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是否还会发生土木堡之变?

柴创6


正常点的都不会发生,后面几个皇帝能跑去御驾亲征的估计就朱厚照了,但是人家能打赢


青阳子2


土木堡之变完全是年轻无知的昏君明英宗朱祁镇一手造成的巨大低级失误,按照《大明风华》中瓦剌统帅也先的话说“百年难遇”。

用不着政治军事才能在明朝皇帝中名列前茅的明宣宗朱瞻基来,即使换成建文帝、崇祯帝两个国破家亡的皇帝,也不可能导致土木堡之变,毕竟建文帝崇祯帝没有像明英宗朱祁镇那样御驾亲征。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数十万大军出征瓦剌,惨败于土木堡。后逃回北京的当事大臣李贤,在其相关日记写到,此战主战场20余万明军战死三分之一,伤者约一半,衣甲兵器辎重尽失,几近全军覆没。

再加上西宁侯宋瑛和武进伯朱冕所部大同军数万在阳和卫之战惨败阵亡;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都督王贵三人所统率四万兵被全歼;鹞儿岭之战成国公朱勇部五万军被全歼的损失;总计伤亡近30万,是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之大败。

大明帝国最精锐、配备先进火器的京师三大营毁于一旦,此后虽经重建,再不复从前战力。大明帝国国势亦就此中衰,铸九州之铁,不能为此一错。

【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李贤《天顺日录》

李贤在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位以后,担任内阁首辅,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亲信大臣,他不存在夸大明朝的损失,抹黑朱祁镇的可能。

传统史学观点,包括《明史》《明实录》,均认为此战大败的元凶,是明英宗朱祁镇宠幸的大太监王振,犯下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才导致全军覆灭。

事实上,土木堡之战的真正罪魁祸首,同样应当是明英宗朱祁镇无疑,而王振公公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的进退失措、指挥不当背锅罢了。

特别是明朝大军先取道紫荆关回京,欲经蔚州;而后行走40里,却又改道东行,向宣府行进,如此诡异行军路线,决策者只能是朝令夕改的明英宗朱祁镇。

大太监王振为了替明英宗朱祁镇的决策失误遮掩,只好先说「皇上是为驾幸老奴府第」,后又改口说「皇上是怕踏坏老奴家乡的庄稼」;奋力将三军将士和文武群臣怨愤都背于己身,实在是尽力了。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明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迷。

至于明英宗朱祁镇的不肯入怀来城宿营也好,不肯采纳兵部尚书邝埜之议,车架先行驰入居庸关也罢,初战失利后着急与瓦剌议和,反中其计也好,哪一样真是王振区区一个太监能做主的?

而明英宗朱祁镇随行文官武将阵亡者,包括武官勋贵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整个大明帝国文武中枢,几近一扫而空,京城门户亦已洞开,经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鼎盛时期的大明帝国经此一败,竟到生死存亡关头。

【正统十四年八月癸亥:时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十万,人心汹汹,群臣聚哭于朝,议战守,有欲南迁者。】——《明实录》

其中最令人可惜的莫过于英国公张辅。永乐大帝朱棣麾下的第一名将,交趾的征服者,安南人的噩梦,大明帝国的战神,年纪已过七旬却在乱军中战死,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

如果明朝让英国公张辅世镇安南,也许越南现在仍然是中国的一部分。

【庚午,太监喜宁侵太师英国公张辅田宅,辅不从,宁弟胜及其自净家奴毁辅佃户居室,殴辅家人妻堕孕死。辅诉之,宁得宥。法司鞫胜及其家奴俱当杖。上命胜赎罪,谪自净者戍广西南丹卫。胜言辅亦擅收自净奴,上宥辅罪亦谪自净者于南丹。至是张辅多次为喜宁欺侮,亦稍屈以避祸。】

明英宗朱祁镇把大太监王振当做自己的老师,称他为“王先生”,而喜宁仅仅是他信任的一个普通太监。

一代名将张辅连小太监喜宁都已经惹不起了,又怎么可能去制止大太监王振的胡作非为呢?所以面对大军倾覆,也只能老泪纵横,以身殉国了。

后来,这个喜宁投降瓦剌做了汉奸,经常欺凌当俘虏的朱祁镇,终于在代表瓦剌出使明朝时,被于谦斩杀。

由此可见,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的确是昏君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没有其父亲明宣宗朱瞻基的军事才能,但心狠手辣骨肉相残不亚于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屠杀二叔朱高煦父子,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以后恩将仇报杀害把他接回国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与大忠臣于谦等人。


厚德载物49847


如果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会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答案是肯定不会的,下面我们通过对比分析两位皇帝的能力,做出结论:


1.明宣宗朱瞻基是少有的文武全才的皇帝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朱瞻基出生时,朱棣还是燕王,他认为朱瞻基的出生是上天预示他该夺得帝位,因此决定发动靖难之变。

朱棣亲自挑选当时著名的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他们要尽心竭力教导皇太孙。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后期,朱棣亲征漠北,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教导他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朱瞻基也不负所望,武功也不错。宣德元年,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变,这不得不归功于朱棣的教导。

即使战事再忙,经过农家时,朱棣也不忘教导朱瞻基了解农家,了解农事艰辛。朱棣的亲自教导,对朱瞻基成为明朝有为的帝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内政治理上,朱瞻基任用贤臣,励精图治,实行与民生息的政策,他与父亲仁宗开创了“仁宣之治”。


2.明英宗朱祁镇

宣德十年,朱瞻基去世,朱祁镇作为长子即位,当时年仅9岁,由张太皇太后及“三杨”首辅辅政,主少国疑,众臣请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虽张太皇太后不允,但主要权利仍是掌握在张太皇太后手里。

明英宗统治前期,内有张太皇太后,外有能臣辅佐,延续父亲宣宗的施政方向,吏治也还算清明,宦官王振还未掌握很大的权利。张太皇太后薨逝后,三杨首辅死的死,退的退,权力掌握在英宗手里。英宗信任宦官王振,给了他很大的权力,王振趁机迫害忠良,吏治逐渐败坏。

1449年,瓦剌进犯,王振煽惑英宗亲征,年轻力壮的天子为效仿前面的几代皇帝,证明自己,不顾大臣的反对,从决定亲征到出发,仅用了两天时间,准备不充分不说,还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不懂军事的王振。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王振为此要负大部分的责任。 若是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王振不会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土木堡之变”也就不会发生了。


凯西0815


首先,这个假设不成立。

永乐大帝朱棣这一生做了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五次御驾亲征。六十几岁的高龄还能骑马上阵。后来死在了战争的途中。由于全国多年征战。国库早已空虚。所以那个时候得太子朱高炽一直是反对战争的。无奈老爷子太倔强。关于这个大家可以去看看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还是很贴近历史的。

明成祖朱棣薨了以后。太子灵前继位。为了稳固朝政充盈国库。朱高炽登上皇位后,就下令停止打仗,休养生息,还停止了郑和下西洋的一切事务。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登上皇位仅仅264天就驾鹤西去。这个皇帝在位时间仅仅9个月,却把国家治理的有模有样。一时国库充足,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这个时候明朝的劲敌也先却不断强大。话说也先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人物。那年也先奉命朝见大明皇帝。这个时候的朱棣就想着反正他也没有见过我,干脆找个人戏弄他一下,于是他就找人坐在皇帝的宝座上,自己呢就跨刀站立在皇帝的身侧充当士兵。谁知这个也先竟然能一眼看出乾坤。

朱棣想杀了他,奈何人已经走远。为大明留下了祸根!

朱瞻基继位以后,国内关于皇位的争议数不胜数。本来皇帝就日理万机。异常辛苦。这个时候朱瞻基身体就每况愈下。后来又和也先打了一仗。

这一仗伤及肺腑。可以说他是用自己的命换取了大明十年的安稳。哪里还有精力为以后得事情费心费神。

所以我认为,朱瞻基活到1449年这个假设从根本上就不成立,而且中国文化几千年,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要纠结这个问题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努力的就是最好的


如果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是肯定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的。下面就分析一下朱瞻基和朱祁镇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的统治时间并不长,只有10年,加上他父亲的统治时间,也只有11年,但他和他的父亲统治的这短短11年,被后来史学家公认为是堪与“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盛世何来?来自休养生息,亲近养民。封建社会的老百姓们自我发展能力并不差,你就算不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他也知道要吃饭要挣钱,还要过日子。 只要官府不天天加收田赋,征收徭役,给这些不堪重负的人们一点喘息之机。他们是会努力工作的,明宣宗就是这样一个不扰民的皇帝。他没有祖父那样的雄才大略,但他很清楚,老百姓也要过日子,应该给他们生存下去的空间。

在朱瞻基执政的十年里,每天勤勤恳恳加班工作,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处理各种朝政,妥善解决和蒙古的冲突问题,能不动兵尽量不动,所以在他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出过什么大事。这对于当年的百姓而言,是功德无量的。

朱瞻基可以说是一位好皇帝,在位期间开创了仁宣之治。但是他还是疏忽了一点,就是没有做好儿子的教育工作。随便找了一个有才的太监(王振)当自己儿子的老师,还未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就在38岁意外病逝了。这才造成后来明朝中衰的局面,确实是很遗憾啊!!

朱祁镇继位时还太年轻,重用王振,可以说朝事完全依赖自己的老师。以至于被王振忽悠亲征瓦剌,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差点把大明帝国给搞灭亡喽,真是痛心啊!

明英宗朱祁镇


知行合一2020


答案是不会的

先来了解一下土木堡事件的祸源。

朝廷准备重开户市,加强与北上蒙古族的交流。在边疆,用我们的盐巴步履换他们的牛羊上好的皮料,双方都能从中得益,能加强民族交融,减少边疆动荡不安,利国利民。这时,就需要一位既了解疆事物,又知晓朝政的人去执行。结果被国舅爷钻了空子,利用权职在边疆肆意枉然的抢掠蒙古人前来交易的的皮子,并且还杀人灭口。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次国舅爷中了他们的圈套,被抓回去处死。太皇太后悲痛欲绝,发动了这场战争。

朱瞻基

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在位时,实行的是仁政。裁军减员 整顿朝纲 体桖民生,大力发展农业。支持郑和再下西洋。朝廷君臣一心,百姓吃饱穿暖。是明朝的鼎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如果朱瞻基活到1449年,国力只会越来越强盛,断然不会让其他人钻了空子。

朱祁镇

两岁时就继位当了皇帝,锦衣玉食,从小就受身边所有人的拥与爱戴,虚荣充满了他小小的人生,成年之后更是任性和自大无知,只听得进去好听话。太监王振处处顺着皇上,出现了宦官当权。明朝由此走向了衰败。此次出征言不顺名不正,60万大军出征后,王振轻易改变进军路线,让部队首尾不相连,露出很大破绽。本来是以碾压之势,就像大象踩死蚂蚁一般那么简单。结果给了敌军可乘之极。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绘发光的星星


换任何靠谱的皇帝都不会发生土木堡,土木堡和宋的靖康之耻,是有区别的,宋是压根就打不过金,换个皇帝也没用,除非是朱元璋李世民秦皇汉武那种千古雄主。

但土木堡不是,明朝整体国力,还是军事实力,还是军队数量,都不是鞑靼可比的,哪怕土木堡几十万精锐全灭,靠的京城残兵也能打赢鞑靼。

土木堡的输不是明朝军队不行,而是朱祁镇压根不懂军事,还听王震去亲征一顿瞎操作。

朱祁镇如果不亲征,放权给英国公,或其他将军,土木堡都会赢。


不跳梁的小丑


朱瞻基真能活到的话,必然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当然,没有如果和假设。土木堡之变的根本原因是英宗听信王振。如果朱瞻基不死,英宗不能继位,王振也就无所谓掌权了!


人之清静


当然不会


城市边缘人SZ


土木堡事变完全是小概率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