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史”到现在还没修完?

发廊旋风九天雷震子


窃以为,《清史》比以往的各朝历史内容都庞大,这是必然的。古人修史,三五字就能准确的表达几句话的意思,如果现在用白话文来修《清史》,那需要几本书才能准确表达?

今日修《清史》还应以《清实录》为蓝本,,参春秋笔法,用文言文修订《清史稿》。


史海漫游


我讲几个国家清史修纂过程中的事情吧,来源是《百年清史纂修史》,作者刘海峰是厦大的博士,参与了国家清史的一些工作。

一、阎崇年事件:

在05-07年左右,国家清史项目让阎崇年主持太祖太宗朝人物修纂,结果当时阎崇年忙于百家讲坛等事情,交上去的稿子水平一般,而且有一些直接抄《清史稿》和《清史列传》。结果折腾半天,没办法,只好换项目负责人。这件事使得导致拨款部门给相关经费时由原来的直接全给变成了先给一半,另一半……以后再说…… (书中为了把这件事与08年阎崇年被打事件区分,把被打事件称为“无锡事件”)

二、为什么这书至今还没出:

除了个别像阎先生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学者是……太努力了。

1、余步云生年本来是未知的。有位先生,为了查余步云的生年,从国家档案查到地方志,最后终于查到了,是乾隆39年,但是前前后后花了三个月,也就是为了一句“生于乾隆三十九年”而花了三个月时间。有意义吗?当然有,但是这样一来,太费时间,自然会拖。

2、内部争执,比如编写者和审查者观点不同,互不相让,时间也会拖。

3、字数太多,越写越多:

(1)议政王大臣有多少人?刚开始修的时候,觉得就十来个,结果越查越多,最后查到200多人,当然都得记,记的人多了,花的时间当然会多。

(2)恐怖的《艺文志》。《艺文志》是山东大学杜泽逊先生负责的,按规矩当然应该尽量记载完整,但是清代人写的书实在太多,最后单单书目目录就有几十万字(也可能是上百万字?书不在身边记不清了),这个……没办法啊,该修还得修啊。(评论中 @张鸿鸣 指出:“艺文志不多,受篇幅限制只收了两万多条。作为附属工程的《清人著述总目》有22万3千条。”)

(3)我把这本《修纂史》里的内容给别人看,有个朋友上过谢景芳先生的课,他谈到谢先生吐槽说,本来国家《清史》要求写白话文,但是内容一详尽就会超字数,为了不超字数只好压缩,结果白话文被压缩得像文言文……这个不断压缩字数的过程,当然也会花时间。

三,累死的学者

书里特别提到几位在修纂期间去世的学者,其中有的就是累死的。

比如天文学家席泽宗院士,为了修纂国家《清史》的天文部分,劳心劳力,最后突发脑血

1.清史编纂问题的由来实际上,说句不大好听的话,直到今天,清朝历史仍然没有一个足够权威的叙事体系。

2.清史编纂由于历史原因出现了多次中断

3.清史编纂工程量巨大



SVIP至尊版


新朝代为旧朝代编撰官方正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惯例。那么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为何没有一部所谓的官方正史呢?《清史稿》又算什么呢?

1914年,自认为天下初定的袁大总统认为为前朝修史的时候到了,大总统振臂一呼,手舞足蹈者有之,执笔讨伐者有之,最后还是搭了个以满清遗老为主的草台班子,前东三省大都督赵尔馔就成了领头的班主。

虽然大清已经灭亡,但编者主要为前清旧臣,从史学角度分析,这部书的史学立场就大大的有问题,对大清的丰功伟绩疯狂鼓噪,对无能腐败,割地赔款轻描淡写,对重要历史事件肆意篡改,满满的“大清主旋律风”。

此外,由于参与编纂者变动频繁,无统管理,各自为政,完稿后又没有认真校对,于是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人名,地名,年月错误不计其数,连负责人赵尔馔在该史发刊的时候只能用“该刊谨做史稿披露”的话当做遮羞布。

此后蒋先生也曾动过重修清史的念头,无奈战事吃紧,经济凋敝,就此搁置。

2002年,国家拨付巨资重新编纂清史,然受作者水平问题,语言上采取了白话文,整个行文格式上自然与《清史稿》存在巨大差距,这就形成了文白结合的怪胎。但胜在立场中正,内容翔实。目前基本定稿,但由于行文格式,内容架构完全脱离了前二十四史的的“本纪,志,表,列传”,感觉更像一部章回体小说,难以与二十四史相提并论。





慵懒的二傻


史学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一个朝代灭亡一百年后才由下一个朝代为其修史。毕竟一百年的时间许多当初需要隐晦的事情也可以公布了,许多资料也都可以公开了。

清朝是1911年灭亡的,按理说应该是2011年左右修史。但现在政府对这件事很重视,实际在2000年后就开始立项了。现在也出来了不少成果,但真想要完稿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现在的《清史稿》是民国时期由北洋政府主持修订的,可说是清史的一个草稿。但是当时许多事情没有盖棺定论,许多人物的评价也存在着争议,所以不能称为正史。


物质文化史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所设清史馆纂修的清史未定稿,体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纪、志、表、传”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后编修工作历时十馀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馆馆长赵尔巽见全稿已经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将各卷以《清史稿》的名称刊行,以示其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体例不一、繁简失当。“然此书成稿于遗老之手,刊行于匆促之中,谬误屡见,用时不免戒慎,唯恐误入歧途。”[1]由于编修者多为清朝遗老,《清史稿》书中对清朝歌功颂德,贬低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北伐后,将《清史稿》定为禁书,禁止刊印及发售;后来解禁。

到目前为止,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有的将其列入“二十五史”[注 1]或“二十六史”。

编撰过程

民国三年(1914年),经国务院呈文,大总统袁世凯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柯劭忞等人为总纂,总领清史修撰工作,参与者先后有一百馀人,没有固定编制,人员由馆长聘用。如赵尔巽曾亲自拜访夏孙桐,请其出面任总纂。

清史馆内设有“功课簿”,记载馆员分工事宜,如柯劭忞撰〈天文志〉、〈时宪志〉。缪荃孙撰〈儒林传〉、〈文苑传〉、〈土司传〉。吴廷燮撰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五朝〈本纪〉、〈大臣年表〉。吴士鉴撰〈地理志〉贵州、新疆各一卷、〈宗室世系表〉、〈公主表〉、〈皇子世表〉及〈艺文志〉初稿。章钰撰〈忠义传〉、〈艺文志〉定稿。金兆蕃撰太祖、太宗、顺治三朝列传及〈列女传〉。秦树声撰〈地理志〉直隶卷,王大钧撰嘉庆朝列传。夏孙桐撰嘉庆、道光朝列传及〈循吏传〉、〈艺术传〉。田应璜撰〈地理志〉山西一卷。罗惇曧撰〈交通志〉,戴锡章撰〈邦交志〉。唐邦治撰〈军机大臣年表〉。王树楠撰咸丰、同治朝大臣传。叶尔恺撰〈宗教志〉,其中喇嘛教、基督教、回教各一卷(〈宗教志〉后未被采用)。张采田撰〈地理志〉江苏卷、〈刑法志〉、〈乐志〉、〈后妃传〉。吴怀清撰〈地理志〉陕西一卷、〈食货志〉征榷卷。张书云撰〈礼志〉,补辑(舆服志)、〈选举志〉。俞陛云撰〈兵志〉与部分列传。马其昶撰光宣朝臣工列传,修正〈文苑传〉。蓝钰撰〈地理志〉江西一卷。袁嘉谷撰〈地理志〉云南一卷。朱师辙有言:“列传撰人甚多,在馆诸人,几人人皆有。以余论,虽以咸同列传为主,而康乾以来各朝,皆曾补撰。盖每朝皆出于众手,惟每朝有主体撰人;又重修整时,归何人为主,则其负责为多。

撰稿期间,往往须请人抄稿,“第一次抄稿,由各人自觅书手缮写,按千字小洋一角,由馆计算”。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到1927年大致完稿。


孤胆骑侠


官修史是一件很好大的工程,清朝修明史用了三代皇帝,上百年时间。考虑到清末各种战乱、民国、抗日、解放战争等客观条件,官修清史没完工很正常。重视程度可是相当重视了,01年立项,江、朱、李、胡四大常委决策开搞,12年基本定稿送审。截止到16年投资已经到12亿多了,不能算不重视



讲故事的福魔康


大家好,我是一名历史领域的创作者,很高兴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让我给大家解决一下!下面我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

新朝代为旧朝代编撰官方正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惯例。那么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为何没有一部所谓的官方正史呢?《清史稿》

史学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一个朝代灭亡一百年后才由下一个朝代为其修史。毕竟一百年的时间许多当初需要隐晦的事情也可以公布了,许多资料也都可以公开了。

清朝是1911年灭亡的,按理说应该是2011年左右修史。但现在政府对这件事很重视,实际在2000年后就开始立项了。现在也出来了不少成果,但真想要完稿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现在的《清史稿》是民国时期由北洋政府主持修订的,可说是清史的一个草稿。但是当时许多事情没有盖棺定论,许多人物的评价也存在着争议,所以不能称为正史。

希望以上为大家分享这一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欢迎你们来互相讨论


爱读行动派


这个事是真的吗,如果说是真的那就不难明白了,毕竟编史书是很累的活,谁现在那些专家又有几个潜心学术的呢,什么于丹,易中天不都是把古书讲解吗,这在于他们就是学术了,写史书你需要看遍清朝的所有历史文集,包括野史记载,之后还要用客观角度去写,一百多年啊,如果按照编年体还好些,如果使用纪传体,那可费事了,其实有时我就想古代都会出现鸿儒大家提出自己的学术理论供人们学习,而现在呢,偏解部作品就能出去做研究,多可悲啊。


苏鹫翎


通俗的地講,清史早已修完了。只是有許多地方,有些人持不同看法,某些人保留態度⋯⋯另外,隨著時間觀念改變,技術發展,史料充足,發現以前編寫存在太多的問題,故重新開始編写一部,非常有必要


liyongxing543


目前为止,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有的将其列入“二十五史”[注 1]或“二十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