺那字寫得如何滿意,總是自嘲說尚有巨大的進步空間。但每每參加書法大賽或書寫表演,卻感覺倍兒有面子,別人都是近於伏在紙上,像近似眼一般,而我可以或站或坐,或懸肘或枕腕,自由發揮,贏得讚歎無數,儘管我的字還是那麼臭那麼醜。

以我個人的理解:如果不是指望吃書法這碗飯的人,就完全沒有必要練習什麼懸腕,以寫好為原則,而不是追求什麼姿勢瀟灑動作難看。

但是,這種姿勢卻對自我錘鍛大有裨益,不僅可以玉樹臨風一揮而就,還能練成元氣歸真的吐氣納息功夫,對自我的養生和保健很有滋養的補益。

如果可能的話,不妨試著開始懸肘書寫。但要是純粹的自我修煉字跡,則沒有這個必要。


龍吟148119260


我寫楷書一向是懸肘的,即使是寫柳楷都如此!

懸肘的好處在於寫字的時候能夠放的開,對於奔放恣肆的狂草尤為適合!

那麼對於楷書是否有益呢?我認為是有益的,懸肘的好處咱們已經說明了,弱點呢?就是穩定性差,那為什麼懸肘呢?其原因就在穩定性上,如果你想成為高手,那一定需要挑戰難度,難度越大,你的成就可能越高。

其實,不僅僅是懸肘寫柳楷,我寫小楷都在懸肘,就是訓練自己的穩定性。我認為只有具有超強的穩定性,你才能寫出超強的書法。


一笑貫長天


看到大家回答都很精彩,我也談談個人觀點。這個問題,我理解要清楚三個道理。一是懸肘與書體有關係嗎(其實是懸臂,肘是關節,與臂連為一體)?二是楷書一定要懸臂嗎?三是怎樣才是正確的執筆方法?

練書法者對執筆都有一定的經驗,執筆方法與書體沒有直接關係。好比吃飯,吃乾飯,稀飯還是麵條,不會因食不同而改變拿筷子的姿勢。西方人吃飯善於用調羹、勺子,那是文化的不同。同樣道理,寫書法的執筆方法,中國人有著上千年的習慣,雖然有多種執筆方法,執筆也因人而異,但不會因書體不同而改變自己一貫的執筆習慣,也沒有必要改變。

但執筆與字體的大小確有一定關係。楷書具有“橫平豎直”、“短平快,穩準狠”的一些用筆特點,為了能準確把握和表現這些楷書特徵,寫蠅頭小楷,有許多書家主張枕腕運筆,這自古有之,也符合書寫法則。古人寫的字小,執筆多為枕腕,近代許多大家,如沈尹默先生,寫小楷或小字行草體,也都是枕腕執筆。但如果寫大字,顯然不適合,即使不是大字作品,一些字勢或靈動、而筆力遒健的字體,用枕腕法也難以寫好,如“褚字”、“顏體”以及行草書體。

執筆還會因時因人而異。書法是人依賴技法實現筆墨情趣,歷來把執筆、筆法看作非常奧秘,以致誤認為名家的經典書法是因為筆法高超。其實不然,王羲之的時代,人們寫字多以席地而坐,無論是二指、三指單鉤亦或其他執筆姿勢,我們都不可一味效仿,即使唐、宋元明清時代,社會的發展,書法審美觀念的不同,執筆方法也各有差異。例如何紹基的“迴腕法”,頗受爭議,有人認為這是違揹人體生理功能,不可取。現代人書法流行展覽字體,大字、大尺幅作品居多,勢必要站著書寫完成。站立的書寫姿勢,不可能再枕腕,而是手掌、腕、小臂、肘乃至大臂、腰、腿及整個身體都是一個連貫體。這就好比機器人的動作,儘管整個身體依靠各個獨立的零部件組合而成,但運作必須依靠各部件的相互聯動完成。這種握筆方法,可比作一個活絡板手,板頭好比手指,以滿足大小不同的螺母需要,一旦大小選配合適,就咬住,而傳力則依靠扳手的臂杆,臂杆的受力支撐點,決定扳手的力量大小。同樣道理,手臂及身體相關各部的參與聯動,與筆力大小一定有關係。我比較贊同米芾的用筆論。米芾是眼高手也高的書法大家,對自己的筆法很自信,他自以為是四面皆能,八面出鋒。談到筆法時,他重點提到了:“提鋒、運腕、懸臂”這一執筆關鍵點。這個說法,非常有科學道理,尤其適合當今書法的書寫。

通過以上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純屬個人主張,歡迎批評指正。











如石書藝


很多初學書法的朋友,經常會問:“學書法必須'懸肘'嗎?”

今天,俠客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王羲之書扇圖

要知道,中國書法學習風氣集中高漲是在漢朝。漢朝開國之初,依蕭何所制律法,要想做官,必須識更多的字,必須學好書法。一時間,書法不僅僅是少數人的“癖好”,更成為了進入仕途的必修課!官越大,字也相對的越好!

可是,西漢沒有紙,到了東漢才有紙,但當時同紙和現在面積的百元大鈔價格無異,非常不利於漢字書法的普及。

“觚”(gu一聲)

於是,當時聰明的漢人發明了一種叫“觚”(非商代酒杯)的工具。將木頭削成三稜、四稜、六稜、八稜等形制不一,代以練字草稿!且寫完可水洗或用刀颳去,反覆使用。

可以想象當時的練字場景:學生們左手握“觚”,右手執筆。這或許是“懸肘”的雛形。

《夜宴圖》

還有一點,宋以前,當時是沒有高桌,我們從五代時期的《夜宴圖》中可窺一二。大家席地而坐,左手拿紙卷,右手拿筆,紙卷和地面有30-40度的夾角,然後筆和紙面垂直,無論字大小。

等到宋以後,逐漸有了高桌,才慢慢有了“懸肘”和“枕腕”之分。我們從《西園雅集圖卷》裡可以窺探出蘇軾既有枕腕又有懸肘。

蘇軾的枕腕

蘇軾的懸肘

我們從蘇軾大量的行書作品來看,他的字形大多左放右收,且呈右上昂的姿態很重,所以俠客推斷他大部分時候採用方式應該是:枕腕。

民國之前文人一輩子都在和筆墨打交道,且有系統刻苦的書法童子功,他們的控筆能力比現代人不知高出多少倍。

啟功寫扇面小楷時,採用的枕腕。

當寫大一點字的時候,則採用的懸腕。

當然,也有堅持懸肘的,比如民國才女張充合。

綜上,從歷代書法大家來看,“懸肘”與否並不影響字的好壞。主要還是根據書寫情況而定,俠客認為:

“五公分以下的字,可採用枕腕;以上的字可適當懸腕;當寫榜書或行草書時候,那就得采用懸肘了!”

最後,迴歸主題:“學書法必須'懸肘'嗎?”

答案是:“必須會‘懸肘’!”


墨池軒書法


練楷書的時候必須練懸肘。不但練楷書,練其他書體包括練小楷也應該懸肘,這是宋米芾說的。而且米芾當場示範懸肘寫繩頭小楷書一篇,讓提問者閉嘴服氣。

宋代以前的傢俱沒有高桌子,寫毛筆字只好懸起手臂來寫。但是宋代已經使用高桌子了,為什麼米芾還要強調懸肘書寫?

這是書法創作的基本功,如果不是書法,只是一般毛筆書寫,就不要去自討苦吃,可以隨便寫寫的。但是書法必須訓練,就像練拳必須先練站樁一樣。

為什麼宋代以後書法不如前朝?為什麼元明清出不了狂草佳作?不能懸肘書寫是一個重要原因。

五指執筆,懸肘運腕,中鋒書寫。書法學習的三大秘訣被今人完全拋棄了,還指望弘揚書法?普及一下被淘汰了的毛筆書寫而已!








王乃棟說書畫


我覺得練楷書未必要懸肘,是否懸肘要看字形的大小。核桃大以上的字懸肘當然好一些手腕活動範圍一些,可以更好地控制字形。蠅頭小楷或許有人可以懸肘去寫,這就像職工技能大賽,有人開著吊車給鋼板上用機械手上螺絲,也能上,引得眾人驚歎。然而人們欣賞的最終是書法作品,不是書寫的過程。兩晉時期,王羲之之流我相信他們的楷書一定沒有懸肘。蘇軾寫字的姿勢像現在小學生使用鉛筆。過分的強調寫字的姿勢,往往是捨本求末,你不可能在你的楷書作品後面加一條說明:本楷書是懸肘寫的吧!










興平南郊竇文海


開始學習階段都不建議懸肘,在初步掌握執筆方法後,可以先熟悉懸腕,手臂緊貼桌面練習。這期間,因懸腕,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手腕會出現痠痛感,這個時候也可以把左手放在右手手腕地下,起到支撐作用。等手腕慢慢適應了,可以抽出左手。這種情況大概一個月左右就能運用自如了。手臂緊貼桌面,懸腕練習,某種程度會限制書寫大字體。

當熟練掌握懸腕方法,可以進行懸肘練習。剛懸肘練習時也會出現手臂僵硬、痠痛,有時還會顫抖不聽使喚,這都是剛開始練習書法時的正常現象,只有堅持練習才能逐漸克服,進而運用自如寫出好字。

這兩種方法是一種自然過度的過程,熟悉以後,書寫者會根據創作的需要會採用不同的執筆方法。既然已經開始懸肘練習了,那就堅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